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禅七何时结束


   日期:2020/5/1 1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七何时结束

禅七今天结束了,不管大家受益多少,维那师是用心教的。佛经中有句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座的都是听一个人在教,但每个人的受益却不同。尽管老师很用心,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感悟都不一样。当我们在讲规矩,讲佛法时,如果带着我执,就会走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刚一圆寂,由于大家对教义产生分歧,争论不休,便有了第一次结集和第二次结集。持相同意见的就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后来的大众部与上座部。佛法传到中国,唐宋以后分了很多宗派,也是由于人的根器不同,受用各异。喜欢禅的说禅高,喜欢净的说净容易。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必须用心修,如果抓不住自己的心,降伏不了它,即使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也没用。若能降伏自心,你还需要什么法?所谓的法,不过是用来对治身心而已。

单单靠禅七几天用功,想提升自己的功夫会很难,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天天打禅七。为什么我们走完要跑,跑完还要坐,就是为了把我们动中的感觉移植到静中,把静中的感觉移植到动中。有些人在静中捕捉到了道的影子,可是一动,道的影子就没有了。所以,祖师们开设了很多善巧方便的方法,将禅堂内的功夫带到禅堂外,把外面的功夫带到禅堂内。

有一种人,生活节奏快就不会打妄想,你让他放松下来,手头上的事一少,他就开始打妄想。还有一种人,没事做时,头脑很清晰,思路也很流畅,可是一遇到事情,脑袋就变得迟钝,反应不过来了。针对这种情况才需要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一个长期住禅堂的人,往往不愿意去做事,事情稍有不顺,就觉得烦。在外面长期做事的人,又不愿意进禅堂,觉得很痛苦,用不上功。如果我们学会了转换角色,能把动中的感觉带到静中,把静中的感觉带到动中,就像祖师们说的,行住坐卧、劈柴浇水、乃至吃喝拉撒,都是用功的好时候,都可以用功。

就是最笨的人,三、五年做一件事,也会熟练。尤其是对于追求心地功夫的学佛人,没有任何捷径和诀窍,都是靠漫长的累积。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悟证道后的人所讲的感悟和感受。若理论真能解决生死,那么多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毕生研究教理,乃至禅宗境界,早就应该了生死了。

出家人就是为了了生死才出家的,如果追求其它的东西,出家就没有意义了,也大可不必来出家。在社会上一样可以追求功名利禄,穿了这身僧服就没有理由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出家人如果还要追求功名利禄,那就在道中求。你能追求到“道”,“功名利禄”自然会随之而来,而且以这种方式来的,比你用世俗的方法来的还要多,还要持久。修道换取的“功名利禄”,是人家心甘情愿、恭恭敬敬的给你的。作为一心修道之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功名利禄自然会来,他视功名利禄只是一种工具,随手用用就扔掉了。

一个修行人耐不住孤独寂寞,心灵上要想有点功夫是千难万难的。一个出家人不能享受孤独寂寞,出了家也修不进去。

俗人的福,称之为洪福。何为洪福?就是世俗上的七大姑八姨,儿孙满堂,膝下承欢,老婆孩子一大家子,整天吵吵闹闹,为柴米油盐操劳,为情夫情妇打闹。出家人享的是清福,清福是解脱后的福。如果你在心灵上没有解脱到一定程度,清福是享受不了的。一个享清福的人,不要说在内心达到一丝不挂,只要能对世俗的七情六欲和功名利禄有所淡化,就能享清福,否则清福就成为一种痛苦。能享清福的人都是高贵之人,极品之人。

一个修行人,不能减少对物质的欲望,就进入不了精神世界。无论在家、出家,能享清福、洒脱自在的人,都是在内心对世间事物有所放下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误解了“放下”,认为“放下”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与我无关,不负责任。真正的放下,是不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不为我做而做。当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带着责任心去做,而不是迷失自我的去做。

日常生活中有种普遍现象,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看得很清楚,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迷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你是带着“我”在做。有目的,有自我,就会迷失。“放下”并非不去做事,而是不带着自我做事。凡夫的确很难做到这一点,凡夫都是我需要就做,我不需要就不做。在这种情形下做事,就容易做错事,所以越做越累,越做越离谱。

希望你们走出禅堂后,无论是常住需要你,还是工作需要你,只要是人家需要,我们都应该去帮助别人。只有自己不需要,而又去做了,才不会迷失自我,才会越做兴趣越高,才不会跳出去迷失方向。自己不需要而去做,累的只是身体,自己需要而去做,既累身体又累心。我们的功德福报,离开了做事是无法成就的,包括坐在禅堂打七也是做事。今天你能在禅堂做好内心的事,明天你出去才能做好外在的事,明天你能够做好外在的事,后天你进到禅堂又能做好内心的事。无论内在、外在,都要靠我们的心来把握。

希望我们的禅七能使大家受益。不要想禅七结束了就解放了,你生死未了,永远都在打七。只有你的生死了了,你的禅七才算结束。

释万行2012.12.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