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多情乃佛心


   日期:2020/5/1 1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多情乃佛心

修禅的说禅高,修密的说密好,修净的说净快,学教的说教圆。各宗各派的祖师都是菩萨再来,横说竖说无不是引导众生悟佛知见。大家说是面条好,馒头好,米饭好,还是大饼好啊?

答: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答:能填饱肚子就好….

师:对,能填饱肚子,使你身体健康就好。所以以后你们修什么法入什么派不要打仗,凡是打仗争论的都是凡夫。数千年来教内有派,教外有教,斗争得非常激烈。二十一世纪的战争将是民族与宗教的战争。过去的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抢占资源。而未来的战争将是掠夺宗教市场——意识形态。

自古以来,宗教家首先是个思想家,只有成为思想家,才可能成为宗教家和政治家。要想成为政冶家,首先必须具备思想家与宗教家的素质。三方面的素质兼具,三个领域的见地通透,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欠缺其一都不可能。要么一个都不是,一旦具备其一,三者皆具备。

所以我经常告诉东华寺的出家法师们:读书要先广而后专,刚开始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包括家庭、情感方面的书都要读。一个宗教家、政冶家,必须是个知识广博,充满人情味的人。通常大家都说政治是无情的,但一个政治家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政客。一个宗教家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深谙情感世界的人,否则成不了宗教家。众生内在的情感与感受你无法理解,感受不到,领悟不到,你怎么与他沟通呢?有些人说:出家人是冷血动物,不懂感情。是的,大多数是这样,但极少数出家人不是不懂感情,而是感情太丰富太充沛了,充沛得像大海一样,你无法搅动他。他不需要情感,他整个就是情感,他是情感的全部,他只需要给予情感的对象。真正的宗教家、政治家是施予者,不是索取者。所以我说历宗历派的祖师都是菩萨再来,是为了迎合众生的需求,你喜欢净土,他就给你创立净土宗;你喜欢禅,他就给你创立禅宗;你喜欢密,他就给你创立密宗……无论什么宗什么派,无非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观,让我们入佛知见。同一种味道的饼干,为什么会有很多不同的款式包装呢?其用意就是为了满足各类众生的需求。而祖师这样做是为了普度众生。如果你没有丰富充沛的情感,想入佛知见普度众生,你的力量从哪里来?你拿什么与众生沟通呢?

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叫欲界众生。什么是欲界?通俗广义的解释,就是一个充满七情六欲的世界,情与欲是构成这个娑婆世界的基础。既然如此,作为一个传教士、一个心灵导师,你就必须深谙七情六欲和它的轻重缓急,并且把握得恰到好处,快一分慢一秒都不行。否则既不解渴也不解饿,不仅不能引导众生提升,反而会让他堕落。

刚才两位信徒谈到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的区别。有些世俗音乐听了让人充满了性欲,有些世俗音乐听了让人充满了情。而佛教的梵呗、基督教的圣乐,听了让人的心灵升华,渴望回归,有种看破放下的超然感。这就是它们的本质区别,就是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的鲜明写照。

所以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你不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了解这个社会千奇百怪的现象,就无法看破和超越它们。既然这是个七情六欲的世界,作为一个出家人、一个灵修者,你不仅要修身修心,还要修灵,要懂得他人的心灵世界。

守本位是一个学佛人该做的分内事,要对得起一日三餐。但光守本位还不够,还得听招呼。听招呼是你的分外事,你额外加班加点的工作才叫奉献。一个学佛人如果不能以一个奉献者的心态来学佛,在你身上是不会有佛的味道的。何为佛?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众生和社会,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做法都是以奉献的姿态出现,而不是以索取的形式出现;内在的悲心、智慧、情感充沛得如同大海,不需要他人给予,只需要接受者,接受他充沛的爱、充沛的悲心、充沛的智慧。

所以,以后人家问你有没有七情六欲,你千万别说外行话:“我没有七情六欲,我已经超越了七情六欲。”我经常听到一些年青的出家师这样回答。除非你是个死人、木头人,是块石头。没有七情六欲的人还能做灵性的导师吗?当然,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对七情六欲是做得了主的。所谓的菩萨,是进得去又出得来,而又不留痕迹。凡夫要么进不去,要么出不来。

问:请问师父修身、修心与修灵三者的关系?

师:我们都知道修道就是修心,但只有把身修好了,心才稳得住,因为身是心的载体。而心的载体是灵魂,是灵魂在主导和支配这个身体。当身心处于同一频率时,身就是心,心就是身,从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看到他心的样子:是好心还是恶心,是浊心还是清净心,是美心还是丑心。身是心的显现,是心的模样。虽然我们修行修的是心态、思想,但入门时必须兼顾修身。何为道?身心合一即为道,道是生理与心理的合一。所以道离不开身心,离开身心则无法修灵,它是三步曲,一环扣一环。

释万行2012.01.2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