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六处


   日期:2020/5/2 23: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六处

  在十二缘起中,识、名色、六处支支有关联,相互存对方。
  六处,谓【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时间先后的因果关系,却意味着同时存在的关系或者是前途的论理性关系。
  也可以这样讲,识、名色、六处具备了同时依存的相互关系。
  所以,今天我们讲六处,就不可能完全单讲六处,要照应识和名色,因为他们之间有关系嘛。顾此失彼就没有意义了。这就会出现,今天讲的内容里,前几篇已经介绍过或者有所涉略,希望大家理解。
  识是包含表面识与潜在识的识体,名色是认识作用及认识对象,即物质【色】与精神【名】。这在先前的博文里我介绍过。
  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事物的对象,除物质与精神之外,还有概念、题目等要件。但是,这些也都包含在【名】中了。要点是,成为识支对象的一切事物,皆以名色一词语表现。
  因此,名色即是六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眼识对象之色或形状即是色,耳识之对象声等即是声,为身识(触觉)对象之可触之物即是触,总而言之:为意识对象之一切存在非存在即是法。
  要认识判断这些识的对象,必须要有感觉知觉之器官或能力,有其能力的器官就是六处。六处者,亦所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这就要仔细的讲清楚。
  眼根是视觉器官【视神经】,或由此而来的视觉能力,而不是被我们称为眼的眼球。依此类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是听觉器官或听觉能力,乃至触觉器官或触觉能力,意根是思惟器官或思惟能力。如识、名色、六处之关系。
  具体的说,要再举个例子。为产生视觉的认识,则必须眼识、色境【视觉之对象】与眼根【视觉能力】三者同时存在。同样的道理,为产生出思惟判断之意识作用,更须要意识、法境【意识之对象】与意根【思惟能力】三者同时存在。
  故此,十二缘起中之识、名色、六处三者,乃是指生起认识或判断之识作用所必要的三个条件,有此三者之同时存在,始起认识判断之作用。
  由此我们就可以这样描述“六处”的作用了。
  除此十二缘起中的【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即所谓识、名色、六处三者之关系以外,在阿含经等的原始圣典中,以【缘根与境有识】的形式,屡次叙述了认识的过程。
  这是就依眼根与色境生眼识,乃至依意根与法境生意识之事所说的,也就是叙述感觉、知觉之认识发生的经过。以认识过程而言,与其依十二缘起之识、名色、六处三者之关系,不如说根据【缘根境生识】较为普遍。然而两者皆列出根、境、识三者,唯有列举的顺序有所不同罢了,十二缘起的顺序为识、境、根,而一般的认识说则为根、境、识。
  然而,同为说明依感觉知觉之认识过程,是否容许如此的差异存在呢?如前所述,在此认识关系中,根、境、识:三者既然同时存在,其顺序何者为先均可,也就是无所谓的事情了,纠缠其对,错就是“着相”了。
  当我们了解了“六处”及他和“识”及“名色”的关系以后,再从“十二因缘图”里看“六处”的作用就比较清楚了。
  六处就像一间房子,有六个窗户,我们也是透过六根去面对一切境界。(六个窗户代表六根)。
  我们从这间房子穿进穿出,它本来是一个空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但我们以为里面有很珍贵的东西,当你在屋里的时候,你又会认为外头有非常珍贵的东西,于是你再度走到外面去。我们进进出出,创造了更多的现象,它们又会引发什么?诚如【围城】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的一样,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

  “六处”(六如)都是在说一个人感觉,知觉的能力。
  按照传统两重因果对“十二”支的释义,“六处”是人自母体胎位第五的位置,也就是说,母胎中完成眼根等诸根的位置,这样解释也是不错的。
  依这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解释那就是: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很清楚了吧。
  佛学文化作用在“十二因缘”中的目的,就是要依佛法把我们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佛学对一个人由生(无明)到死(老死)的科学阐释,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具有无法驳斥的理论根据,中医学的五行和阴阳学里也无不渗透着佛学人生观。这般,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呢,还是由人类生命的本源所决定的科学依据。
  一颗种子看似微小,有了阳光和水土等俱有缘的相互配合,才会逐渐成长为茎枝和果实。
  也可以说,已经俱足了身根和意根,也只是“名色”,等到了胎藏五位,胎儿的眼、耳、鼻、舌四根成形,就可以称其为“六处”了。
  空屋子里有六扇窗子,透过这窗子,我们看到屋内空荡荡的,无人居住,了无声息,这是六识未生的状态。有屋无主人。刹那间,六根顿然升起,别了外境,屋子里终于来了新的主人。这,就“六处”俱全。
  揣度佛学文化——真美!

  眼耳鼻舌身口意

  处处不在修行间

  色声香味触法境

  了了六支是道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