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波罗蜜行


   日期:2020/5/29 7: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般若经要解——波罗蜜行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一个单元,要介绍的是“波罗蜜行”。

波罗蜜行含盖很多内容,包括了六波罗蜜的行法及对治法,此外还涉及九十波罗蜜,不过还是以“波罗蜜行”为一个单元,六波罗蜜的“行法与对治法”另作一个单元来谈,因为九十波罗蜜要分好几个单元,所以可能要用很多的时间来谈。

之前已介绍了波罗蜜的意思,单纯的波罗蜜是指一种方法,如果谈“波罗蜜多”,它的范围就扩大了,因为它涉及到六波罗蜜或是九十波罗蜜,而波罗蜜多的“多”字,并不是指多少的多,如果以梵音来发音,其实波罗蜜多不能称作“波罗蜜多”,应该是“帕尔蜜陀”,因此波罗蜜和波罗蜜多,两者的意思便不相同。

“波罗蜜”在佛学辞典上,翻译成“到彼岸”,但“到彼岸”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说?以人而言,此岸是娑婆世界,是个苦的世界,而彼岸也不只是讲极乐世界,因为凡所有的佛世界都是乐的世界,在佛法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离苦得乐”,告诉我们怎样出离娑婆世界之苦,以到达佛世界的乐。所以,波罗蜜如果直接翻成“到彼岸”,只是名相上的翻译,并没有说出到彼岸的方法。

到彼岸一定有其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去面对?因此,波罗蜜翻译成“方法”,反而容易把握,好比:六波罗蜜中有“施波罗蜜”,是说明布施的方法;“戒波罗蜜”是谈怎样庄严戒行的方法;“忍波罗蜜”谈如何在苦的环境中安忍的方法,须知只提到波罗蜜是不够的,“波罗蜜”只是个概念,一定要提出它是什么样的方法;比方谈“精进波罗蜜”,说明了“到彼岸”不仅有道理,还要有方法,怎样以精进的修养,能够离苦得乐,提出的是精进的方法,称之为“精进波罗蜜”。

未谈波罗蜜的内容之前,先须了解波罗蜜的概念。所谓波罗蜜行,“行”是一种行法或修行,其中包含了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所以,波罗蜜行于因果而言,“行”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造作势必有完成的因,才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这是行的因果关系;比如说:这个“行”是清净业的话,那么所得当然是道的果,绝不可能从业上去修养,所以说造作业因,必得业果!至于“行”是以行法而言,除了因与果的关系,还有因缘法则,为什么?假使以清净业来说,事实上是清净过去业的因,如果现在欢喜承受业的果,就是在清净业;同时在清净业的当中,现在是在造作业的因,同时必受未来的果。因此,清净业因,得到道的果,有一种果与因的关系存在,也就是清净业的因,自然业的果报就能化解掉,而在承受业的果报的同时,又能修行道,建立道的因,当然未来得到的是道的果。

所以说,清净业的因,最后得到的是道的果,但也不能完全以这种方式看,因为这违背了因果定律的说法,为什么?所谓“如是因得如是果”,造作业因当然得业果,如果现在清净业因,那就得业果吗?这在因果律上很容易造成误会,所以要留意,佛法不能只从一个开始到一个结果来论事,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因为过程中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因缘法则的问题。比如:一个业的因,所缘是业的话,得到的当然是业的果;如果所缘改变成道,当然得到的就是道的果,怎么说?当业报显现时,就是承受过去业作的因,现在在承受果;如果涉及的缘仍是业,那就会随业再造业,举例来说:两个人在争吵什么,如果以因果关系来看,可能是过去两人曾经结了一些业的原因,现在才会发生业的果相,但也不能肯定这就是业的果,为什么?因为,也可能以前没有造过此因,现在会呈现这种业相,是现在所造的业因,这就可以发现:为什么以前我在解释因果时说:有一因一果、有一因多果、有多因一果,还有多因多果的差别。

因此,随业再造业,这当中的缘是业的缘,不是道的缘!所以修行需要法缘或者善缘,什么是法缘?又为什么需要善缘呢?如果过去与某人有过恶的因缘,即使缘是业的话,也还有善与恶的缘,如果过去是恶,现在可以改变为善的因,为什么?现在再造作,现在虽然显现的是恶的果,但只要愿意欢喜承受这过去的恶因(现在的恶果),不再以恶因、恶果、恶缘去对付对方,改变成善缘,未来也就没有恶缘了。相反的,现在造的因是善因,将来得的是善的果,这当中就有一种缘的变化,这是依于业来说。所以,恶的因,本来要承受恶的果,若以善缘,也就是道缘或法缘来面对,就不会随业再造业,将来得到的自然是道的果。绝不是因为两个人吵架,就认为那是过去曾经造的道因,现在再造作,得到的反而是道的果,如此一来会乱了因果律。

所以,佛法谈因到果,不要忘了其中还有一个过程可以调理自我,否则就无道可修了,反正业就是业嘛!没有办法呀!那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办道?就是因为以前的因虽然不能改变,但在承受果报的时候,缘可以改变,缘一改变,现在再造的因当然就可以改变了;但这就得靠修养的力量,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个善缘,或者道缘、法缘就算了;可见,要转业成道,这个“转”是要靠修养来的,绝不是空口说:好了!过去我们曾结恶缘,现在以道来圆满!即使你愿意,对方还不一定愿意呢!甚至对方愿意,自己还不愿意。可见,一切在乎修养,如果把握这个道理,会发现波罗蜜行不是一个单一的“离苦得乐”,为什么?因为单一的离苦得乐,会成为“我现在很苦,学佛就可以得乐”,那未免把波罗蜜当成武器,去消灭那不好的偏差见解了!这也是我经常提到的:学佛不要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当敌人,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发现:要到彼岸要有方法,方法中又涉及到因果关系、因缘法则,如果舍弃这些,只想离苦得乐,念佛就一定能往生、离苦吗?

苦为什么一定要受报?因为人带着业来世间,不管是善的乐报或苦的恶报都得承受,唯有业净了才能显道。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可以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来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就有一个这么优惠的条件──可以带业往生。因为过去的业你不知道,所以特别强调带业往生,但绝不是带现在的业,是带过去的业,一旦发愿要去西方净土,之后再造的业是都带不走的,必须等果报尽了才能走,所以,带业往生,绝不是一边修弥陀净土法,一边造业,认为反正业可以带走!那就不合乎佛法了,这点一定要明白。

“到彼岸”就是离苦得乐,要离苦得乐一定有方法,涉及到方法,除了有因果关系,还有因缘法则,这是一个基本的要领。至于谈波罗蜜行的“行”,就是行法,是修行的方法,但修行干什么呢?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到彼岸”了!为什么要到彼岸呢?因为娑婆世界是苦的这岸,我们要依修行的方法,才可以离开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尤其须把握:乐的彼岸绝不单指极乐世界,凡佛的世界都是乐的彼岸!比如:有的人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要去东方琉璃世界,当然十方世界具有百千万亿佛的世界,所以,凡是佛的世界都是乐的世界,若说离开娑婆世界,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往往在佛教界最容易造成误会,问题在哪?就是宣扬弥陀净土的一些人,他们认定了除了极乐世界外,好像就无路可走,这是很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不懂得佛陀的道理与方法,就会变成自我意识,成为“人法”而不是佛法了,但为什么这么多修弥陀净土的,还特别强调离苦得乐就是到极乐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于演法开示时,特别推荐极乐世界,在大藏经里有三本经典,可找到它的资料,其它的佛国净土,佛陀并没有专门的经典推荐,因此我们要把握的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对经典不了解会造成问题,比如:经典所谈的谛义,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对象,就是这部经是对什么样的人说的?一个是法的问题,是说什么样的法?再者一定有比喻。所以一部经,有专门对什么人说的、有专门说什么法的、还有专门以比喻来说法的,那就可以发现:专门对人说的,大部份在谈什么;比如:“弥陀经”是对人说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说的,告诉你有一个极乐世界,如何、如何,可是它没有说法,那么法在哪里?就在“观无量寿经”里。

“观无量寿经”涉及到法,因为要去极乐世界一定有方法。那么它的比喻呢?就是讲九品莲台,四十八愿等这些例喻;如果以其它的经典来看,“法华经”几乎是八位不同的菩萨在谈人的问题,再看“楞严经”是专门说法义的,还有“譬喻经”、“百喻经”,专门举例来说明法义,此外还有“华严经”说事,那是针对“对象”来说理,也是在说法,所以,“华严经”是以无碍的‘华藏世界’为喻,因此在一部经里,有时具备三个条件,有时候一部经只说一个,有的说事不说理,有的说理但不一定有譬喻。

可见,以修行的方法而言,有的人认为一辈子看一部经就够了,其实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以十大学派来看,各大学派告诉我们一些经典、论典,甚至可以找出有经有论,还举很多有成就的人为例子。这三者如果不完整,那就遑论修行的方法了!若以禅宗来说,是方法,那么十大学派里,哪些是专门讲人的问题呢?是“律宗”学派!那么十大学派的比喻在哪里?其实十大学派所有的论典,都有一部份是在说“比喻”,那是为了加强说明,而举证它的成就,这些必须要能把握。因此,如果谈一个名相,以一个比喻来说明,那就是举证,如此一来,“有事”、“有理”、“有结果”,这不就很容易了解了吗?这就是所谓的“人、法、喻”,因此我们谈波罗蜜行,也不能离开这三个条件。提到修行的方法,首先要问是谁在修行?当然是自己那个“我”,这就产生了人的问题;那么修什么法?比如:有六波罗蜜、九十波罗蜜都是法!比喻呢?好比:谈对治,如果一个人懈怠放逸,就可以用“精进波罗蜜”,那么是不是具足了“人、法、喻”?

可见波罗蜜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没有说明以上的道理和方法,以梵文的文法来看,会认为波罗蜜行应该是行到彼岸,但行到彼岸要怎么“行”?坐船?从桥上过?还是游泳?飞过去?所以,谈波罗蜜行,先要了解“波罗蜜”是什么?刚刚提到它的法义是到彼岸,没有错,但到彼岸须要有方法,有方法还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到彼岸?如果是为了离苦得乐,那么为什么要离苦?是站在什么立场?这就涉及到人──人在娑婆世界受苦,凡是佛的世界都是乐的世界,比方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是“人”、“法、”“喻”完整具足?

波罗蜜是“到彼岸”,谈“波罗蜜行”,“行”就是怎么去做,可见一定要有方法,还要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因缘法则,这些条件如果不完整,就不知道法在哪里?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佛法跟一个人的“我”没有密切的关系,那不叫佛法!这就是波罗蜜行的谛义,在概念上须把握的几个重点:一个是名词,从梵文到中文的涵意,以及下手的方法,还有下手的过程中,从因到果,例如:化解业因,一定要行道的因,才能得到道的果;如果化解业的因,缘还是业的话,那就是随业再造业,就不可能转业成道,这些都是要把握的地方,所谓波罗蜜行就是谈怎样去修行的方法,包括着手目标、方向以及举例、肯定的说明、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谈波罗蜜行的法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