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四月初六日佛七共修第三课


   日期:2020/5/28 12: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O一二年四月初六日佛七共修第三课

主讲:悟演法师

中国佛教是汉哀帝元寿二年传入中国。当初佛教文化借用儒学、道学名相解释佛教,形成格义佛教。这是佛教历史的第一阶段。格义佛教时期佛教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并未完全普及民间。佛教曾经经历了四次灭佛事件,毁灭佛像,焚烧经书,封杀僧众,摧毁寺院。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佛教格局打破了,它融合中国本土文化,使佛教进入民间,生根发芽。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是智顗大师,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大师,禅宗创始人是达摩祖师,律宗创始人是道宣祖师,唯识宗创始人是三藏大师,当时密宗也称唐密,祖师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将藏传佛教传播开来。还有三阶教。东晋庐山慧远老和尚白莲结社,成立净土宗。

净土宗东晋慧远老和尚的经典著作是《沙门不敬王者论》其中一句“出家人,方外之宾,不必遵循俗世之礼。”出家人,置身世外,以修道为主,不必流于世俗。净土宗根本思想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宗有种种念佛方式如十念佛,三宝腔调,还有近期发展的五音念佛等。

禅宗的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梁武帝见到此西域高人欢喜问道:“我建寺无数,度僧无数,是否有功德?”祖师对曰:“无有功德。”这使得梁武帝十分不悦。因此,达摩祖师怀才不遇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苦修禅法,形成禅学。起初其并无宗派门第之见。开创此禅宗先河的是隋唐六祖老和尚,其有门第之说“明心见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隋唐禅宗分为两说:南顿北渐。南禅是顿悟方式,代表人物是慧能,北禅是渐悟代表人物是神秀。如何去分别看待呢?法无高下,众生平等。六组老和尚身处南蛮之地,启用顿悟,接引无数众生,影响朝野。而北方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在社会政治利益上与六祖所处环境不同。六祖老和尚的禅法“明心见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深受当朝皇帝的欢喜推崇,则名副其实成为禅宗六祖。我们后学之辈不要去分别。在禅宗发展过程不要忘了北渐的神秀,在其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值得后学去学习、体悟,也可能就适合你的修学,不要去分别。任何宗派是接引大家走上觉悟大道、解脱大道。

明朝末年佛教进入民间,走向民间,广做经忏。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慢慢从历史中流失其显赫地位。明朝末年四大高僧莲池、紫柏、憨山、藕益为了力挽狂澜提出禅净双修,使得禅宗、净土宗流传至今。莲池、藕益是天台宗,天台宗根本经典是《妙法莲华经》,天台三大部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藕益大师在三大部里强劲介绍禅学与净土广利有情的益处与方法。

清末太虚大师等振兴佛教,推行佛教。形成居士佛教,代表人物是杨仁山,开创刻经先河。

抗日战争时期,虚云大师组织僧众参与救国救民的活动,如僧伽救护队,挽救中国。

文化大革命时期,佛教受到创伤,没有宗教文化,僧人被迫还俗。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落实宗教政策,千年古刹逐渐恢复。九十年代佛教茁壮成长,僧人很少。当时出家众在自己家乡颇有影响力,不断度化人出家。九十年代各地纷纷出现出家为僧的热潮,佛教文化复兴,中国大地处处兴建寺院。随着发展,又出现流弊,滥建寺院,道风日下,以至在近几年出现了佛教种种悲哀之事。有的法师病死在寮房,无人知晓;出现僧人往生,弟子不助念而抢夺财产;僧人居士勾结;寺院与旅游景点挂钩等等。忽略佛教的教育功能,以至众生迷信多多,个人崇拜风潮,不重实修,注重文字上分别做义思维,团体不清净等。

修行当下我们应感到欢喜,得闻了佛法。悲哀于没有修证,迷失了修行方向,丢失了发心出家和皈依三宝的初发心、菩提心,不能相续坚持,因此当今社会佛教应需要高素质、勇于奉献的佛教徒来振兴佛教。

在现实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应如何做呢?建议如下:

第一,一师一法一道场。禅心不断,当下入行。

第二,要积极把佛法运用到现实生活工作求学之中,真正去体悟佛法,入佛知见。不要停留在文字般若上,将文字般若用心于当下,去修证,最后达到体证,形成与自己人生生活、学习相协调、快乐、智慧的佛化人生。

第三,明确学佛、烧香、拜佛的目的。净心静滤自己的思维,让俗世思维模式在佛经的熏修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第四,佛法的学习,重在体悟,身体力行去觉悟,不是思考而得的,特别不要用世间方式、文字、理念去解析佛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方式以及修行环境等对法的认识是不同的。修行不能违背佛陀的《三法印》原则。

第五,学佛修行是修正自己,自己没有觉悟时要谨言慎行,随喜功德,培植福报。切忌!不能用自己修行的体悟去评价他人的对或错。众生对错都是因缘法,并且他的法性是空的,不需你去分别做义,去改变。

第六,所有学佛的人不必改变别人,要关注修正自己。

第七,中道实相。用佛的智慧和感受去不断地完美自己,创造自己。不要停止在对错之间,不要停留在事项上。学佛人的心是一颗禅心,一种智慧的心,让我们长出翅膀能飞翔,而不是带上枷锁。应该是空、解、妙有。

第八,期望宝林弟子学会禅心中的空、解、妙有。不要因为他人赞叹和现有的福报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疾病、业障现前而消极痛苦。这都是修行境界,必须经历的过程。必须积极在当下行动起来。学会用禅心去了一切,这就是实践法性的空性。

第九,宝林弟子面对一切好和坏的任何人事,必须坦然地接受不要逃避。面对他,你当下要懂得这是你的因缘,会无常变化。好的可能更好,或者变坏。坏的可能要持续一段可能会变好。面对他,最大可能减少对我们的伤害,把好的不好的转变成好,实现了在实践人生道路上的转现,现出欢喜清净,欢喜自在,自在就放下了。学会面对一切,接受一切,放下一切。

如何修行:

1、修行铁的原则是念佛不间断,禅修不离身。

2、宝林弟子要把听到学到的好好归纳总结,选出适合于自己修行生活的经文,此经文应是佛陀的原始经典,让自己欢喜的原始经典能产生力量。从读诵到拜诵到背诵到解读最后证悟,读、拜、背、解、证五步一步一步地学习。

3紧紧依托师父的教导来解决体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问题是体悟中产生的,法性是空是直,即简单。不要把日常思维带到经论中,要去体悟。

4、现代居士必须掌握坐禅的知识和念佛的方法。

5、现在学佛修行之人必须懂得戒律,在任何时候不要缺失了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防微杜渐。如来入灭之时,众弟子启问世尊:“您将入灭,我们将失去人天导师,怎么办?”世尊教诲:“以戒为师。”戒如同国之法律,家之家规。只有戒不丢失,才能与佛相随。

6、忏悔感恩要在二六时中不能丢失。现在的人很脆弱,无任何承受力。因为我见太深,过于自我,没有正确人生定位,因此迷失自己。我们学佛人在任何时候对好事、坏事、好人、坏人,都要有忏悔感恩之心,这样能给自己减少很多阻碍,增长更多增上缘。没有感恩心的人,他往往会迷失本性,贪嗔痴慢疑,走上地狱之路。

7、学佛人来到寺院,不能评判出家众。依法不依人,结善缘,修心法,以服务理念安住自己的修行道场,增长自己的福德,培植善因。大家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维护寺院。寺院是大家的,要集思广益,合众议事,同心同德,不是按自己的感觉去结缘。

8、惜缘随缘。对好坏人事都要珍惜。没有坏的人事,你怎能成长。没有好的人事,你怎会有机会?随缘入行!不要指望心外有救世主,我们就是救世主。不要对任何人事有太多的执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人生就是无常。所以,更多是惜缘,尽心去做好当前事情。不要刻意去改变,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

9、学佛之人是智慧、快乐、自在、中性的。中性的艺术不能从相上分别,要从法性上去做。一切法就是让我们修持,具足慈悲喜舍。大千世界,男众女众都是法的代表,中道实相是中性的魅力。一个女子来到世间就有其作为女子的责任义务,要有母仪天下的快乐,作为女众要帮助自己,拯救别人,没有大丈夫的福德就不行。当下坐上蒲团,你就是大丈夫。而男子来到世间也有自己的责任义务,刚强的众生没有女性的慈柔则很难摄受众生。要具有中性艺术,而不是黏黏糊糊。一个人在世间如何具有中性的艺术,立足人世间快乐,去修行,去了今生之缘,这是我们日后生活关注讨论的问题。我们凡夫面对无明伤害要解决自己问题,要懂得运用禅法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忘失禅心。

禅法的修行是专注细微的修行。修行当下就是专注,修行的业处就是专注一点,通过这点的穿透力而修行。

每个人到世间都有他的历史任务,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他人。佛陀入灭时,弟子问“对恶心居士乃至比丘怎么办?”佛陀答曰:“摒弃置之。”不能接受就摒弃,干干净净,停止思维,而不是争锋相对。

佛陀教育我们在认识修行从苦到乐的方法是:中道实相。太左了没有福报,太右了则无勇猛精进。如何中道行持,即对好坏要具足慈悲喜舍。我得到一份礼物,一位法师的唱诵光碟,送来的是光碟,我就以光碟接受,掌握其唱诵方法,感受他的加持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有人问我他是否具足德行?不管这个具德上师如何被认证,这是他的福报命运,我只想得到他所赐的法,是否具足德行与我们的修行无关,他的佛乐使我增长。凡夫没有取舍之心是不可能的,要有智慧。执着于不清净,再有加持力,咒语再好对我们也没有加持力了。

佛陀已涅槃远去,我们自己的因果要自己去承担去解决,依托佛的教诲,去除染污,增长智慧,让我们的心与佛心相应,功德圆满。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演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演法师)  

 悟演法师:如何考证修行是否有进步? 

 悟演法师:大家应如何学法? 

 悟演法师:大家修行上不去的几大原因 

 悟演法师:坐禅的重要性 

 悟演法师:如何觉悟 

 悟演法师:如何参禅--“念佛是谁”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一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二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四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五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解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