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以佛法净化人心 建设和谐社会


   日期:2020/5/11 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佛法净化人心 建设和谐社会
    --宽运法师接受《紫荆》杂志专访
 
  农历癸巳年正月初六日(2013年2月15日)上午,香港紫荆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力平先生及编辑黎知明先生,专诚到西方寺拜访宽运法师,就有关佛教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发挥其济世利人之作用,从而达致建设和谐社会目的之话题,作专题访问。彼此真诚交流,相谈甚欢。现将当日访谈内容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六和」精神.和谐社会
 
  作为佛教界代表人士,我经常思考宗教,特别是佛教,能为国家与社会作出怎么样的贡献?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当中,一般来说,儒家治世,是入世的;道家治身,是半出世;佛家治心,是出世而入世。社会秩序多靠法制与道德来规范,法制做不到的地方则用道德来完善,但是道德本身也未能圆满;所谓「道德治法制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道德是否良善,只能从「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相」上面来看,但是内心世界却无从保证;如果是出于功利的动机来行道德之事,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因此,宗教正可以弥补这个缺点;佛教讲「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人的心念落实为行为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形成罪;行为是因,罪业是果;由于业力的牵引,而于生死之中流转不息;因此,如果要从生死之中获得解脱,就必须要制止或矫正不正确的念头,做到心里的动念与外在的行动相一致,也就是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可以使道德更加深化,完善和弥补法制的不足,为国家与现代社会作出贡献。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回归以来,一直保持繁荣稳定,但是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不同的界别也有各种的矛盾。因此,「和谐」的思想,是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目标;而佛教所提出的「六和」精神,实有助于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六和」精神即「六和敬」精神。佛教僧团生活的原则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六和敬」,即六种规则,其中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即身、口、意的高度统一。因此,「六和」精神不但是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同时也能成为众生和睦、社会和谐的准则。
  
  第一、见和同解。在见解及思想上,大家要有共同的目标。香港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统一方向和共同目标。七百万港人与内地血浓于水;在国家一统下,中、港两地虽一国两制,但都是国民、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彼此心心相连,息息相关,求同存异;自由行给香港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使两地达致平衡的发展;但香港不能总是耗费时间去争论无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应奋发自强,图谋发展并改善民生建设。
 
  第二、戒和同修。戒就是戒法,就是制度。香港与世界其他先进文明的城市一样,是法治的社会,因此,相应于目前影响社会民生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制订出更完善的法律与制度,让市民大众共同遵守。
 
  第三、利和同均。香港虽然是个富裕社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因此社会的各种资源,必须合理地平均分配;不论贫富,都能平等享受利益,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制度及利益的平等必然能达到稳定及安抚人心的作用。

  第四、身和同住。香港是个大都会、大城市,不同阶层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意见;意见分歧如何能和谐共住?所以佛教教我们克己,也就是修身养心;身心修养好了,就能与人事物和睦相处,就不会发生争斗的举动,就能做到「身和同住」。
 
  第五、口和无诤。香港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做有意义及有建设的事情,不要为无谓之事而争论不休,这样既不利己亦不利人;所以,不去争论,就能口和,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
 
  第六、意和同悦。佛教的和谐思想,化导市民应生起善良的用意,坦率的胸怀,如有欢心悦意之事,要与大家共同分享。如此的话,人人和善,充满喜悦。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必能实现。
 
契理契机.应世用世
 
  香港佛教界十分重视与内地佛教界的交流,期望透过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如何在推广佛教的同时,对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香港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又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世间上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同体共生」,是故应互相怜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由此而说真正的自由平等。现代社会中,一般人对佛法的认识不够普及,其实很多佛教的智慧仍有待人们去了解、去挖掘,比如佛教说「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种眼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生命层次或境界,不同的境界所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所见并不是真实的,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的东西(物质)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教叫我们不要执着;犹如「日月当空不住空」、「莲花出水不沾水」,若能了解这五种境界的差别所在,然后再来看此世界,必然会有另一番体会;所以,当我们明白个中道理之后,就能用多维、多角度的方式去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若结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关系与人们生活的需求来说,就是要照顾到不同阶层的发展与团体的利益,令人人都能各尽己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另外,佛教的古老注释方法,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如何能运用现代的理念、语言,将佛法高深的义理表达出来,这是现代佛教的重大课题之一。佛教是契理契机之法,因应不同众生及时代社会之需,而开设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修持方式,来证悟佛法的智慧。
  在现今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佛教的智慧与慈悲精神,如何能化世导俗、如何能裨益社会;同时如何能自我推广,让社会更多人接受,更多人认识,更多人了解,这是现代佛教的努力方向。近年,我个人开设了一个博客,每天定时发表文章,把一些佛理教义尝试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来诠解,目的就是以网络方式来传播佛法的智慧。到目前为止,访问(浏览)人次已超过一千多万。
  佛教在融入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过当程中,应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是目前我们最关心的课题;面对社会道德的日渐沦丧,普遍人已失去对天、地、人乃至鬼神的敬畏之心。个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民众建立这份敬畏感;有所敬畏,内心才会有所顾忌,动念行事之前,才会有律己之心。如此,道德的建立才会有深层的心理根柢。香港约有一百二十万佛教信徒,如果他们都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身作则,相信定能影响更多的人来信佛、学佛,人心自然得到净化与提升,如此将大大有益于香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