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实相无相 涅盘妙心


   日期:2020/5/29 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来跟你们谈谈“禅”的问题。

多年来,很多人一直问我一个问题:“老和尚所学是以禅为主,但好像都没有把‘禅’传下去。”其实“禅”是从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才有所谓的禅宗;在中国禅的历史上,在五祖弘忍禅师以前,菩提达摩传的是楞伽经;到了五祖,不仅有楞伽经,同时有金刚经;楞伽经传给北方的神秀,金刚经传给南方的惠能。

当你们看了这两部经典,不知有什么感想?菩提达摩带来中国所谓的禅,是以楞伽经做为一个重点。到弘忍,他并没有否定楞伽经,可是他把楞伽经传给了神秀;另外,以金刚经传给惠能。这中间我们会发现,究竟神秀是六祖,还是惠能是六祖?可是依于菩提达摩开始,他所传法的证明并不是经典,而是袈裟,五祖把袈裟传给了惠能,所以在禅宗,一脉相承上,故说惠能是六祖;但如果以经典来说,菩提达摩带来的是楞伽经,弘忍传给神秀,以经典来说,应该神秀是六祖。所以禅宗究竟是以经典为主,还是以袈裟为证呢?当各位在书中看到这些讯息时,有没有思考这问题?

如果以释迦牟尼佛来说,所传的都是经典,传袈裟是菩提达摩在中国才开始的,所以很多学术专家在研究,认为真正的六祖应是神秀,不是惠能,这么一说,好像变成矛盾了。可是如果以菩提达摩开始,所谓一花五叶,是以袈裟为证,这也不是说菩提达摩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因为禅宗在印度来说,是一个没落了的法门,所以说中国佛教的特色是禅,它的重点或者缘起就在乎菩提达摩,以经典楞伽经来说,好比谈“四行二入”这一些道理,是属于唯识学的经典,不是禅宗的经典,弘忍可以说是自作主张,但并没有否定楞伽经,他传金刚经给惠能时,也把袈裟也交给他,其中更令人寻味的是,尤其那时,惠能只是一个在家居士(所谓卢居士)。所以在禅的传承上,如果站在中国的禅宗史来讲,以菩提达摩为初祖到惠能,这是一脉相承的。

可是唯一的一个缺陷,一脉相承应该经典也是一脉相承,但弘忍给惠能的却是金刚经、不是楞伽经。在那个时刻,所谓的“南能北秀”,就是南方有惠能,北方有神秀,所以为了祖师的问题,也有很多争论,数百年来,最后得到一个定论,那定论是什么?楞伽经是以唯识学来说它的法要,金刚经并不代表就是禅的经典,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是属于般若部,也是属于般若法门。这中间如果一定要追究经典,不肯定说楞伽经或金刚经才是正确的,所以这个时刻,我们就必须去认识一个问题──往往过去都为了自己是祖师就强调一些什么,然后找出一些什么,来证实他才是祖师。

此中我们再去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当初弘忍把金刚经传给卢居士,把袈裟也交给他,他并不是出家而是在家,一直到后来经过将近十六年的时间,惠能到广州法性寺,才正式剃度现出家相,这时在北方的神秀已经是法筵非常热闹的时刻。因此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神秀是一个出家人,惠能是个在家的,为什么袈裟不传给神秀而要传给惠能?其中有什么原因呢?这问题当初也争论得很激烈,也就是说因为惠能不识字,而禅不一定要识字,楞伽经有道理有知见,必须要识字。所以到后期禅门中间传下来就变成很多怪现象,那个大字认不了一箩筐的,都可以当祖师。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惠能的父亲是在朝廷里做官的,在唐朝时做官的,他的儿女有没有不受教育的?他会不识字吗?以唐朝的时代背景来讲,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依于惠能大师的传记来说,好像不识字。那我引证一个问题,当一个比丘尼问他经典的意思,惠能说:“我不识字,你念给我听。”念了一部份,他说:“好了,你不要念了,我已经知道什么了!”他就说了很多的道理。所以在台湾五十年代,在台北有几位很有名的佛学的在家居士,也自认为对禅很有研究,就跟我讨论惠能究竟识不识字。我说:“我们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或者国文研究所找一位中文教授,我们拿一部经典念一段,他能不能告诉我们佛法在哪里?”这里面说明什么?惠能不是识字不识字的问题,而是他现的是不识字的相。

因为禅宗最怕就是在文字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这是它的重点,所以谈实相无相,它的关键性就在这里。通常一般学佛的人,甚至学有专长的人,往往他的执着,在他的分别心之下,计较得更厉害,为什么?一开口就是:“经典怎么说……”。研究这一问题,分别起因于“有”,如果没有“有”,就不可能分别。如果以禅宗的特色而言,这是“有”跟“无”的关系,禅宗的特色,所谓妙就妙在一个“无”字;教,几乎都是从“有”上面下功夫。禅并不舍弃“有”,而是要怎么去认识、了解而能突破,突破之后,显现的另外一种境界,称之为“无”。所以我常告诉大家说“无”不是没有,“无”是从“有”的认识了解突破之后,显现的另外一种现象,也就是“实相无相"。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常人都少不了自我意识,可以说人人都有自我意识,因为有自我意识,就会起分别心,因为起分别心,就会计较、执着。如果我们想喝一杯好茶,目前饮料有很多是茶做出来的,用来止渴的茶饮料很方便,可是要品茗的话,这之中可以发现什么?必须是现泡、现喝才能品味,这种现泡现喝的品味,就绝不同于口渴,要马上喝茶来止渴;所以实相的实用性跟无相的突破性,最大的差别也就在这里,就以茶而言,当冷的饮料来喝,或者是现泡现喝当成品茗的方式;那就很容易发现"实相无相"究竟说什么?“有”是什么?“无”是什么?给大家一点点思考的时间,想想我刚刚讲的这一段,“禅”要思考的。

(大家思考中……)

你们想到什么没有?我们知道茶就是实相,实有相,为什么说茶就是实有相?茶做为饮料,不问热茶、冷茶都是茶,并不表示热茶就是无相,热茶还是有相,一个实有相,热茶冷茶都是实有相,喝的时候就有差别。那你们就应该体会到,热茶、冷茶,谁去喝?谁去分别?谁去计较执着?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我”,如果你只是就知见上去看,把自己那个“我”放在一边的话,就无所谓实相无相了。所以说佛法是对人说的,对人的那个“我”而说,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点,忘了那个“我”的话,我在这里讲一大堆没有用。实有相一定是中间有一个“我”,才有实有相,如果中间没有这个“我”,就没有实有相。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在外面来了一位客人,要找我们里面的常住,这个人绝不是找大家,一定是找某一个人,是某一个“我”找某一个“我”。可是任何一个我,都会产生一种分别,什么分别?比如说你之前与这个人用手机,或用书信、用电子邮件做过连络,他今天要来这里,那这个“我”就能肯定,那位客人要找哪一个“我”。如果只是说有一个人要找里面的人,找谁?那是“无明”,那就谈不上所谓的实有相。所以不管你说什么,这个“我”不标出来,几乎都是虚妄的。什么冷茶热茶?冷茶热茶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口渴,我希望冷茶。为什么?喝热茶!?我已经够渴够热,还要去喝热茶!?都会起分别计较执着,不管是哪一方面。

所以说“人”都会有分别,起分别心之后,都会有计较执着,问题是说分别什么,肯定要有一个实有相,没有一个实有相,就不能起分别。可见不只是禅宗是如此,谈实相,在佛教里面,如果离开了实相,就没有佛法可说。所以我们有很多学佛多少年,不管学什么法门,都是以一个什么心态呢,"否定、排斥、逃避"的方式去害怕实有相。

比如说我们学佛的人,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可是基本的大戒──五戒都是相同的;假使我们走到菜市场,如果我们看到菜市场有卖鸡鱼鸭肉的地方,一定是不敢接近,这里面分别什么、计较、执着什么?就怕别人生怀疑,怀疑我到这个市场来干什么,“大概这个人吃鱼吃肉吧!”就会有这种分别意识,有计较执着的这种心态。我所知道的,很多出家的或者在家受过戒的,一到市场,如果鱼肉摊子摆在进口的地方,百分之八十以上,他都会迟疑;如果有两条路,他一定绕走另一条路,不经过鱼肉的摊贩,这就是在害怕逃避否定,为什么?自我分别在计较什么、在执着什么!“实有相”──卖鸡鱼鸭肉的在市场里,卖蔬菜水果的也在市场里,你的目的是到市场买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在意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害怕人家讲闲话”!

过去在大陆有一个有名的妙善禅师,一般称之为金山活佛。他到市场里看到鸡鱼鸭肉的摊子,他走得特别慢,一边走一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们起的意念是什么?你们可能说:“他是在超度它们”,那你就错了。一般佛教徒会用这种方式去看他,认为他在那里慢慢走,就是去超度那些被杀的鸡鱼鸭猪羊牛,那就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哦!金山活佛真是一位活佛”。遇到这种环境,一般人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我告诉你,那只是告诉别人“我不是来买鸡鱼鸭肉的”,如此而已;真正修行办道的人,他起的心念应该是“好可怜!”过去这些有情众生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才会受这种果报,那应该是说“警觉自己”。

可是大部份的佛教徒,甚至有的会去问出家师父:“在家的如果经过这些地方,该怎么办?”“那你念往生咒啊,帮它往生啊!”那叫做胡说八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啊?应该要把它当成一个警惕。所以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实有相,明明可以从中间引发自己的意念,趋向菩提。结果不是,结果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了,在那里去超度它们,同样生起的意念,它的结果差距是太大太大了。什么叫做"实相无相"?因为在面前,他所看到的是鸡鱼鸭肉,这是实有相,要怎么样进入无相的境界?不是叫你去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去超度它(那就表示你是执着于这一些),而是要拿这一些“他们过去世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违背因果的事,而现在受报”,回想一下自己,就会引发你的菩提心,引发你的道心。什么叫做"实相无相"?从实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在这个程序上没有错、都一样,可是他的内容不相同,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菩提道心。

过去在大陆有一个有名的妙善禅师,一般称之为金山活佛。他到市场里看到鸡鱼鸭肉的摊子,他走得特别慢,一边走一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们起的意念是什么?你们可能说:「他是在超度牠们」,那你就错了。一般佛教徒会用这种方式去看他,认为他在那里慢慢走,就是去超度那些被杀的鸡鱼鸭猪羊牛,那就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哦!金山活佛真是一位活佛”。遇到这种环境,一般人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我告诉你,那只是告诉别人「我不是来买鸡鱼鸭肉的」,如此而已;真正修行办道的人,他起的心念应该是「好可怜!」过去这些有情众生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才会受这种果报,那应该是说「警觉自己」。

可是大部份的佛教徒,甚至有的会去问出家师父:「在家的如果经过这些地方,该怎么办?」「那你念往生咒啊,帮牠往生啊!」那叫做胡说八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啊?应该要把它当成一个警惕。所以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实有相,明明可以从中间引发自己的意念,趋向菩提。结果不是,结果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了,在那里去超度牠们,同样生起的意念,它的结果差距是太大太大了。什么叫做"实相无相"?因为在面前,他所看到的是鸡鱼鸭肉,这是实有相,要怎么样进入无相的境界?不是叫你去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去超度牠(那就表示你是执着于这一些),而是要拿这一些「他们过去世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违背因果的事,而现在受报」,回想一下自己,就会引发你的菩提心,引发你的道心。什么叫做"实相无相"?从实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在这个程序上没有错、都一样,可是他的内容不相同,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菩提道心。

常常很多学佛的人,知道了一点点佛法,假使看到另外一个人,也是信佛教的,表现了一些不太如法的事,就马上讲了:「你看你学佛,不懂戒律、不懂道理,你违背了因果,你违背了佛法,根本不像学佛的人!」这么去责备人家。我们如果谈禅,要从实相中能进入到无相的境界的话,绝不是要你去看别人的缺点,而是拿人家的缺点,用来返照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也有相同的缺点?如果只是挑剔人家,好像自己很有修养,很懂得佛法,那最后呢?伤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好处。

“实相无相"这四个字,可以说不管是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只是「禅宗」所标出来的,跟「教」所标出来的,一个是比较深入,一个比较肤浅。也就是我刚刚说的,人人都有「我」,有一个自我,同样都会起分别,同样会计较执着;而是你分别的是什么?你在那里计较执着的又是什么?唯一的差别,一个是比较深入的内涵,一个是比较肤浅的内涵。如果说得更深入确切一点,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你马上就能得到解脱的缘起,可以引起你的觉悟,有的可以从这些现实面,去体会发现更多佛法的道理。

我现在提一个公案,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不要忘了"实相无相"。以下这个公案,在一千七百个公案的书里是没有的,我问大家:「大家来这里干什么?」不要把它看得太平常,来这里还有不同的时间点以及环境点。比如说「你来到千佛山干什么?来到菩提寺干什么?来到视听教室干什么?」都有其不同。如果你不把握这些,马上说:「我来这里干什么?我当然来学佛。」那你"实相无相"就没有摸着边。因为「来千佛山干什么,来菩提寺干什么,来视听教室干什么!」都不相同。

比如说中午打板了、要吃饭了,假使在斋堂里面有一位和尚问你:「你来这里干什么?」它又不一样,所以不要单只听了一句:「你来这里干什么?」其实这问题的本身就很大,把它直接点出来。

「晚上安板了,要回寮房,准备养息了」,就以过去大陆的丛林,每一区的寮房都有一个寮元师,那个时候寮元师看你走进来,他如果问你:「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你的分别计较又不相同。所以可以说任何的时间地点"你来这里干什么"-都不相同。可能你们马上有一个反应:「那我要怎么回答?」

如果我们以有点辩论的方式,我在"这里"讲:「你来"这里"干什么?」当然是「你来视听教室干什么?」你绝不可以联想到「哦!来千佛山干什么?来千佛山菩提寺干什么?」那是你自己想的,问的人并不是如此,听懂我的意思没有?

可是我们人都有一个直觉反应-我在这里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头一个想到就是千佛山菩提寺,千佛山菩提寺有各式各样,可以说食衣住行所有的都不相同哩。现在在视听教室提出这句话,肯定就是「你来"视听教室"干什么?」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想到别的。如果你用自我意识想到别的,那就会根本摸不着方向,「此时」、「此地」、「我」所说的话,所以我刚刚就提出来(的例子)比如说"你去斋堂、你去寮房"。

禅,是所谓的运用思想,发挥智能!

好啦!我们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此地"「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千万不要说:「我来到这里听你说话」,那个叫做胡涂。我如果用基督教的方式来谈这个问题,我不晓得你们能够想到什么?问「你来这里干什么?」,「我来这里寻找牧羊者。」如果你是这么说,就是标准的基督教口吻,那就把自己当成羊了,基督教牧师自认为是牧者,所谓的兄弟姐妹都是羊。

(接着老禅师在白板上写上"死之将至"四字)

“死之将至",你们听了,会不会很难过、很害怕?「来这里干什么?」「死之将至!」不要害怕那个死,人生只是早死、晚死的不同,要记住的是,死不是解脱。这里面说明了多少?不要以为你还年轻,“死”还早得很;也不要以为我已经老了,反正就快死了,用这种分别都是错的。"实相无相",怎么去思考──「来这里干什么?」、「死之将至!」至少对自己的道,还没有建立起信心,自己的解脱能力还不够。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这里干什么?」,有一些参学的人,往地上一跪:「请开示!」那个叫做浑球;你既然是亲近善知识有所求,不把所求的讲出来,居然往地上一跪:「请开示」开示什么啊?问你来这里干什么,你跪在地上求开示,你并没有带着问题来啊!可是太多的人都是这种毛病,你如果再跟他讲:「既然来这里,为什么不带着问题来?」甚至还会强调:「我就是无从问起,所以才请您开示啊」,好像蛮有道理,所以我说他是浑球。

我们学佛修行办道求解脱,就是在生命过程中间,发生的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上求解脱,一旦许多问题都能解脱了、没有问题了,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尤其老和尚九十几岁了,现在大家最不喜欢我讲的一句话,我说我还能活多久,大家都不喜欢听这句话,好像我是永远都不会死,其实不会想到我讲这句话,里面的含意是什么,九十几岁了还能活多久?不是我死的问题,是我死了以后大家有没有把握?不管对你的道业、对你的事业、对你的未来。所以我常说我们门下最悲哀的一件事,可以说没有危机感,好像老和尚永远都不会死;可能你们会有另外的想法,如果天天担心老和尚会死,我们就赶紧去自己怎么样,那不是希望老和尚早点死吗?那也是浑球,我告诉你。

我一开始就讲,不要把那个死,把它当成一个好像成天什么都不怕就怕死,如果说,自己在道业上有把握了,死有什么好可怕的?!早晚都会死。所以我经常提到,我们千佛山最可悲的地方-都没有危机感。

"实相"就是我们人生的现实,只有去面对。问题是你有没有面对的本钱?要有面对的本钱,才有进入"无相境界"的机会。如果只是怕老和尚死,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的,我们看看普贤十愿里,请佛住世,他不还是死了。真正你们要做的是,能抓住多少属于你自己的,就赶快去抓住。一旦想抓住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刻,会怎么样?「后悔」,我常说世界上没有治"后悔"这种病的药可吃。其实"实相无相"这四个字,如果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间,都能够注意它的话,你就是在那里修行办道。如果过一天算一天的话,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到无相的境界;人,生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费?时间的消逝就是生命的减少,可是我总感觉大家浪费生命、消耗时间,白费的太多了。尤其我们人有太多的妄想杂念,都是因为时间跟空间太多,所以尽是妄想杂念,最后呢就是浪费生命,不能够抓住机会。禅门中间不是有一句话叫「当面错过」!

现实生活中间,时时刻刻都可以从”实有相"中进入到"无相"的境界,可是当面错过的机会太多太多,抓住的机会太少太少。不要以为自己年轻,也不要以为自己老了,这都不是问题,而是你每一天究竟能抓住多少?不只是每一天,如果把时间缩短一点“每一个时刻"。我常说的要面对,可是面对要有本钱,本钱从哪里来?就在每一个时刻能抓住多少,就有多少本钱;错过了,要想再抓回来,你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浪费了很多生命。

我常常感觉我现在每一天时间都不够,我不晓得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我现在正在写八十卷的华严经,我已经写了三年了,才写了十五卷,还有六十几卷等着我写;如果我现在什么都不做,可能我这一辈子还能写完,如果我还是跟现在一样,那么多事的话,这一辈子可能很难写完它。你们有没有想过,老和尚有没有产生这种分别心,有没有在那里计较执着?假使写不完会不会有遗憾?其实如果把所有的时间什么都不做,我专门写华严经,我告诉你,那个「华严经决疑」所决的疑,那可能是幼稚园、大不了小学生写的东西。愈是事情多,面对的问题也多,思考的机会更多,写出来的东西就特别不同。

常常有很多修行的人,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认为没有人打扰,一心一意可以做什么,那种观念并不好。你一个人住,我以前说过,比如住山,没有人打扰你,可以一心一意办道,自己也能做得了主,也过得很轻松愉快,可是一旦你回到人多的地方,还能不能做得了主?很多人说我们菩提寺很乱,意见很多,老众、新众好像都没有办法沟通,没有办法建立起共识,好像尽是问题;可是有没有想过?你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面,你抓住了什么?!

禅宗里面说「十字街头好参禅」,十字街头够乱的了,所以人多的地方、环境复杂的地方,应该是更好修行办道的地方;图一个清净,那叫做逃避现实。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我常说你在这个寺院里面,一件事情可能是两个人以上在做,甚至于有的事情是五六个人在做;如果你一个人住一个地方,同样还是有很多事,你都要去做,你把那些事情都做完了,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修行办道?为什么过去在丛林里面,成就的人很多?那些小庙里面,几乎找不到善知识,也找不到成就的人。你们看看像寒山、拾得,他们处的环境,他领的职务;可是现在,就以我们的道场来说,人数也算不少,可是遇到一些什么工作,就起烦恼,不会把这份工作当成是对自我调理的最好的环境或者方法,所以禅门中说:「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时日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讲了这么多,我现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怎么样进入到实相无相。这个里面有道理、有方法,这个是人人都可以体会也可以去感受的,也几乎天天在那么过日子;只是这个问题提出来,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思考,不要忘了我们是修行的人!

我提出一句很简单的话-「活着究竟干什么」?

不要忘了那个「我」,自己的我,不是别人的我。「我究竟活着干什么?」好好的思考一下,千万不要找一些什么佛教的名词来化解你的问题,那化解不了的。「活着干什么?」也不要说「修行办道,学佛啊!求解脱啊!好好学佛啊!将来可以普度众生哪!」那都是废话没有用的,那不可能从实相进入到无相,不要忘了,要从实有相进入到无相的境界。

「我活着究竟干什么?」花点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在禅堂里,以大家共修而言,提出一个这么的问题,可能你能入定,可能你能够大彻大悟;也可能睡大觉、打瞌睡,或妄想杂念一大堆;可是你们千万也不要用小孩子耍赖的方式说:「我活着干什么?我什么也不干!」那个叫做小孩耍赖;要面对现实,才能从实有相进入到无相的境界。

不要去寻找答案,要面对问题、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看能不能化解这个「我活着究竟干什么」的问题?我不是要你们提出答案。学佛有一个规律-「面对问题,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能够化解问题。」

好啦!这个问题留着你们自己慢慢去想罢!(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