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日期:2020/5/28 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佛法流传已有两千多年,其博大精深,为现代人所广泛认同,但普通大众对佛法的了解却依然停留在十分粗浅的水平,而且世间人也难得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了解佛法,佛法似乎成了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本来是一个普度众生、利益社会的宗教,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物欲横流,信仰迷失,其实更需要佛法的滋润,才能挽救人心,改变社会。使人人找到精神的家园,回归本有的真我;使社会趋于和谐稳定,天下得以太平。虽然很多人并不怎么了解佛法,但佛法对世人的影响,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日用不知而已。很多观念如「因果报应」、「普度众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等观念早已流传于世,但普通民众,包括一些初学佛的人,对它们的认知却很少,甚至还有很多根本的误解。其中因果报应的影响则可谓深入人心,因其相对于高深的佛法玄理,它易为人知,而且生活中随时有可见可闻的事例为证,所以易为人所接受。但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因果报应思想,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甚至遗弃了。可一旦报应现前时,我们往往又后悔不已,心中不甘承受自招的果报,而一味的怨天尤人。我们可以淡妄它,遗弃它,但因果不会淡忘我们,不会遗弃我们。无论信不信,因果都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如果我们能够对因果观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极大的帮助,让我们树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接受过去,去把握现在,去改造未来;进而去追求解脱,念佛往生。人生将会从黑暗中迈向光明,从苦海中走向解脱。

  因果是一宇宙自然规律,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然而人们对因果的认识多是模糊不清。虽佛法经典对因果有太多系统完备的阐释,但一般人不可能去深入这些浩瀚的经典,更不可能去作一些深入的研究。近代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因果有很多精辟的开示,让我们可以不费太多时间精力,就可以对因果有正确的认识,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修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跟着印光大师一起来认识因果,了解因果,深信因果吧!

   一、常人对因果的误解


  俗语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见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人行为上的善与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时候一到,必有报应。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遇到为善得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很多人由此开始否认因果的真实性,认为因果报应只是一种空幻的理论,是宗教人士制造出来的麻醉剂,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等。即使学佛的人,也有很多对此疑惑不明。对于这些误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有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因果报应。

  1、故事虽小,影响颇大

  一般人对因果报应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现世现报,一旦遇到行善遭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情,就会对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念佛人有的甚至动摇信心,这其实是对因果报应的误解所致。《印光大师文钞》中提到一位信佛老太太遭遇车祸的故事,这一故事虽小,但影响却很大,使得那些与她同修的人对佛法中的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和误解。这不但是时下不学佛的人常有的疑问,而且很多居士在学佛过程中也常常遇到如此困惑,现将居士来信摘录于下: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怼,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尸体)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周居士来信中主要谈到两点:一、张太太极信佛,吃素念佛,慈悲行善,为何会遭遇车祸?二、临终遇到如此之苦,是否还能往生西方?这两点,是每一个学佛者尤其是念佛人最关心的。让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回信: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我们先看印光大师在回信中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印光大师说:「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即告诉我们,无始以来,我们所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遍法界也不能容受。如此多的恶业,自然非一朝一夕的修行所能转变。而真正认真修行的人,或因修行之力,及三宝加持,而转重报为轻报,转后报为现报。如此观,则受报正是消业也。然而这不是我们凡夫肉眼所能见到的,所以我们不明其原因而妄生疑虑。其实学佛人遭遇此事,也正说明佛法讲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即使是学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离不了因果的责难。无论何人,都得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才是真正平等的因果规律。所以过去很多大修行人他们也会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些「恶果」,明白「熟者先报」的道理,就不会疑惑了。

  第二,遭受此苦能不能往生?一般人都认为临终要正念分明、善护助念等才能往生。大师言:「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印光大师判断其是否往生,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内在是否有信愿之心,如平时真有信愿,则决定往生,若无信愿,或因消业而生善道。以此说明:往生在信愿,而不在其他。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也。念佛人闻此,自可着眼于信愿,而不必过于去顾虑死缘了,死缘我们无法把握,信愿则可以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只管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其他的因缘固然平时可以去预种远因,如常为别人助念,善于照顾他人等等。但果报如何,也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任凭佛的安排。

  2、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这一小小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震动?大师对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出对佛法的不深入和不深信才是造成误解的根源,而不是因果报应有误,同时批驳了不信因果的邪见。其言: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异同?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观印光大师所说即知,很多人对因果有误解,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未能深信佛言,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所以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佛言,不可因自己暂时的无知而疑惑佛智。

  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因果的真实不虚,以除邪见,深信佛言,《文钞》对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说明为何会有「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原因,使我们心中更加明了因果报应的复杂不一:

  于现生中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凡夫不知前生宿业,谓为因果有差,报应多爽。有他心宿命通者见其丝毫不乖,情理两得。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由上可知,那些不信因果的人都是因为不知佛法中的因果是通乎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只有建立在生命轮回基础上的因果报应才是真实不虚的。那些只求现世现报,只信现世因果的人,他们的因果观人为的割裂了三世,所以对很多「行善得祸,作恶得福」的事相自然不能理解了。如果明了报有「现报、生报、后报」的道理,就知道一切都是因果,熟者先报,强者先牵。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间一到,必然受报。

  佛言真实,佛法不虚。不论知之与否,信与不信,因果报应都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真实不虚的。大师言:

  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三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能够如此相信因果报应,才是真正的深信佛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只要能仰信佛言的真实不虚,以佛知见为知见,自然也不会产生疑虑,甚至邪见。

  二、怎样正确认识因果

  1、俗世因果观与佛门因果观的异同

  世俗人虽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轮回、三世相续的道理,所以世俗人的因果观与佛法的因果观有很大的差异。世俗之人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现世现报,佛门的因果观则是 「三报」,即现报、生报、后报。能详知三报的道理,则于因果认识将更清楚明了。《文钞》言:

  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

  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

  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知;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肉眼凡夫,智识短浅,只着眼于现报,不知还有生报与后报。甚或有人因不见现报,故抱有侥幸心理,为恶而欲免遭报应。这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因果观所致。只有「三报」思想才能让人明白今生每一恶念恶行,都必得相应的果报,哪怕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都逃脱不掉!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此久远的果报,自非凡夫肉眼所能见,惟有五眼圆明的佛才能彻知。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知菩萨与众生的差异即在于对因果的认知不同,菩萨深信因果,因而知道要从因上修行,只有不种恶因,才能断绝恶报。凡夫则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所以只畏后果而不畏前因,因此常种恶因而自食苦果。

  ⑴因果有浅深

  佛法虽然属于出世之法,但是所有世间经世之道都包括在里面,其中很多为人处世的教训与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并没有两样,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等等,这正是佛门因果观中较浅显的部分与俗世儒学相通之处。这些思想可谓遍布世间,深入人心。但是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只是强调人人都该尽自己的义务和本分,却没有详尽说明能够尽到义务和本分与违背自己的义务和本分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差别。佛法却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尽义务与守本分的人才能得善报,反之则必遭恶果。世间圣人学说虽然可以教化人心,因未阐明三报的道理,所以惟有仁人君子方能依教奉行。对于那些顽劣之辈,要么伪为,要么悖逆,难以见效。但如果顽劣之徒能教之以三世因果的道理,则其必定畏惧恶报,为不善之时有所不敢;羡慕福报,想做善事的时候勉力而为。如进而依之修心,还可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故《文钞》中极力发挥因果浅深的道理:

  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续编下·学佛浅说序)

  大师从世出世两面阐释了因果报应的深远利益。以之修心,则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大法;以之治世,则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的根本*轮。俗世因果观的浅见与佛门因果观的深入,在此已清晰可见了。可见惟有佛门的因果报应思想才能深浅随宜,真正普度众生,兼济天下。

  ⑵福祸有远近

  佛门因果观与俗世因果观的差异,除了有深浅之别,还在于佛门所说的福祸,其来时有远有近:‘有在即刻即世者,有在来生后世,及多生多劫者。’不知福祸有远近的人,见为善而得祸,就说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就说恶不可止。这些都是不知因果通三世的愚痴之见。近在眼前的报应人人可见,但那只是三报之中的现报。而生报和后报,则要隔一生或隔若干生才能现前,没有宿命通的人是见不到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大师做了形象生动的比喻:

  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于关于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者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三编上·复杨宗慎居士书)

  大师以种谷为例,说明福祸有远近的道理。为善之人若受恶报,是因为:「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为恶之人,若受善报,是因为:「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善恶不是不报,只是何者先报,则有先后,善业熟者,则得善报,恶业熟者,则得恶报。大师言:「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故知:一个行善的人,虽福未至而祸已减轻;一个作恶的人,虽祸未至而福已减轻。是故:善不可不为,恶不可不断。此即因果改变人心,改变命运的良方,一切操之在我。所谓‘命自我立,福自心求’也。

  若知因果有深浅,福祸有远近的道理,见善人得恶报,恶人得善报,自不会曲解了。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即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不再怨天尤人,坦然接受一切。人生将变得光明,充满希望。社会随之和谐,天下得以太平。

  2、树立正确的因果观

  对于那些既不知因果有深浅,又不知福祸有远近的人,他们错解因果、错论因果都是难免之事。在错误的因果观面前,修行之人当不为所动,深信佛言。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大师告诫世人,惟有以佛所说因果观为依归,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反之,则有堕入三途恶道的果报。其言: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三编上·复杨宗慎居士书)

  可见,明了因果报应之正确含义,才能使我们修行不致误入歧途,免受三途之苦,进而超凡入圣,以至成佛,因而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实在是学佛之人迫在眉睫的生死大事了!

  古人云:先破后立。大师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因果观,首先强调了不信因果的各种恶报,从反面指出个人和社会所遭受的种种恶运,都是由于不懂因果,妄议因果,以错误因果观误人所致,由此凸显树立正确的因果观才是使人心淳朴善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⑴不信因果,祸患无穷


  《文钞》指出,人若不信因果,则无恶不做;举世之人不信因果,则天下必大乱!所谓「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可见因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文钞》中有详细论述,大师忧国忧民之心亦可见一斑:

  肉眼凡夫,不知所以,遂谓善恶皆空,无有因果。由是以一己之偏见,谓为的确无谬。而圣、贤、佛、菩萨之所说,皆以为荒唐无稽,不可依从。从兹逞己邪见,妄充通家,发为议论,自误误人。以一传诸,变本加厉,以驯至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一一皆为演出。以致天灾人祸,日见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究其根源,总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无论信不信因果,世俗人心大都愿意趋吉避凶,贪恋福报,逃避恶果。但一般无知者却不知道惟有深信因果,才能善得其益。若不信因果,妄意而为,岂能不遭恶果?近世之种种恶剧,即是不信因果的果报也。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信因果就逃脱不了厄运,只会招致灾难,甚至「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反之,要想远祸得福,国太民安,惟有深信因果,以佛法为立身之本。可知,因果于个人于国家是何等重要。

  ⑵因果一错,超生无由

  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可以让人民得享安乐,让社会和谐平安,这是大师从世间法的角度历数因果报应思想利益人类社会的好处。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因果报应则是事关个人堕落或超生的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大师特别注重因果一法,苦口婆心,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人人都能明白因果,免受堕落之苦。其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因果报应的理论看似浅显易懂,但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因果一错,就是根本性的大错,直接的恶果就是「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如此重要的道理,凡夫傲慢的心思常常不以为是,难以领会其中奥妙。而经典如此之多,凡夫从何入手,方可得知因果呢?大师说:

  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佛法因果观似浅实深,大师不仅从理论上阐明深信因果,正确理解因果的重要性,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具体的修学方法,即可从诵读《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古训入手,切实可行又能现世得利益。所谓「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足见大师对机施药,在教化世道人心上的良苦用心。

  三、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

  1、因果是佛法的根本

  佛法广大无边,其根本何在?很多人往往不注重因果而去追求玄妙高深之理,大师在《文钞》中全面、透彻地论述了因果的重要性,指出因果可谓佛法的根本。主要从两个方面详细说明:一:所有诸法,不出因果。二:因果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⑴所有诸法,不出因果

  佛法无量无边,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有小乘,有大乘。无论世出世法,无论小乘大乘,都不出因果二字。《文钞》言:

  约佛法论,从凡天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以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大师首先标明佛法中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进而指出世间圣人的学说也同佛法一样,并作了详细说明。他举出《周易》为例,圣人学说与佛法相通,积善与积不善是得福与得祸的因,余庆余殃是现世的果报。常人以为善恶只有余庆余殃,其言外之意多难领会,大师高超之处在于提出「本庆本殃」,即佛法中的生报与后报,指出「本庆本殃」的作用远大于「余庆余殃」百千万倍,以显彰佛门因果观的深邃与重要。由此可知:佛门因果观遍通一切诸法,世间因果观无不包含在佛法之内,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以因果为根本。故大师言: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废也。 (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世法虽注重因果,但若无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至超凡入圣的道理扩而充之,世间学说就很难自圆其说,以至难有立足之处,如此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了。虽言有浅深,但圣人同心,无论佛法与世法,都在因果思想的基础上发挥劝善惩恶、治乱扶危,进而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作用。为进一步说明因果之重要,大师言: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大师对因果重要性、根本性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能知因果,则「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如是一法摄众机,同沾佛法利益,参赞化育之道,岂有过于此者?大师特别注重因果,实为透彻佛法而得其要也。

   ⑵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因果虽通摄世出世法,然而一般喜欢玄妙理论的人,于因果多视为浅近小乘,漠然置之,不屑于顾。实不知因果者,圆摄一切大小乘,下至凡夫上至成佛,无一不在因果之中。《文钞》言: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大师从纯佛法的角度说明因果遍于大小乘,大乘是大因果,小乘是小因果,无论大小,总不出因果二字。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不言自明。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者,以此可知自己于因果认识之浅陋也。

  以上两点,分别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角度清晰明白地论证了因果在佛法中不可浅视的重要性,即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虽有世出世间乃至大乘小乘之分,但一切法门,总不出因果之外。乃至念佛往生,亦在因果之中,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也。此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2、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稍懂佛法的人,即知「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人们在谈论佛法时,出口即是心性如何不生死灭,圣凡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是种种玄妙之理。很多人一入佛门,即好高务胜,大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若实为上根利智者,见地正自然行持高,固无妨碍。若是下劣凡夫,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恐怕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得不到佛法真利益,甚至执心性而废因果,求升反堕,尤为可悲也。《文钞》对心性与因果的阐释,让我们可以清楚明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⑴因果心性,不一不二

  欲知心性与因果的关系,我们先看印光大师对心性的阐释:

  吾人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增广上·与卫锦洲居士书)

  此一段开示,将心性的体用关系,显彰无遗,其体者不生不灭,其用则常随于缘。因其不生不灭,所以三世常存。因其常随于缘,所以升沉有别。缘者,即因果也。因缘不同,故果报迥异。随悟净缘,则为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为凡夫(天人、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以此可知,心性本自常存,能否证知,重在于缘。是故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所以要彻底明了心性,不可不注重因果也。大师言: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心性之理,高深微妙,虽是圣人,犹有所不知。而因果之事,显而易见,即使是愚夫,也可以明白。而且浅显易懂的因果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两者不一不二,难以分割。所以,唯有将因果与心性结合起来,上至大贤之士,下至罪恶凡夫,才能真正获得实益。儒家多讲正心诚意,因未详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所以少有人能正心诚意,大多数愚夫愚妇若不明三世因果之理,则更无所畏惧了。故大师极力提倡因果以补其偏,以佛法之广大而补世法之不足。

  ⑵离则两伤,合则双美

  如果我们无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抛开因果谈心性,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文钞》指出:

  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增广下·儒释一贯序)

  大师指出唯有佛已彻证心性,不昧因果,可以超乎因果之外,凡夫在成佛以前,如果抛开因果追求心性,不但成不了佛,还要常受恶报,了无止期,其报应非常可怕。是故:欲明心性者,当注重因果也。虽然一念心性不属因果,但亦不离因果,能藉因果而明心性,方不堕入顽空之列。大师明白告诉我们:

  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增广上·与佛学报馆书)

  众所周知,佛法是心法,而因果大有利益于明乎心性,所谓理不离事,事能显理也。若舍因果而论心性,反易堕入执理废事之空谈中,最终非但不能明乎心性,甚至求升反堕。此亦有力地说明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故大师言:「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唯有懂得因果心性这种「离则两伤,合则双美」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善谈心性,不离因果,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因果是教化的根本


  ⑴因果在教化中的重要性

  佛法广大无边,而因果却摄尽无余。以之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可以断惑、证真、圆成佛道。《文钞》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增广上·复张伯岩居士书)

  大师将因果教化人心社会与医家治病相比较,指出因果是难得的良方,急「病」则可立即「消肿」,缓则可以在病根上治愈。所不同的是,医家无此标本兼治的良药,此「药」只有佛家独有,「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可见因果在教化中的重要性。大师指出:舍因果而谈救国救民,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是狂人空口快活的大话,于人于己、于家于国都无功效。其言:

  当今之时,若不以因果报应,为救国救民之专剂,则纵有作为,无大功效。以彼不以实行为事,但以空谈敷衍了事。因果,乃标本同治之法。凡夫初发心,如来成正觉,皆不出因果之外。狂人以因果为小乘而轻藐之,乃为自便于肆无忌惮之恶作,与空口快活之大话耳。(续编上·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故知,唯有因果一法,为救国救民之本,标本统治,无论初机还是通人,都不离此。能深信因果之人,自然改恶从善,由修身而齐家,由齐家而治国、平天下,达到世法的最高目标。对于出世间法,则由因果入手,断惑而证真,了生脱死,最终圆成佛道。因而《文钞》中指出因果是「度生大权,治道根本」。

   ⑵学说误人,深可畏惧


  无论在世法还是出世间法中,都极为重要的因果报应之理,因为种种新旧学说的误导已使今人多不信受,导致世道陵夷,人心陷溺。近因虽多,而其影响之远者,无过宋儒之辟佛。《文钞》言:

  因果之理不明,其近因虽受新学说之影响,而其远因实由宋儒辟佛有以酿成之也。盖自宋儒之说兴,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曰:「人死神亦飘散,虽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续编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宋儒提出了两种误人的观点:其一是人死后神魂飘散,一死百了,无有鬼神。其二是无所为而为善,才是真正的为善,有所为而为善,则所为之善不真。这即是宋儒朱程等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如是废因果报应之理,以辟佛而自雄。宋儒乃大学问家,何以至此?大师言:此实因为宋儒由读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略知「全事即理,一切唯心」之义,遂强作主宰,执理废事,以显示自己见识超迈,深恐后人得其所得。于是昧心辟佛,谓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自此以后,凡儒者智识高者,皆偷看佛经,皆极力辟佛。智识低者,便随人起倒,从生至死,不蒙佛法之益,从生至死,常造谤佛之业。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如今五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降至及今,这种祸害已无处不见矣。此实未得佛法「理事不二」之真道,以致大祸于社会人心。《文钞》言:

  夫无所为而为善,只可以语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必资有所劝而后善。今曰无所为而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圣人以神道设教,幽赞于神明。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今以鬼神为虚诞,是废先王之教也。既死归断灭,无因果,无报应,则一切逆恶之行,凡可以得逞其志者,有何所惮而不为乎?乱天下而祸人类者,必自此始矣。彼程朱只知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畏而为恶耶?天下君子少而小人多,则程朱之言,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可不恫哉!然程朱理学之说,多取诸佛经,乃欲以此自雄,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遂掩耳盗铃,阴奉而阳违,甚至不惜操戈以逐之,夫果何为而然也?曰:为门庭之见,及欲配飨文庙耳。彼徒以门庭之见,而贻天下后世以无穷之祸患,此亦程朱所不及料,而有心人所为深痛之也。夫程朱为有宋一代大儒,其维护人伦纲纪之功,何可湮没?而其立言,乃不免违悖先圣,贻误后世。吾人读书尚古,可不深察乎哉?(续编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无所为而为善之论看似高妙,实则阻止了大多数人之为善,只利于君子,无益于小人。然君子少,小人多,故其「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也多矣。」而无有因果、死归断灭的误导,可谓从根本上阻人行善,以致于连君子于善也无所为了。如是违背先圣,贻误后世,乱天下而祸人类,实足可畏也。近代社会人心之混乱,天灾人祸之频仍,实可谓一有力证明也。两者究其根本都是否定了因果报应,没有了劝化世道人心的根本,人心世道岂有不乱之理。可见因果之理一失,则人心必失,天下必乱,这种「智扰」影响深远,祸害无穷,使大师深感忧虑,故处处言及学说误人之可畏:

  谚云:天下本太平,唯人自扰之。智者以智扰,愚者以欲扰。欲扰之祸虽烈,人犹得而知之。智扰,则非具超方知见者,不得而知。既不知为扰,则反以为德,此吾国开自有天地以来之大乱之所由来也。学说误人,深可畏惧。(续编上·复李德明居士书二)

  学说之误人,其恶果岂可小觑。是故,学佛之人,于所谓的学说,要慎而择之。有悖于因果,无益于人心者,当远离之。释迦所以出兴于世,正为治九十六种外道,导人心归正途,治天下于太平也。天中天,圣中圣,实为世出世间所有人的依归也。

  ⑶如是宏扬,方有实益

  世间种种学说的误导,致使因果之理不明,以致人心不治,社会不安。善无以劝,恶无以止。唯有佛法,标本统治。无论个人修身,乃至治理天下,不可不明因果道理。「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家社会为极要之事。」佛法是世间的明灯,是苦海的舟航。欲人心治,家道兴,国家昌,天下平,世间不可一日无佛法也。若无佛法,世间将暗然无光。大师处在一个乱世的时代,天灾人祸,触目可见。深知其根本在于人们不相信因果报应所致。若人人深信因果,则社会必不至于此也。其治之道,唯有提倡因果一法,方有实益。反之,不以因果治世,纵是圣贤出世,亦无可奈何。《文钞》言:

  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虽佛菩萨圣贤同出于世,亦未如之何矣。(三编上·复叶玉甫居士书)

  以此可知,因果于劝化世道的重要。圣人之教兴,实即圣人之出世也。圣人之教衰,圣人即隐没也。不以圣人之言治世,或可得一时之益,实难得长久之安。故大师一生注重因果报应与家庭教育,欲人人知因果,人人改恶从善。如是由身及家,由家及国,由国而天下,不言治而自治矣。故大师言:

  欲家风不坠,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圣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则家齐;行之于国,于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三编上·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可知,因果一法,于身于家于国于天下,利益无穷。是故,大师一生说法与众不同,极力提倡因果报应与家庭教育,进而导人专修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了生脱死:

  现今救世要法,必须注重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俾一切人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以深信愿,求生西方。如是宏扬,方有实益。(三编上·复宝静法师书)

  大师如此重视因果报应、家庭教育、念佛一法,实为慈悲至极。以期人人知因果,人人从我做起,在世行善,出世念佛。如此着眼,方有真实之利益。不舍世法,而行佛法;以凡夫身,而成就佛道。机理双契,利益无穷。

  四、因果与净土

  佛法广大无边,其根本目的在彻证心性,上成佛道。藉由因果,虽亦可明乎心性,但此亦非凡夫一生一世所能,以心性幽微,若无般若大智慧,何能彻底明了?垢障覆深的生死凡夫,欲大明心性,唯有念佛往生西方,见佛闻法,方可彻证心性。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因果与净土,是末世修学佛法当特别注意的地方。大师言: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编上·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1、因果是修学净土的基础

  佛法大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目的在引导人们追求解脱,上求佛道。如果仅止于断恶行善,则只得人天福报,依然不出轮回大苦。所以,佛于因果之中,大谈解脱之道。一代时教,初说五戒十善,继说四圣谛、十二因缘、乃至六度万行等,即是由世间因果导入出世间因果,以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也。然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五戒十善尚难圆满,何况六度万行?如是业力凡夫,如何才能了生脱死?通观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凡夫现身能解脱者,唯有净土一门,以此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往生去的」。大师言:

  须知了生脱死之法,唯佛法为然。而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恼惑业,方可了脱,倘有一丝毫烦惑未尽,依旧还在生死之中。以其唯仗自力,故其得益,甚难甚难。

  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但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西方者。既生西方,自无生死可得。此之法门,为佛法中最易修而最易成之法门。(三编上·复庄炳火居士书)

  其他法门,全仗自力故,了生死甚难,如蚁子上于高山;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了生死甚易,如风帆扬于顺水。故大师自行化他,无不以因果为前导,以净土为旨归。以深信因果之人,才知道轮回可怖而急求解脱,又知深死海深,菩提路远,非自力所能成就,如是自然选择念佛一门,专修念佛,以期即身往生西方净土,超脱六道轮回。若不能深信因果,六道轮回尚难信入,又岂能进入净土一门?故因果是修学净土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因果,则一切法门将无从建立。故大师一生所注重者即因果与净土二法,近而治世,远而成佛,尽在其中,要而不繁,机理双契,实可谓善说法要也。

  2、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

  任修何法,无不以因果为基础;而了生脱死,唯以念佛为稳妥。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故。因果净土,实可谓出苦之良药也。大师言:

  净宗兴行,人知出苦之道。

  因果彰显,群趋希圣之途。(续编下·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此即将因果与净土的重要言之明了,可知修学佛法,不能不注重因果与净土。然而人们往生忽略因果与净土,多喜参宗研教,谈玄说妙,不知佛法贵在契理契机。所以大师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而念佛一行,实十方三世诸佛,普令众生,现生出苦之达道。舍此则邪见无由灭,实益无由得也。契理契机,利益难思。(增广下·乐清柳市募建净土堂缘起)

  故知:欲灭邪见,无过提倡因果;欲得实益,无过念佛往生。人人依此而行,人心得以改变,社会得以安宁,生死得以解脱,其利益无穷也。然而,一句名号,因太过简单,故成为极难信之法,六方诸佛虽舒舌赞叹,依然被世人藐视。大师言:

  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与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续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

  修学佛法者,若知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是生死凡夫解脱的唯一希望,自然舍好高之心,舍自力之执,安心于此,以弥陀为恃怙,以极乐为家乡。作弥陀之真子,为海会之良朋也,人生终极目的方可真正得以圆满。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矣。(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随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随法师)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附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参、赞古耀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贰、自述行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五、其它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四、闲邪存诚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三、敦伦尽分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别序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总序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简介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捌、述个人行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