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良法师:生存与生活


   日期:2020/5/2 9: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存与生活

  生活与生存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不失为精练的注解:“他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英国人有一句谚语:“为活而吃,别为吃而活。”

  显然,活着是为了吃,生存也;吃是为了活着,生活也。进一步问:活着不为了吃,为什么呢?也就是说,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

  生存是为了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却可以多姿多彩。

  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人类最佳的生活状态。

  殊不知,时下一些人生活就是在赚钱和消费之间兜圈子,他们没有独特的创造,甚至没有够水准的业余爱好,而即便有,在他们心目中也是被摆放在远远次于谋生的位置上。

  高级的享受不是轻轻松松不动脑筋就能获得的。而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爱好,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困扰。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而且甚至可能不惜一切。

  执迷一种事业所获得的快乐,是只为生存而生存的人,难以理解和明白的事情。

  丰子恺先生这样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的:他把人生比做三层楼。底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

  弘一法师弃底层而二层而三层,实现了内外兼修的真正超越。

  这才是一代宗师的生活之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只能凭想象去猜测楼上人看到的风景。

  人是生命的一种,人所以特殊在于生命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因此,自我意识是人的实践本性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动物界,它们自身与自然是同一的,因此只能适应环境。而人类,早在形成的最初阶段,我们的祖先不仅认识到用石头可以打到动物做食用,而且还知道了在砸开坚果时,石块大些、果壳硬些,用力就大些的道理。

  也就是说人不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质,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环境。因此人类不仅可以适应环境,更可以改造环境,这样就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了。而这就是人所特有的自我生活意识形态。

  在自我改造中,美化优质我们的生活空间。

  我们总不至于退化到,刀耕火种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时代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创造和改善生活的前提。

  生存是为了有好的生活,很苦。

  生活是为了有更好的憧憬,很甜。

  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要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唯有回头,放下,忍让的世界,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

  这是出家人的生活追求,也希望是世间人的生活境遇,贴来共享。

  生活是生存的发展,无论是低着头,还是弓着腰,都要不停的向前,向前。

  生存是活得小我,生活是大我,小我只为满足己欲。大我亦能利乐群生, 这样的生活才有味道。

  这就是以和为尚的生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