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德不配位


   日期:2020/5/1 2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德不配位

今天晚上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别的领导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很和谐,很太平,为什么你这个领导坐上这个位置以后,单位就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内部也不和谐呢?通常我们会说这个领导的福报不够。什么是福报?德性就是福报,一个人的德性够了,福报就够了。可是,我们宁愿承认自己的福报不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德性不够,德不配位。

有些领导带着他的团队干得很开心,团队很和谐,大家的收入很不错,工作量也不大。即便工作量大,大家也不抱怨。换了一个领导,他一心想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且不让大家累着、饿着、渴着。可是为什么大家却不愿意跟着他干,很多人还想造他的反呢?还是他的德性不够,德不配位。如果他的德性够,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是内部和谐,外界平安。

在民间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发了大财,结果生了大病,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某个人升了大官,结果家人去世了,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我们都说这是福报不够。实际上就是德性不够,德不配位。一个人敢承认自己的德性不够,而不是福报不够,再通过一种方法修德,当德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就配位了。如果德性不够,坐在一个高位上,不仅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手下的团队也像热锅上的蚂蚁,彼此都坐卧不安。

一个人的德性从哪方面体现出来呢?如何证明他的德性呢?一个德性够的人首先一定量大。量大又如何体现出来呢?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为自己考虑,不以自我为中心,他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我们佛门里说的“无我”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达到了无我,他的心量、他的胸襟自然就大。胸襟够了,才能容纳万物。既然胸中包含了万物,需要什么时,自然就会拥有。

一个有德性的人一定能忍辱负重,不能忍辱负重,说明他的德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个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会从自我出发,而是从大局着想。比如你是一个部门经理,你首先考虑的是你这个部门员工的利益和感受。你是一个总经理,你会考虑整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只有处处考虑大家的利益和感受,大家才会接纳你,拥护你。至于个别人不理解你,不接纳你,那也在所难免。一个团体里如果有三分之一人说你的过错,那说明你真有这方面的过错。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如何完善自己的德性呢?必须通过修五戒十善,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否则我们的德性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完善。如果一个人的德性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响力,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单凭我们的能力是很难让世人信服的。别人即便所谓的服你,也是带着不屑一顾、贡高我慢的心态,是不得不服你。古人说如果你以能力服人,别人会造你的反;如果以德服人,别人绝对不会造你的反,甚至会效忠你,为你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当你做事不顺心,遇到逆缘的时候,如果你抱怨,你不仅没有进德,而且还在失德。无论何时遇到逆缘,都要忏悔自己无量劫以前没有广结善缘,伤害了众生,所以现在做事才会遇上逆缘。有些人很有才华,但是到处漂流,不被重用。世间上并不缺乏有才华的人,尤其是我们中国最不缺人才。中国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可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怀才不遇,不被重用呢?因为别人不信任你,不敢重用你。他所谓的用你,只不过是利用你,或者是看着用你,绝对不会对你敞开,把舞台、空间完全交给你。只有当你把内在的德性展露出来,让人家确信你的德性过关了,人家才会把舞台完全交给你。

一个人被人喜欢,或者不被人喜欢,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一个人,也是有原因的。在座的可以问一问自己:老板为什么不喜欢我?或者老板为什么喜欢我?老板不喜欢你,你可能会说:“老板有眼无珠,老板偏心。”老板为什么会偏心呢?实际上没有一个老板是傻子,每个老板对属下都很了解,只不过不说而已。凡是能达到一定层次的老板,他的心量比一般人都会大一些。有时候你不认可你的老板,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他的缺点,没有看到他的优点。如果你的老板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不可能坐在那个位置上。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说的那么有能耐,为什么会久居人下,没有坐在某个位置上,而且还一直在抱怨呢?

一个人才一定有德性,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单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能称之为人才的。尤其是只有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德性的人绝对不能用,他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德性比学识、能力、技能更重要。你有学识,有能力,有专业技能,没有德性,永远也找不到立足的空间。一个人凭知识、能力、智慧可以征服某个人、某个空间,但是很快就会被否定,被推翻。除非他先以德立足,在立德的基础上把才华、能力施展出来。

我们崇拜佛菩萨是崇拜他们什么呢?就是他们的慈悲。如果佛菩萨没有慈悲,只有智慧、神通,我们会崇拜他们,仰慕他们吗?芸芸众生之所以崇拜、仰慕佛菩萨,是因为他们在慈悲的基础上有智慧,有神通,否则我们怎么会把自己当作佛菩萨的工具,把一生都奉献给他们呢?奉献也是慈悲的表现,没有慈悲心,你是不可能奉献自己的。忘我也是因为你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我今天讲的德性。有德方配位。做世间事,很多人是凭手段,用心计,这些只能逞强一时,最终都会被识破,被推翻。

出家人修德最为先,而不是开智慧、了生死。你的德性不够,是不可能开智慧,了生死的;德性不够,想有好的身体、好的人脉关系也是不可能的;德性不够,好的寺庙、富的寺庙,你也住不进去;即便住进去了,你也会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做恶梦,生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说是自己的福报不够。刚才我说得很清楚,何为福报?德就是福报。因为你没有胆量承认自己的德性不够,所以宁愿说自己的福报不够。你找原因没有找到根上,所以你怎么修福报也修不起来,福报永远都不够。如果你承认自己的德性不够,再去修福报,福报很快就会修起来,众生看到你都生欢喜心,都认可你,都愿意与你相处。

为什么有些人一见面就让人不喜欢,不接受呢?我们通常说与他无缘。什么是缘?还是你的德性不够。如果你的德性够,为什么和众生没有善缘呢?善缘也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上。纵观古今历史,很多人位高权重,显赫一时,但下场都很惨,这就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有知识、有学问、有能力、有头脑、有手段,通过这些爬到了一定高度。高位置容易爬上去,但是你坐在上面是否舒服呢?你面对的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你受到的是八面来风的攻击,还是八方来朝?

所以,在此奉劝大家一句:当你碰到别人不喜欢你的时候,你不要抱怨。你越抱怨,他越不会喜欢你,久而久之,你没办法接受他,他也没办法接受你。当你碰到你不喜欢的人或者他不喜欢你的时候,你除了在心中虔诚地、默默地向他鞠躬、忏悔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以改变你们之间的逆缘。学佛的人都相信轮回,我们今天见面一定是前世有缘。可是见面之后,结果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是善缘,有的是恶缘,有的是无记性的缘。何谓无记性的缘?彼此见面以后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如果碰到这种缘,你可以主动向对方示好,把内心向他敞开,接受他,这就叫做当下结善缘。

今天我们不讲善缘,只讲如何对治恶缘。当你碰到逆缘,与对方无法沟通时,回到家里,你焚上一支香,在心里默默地、虔诚地向他忏悔。当我们的头脑无法彼此沟通时,就要用我们的心灵与对方的心灵沟通,这是一种化解恶缘的方法。如果你和他有机缘一起共事,你就不要处处把你的智慧、能力、才学显露出来,而要想办法把你的德培养起来,让你的德自然地流露出来。但绝不是炫耀你的德,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凡夫的定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动摇。比如在这里大家都认可我刚才讲的观点,也愿意这样去做。但是一回到社会上,又不由自主地被所见所闻的现象所转了,当你发现别人骗了你,心里很不平衡,也要想办法骗回来,把今晚我所讲的都忘到九霄云外了。

别人骗你可以,但你千万不要去骗别人;别人陷害你可以,但你千万不要去报复别人。否则,彼此的恶缘永远没完没了。如果你从来都是很本分地做自己的分内事,突然飞来横祸,有人陷害你,那一定是无量劫以前你和对方结了恶缘。你从来没有和他见过面,也触犯不了他的利益,为什么他一听到你的名字就反感,就厌恶,就想陷害你,搞你的鬼,说你的是非呢?就如同我们都不认识观世音菩萨一样,为什么我们一听到她的名字,内心就会崇敬万分呢?那说明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观世音菩萨曾经做过我们的六亲眷属,与我们结过善缘。所以这一世当我们听到她的名字时,自然就喜欢她,接纳她,信奉她。同样的道理,当你听到某个人的名字时,可能没有感觉没有反应,也可能很喜欢或者很厌恶。喜欢是有原因的,厌恶也是有原因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话:“未成佛,先结众生缘。”这个缘指的是善缘。一旦你成了佛出来弘法,处处碰到的都是善缘,而不是恶缘。

今天在座的有凡夫,有罗汉,有菩萨,还有再来佛。但是大家都是以凡夫的身份在示现,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来历。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一愿就是称赞如来,他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如来来称赞。众生佛性平等,人人具足,所以众生即是如来。如果我们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凡夫,只把大殿里的释迦牟尼当作如来,那说明我们真的无知到了极点!

什么才是释迦牟尼佛的样子呢?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释迦牟尼佛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东南亚地区,比如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他们心中的释迦牟尼佛通常是尖下巴,鼻子像刀刃一样。而西方国家的释迦牟尼佛像都是鹰钩鼻子、蓝眼睛。你说哪一种才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样子呢?如果佛是以一种形象度众生,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所以说佛是千百亿化身,对方需要什么样的身份、形象、方式,他就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份、形象,以对方需要的身份、形象和方式去度他。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众生醒悟,让众生学佛,让众生了脱生死。但是他一定会看因缘,因缘未到,他示现化身也没有用。当佛菩萨化身来到我们面前时,一定是我们的菩提心萌发的时候,只有这时候示现在我们面前才有用,提前和推后都没有用。

作为一个法师,当众生向我们请教时,我们要及时地回答。如果他不信佛法,不需要佛法,我们也不需要做他的工作说服他。他的菩提心没有萌发,你越做他的工作,他越反感,他内在的菩提种子越往下沉。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前途一帆风顺,都渴望出门遇贵人。实际上我们的前途、我们的贵人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如果三界内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就是我们自己。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今天的因又是明天的果。你今天的五官、今天的命运,和你昨天的起心动念、前世的起心动念有密切的关系;你未来的结果和你现在的起心动念也密切相关。

我们每生起一个念头,都会在宇宙中留下一个烙印。这个烙印会落在哪个众生身上,被谁接收到呢?当我们生起念头时,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有时没有针对性,只是内心自然地生起一个念头,比如:我想发财。我们并没有把这个念头锁定在某个人身上,或者锁定在某个区域内。当这个念头生起以后,就会在虚空中自由地飘荡。如果我们是想与某个人合作发财,或者想做某件事发财,这个念头就是有目标、有针对性的。

第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刚开始都是善缘,但做着做着就变成了恶缘,通常就是因为彼此的起心动念没有针对性。第二种有针对性的起心动念。比如你与某个人合作,你们之间是善缘,那么从始至终都是善缘;如果是恶缘,则从始至终都是恶缘。因为无量劫以前你们彼此的起心动念是有针对性的,这一世重逢时,看似无缘,实则有缘在先。所以,所有的结果都是我们自己一手打造的。

既然结果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我们学佛人就有一个不可更改的理念: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必须是善念,不能起恶念。当你意识到自己刚才起了恶念,马上就要忏悔。如果不忏悔,这个恶念就会在虚空中飘荡,一旦被谁碰上,这个人就会被影响。我们每个人既是发射器,也是接收器。每一个念头投射到宇宙中,都会被不同的众生接收到。我们起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整个宇宙。所以我们的和谐不是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内心和谐,那么整个地球、整个宇宙都会很和谐。

人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身体,一套灵性。灵性这套系统是不需要睡眠的,从古至今无论过多少年,它都是苏醒的,宇宙有坏,它不会坏。而身体这套系统百年就要轮换一次,它健康与否,庄严与否,听话与否,取决于心灵这套系统。两套系统彼此关联又互相影响。当我们的耳朵听到不如意的话,眼睛看到不如意的事,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心量不够,就无法接受,无法容忍,就会生烦恼,生嗔恨心。这时候受伤害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也会深受其害。

数千年来,世间人都把我们出家人视为天人师,当作人中模范。既然如此,天人师与人中模范一定有衡量的标准,天人师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德。德不够,何以称为天人师?有一种人很有能力,做成了很多事,却遭到了同行的嫉妒、毁谤和陷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没有放在修德上。所以对于一个天人师,修德方为上,不是修禅定、修智慧、修能力。其实当你把德修好了,自然会有能力、智慧。即便没有能力、智慧,也会有护法、外援,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会向你靠拢,变成你的能力和智慧。所以你也不需要专门去修能力,修智慧。有德就拥有一切。无德,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会失去;即便你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力、手段、计谋把想要的拿到手,你也没办法永久地拥有,没办法独享。世间事就是这么微妙:你不想要的东西,大家都给你;你想要的东西,大家都不给你。

我十八岁出家,读佛学院四年,闭关七年,建设东华寺十三年,在东华寺讲开示过千堂,从来没有出去和人家争夺市场,争夺利益。徒弟把我这么多年讲的开示集录成书,在内部传阅,自然流通到了社会上,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毁。所以这几年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我坐在这个位置上,真的是德不配位!数十年来,我都是努力在学识上修炼,在能力上修炼,在为人处事上修炼,根本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德性修炼不到家,德不配今天的位置,德不服众。所以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论是同行的诋毁,还是外界的毁谤,包括一些信徒的不认可,都是在所难免。

在对大家的教育和引导上,在德性修为方面,比如在戒律的修为方面,我的确讲得很少。一个人注重戒律的修为,一定也注重德性的修为。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注重修禅定、培养见地,强调为人处事,要求大家一心追道。按理讲,一个一心修道的人应该是有德的,一个在道中的人怎么会犯规失德呢?你的心都在向往道,都在求道,都在道里面,哪里有机会犯规呢?但事实上大家并没有入道,这么多年来只是在苦苦地思道、觅道,并没有入道。只有一个真正入道的人才有德。一个没有入道的人,他的德性一定是不过关的。德是道的基础,也是道的用。你得了道,在用道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一定是德。德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刚才讲的胸襟广大,能忍辱负重,能牺牲自己,奉献自己,能抛开自我来考虑问题,来做事。道是体,德是用。其实,真正的德就是智慧和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德性太重要了!智慧、神通、禅定、知识、能力,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德性。如果不在德性上下功夫,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可以说就是舍本逐末。其他东西你抓得越多,你越狂妄,越浮躁。只有抓住了德,在你的身上才会体现出宁静、柔和、宽广,否则体现出来的都是斗志昂扬,极端自我。

按理说一个人关起门来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应该遭来外界的非议。可是为什么很多闭门造车的人最终还是失败了呢?我们会说这个人不善于搞外交关系,只会待在自己家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干活。何为外交?搞外交用的不是手段手腕,也不仅是靠学识、能力、智慧,这不叫外交,真正的外交靠的是德性,是慈悲,是奉献,是无私。如果你的外交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是很危险的。在某个范围内,可能能力、学识、智慧很管用。可是到了一定高度,靠的就不再是知识、能力、技巧了。这时候如果你没有超然的德性,别说你坐不住这个位置,就是坐在这个位置上,无数个众生用心灵发射过来的冷箭也把你射死了!

你们看咒语的“咒”字,上面两个“口”,下面一个“几”,几是无数次的意思,两个口,一个是心的口,一个是口齿的口,内外两个口不停地念叨就是咒。当大家都向你投递善念,你的能量体就增大了;如果大家都带着恶念,带着抱怨向你投射,你的能量体就越来越小。如何让众生都带着善念向你投射,而不是带着恶念向你投射呢?除非你的德性修为到位了,这时候听到你的众生不会毁谤你,见到你的众生也不会藐视你,大家都会赞叹你,仰慕你。

想修行到一定高度,需要的是德性,而不是知识、能力。如果修行以一百层为圆满,禅定、知识、能力只能帮你达到五十层。要想达到五十层以上,必须加强自身的德性修为。德性修为不够,不仅上不去,可能到了五十层以后还会出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就是古今中外数千年来大家都讲的一句话,也就是今天晚上我讲的主题——德不配位。

今天在座的大家是想在世间法上成就,还是想在出世间法上成就呢?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你的知识、能力、智慧有用;超越了这个时间空间,你的知识、能力、智慧就没有用了,只有德才有用,只有道才有用。要想进入道里面,首先德要过关。德不过关,你所谓的入了道、得了道,肯定不是究竟的道、圆满的道,尽管这时候你会有力量,会有果位。佛教说罗汉分四个级别,菩萨分十个级别,佛分三个级别。

一般人从来不会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只有当不好的果出现时,才会后悔,才会反省,才会忏悔。果来的时候能反省,能忏悔,也还算是个明智的人。可是更多的人是果来的时候,都是抱怨、愤怒、抵触。我们东华寺目前就有这种现象。小和尚个个先天的智商都很高,学历、学识也不错,可是心量都很小,心胸都很狭隘,承受力一点都没有!可是我们的身份却是天人师,是佛的侍者、佛的工具、佛的代言人,最终都想成佛!在座的同仁,请问问自己:以你目前的心量,配成佛吗?以你目前的德性,配成佛吗?以你目前的承受力,配成佛吗?我知道我不配,连目前“上师”这个头衔,“东华寺方丈”这个头衔,我都不配!因为我的德性、我的承受力、我的心胸都不够,所以今天坐在这个位置上,才会招来那么多毁谤,那么多无事生非的事情。

但是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一丝嗔恨的念头都没有动过。这么多年来我都在忏悔自己的福报不够,自己的德性不够。从2000出关到今年十三年,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在信众之间诋毁我,在网络上诋毁我,在领导面前诋毁我。刚开始说我是邪教,我告诉这位仁兄说:“我是个和尚,穿着和尚的僧装,穿着袈裟,我就代表了佛教,你说我是邪教,那就意味着佛教是邪教了?你是不是用词不当啊?应该说我是“邪僧”才对啊。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说我是邪教不就等于说你自己也是邪教吗?”他想想有道理,后来在网络上就不再说“万行邪教”,改成“万行邪僧”了!

他不认可我的观点很正常。你可以阐述你的观点,我可以阐述我的观点,学术争论是很正常的。学术从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唯独全球文化是多元化,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学术观点不同,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我可以发表我的观点,他可以发表他的观点,为什么非得要求你我他对一件事情的观点是相同的呢?难道你和我的观点不同,我和他的观点不同,我们彼此就要互相诋毁吗?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流行一言堂了!今天这个时代在学术上就流行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一个人的作风没有问题,你不需要诋毁他;他的经济没有问题,也不需要诋毁他;他在政治上没有问题,你也不需要诋毁他。政治有问题,有党组织会处理他;作风有问题,他的内部会处理他;经济有问题,他的领导会处理他。学术观点不同,能叫有问题吗?所以在座的将来出去弘法,如果别人的观点和你的不一致,你不需要诋毁他,你可以谈你的观点,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诋毁他人上。

比如今天在座的吃了同样一个苹果,有的人说这个苹果是酸的,有的人说是甜的,有的人说是涩的。为什么大家的感受会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业力不一样,所以感受也不一样。大家都学佛,对佛的感受和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说的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言、个人之言,代表不了佛陀。就如同我写的五本书,谈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谁的观点也代表不了。你认为有用,就看一看;认为没有用,就把它扔进垃圾桶里,没有必要诋毁我。你越诋毁我,你的嗔恨心就越重,你的灵魂受到的伤害就越深,你离道就越来越远。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不认可的东西,别人未必不喜欢,不认可。想在学术上搞一言堂是永远行不通的,想在学术上搞垄断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学术上永远都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张嘴,就有多少观点。如果没有一部分人把心放在学术上,大家都把心放在政治上、经济上,这个社会会和谐吗?会稳定吗?会太平吗?你们可以想象这个世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怕不可怕呀!

为了众生进步一点点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只有菩萨才有这样的气量,才有这样的胸襟,才有这样的胆识。只要众生好,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只要这个团体、这个企业、这个寺庙受益,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只要佛教受益、三宝受益,牺牲我个人的形象又算得了什么!我时常说:“僧人是鱼,佛教、寺庙是大海,是水。海都没有了,水都没有了,我们这条鱼又能活多久呢?”你想保护你个人的利益,如果你无知,就会损害常住的利益,结果大家都攻击你;如果你有智慧,换一个手法,维护常住的利益,最终你个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这就是有智慧与没有智慧做事的差别。

只是因为你的观点与他的不一致就诋毁你,这是什么行为呢?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缘分,不同的空间,属于你的缘分别人拿不去,不属于你的,给你,你也接不住。无量劫以前,我们彼此都结了不同的缘,所以佛菩萨才有千百亿化身。当观世音菩萨化身成老子时,度了一部分众生。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被度,可能观世音菩萨又身化成达摩祖师,又度了一部分人。仍然有很多众生没有被度,可能观世音菩萨又身化成莲花生大士、孔子等等。不同类型的众生需要不同的视觉、听觉、感觉来满足他们的感官,所以佛菩萨就变着法子来满足大家的六根,目的是为了度凡夫众生。

当别人否定你的观点时,你不要烦恼,不要生气,更不要生嗔恨心。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根器,不同根器的众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老师。所以佛教有一个观点: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法门。法门是明师、佛菩萨的一个设计,真正心灵的法门只有一个。但是进入心灵的法门则无量无边。只有当你进入心灵的空间,才会发现解脱之道独此无二,而入手处则数不胜数。

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会碰到竞争对手。刚开始竞争靠的是价格、质量、服务、信用。竞争到最后靠什么呢?也就是最后的服务与信用是什么呢?就是人品,就是德性。没有过硬的德性,世间的竞争你无法立足,出世间的修道你也无法得道。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团队。如何才能把一个优秀的团队凝聚在你的麾下呢?靠手段技巧只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有用,过了这个时间空间就没有用了。但是有了德,在任何时间,到天下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用。

我说一个发生在我身上很现实的例子。比如东华寺这些小徒弟,我说同样一句话,讲同样一个道理给他们听。有的人听完了感激涕零,痛改前非;有的人听完了觉得有道理,但不去落实;有的人听完了生嗔恨心,在心里骂万行;有的人听完了马上跑了,说与我无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仅佛如此,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如此。你说一句话,十个人听了有十种不同的理解、十种不同的感受、十种不同的结果。也许你说这句话只有一个用意,但是十个人理解为你有十个用意。

我们今天对佛经的理解,如果释迦牟尼佛在场的话,早就跳起来了!所以古人说:“依文解意,三世诸佛喊冤。”我们认为佛经是究竟圆满无漏的,可是却被某些教徒视为歪理邪说,不究竟,他们认为他们的学说才是究竟圆满的。这就是众生与圣人的缘分不同。有时候一个明师说的一句话不够究竟圆满,众生听了却悟到了究竟圆满的大道之理;有时候这个明师说的话是圆满的,众生听了却觉得不圆满,没有触动他。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度一个众生,你所谓的被度了,是因为你自己的菩提心生起了,被我撞上,才所谓我度了你,实际上我并没有度你。如果你的菩提心没有生起,我怎么跟你讲经说法,示现神通,无私奉献,你也不会信奉佛法。”佛教里面“对机说法”这句话意味非常深长,有几个人知道何为对机说法?又有几个人知道如何对机说法呢?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每个人听起来感觉都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素质修养不一样,修为层次不一样,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素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要紧,价值观不同不要紧,能力不同不要紧,智慧有高低之差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成佛作祖。正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管我们的素质、价值观、能力、学识、智慧都不同,我们仍然能走在一起。既然我们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企业管理上有一个理念:员工的价值观不统一没有关系,能力素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没有关系,但是大家的愿景,也就是最终的目标必须一致,否则这个企业、这个团体无法管理,无法生存,无法持续发展。

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工作,都要付出,都要被约束。到任何地方,只要你付出了,也都会有收获。但是到任何地方你想要完全地自由自在,那是不可能的。当初造化在造人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需要另外一些因缘的辅助才能发挥十分的作用,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发挥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的作用。万事都要因缘具足才能发挥十分的作用。我们所修所行都是把因缘聚集在一起,当因缘具足了,你的理想、他的理想、我的理想都能实现。所以佛教说只有在众因缘和合具足的情况下才能成事。

如何让众因缘和合具足呢?只要把我们的习气、嗜好、棱角砍掉,我们自身这个小缘很快就会和宇宙这个大缘聚在一起,众因缘就和合了,我们自然就入道了。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没有入道,无法入道,就是因为我们身上的棱角突出,习气太重,嗜好太多了。我们总说自己业障重,什么叫业障?棱角突出就是业障,嗜好太多就是业障,习气太重就是业障!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是不允许有太多嗜好的,尤其是与修道无关的嗜好,你唯一的嗜好就是学道、了道、成道,否则你不可能获得究竟之道。你每有一个嗜好,就分散一次精力;每有一个嗜好,就产生一个妄想;每有一个嗜好,就结一个虚幻的缘。所以想培福修德,想学佛修道,想了生死,就不能有太多个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有太多的自我。只有一个人的自我不断地减少,降低,才能断恶迎善,才能广结善缘,才能融入道。

问:佛教、道教、基督教,每个教讲的德好像都不太一样。请问何谓德?

师:不管哪个教讲的德,真正体现出来的都是无我。如果有“我”参杂进来,就不是真正的德。究竟圆满的德一定是不包含自我在内的,否则就是自我的表现、自我的需求。我们佛教讲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我才是究竟圆满的德。达到了无我,一切都不从自身考虑,不从自我出发,都是为了众生,这才是德的最高体现。道教讲人天合一,人天合一也是无我、忘我的境界。只要有一个“我”存在,就无法达到人天合一。以基督教的观点,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这也是无我的体现,也是无我的境界。

祝愿大家都无我,都忘我,都超越自我,与佛菩萨融为一体。

释万行2013.8.2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