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日期:2020/5/15 6: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道次第》中,将菩提心、菩萨行、空性见作为大乘佛法的三大要领。其中,又以菩提心为根本。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为大乘人。《道次第》云:“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可见,菩提心乃判断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的标准。发起菩提心便是大乘人,反之则是小乘人。不少人以为,汉传佛教为大乘,参禅、念佛是大乘修法,便俨然以大乘行者自居。却不曾自省:自己所发是什么心?又是为了什么而参禅、念佛?事实上,法并不是抉择大小乘的标准,论曰:“以是若仅以法是大乘,则犹不足,必彼补特伽罗住入大乘为重要。”即使念佛、参禅有所受用,若不是发菩提心而修,亦不属大乘之列。关于这一点,宗大师也明确指出:“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能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

  2.为真佛子。发起菩提心,才称得上真正的佛子。声闻人虽也算佛子,但与菩萨的内涵却有所不同。正如太子和王子,虽同是王室血脉,但王位却非太子莫属。真正能继承如来家业的,也非发菩提心的菩萨莫属。《道次第》中引《入行论》曰:“此心生起,无间即成佛子也。”在发心的当下,就是如来真正的儿子,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

  3.发心之后,功德超过二乘。在一切心行中,菩提心是至高无上的。《道次第》中将其喻为金刚宝:“善男子,所谓金刚宝者,虽已破碎,胜出金等庄严,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刚宝之名,一切贫乏亦能遮止。”即使破碎,仍比任何宝物更具价值。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在《华严经》中有着极为详尽的阐述。每次读诵这篇赞文,我都感觉力量铺天盖地而来,充满身心,充满宇宙。所以说,菩提心一旦发动起来,绝对胜过一切心行,胜过声闻的无漏智慧。

  4.成佛的不共因。《大庄严经》(《道次第》转引)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所谓不共,即独特、决定性的因素。成佛究竟成就什么?正是慈悲和智慧两种品质。这一成就所依靠的,则是菩提心和空性见。其中,空性见乃三乘圣者共同证得:“诸独觉、声闻亦依于慧,以是亦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不以通达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诸广大行而判也。”在绝对真理上,在诸法实相上,佛陀和声闻所证是没有区别的。若有所不同的话,便是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异。《法华经》有三兽过河之喻,兔、马、象一同过河,但兔子浮于水面,马能没入河流,象则直接踏至河底、截断众流。为什么“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原因也在于菩提心。因为空性见是三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则是不共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