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凯法师: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日期:2020/5/25 16: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姚秦时代至宋末齐初时代,主要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等,兼具译经僧与禅僧的身份,翻译禅经,教授禅法,促进了长安以及南朝禅法的兴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自罽宾、西域来华的禅师,如弗若多罗、 求那跋陀罗等。从禅法上说,主要是以“五门”修法与“观佛三昧”为主,而且禅观逐渐与净土信仰结合,对隋唐时代净土信仰、禅宗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禅经禅法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
  作者简介:释圣凯,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东晋道安之后,中国佛教的修行法门,尚未整理出一定的模式与规范。在姚秦时代,鸠摩罗什等西域译经僧与禅师,译出禅经,传播禅法,成为中国佛教禅僧授受禅观法门的来源。

  南北朝禅学的发展,主要是与罽宾地区流行的禅法传入有关。其中,佛陀跋陀罗的禅系,由玄高、僧隐、慧观、宝云等分别在南方、北方弘传不绝,可谓枝繁叶茂。

  一、鸠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一)鸠摩罗什对禅经的传译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对中国禅学的贡献,僧叡《关中出禅经序》说: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二,自姑臧至长安。予即于是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1〕

  鸠摩罗什入关的第七天,僧叡即迫不及待地从受禅法。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共有三部:《众家禅要》三卷,《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这三部经,初译于公元402年。其中《要解》又于407年重新订正,现存于藏经中。
  《出三藏记集》卷二提到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有:〔2〕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缺。
  《禅法要解》二卷,或云《禅要经》。
  《禅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同。
  《禅法要》三卷,弘始九年(407)闰月五日重校正。
  《大正藏》第十五册收录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有《禅秘要法经》三卷(No.613)、《坐禅三昧经》二卷(No.614)、《禅法要解》二卷(No.616)、《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所以,经录的记载与现存藏经有较大出入。

  汤用彤依《历代三宝记》,认为《众家禅要》三卷即是《坐禅三昧经》二卷,〔3〕但是他并没有论证。依僧叡的记载,《众家禅要》是鸠摩罗什所抄写撰编,并不是翻译的一本书。内容相当庞杂: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 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YIN、恚、痴相及三门、皆僧伽罗义之所作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4〕

  “初四十三偈”指《坐禅三昧经》卷首的偈颂,四句为一偈。由初偈“导师说难遇,闻者喜亦难,大人所乐听,小人所恶闻”至末偈“往返世间中,厌更苦乐事,虽未得涅槃,当勤求此利”共三十四偈。“后二十偈”指本经末的偈颂,由初偈“行者定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方便,是应为失不为利”至末偈“譬如药师,三种病冷热风病除灭故,应病与药,佛如是,YIN怒痴病随药灭”共为二十偈。然后,即是五门:治贪欲、嗔恚、愚痴、思觉、等分行(念佛三昧),这是由僧伽罗叉等七家禅师的禅法中抄集而来。《坐禅三昧经》后半部的内容则包含四禅、四空、四果及菩萨禅法,而且在卷末有“菩萨禅法中初门”,含“菩萨念佛三昧”、“菩萨慈三昧”及“菩萨观十二分”等菩萨的五门禅法。可见,《坐禅三昧经》虽是抄撰众家禅要而成,但仍有其组织及次第。先是五门禅法,接四禅、四空定,次为小乘四果而至菩萨禅法。

  《禅法要解》二卷,即现存No.616。《十二因缘观经》在僧祐时代已经是缺本。另外,《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虽然是部编排完整、分类清楚的禅法,但“十方佛观法”、“法华三昧观法”、“观无量寿佛法”、“法身观法”则不见于印度的禅法,类似于西域的禅法,可能是后世抄袭编撰而成,不是鸠摩罗什的译经。

  僧叡虽然列出其八位禅师,但是鸠摩罗什皆未亲自传承。所以,鸠摩罗什所传出的禅经,非得自师承,实如僧叡所言是“抄撰众家禅要”而来,这与佛陀跋陀罗完全不同。

  (二)鸠摩罗什所传禅法的特色
  道安将禅法由“禅数”提升为“禅智”,是中国大乘禅法开展的契机。但是,鸠摩罗什则开创了中国大乘禅法重视禅智的传统。僧叡《关中出禅经序》说:“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5〕只修禅定而无智慧,是无法照见烦恼与根除它,有智慧而无禅定则非真智慧,所以“禅智”是修行的要务。对于定慧的关系,僧叡又说:“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未全也”,藉助禅定以凝全心力,可得明照万法之用。然而“明照”虽胜于“不明”,但此“明照”尚不究竟;必须等到忘却能照、所照,无所谓“明”与“非明”,这样妄念才算究竟止息,这是智慧之功。

  鸠摩罗什在《维摩诘经注》中,强调定与慧的关系:“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毕竟无余。”对烦恼而言,禅定亦但能遮而不能断,须加般若之慧,得法之至虚无生,方能灭烦恼至“毕竟无余”。禅定的修行,最后必须与般若智慧相应,才能究竟断烦恼。

  鸠摩罗什对大乘禅法的展开,是基于对小乘禅定的反思。小乘禅定注重坐禅,有出定、入定的限制;大乘禅法则是行、住、坐、卧间常定,“七住以上,其心常定,动静不异”。〔7〕如《大智度论》说:“菩萨常入禅定。”〔8〕小乘的神通是在禅定中产生,这是有限碍的。如僧肇说:“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作,应会无方。”〔9〕小乘禅者在证入其八解脱中最后一种灭尽定时,其形犹枯木,不能如大乘菩萨之实相定,能形充八极,大乘的神通是“念即随应”。

  所以,鸠摩罗什大乘禅法的核心是“实相”,这起源于《大智度论》所说:“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著味”,“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10〕《维摩诘经注》则采取了“实相常定”的说法。这样,禅定的最高境界则提升至“实相”,所以小乘禅定的最后归宿亦是“实相”。如《坐禅三昧经》中,传统禅法的不净观,最后则加入菩萨“大慈大悲”的誓愿,从而观照“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法实相”。〔11〕

  因此,鸠摩罗什在《思惟略要法》中有“诸法实相观法”,对实相观进行具体的阐释。实相观主要是明了诸法缘生,“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所以明白诸法空相后,不常不断、不有不无、不来不去。在实相观中,一切事物皆如镜中的幻象,“观YIN怒痴法即是实相”,所以YIN怒痴法亦是不来不去、不有不无的实相。〔12〕

  鸠摩罗什到中国后,当时长安是以罽宾的小乘禅法为主,于是利用大乘经典的内容而创造了实相禅法。《晋书》记载:“罗什……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般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13〕可见当时长安僧团随鸠摩罗什学禅的盛况。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为“觉贤”。在《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二有传。〔14〕佛陀跋陀罗在北印度时,便是“以禅律驰名”,常与僧加达多共游罽宾,僧加达多知道他得“不还果”。智严前往西域,遇见佛陀跋陀罗,于是邀请他前来中土。当时,介绍佛陀跋陀罗的情况:“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陀跋陀其人也。”〔15〕佛大先即是《高僧传·智严传》中的“佛驮先”,所以他与智严是同门。

  依此可知,佛陀跋陀罗的师父是佛大先。慧观《修行地不净观经序》详细描述了佛陀跋陀罗的师承:〔16〕富若蜜罗(弗若蜜多、不如蜜多)→富若罗(不若多罗、般若多罗、婆陀罗)→佛陀斯那(佛大先)、昙摩多罗(达摩多罗、昙摩罗)。〔17〕富若罗编撰《修行方便禅经》后,又将此经传给自己的弟子,其弟子知名者有十五六人,其中最杰出的有二人,一为达摩多罗,一为佛大先。《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中,看到“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的师承:“弗若蜜多罗汉第四十九、婆罗多罗第五十、不若多罗第五十一、佛驮先第五十二、达摩多罗菩萨第五十三”,〔18〕可能是佛大先年长,所以列在达摩多罗之前。对于佛大先,《治禅病秘要经后序》记载:“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国中独步,口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19〕佛大先的记忆力超人,精通禅法,是非常出色的大禅师。

  佛陀跋陀罗到长安后,或言住大寺(《智严传》)、或说宫寺(《答刘遗民书》)、或说齐公寺(《出三藏记集》)、或说石羊寺(《玄高传》),其实诸说并不矛盾,因为他乐于游化,未曾定居一寺。果然不负众望,“大弘禅业,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后来有些门人是“浇伪之徒,因而诡滑……大被谤读”,再加上长安的经界权威鸠摩罗什,传授大乘禅法;而觉贤所信仰的,却是小乘一切有部。法旨既然不同,觉贤只好带领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离开长安,受慧远之请,南入庐山,译出禅经,传播禅法。

  佛陀跋陀罗在庐山停留了将近一年,便西至江陵,受到司马休之的欢迎。不久,随刘裕东归建康,住道场寺。于是,道场寺成为南朝的“禅师窟”——禅学中心,僧弼曾在给宝林的信中说:“道场禅师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慧皎《高僧传·佛驮跋陀罗传》记载,佛陀跋陀罗译经十五部,《出三藏记集》记为十一部。《出三藏记集》卷二列出佛陀跋陀罗的译经,其中禅经类:《观佛三昧经》八卷;《禅经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庚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一名《不净观经》,凡有十七品。〔20〕《大正藏》中收录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但是未列入上述的译经中。但是,《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记载:“《庾伽三摩斯经》一卷,译言《修行略》,一名《达摩多罗禅法》,或云《达摩多罗菩萨撰禅经要集》”,〔21〕可见在梁朝僧祐时代,《达摩多罗禅经》已经被认为是失译经,而且只有一卷。另外,隋法经《众经目录》卷三:“《达摩多罗禅经》二卷”,未注明译者,但是宋、元、明三本加“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22〕可见这是宋以后的藏经才加入译者名。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却明确列入佛陀跋陀罗的译经:“《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而且指出是依《宝唱录》。〔23〕

  所以,问题的焦点在于:现存二卷《达摩多罗禅经》是否就是《禅经修行方便》。在《出三藏记集》卷九收录了慧远撰《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此序编入现存《达摩多罗禅经》卷首;另外,则是慧观作《修行地不净观经序》,则未有相应的现存经典。慧远的《统序》提及禅智是三业之宗,与禅法在印度的渊源——如来、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等传出五部。又提及: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24〕

  这说明该禅法源于达摩多罗与佛大先,此二人为西域禅法宗师,搜集各禅法精要,劝发大乘,但是二人的禅法各有不同。达摩多罗视所有法门为同一解脱之道,他的观行是以不生不灭、无有始终的“如”为中心。色法的当下含有“如“的本性,而本性“如”的当下也是色法。这与《般若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似的,所以达摩多罗的禅法是“顿教”法门。而佛大先的禅法则是“渐教”法门,强调应该次第修行,以数息观、不净观二甘露门为始,再解释四种义理,以阴、界、入为观行的对象,于是观照缘起而破除我执。

  慧观是佛陀跋陀罗的弟子,随佛陀跋陀罗一起离开长安、入庐山,参与翻译,笔受经文。所以,他所撰《修行地不净观经序》应该即是《禅经修行方便》的序。《出三藏记集》记载,该经名为《禅经修行方便》、《修行道地》、《不净观经》,慧远采取《修行方便禅经》,慧观采取《修行地不净观》,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经名尚未确定,于是便出现不同的名字。至隋代,费长房则冠名《达摩多罗禅经》。慧观的序文仍然赞叹“禅智”为佛道的宗旨,述及五部的传法,以及在罽宾的传承与弘化。而且,由昙摩多罗(即达摩多罗)与佛大先的“炽盛教化”,此法渐传至汉地。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介绍了禅经的主要禅法: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25〕

  在慧远看来,《达摩多罗禅经》的五种法门都是就禅定对象上讲对治,完成根本的转变。慧远主要阐述了四门的内容:1.了解迷惑于女色是违背道德的,应该杜塞六根以平息祸患,即是“不净观”;2.明白忿怒竞争等情绪有伤于本性,应该忘怀人我,一视同仁,即“慈悲观”;3.人身原是由水、火、风、土、空、识六界同一气化而成,加以分析,只是幻形而已,因而不必执于我见,即是“界分别观”;4.深知十二因缘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即是“因缘观”。这样,便能逐步进入九次第定,超越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无生法忍等三种忍,而达到阿罗汉的果位。

  所以,佛陀跋陀罗译《禅经修行方便》后,慧远、慧观分别作序;而且,序中皆提及“达摩多罗”。于是,后来者冠上《达摩多罗禅经》之名,而且将慧远序编入。现存《达摩多罗禅经》的主要内容,是从二甘露门(数息和不净观)方便、胜进两道各别的退、住、升、进、决定四分开始。进而观界,修四无量,观蕴、处,以至畅明缘起,达到禅定的成就。所以,现存《禅经》仅介绍了佛大先的渐修一法,而达摩多罗禅法则无可考。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
  觉贤门下人才济济,其知名弟子有玄高、慧观、宝云、道汪等,师资相承近一百年。

  玄高〔26〕(402-444),俗姓魏,冯翊万年人。十二岁出家,闻关中有浮驮跋陀(即佛陀跋陀罗)禅师在石羊寺弘法,〔27〕便前往受学,“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对他大加赞叹,甚至不敢受其师礼。玄高得法后,便归西秦,在麦积山隐居习禅,徒众百余人。当时有昙弘、僧隐为友。后来,玄高又从外国禅师昙无毗受法,当时有僧人谗言他谋反,于是被摈至河北林阳堂山,“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而且,他的徒众皆有灵异,如玄绍“学究诸禅,神力自在”等。长安昙弘听说玄高被摈,便为他辩论清白,于是玄高返回北方,被尊为国师。玄高又游凉土,为沮渠蒙逊所敬。当时有西海樊僧印受学于玄高,稍有所获,便说得阿罗汉果;玄高现神通,去除其骄慢。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进军凉土,玄高受请随至平城,为太子拓跋晃之师。拓跋晃受人毁谤,为他的父亲怀疑,玄高便为他作金光明斋七日,于是拓跋焘在梦中见其祖父、父亲责问怀疑太子之事,于是便解除了对拓跋晃的怀疑,并下令委以军国政事。但是,当时佛、道之争激烈,寇谦之与崔浩惟恐太子继位后夺其权柄,于是向拓跋焘进谗言,诬告玄高以神勇力令先帝致梦。于是拓跋焘大怒,下令逮捕玄高,并于太平真君五年(444)9月15日杀害了他。玄高的弟子众多,知名者有玄绍、僧隐、玄畅。

  玄畅〔28〕(416-484),河西金城人,俗姓赵。年幼时,全家被胡虏所灭,遂往凉州出家。初名慧智,后至平城(大同)师事玄高,所以改名。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玄高被杀后,脱困逃离平城。在元嘉二十二年(445)八月,抵达扬州。宋文帝对他颇为尊崇,请任为太子之师。不久,移居荆州长沙寺。当时,西域沙门功德直译出《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玄畅为新译经典刊正文义,辞旨婉密。刘宋末年(421-479),移住成都大石寺,自画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升明三年(479)西游,见岷山郡北广阳县界有齐后山,欲终老于此,乃入山结庵,于是建立齐兴寺。齐高帝、吐谷浑主皆曾遣使迎请之,然均未如愿。及萧齐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启请迎师至京师,文惠太子亦遣使迎请他,师遂泛舟东下。中途罹疾,止于灵根寺。永明二年(484)示寂,世寿六十九。玄畅“洞晓经律,深入禅要”,而且与玄高一样,占记吉凶无不灵验,于诸子之学亦多有涉猎。玄畅感叹《华严经》部帙浩瀚、旨义深远而未有义释,于是殚精竭思为此经作疏释,首开为《华严经》撰疏之风气。师又精通三论,为学者所宗,著书有《诃梨跋摩传》一篇。

  法期〔29〕俗姓向,蜀都郫人。十四岁出家,跟随智猛学习禅修,与灵期寺法林共同修观,尽证智猛所传授的禅法。后来,又受学于玄畅。玄畅东下江陵时,法期随从。法期对禅定造诣很深,“十住观门所得已九,有师子奋迅三昧,唯此未尽”。后来,卒于荆州长沙寺,世寿六十二。

  慧绪尼〔30〕(431-499),俗姓周,闾丘高平人。十八岁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持戒精严,道俗赞叹,曾修习般舟三昧。玄畅从成都回荆州,慧绪前往受学禅法,“究极精妙”。“绪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励节”,于是受到豫章王萧嶷以及王妃的敬信,从受禅法。萧嶷回建康,慧绪同行,萧嶷为起精舍名福田寺。后住集善寺,临终前写偈:“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忽请作七日,禅斋不得休。”永元元年(499)卒,世寿六十九。慧绪尼有弟子德盛尼,行道习观,亲承音旨。

  僧隐〔31〕,俗姓李,秦州陇西人。八岁出家长斋,受具足戒后,研习《十诵律》,诵《法华经》、《维摩诘经》。“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于前往受学。《玄高传》曾提及在麦积山与僧隐同住。僧隐“学尽禅门,深解律要”,后来可能随玄高至平城。所以,玄高去世后,便到巴蜀弘扬禅法。不久,又东下江陵琵琶寺,受学慧彻,学习经律。于是,在荆楚弘扬禅法、经律,受到王公州官的尊崇。最后,八十岁时卒,有弟子智称、法琳。

  法琳〔32〕,俗姓乐,晋原临邛人。少年出家,住止蜀郡裴寺,专研《十诵律》。僧隐至蜀地后,便前往受学,在律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后住灵建寺,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常诵《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智称〔33〕(430-501),山西闻熹人,俗姓裴。出生于江苏京口,十七岁随军出征,痛恶杀生。偶读《瑞应经》而感悟,于是从南涧之禅房宗受五戒,皈依益州的仰禅师。仰师返回四川汶江后,智称随他前往裴寺出家,时年三十六岁。尤其精通《十诵律》,不久,下江陵,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此处“隐具二师”,即是《僧稳传》后附“时江陵上明寺复有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及《杂心毗昙》等”。因此智称是随僧稳习禅,从成具学《十诵律》。后因遇嘉义之乱而移住建康,在兴皇寺法颖的讲律及定林寺法献的讲座中,而加深了对戒律的理解。后受余杭山宝安寺僧志的邀请,开讲《十诵律》,任云栖寺寺主。后来,返回建康,住安乐寺、*轮寺,讲《十诵律》达三十余遍,著《十诵义记》八卷。南齐永元三年(501)示寂,世寿七十二。弟子有僧辩、法超、法聪等。

  僧印,在《高僧传》卷八有以《法华经》著称的僧印,二者非同一人。玄高的弟子僧印,《名僧传抄》有传。〔34〕俗姓樊,金城榆中人,与玄高为同乡。出家后,为玄高的弟子,心性单纯敦厚,对修行则“心道聪利”。传中说:“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说明僧印通达大乘观门,此“大乘”可能是指观佛三昧的禅观。僧印曾教导一僧习禅,后此僧随愿往生。僧印诵经礼忏不断,后住长安大寺,世寿六十余。

  玄高一系既为定学之宗,而且重视戒律与智慧,三学并重,止观双开,使佛陀跋陀罗的禅学大弘于南北。后来,玄畅由于对《华严经》特有体悟,可能融合华严观门与五门禅法,融大小乘禅法为一体,所以法期才会修习“十住观门”。

  佛陀跋陀罗禅系的传播区域,一是以成都为中心,一是以荆州为中心,这主要是玄高一系的弘化区域;另外便是以建康为中心,因为慧观、宝云等一批人皆是跟随他从长安到建康。道汪〔35〕(?-465),在庐山慧远座下出家,“研综经律,雅善《涅槃》”。闻玄高禅慧高深,于是前往访求。因为战乱,转住成都,教化盛行于巴蜀。慧观〔36〕原学于鸠摩罗什,后又从佛陀跋陀罗学习禅法,一起翻译经典,在思想与禅法方面,深受佛陀跋陀罗的影响。宝云〔37〕(376-449),亦是凉州人,于晋隆安初(397-401)远游西域、于阗等地,并遍学梵文,后还长安,随佛陀跋陀罗学禅法,禅师被摈后,住于六合山寺译经并弘法,结交慧观等友,对当时的译经颇有贡献,所以被慧皎列入“译经篇”。总结佛陀跋陀罗的禅系,如下图所示:

  与此禅系有关联的两位禅僧为沮渠京声、智严、智猛,皆与宝云一样,同为甘肃、陕西的高僧,皆赴西域,瞻仰圣迹,禅观修学;归国后,南下宋境,翻译经典,偏好山林的静修。

  沮渠京声,〔38〕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402-433)之从弟,封为安阳侯。其人博学多闻,尤善谈论。昙无谶于北凉翻译佛典,沮渠京声受学于昙无谶,奉持五戒,讽诵佛经。不久,至于阗国,于衢摩帝大寺遇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经》(即《治禅病秘要法》)。又于高昌郡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及《观世音观经》。后来,返回河西,于北凉永和年中,译出《禅要》二卷。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亡国,沮渠京声逃入南朝宋国。之后,不交世务,常游止于诸方寺塔。并曾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及《观世音观经》各一卷。宋孝建二年(455),应慧濬尼的邀请,于钟山定林上寺译出《佛母般泥洹经》一卷。平素独居,不蓄妻奴,不欲营利,从容过活,犹如僧徒。宋大明(457-464)末年,感疾而寂,享年不详。

  沮渠京声所译经之现存于藏经中者,有《八关斋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净饭王般涅槃经》、《谏王经》、《末罗王经》、《旃陀越国王经》、《摩达国王经》、《佛大僧大经》、《耶只经》、《五无反复经》(与此同名之经有二部)、《进学经》、《弟子死复生经》、《迦叶禁戒经》、《五恐怖世经》等各一卷;《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共十六部十七卷。

  智严〔39〕(350-427),西凉人,弱冠出家,以精勤著称。后为博访名师,广求经法,于是周游西域,至罽宾,就摩天陀罗精舍的佛驮先(佛大先)学禅法。居三年,颇受器重,“渐染三年,功踰十年”,当地人赞叹说:“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后来,邀请佛陀跋陀罗至长安,住大寺。佛陀跋陀罗被摈后,智严亦离开住山东精舍,“坐禅诵经”。晋义熙十三年(417),宋孝武帝西伐长安,克捷之后,出游山川遇智严,于是邀请至建康始兴寺,后又迁住枳园寺。后因怀疑不得戒,于是又前往天竺,遇罗汉入定问弥勒。回到罽宾后,无疾而化,世寿七十八。

  智猛〔40〕,雍州京兆新丰人。幼年出家,专志修业。听闻天竺国有释迦佛的遗迹与方等经,于是立志远游。后秦弘始六年(404),与同志沙门十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出阳关,经历鄯善、龟兹、于阗诸国,备察其风俗。又越葱岭,达罽宾国,历访迦维罗卫国、摩揭陀国、华氏城之佛迹。后来,于华氏城访大智婆罗门罗阅宗,得《泥洹经》,又访得《摩诃僧祇律》及余经之梵本。宋元嘉元年(424),自天竺返回,遂归凉州。同行之僧或退或死,归途时唯昙纂一人为伴。于凉州译出《大般泥洹经》二十卷。元嘉十四年(437)入蜀,十六年(439)7月于钟山定林寺作《外国传》四卷,记述游历事迹。元嘉末年,示寂于成都。所译《泥洹经》及《外国传》等,今皆不传。智猛曾在罽宾遇大阿罗汉,应该有机会学习罽宾的禅法,否则法期不会随他学习禅法。

  慧通〔41〕,关中人,住在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最初,从凉州禅师慧诏谘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修禅观而祈心往生西方安养国。慧诏是否即是“玄绍”,这是值得注意之处;其次,当时佛陀跋陀罗在长安阐扬禅法。所以,慧通有可能是这一系的传承。

  佛陀跋陀罗至智称,这一系统的禅法流传东土近九十年,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当时可以说是空前未有。〔42〕《高僧传·习禅篇》说:
  沙门智严躬履西域,请罽宾禅师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高、玄绍等,亦并亲受仪则。出入尽于数随,往返穷乎还净。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43〕
  慧皎介绍了佛陀跋陀罗一系的传承,而且提出初期的禅法常有神通问题,所以慧皎说“禅用为显,属在神通”。

  三、昙摩密多——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刘宋期间的中国禅师大都学自佛陀跋陀罗的禅法,也都是以罽宾的禅法为主。宋末齐初的僧审转向昙摩密多的禅法。这两位西域禅僧所传的都为五门禅法,但亦有一些差别。而僧审通过对比丘尼的传授,让昙摩密多的禅法流传于南朝。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昙摩密多〔44〕(356-442),意译法秀,罽宾人。七岁出家,受学于多位明师,又能“博贯群经,特深禅法”,世称“连眉禅师”。昙摩密多性好游方,誓志弘化。初至龟兹,为国王授戒。后至敦煌,于旷野建立精舍。又入凉州,兴建堂宇,大弘禅业,学徒济济。宋元嘉元年(424)入蜀,很快又转至荆州,居长沙寺,营建禅阁。最后抵建业,住中兴寺,名声远播,宋文哀皇后、皇太子、公主莫不设斋、请戒,于祇洹寺译出《五门禅经要用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虚空藏菩萨经》各一卷,并以禅法指导后进,世称大禅师。其后,赴鄮县(浙江省)建立塔寺,致力于教化。元嘉十年(433)返回建业,住钟山定林下寺。后建定林上寺,并译出《禅秘要经》三卷。元嘉十九(442)年,示寂于定林上寺,世寿八十七。依《出三藏记集》卷二,昙摩密多的译经如下:〔45〕《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或云《普贤观经》,下注云:出《深功德经》中;《虚空藏观经》一卷,或云《观虚空藏菩萨经》;《禅秘要》三卷,元嘉十八年译出,或云《禅法要》,或五卷;《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僧祐、慧皎皆提到,昙摩密多所译经为四部,但是《大正藏》却收录了七部,其中《虚空藏菩萨神咒经》、《转女身经》、《象腋经》、《诸法勇王经》是后世补入的,而且《禅秘要》三卷似乎已经遗失了。

  昙摩密多的禅法依其译经,可以看出小乘、大乘的禅法皆具。《五门禅经要用法》是传承小乘禅法而分五门:安般、不净、慈心、观缘、念佛。五门是依众生的烦恼而有的五种差别:1.乱心多者——安般;2.贪爱多者——不净;3.嗔恚多者——慈心;4.著我多者——因缘;5.心没者——念佛。〔46〕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一部大乘的禅经,完全脱离小乘不净、数息等传统的法门,而趣向大乘佛教的观行,主要有普贤观门、忏悔六根罪法,及忏悔后之功德。该经是以“心念大乘”为轴心,并强调忏悔的重要性,整个禅修结构是在忆念、遍礼十方佛、作愿、忏悔等四个修行过程。经中说:“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是名具足菩萨戒者。”〔47〕修大乘的主因是要悟入诸法实相,读大乘经与思惟大乘义亦是要证第一义空性,证入甚深的空法,才是普贤法门中的忏悔、礼佛的最终目标。

  (二)僧审及其弟子
  僧审〔48〕(416-490),俗姓王,太原祁人,少年出家,住在寿春石涧寺,诵《法华经》、《首楞严经》,专修禅定,常说“非禅不智”。听说昙摩密多在建康传授禅法,于是过江住灵曜寺,“精勤咨受,曲尽深奥”,可见他深入习得昙摩密多的禅法。后住灵鹫寺、栖玄寺,深得齐文惠王、文宣王的敬重;又刺史王敬则入房见其入定,弹指而出,赞叹他为“圣道人”。永明八年(490)卒,世寿七十五。僧审有弟子慧高、智欣等。慧高住灵鹫寺,昙摩密多遇劫贼后,邀请还寺。智欣〔49〕(446-506),有名的成实师,曾在僧审座下出家。

  僧盖尼〔50〕(430-493),俗姓田,赵国均仁人。幼年出家,为僧志尼的弟子,住在彭城华林寺。元徽〔51〕元年(473),与同学法进南游京师,住在妙相尼寺,“博听经律,深究旨归,专修禅定,惟日不足”。僧盖尼受业于“隐审二禅师”,即是僧隐、僧审二人。齐永明年间移居于禅基寺,“欲广弘观道,道俗谘访,更成纷动”,受到文宣王萧子良的供养。永明十一年(493)卒,世寿六十四。当时,禅基寺亦有法延尼,亦以禅定著称。

  法全尼〔52〕(412-494),俗姓戴,丹阳人。个性端庄好静,修勤定慧。初随僧宗、僧瑗通达诸经,“后师审、隐,遍游禅观”,白天则披读经典,晚上则历观禅境,不仅能宣讲大乘经典,而且“三昧秘门并为师匠”。又为东青园寺主,隆昌元年(494)卒,世寿八十三。

  僧述尼(432-515),俗姓怀,彭城人。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十六〔53〕岁,在禅林寺依净秀尼出家。遍览经律,尤甚研习《十诵律》。后来,从僧隐、僧审二法师,“谘受秘观,遍三昧门”,移居禅林,为禅学之宗。后住汝南王母所捐盖的闲居寺,宋齐之季“世道纷喧”,僧述还能“且禅且寂”,受到齐文帝、竟陵文宣王的礼遇。梁天监十四年(515)卒,世寿八十四。

  这三位比丘尼传中所说“隐审二禅师”,应该即是僧隐与僧审,他们的弘化时代为宋、齐期间,地点皆曾在建康。僧审与僧隐的禅法大致相似,二人皆重视“观佛三昧”的修习,但是昙摩密多禅法的观境更细致。同时,南朝禅法重视“禅智”,提倡修禅与礼诵,这是道安、庐山慧远以来的修学重点,成为中国佛教的禅观传统。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南朝禅法的修习,经常夹杂着弥陀净土信仰与弥勒信仰,常以发愿往生为归宿,这当然是因为“观佛三昧”中强调随愿往生为主要原因。但是,《观无量寿经》的译出,促进了禅观与净土信仰的结合,从而使观想念佛成为净土修行的主要法门之一。

  畺良耶舍〔54〕(383-442),意译为时称,西域人。善诵《阿毗昙》,精通戒律与经典。传中记载:“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畺良耶舍对禅观有修证,而且弘化诸国。元嘉初年(424),至京都建业,宋太祖深加叹异,住钟山道林精舍。译出《药王药上观经》和《观无量寿经》,僧含任笔受,“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于是广泛流通于宋土。元嘉十九年(442),西游岷江巴蜀地区,处处弘道,禅学成群。后还卒于江陵,世寿六十。《高僧传·畺良耶舍传》后附记二位禅师僧伽达多、僧伽罗多,均是来自印度的禅僧;深明禅学,均在山中坐禅,乞食人间,宴坐林下。正是由于南朝时代大批的西域禅师进入南朝,引进了不同的禅观法门,译出禅经,传播禅法,促使了南朝禅法的兴盛。

  现存《观无量寿经》和《药王药上观经》虽然题为畺良耶舍的译本,但是《出三藏记集》卷四“失译经”中收录了《观无量寿经》一卷、《药王药上观经》一卷。〔55〕因此现存二经是否为畺良耶舍的译本,很难确定。《观无量寿经》主要是阐述十六观,藉由假相的观想,心意集中不散乱,从而得入三昧的过程。

  当时的建业,随畺良耶舍修习禅观,有比丘尼法辩、昙晖等。法辩尼〔56〕(?—463),丹阳人,少年出家,为景福寺慧果的弟子。敝衣蔬饭,扬州刺史王郁非常尊崇,后来“从道林寺沙门畺良耶舍谘禀禅观”,法辩得到畺良耶舍的指导,如法修行,甚得禅法精要。大明七年(463)卒,世寿六十余。

  昙晖尼〔57〕(422-504),俗姓青阳,成都人。元嘉九年(432),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昙晖十一岁,从他习禅。十三岁出家,后又能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当时,诸名师极力问难,但无能屈者,远近闻名,有弟子千二百人。天监三年(504)卒,世寿八十三。

  姚秦时代至宋末齐初时代,主要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等,兼具译经僧与禅僧的身份,翻译禅经,教授禅法,促进了长安以及南朝禅法的兴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来自罽宾、西域的禅师,如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昙无谶、佛陀什、浮陀跋摩、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等,这些大都是以“禅律”为主的西域僧,不仅通过禅法,而且重视戒律,以《十诵律》为基础,鸠摩罗什也是从卑摩罗叉学过《十诵律》。另外,陀罗尼的经典亦渐渐传入,如畺良耶舍《药王药上观经》与昙摩密多《观虚空藏菩萨经》等,这是由观佛、礼佛消业障,进而持密咒来消重罪。

  当然,从禅法上说,主要是以“五门”修法与“观佛三昧”为主,同时由于观境中有兜率、极乐世界,禅观逐渐与净土信仰结合,对隋唐时代的净土信仰、禅宗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上。
  〔2〕《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页上。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213页。
  〔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上~中。
  〔5〕《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中。
  〔6〕《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正藏》第38卷,第358页下。
  〔7〕《注维摩诘经》卷五,《大正藏》第38卷,第379页上。
  〔8〕《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页下。
  〔9〕《注维摩诘经》卷二,《大正藏》第38卷,第344页下。
  〔10〕《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页上、189页中。
  〔11〕《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281页下。
  〔12〕《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卷,第300页上。
  〔13〕《晋书》卷一百十七,第2984~2985页。
  〔14〕《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103页中~104页上。《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页中~335页下。
  〔15〕《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页下。
  〔16〕《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中。
  〔17〕对佛陀跋陀罗师承的详细考察,见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44页。
  〔18〕《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大正藏》第55卷,第89页中~下。
  〔19〕《治禅病秘要法》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342页中。
  〔20〕《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页下。
  〔21〕《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30页下。
  〔22〕《众经目录》卷三,《大正藏》第55卷,第128页上。
  〔23〕《历代三宝记》卷七,《大正藏》第49卷,第71页上~中。
  〔2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上。
  〔25〕《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上。
  〔26〕《高僧传》卷十一《玄高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7页上~398页中。
  〔27〕玄高见佛陀跋陀罗的时间问题,见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第50~67页。
  〔28〕《高僧传》卷八《玄畅传》,《大正藏》第50卷,第377页上~下。
  〔29〕《高僧传》卷十一《法期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9页上~中。
  〔30〕《比丘尼传》卷三《慧绪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下~944页中。
  〔31〕《高僧传》卷十一《僧隐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1页中~下。
  〔32〕《高僧传》卷十一《法琳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2页上~中。
  〔33〕《高僧传》卷十一《智称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2页中~下。
  〔34〕《名僧传抄》,《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第355页下~356页上。
  〔35〕《高僧传》卷七《道汪传》,《大正藏》第50卷,第371页下~372页上。
  〔36〕《高僧传》卷七《慧观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3页下。
  〔37〕《高僧传》卷三《宝云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下~340页上。
  〔38〕《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卷,第337页上。
  〔39〕《高僧传》卷三《智严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上~下。
  〔40〕《高僧传》卷三《智猛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上~下。
  〔41〕《高僧传》卷十一《慧通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8页下。
  〔42〕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43〕《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第400页中~下。
  〔44〕《高僧传》卷三《昙摩密多传》,《大正藏》第50卷,第342页下~343页上。
  〔45〕《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12页中~下。
  〔46〕《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藏》第15卷,第325页下。
  〔47〕《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第393页下。
  〔48〕《高僧传》卷十一《僧审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9页下~400页上。
  〔49〕《续高僧传》卷五《智欣传》,《大正藏》第50卷,第460页下。
  〔50〕《比丘尼传》卷三《僧盖尼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上~中。
  〔51〕《大正藏》本传作“永徽元年”,南朝宋、齐时代无此年号,应为“元徽”。
  〔52〕《比丘尼传》卷三《法全尼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中。
  〔53〕“十六”,《比丘尼传》作“十九”,依元嘉二十四年(447)算,应为十六岁。
  〔54〕《高僧传》卷三《畺良耶舍传》,《大正藏》第50卷,第343页下~344页上。
  〔5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22页上、中。
  〔56〕《比丘尼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940页中~下。
  〔57〕《比丘尼传》卷四,《大正藏》第50卷,第945页下~946页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圣凯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圣凯法师)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圣凯法师: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圣凯法师: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 

 圣凯法师:僧教育的四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