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六波罗蜜


   日期:2020/5/29 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般若经要解——六波罗蜜

文:白云老禅师

本单元要谈的是波罗蜜行,但还是以六波罗蜜为基础。

其实波罗蜜除了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外,还有九十波罗蜜,甚至还有无量波罗蜜。当然,能把握六波罗蜜作为基础,再扩大到九十波罗蜜,那么波罗蜜方法的说明差不多就够了,在这里暂不介绍十波罗蜜、九十波罗蜜,因为诸波罗蜜是以六波罗蜜为基础,只谈六波罗蜜,所有的波罗蜜方法就都可以了解。

六波罗蜜须分两部份来说:一个是六波罗蜜的行法,是修行的方法;一个是谈六波罗蜜的对治方法。我们先谈前者:大家都知道六波罗蜜谈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在前面介绍六波罗蜜时已说了一些初步的概念,这里要进一步谈修行的方法。

六波罗蜜的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通常以普遍的、普及性的、无差别的心去行施就称作布施,它是没有选择也没有分别的,如果还有选择、分别,就算有施的行为也不能视为布施,因为那只是依于自己的喜好而行为罢了!如果依布施波罗蜜的行法来看,讲的是资生、法慧以及无畏施,其实,这三大条件只有两种修行的方法,一是资财方面的,一个是指法的部份。所谓“无畏”施,它只是一种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者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因此不能认为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修行的方法,如果把“无畏”也视为布施的方法,那究竟该怎样施呢?可见,施只有两种,一种是“资生施”,也就是涉及到滋养生命或色身;“法”施则是滋养法身,虽然两者都属资生,但一个是以资养色身而言,一个则是以法身为对象。

对于尚未起信接受佛教信仰的众生,如果他们生活困难,无法维护自己的色身,我们去帮助他们,是为资生施,那是专门针对色身的施;如果他本身已具备了生活、生存的条件,进而能接受法的培养与熏习,就可以对他们行“法”的布施,滋养他们的法身慧命;但通常滋养色身也好、滋养法身也好,以人来说,所做的都是有限的,而在菩萨行法里则说:“众生有尽,我愿无穷”,表明了众生再多,但是“愿”却是无限的!菩萨行法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无畏的精神,去维护勤行于资生及法施的善行,因此,于布施而言,修行须以这种方式去实行才是!

再谈六波罗蜜的第二个“持戒波罗蜜”,它关系到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这是修行最起码的基本要件。第三个是“安忍波罗蜜”,告诉我们安忍之余还要能消化。第四个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是精进的方法,当然涉及到精进一定要依教如法,如果不好好实践,也得不到饶益的。第五个是“禅定波罗蜜”,涉及的方法很多,不只是指散乱不散乱的问题!好比:三摩地、三摩钵提、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甚至禅那的修养,这些都属于禅定的范围。再看第六个“慧波罗蜜”,慧的方法,是一般所指般若的方法,奠基于智的基础上,运作世间的知识经验,再成为慧的力量。

以上所说即是六波罗蜜修行的方法。那么六波罗蜜的对治方法又怎么说呢?佛法的重点不是要放在觉悟而不谈对治的吗?怎么这里又谈对治的方法呢?首先要了解,在修行的过程中,虽建立六波罗蜜的知见,但难道从此就畅通无碍吗?是否每个人想做就能做到?不尽然!所以,才说六波罗蜜的对治障碍法,告诉你遇到缺失该怎么去改变。虽然之前已提出很多道理方法,但针对目标,不外谈的是对治的方法:

第一个是行布施:针对人的过于吝啬及贪心,布施是最好的修行下手处,其中有对治的意思。

第二个是净戒:大部份的人会说自己业障重,而业重习气就重,习气重欲望就重,因此要靠戒来帮助;如果一个人业太重,他特别强调怎样庄严自己的戒行,这是针对问题的一种对治方法。

第三个是安忍:安忍的目的是针对修行人的瞋恨心,也就是当愤怒业习显现时,总要有方法去对治,教我们怎样安于忍法,以化解愤怒、瞋恨的习气,这就是忍波罗蜜的对治方法。

第四个是精进:修行人通常会有“三天打渔,十天晒网”一曝十寒的弊病,说明了只要是人难免会懈怠、放逸,往往会推说:“唉,今天累了,明天再说吧!”但如果能提起正念:“人命无常,我又能把握多少?”也就不至于懈怠、放逸了,这是以精进的方法来对治懈怠、放逸。平常我在讲道理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把握每一个现在”,不要随便说:“没关系!明天再谈!”就是因为很多人一辈子没出息,败在“明天再说!待会儿再说!”的心态上,因此,精进本身是针对懈怠、放逸的一种对治方法。

第五个静虑:谈的是禅那,“禅那”针对什么来说?由于业的关系,有些人总是妄想杂念纷陈,容易造成散乱,这就需要以禅的方式去对治,比如:为什么要静坐?为什么要运用思想、发挥智能?还不是因为人都会妄想杂念,那么是不是妄想杂念错了呢?倒也不一定!因为如果能从妄想杂念中提起正念,去突破业习,散乱不但不存在,反而能从中得到利益,靠的就是禅那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对治。

第六个谈智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专门针对愚痴的人而说的,但依佛陀的法义不是讲愚痴,而是讲痴迷;因为以世俗人来看,有愚有痴,总把愚和痴并在一起,事实上佛陀认为众生是“痴迷”的众生,不是“愚痴”的人,因为真正愚痴的人就不可能有知识经验,也不可能有智能;大半痴迷的众生,只是暂时迷失而已,仍有觉悟的时刻;所以,以智能或般若的方法来对治愚痴,也就是对治痴迷。

其实用愚痴两字,倒不是说就错了,只是这“愚痴”两字不符佛陀的旨意,佛陀谈对治是因众生“痴迷”,因为被迷惑,诚如世俗言──因情感而迷惑,产生一种痴情,或盲从、或迷恋,这种种都是痴迷现象,比如:迷惑于钱财、迷惑于地位,五欲的贪婪,不都是因为痴迷才造成的吗?所以,这里谈智能,是针对人的痴迷而言,“愚痴”是世俗人的说法;就如佛陀谈众生的业,他不强调善与恶,只说善与不善。固然“人本来就有善有恶”,这是依于人的现实情况才会分别善与恶,但这不是佛陀对众生的看法。

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佛陀视众生有善、有不善,那是以业而言,如果以感性、情感作用来说,指的是痴迷而不是愚痴,所以,千万不要把善恶业的分别及愚痴的分别,当成是佛陀说的,其实,佛陀不论在口语上、意念上、思想上,都无此言说。你看!经典上所谈的都是善不善等,而说“愚痴”、“业”的善恶,是在人的习气、业的现状去分别的,这点要特别把握,否则容易造成:佛陀本是慈悲的而变成不慈悲了。

知道六波罗蜜的行法与对治法后,还有一个问题:六波罗蜜究竟有没有修行的顺序?这是很少人谈到的。如果以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经或大般若经中所谈的波罗蜜的宗旨和旨趣来看,都以布施波罗蜜为首,因为布施波罗蜜可以发起庄严戒行,而能庄严戒行就能安忍;能安忍才能精进,能精进才能好好思考进而显现智能,这是六波罗蜜修行次第的秘要。其实倒过来说也可以,比如:人有了智能,就能好好思考;能好好思考就能防止懈怠、达到精进;能精进就不会畏惧任何障碍而能安忍;能安忍即能庄严持戒,持戒清净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的?布施不就是舍我嘛!

可见,它的顺序是从布施顺着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而到智能,也可以反过来从智能而到布施,但就是不能从中间任何一个颠来倒去;比如:以为能持戒就能够静虑,那不一定!为什么?因为其中一定要有安忍的工夫与精进的修行,持戒能不伤害别人,但伤害了自己也不行。如果你这么说:我不懈怠,我放逸一下,或者我少做一点总可以吧?但基于六波罗蜜次第生法的道理,是从布施一直顺行到第六智能波罗蜜,或者从智能反过来回到布施也可以,千万不要混淆了!尤其,大般若经针对这点说得最详细,说般若波罗蜜多行、般若波罗蜜多法、般若波罗蜜多次第的生起,同样都是般若波罗蜜多,但后面加了有行、有法还有次第生起的文字,因此很多人看般若经,看到这一段都会打瞌睡,因为前面所有的文字都相同,只有后面的一、两个字不相同,要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懂得其行法、对治法与次第生起的方法,那看般若经就会愈看愈喜悦。

可见,看经还要懂得要领,谈六波罗蜜以基础来说有这六个基本条件,但千万记住!在名相上不一定要特别强调,比如:梵文中讲檀那,就是布施;尸罗是净戒,羼提是安忍,毗奈耶是精进,禅那是静虑,般若是智能,真正要翻,怎么翻呢?好比檀那如果要翻,一定要翻成“不起分别,众生平等的去行施的行为”。尸罗呢?它的本意不是戒,而是清凉的意思,如果翻成净戒,那当然能持戒就能得清凉。如果讲羼提,羼提就是要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戒体,当然在许多行为上就得安忍,才能够庄严戒行,否则戒就难以严谨,怎么说呢?

比如: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弟子问他:“佛陀,请问您对女人的感情?”佛陀就说:“年纪大的我把她当作母亲,年纪差不多的视为姐妹,年纪小的就当女儿。”问的人说:“佛陀!您为什么讲得这么啰唆呢?何不干脆说:你对女人的感情是把她当成最亲近的人,不就好了?因为母亲、姐妹、女儿不都很亲近吗?”可是,佛陀就反过来问他:“那妻子是不是更亲近?”这个人还不了解佛陀的意思,他说:“是啊!”佛陀最后说:“你能不能把妈妈当妻子?把姐妹当妻子?把女儿当妻子?”由此从中可以发现佛陀的心念,哪怕最细微的地方都是清净的,因为他丝毫没有欲的存在,而问话的人呢?谈到亲近,就有了欲,所以佛陀慎言谁是最亲近的人。

可见,不管是平等心、分别心也好,为什么佛陀常常讲一些话,我们总感觉他好啰唆?事实上,有他的道理在,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道理,就会说释迦牟尼佛到底在讲什么?那么啰唆!难怪一部大藏经厚厚的。就好像我刚刚讲波罗蜜一样,何不直说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能就好了?说什么行法,又说对治法,甚至还谈次第生起的顺序、发生的种种状况,乃至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如果不讲这么清楚也不叫般若经了,干脆叫它六波罗蜜经好了,即使是六波罗蜜经,其实也没那么单纯,如果好好研究六波罗蜜经,它也讲行法、对治法以及次第生起的法,甚至还告诉你:如果能这么做就能离苦得乐!能得极乐之果。

但这个极乐之果,如果不作了解会以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果,其实它指的是佛陀世界的极乐之果,而目前只要提到极乐,就认定是西方弥陀净土世界,其实,极乐也好、法乐也好,你只要不把它混在一起都是可以的。以上是谈六波罗蜜,从行法、对治法以及次第生起的一个究竟,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其中的道理,了解它的重点在谈方法而不是对治,其“方法”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把布施、戒律、安忍等的内涵与精神表现出来,照着去做,可见它是行法。

那什么是对治的义谛呢?源于修行的过程中间,一定会有一些障碍与问题,其中必定有一个主题,以六波罗蜜而言,当你有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六波罗蜜的方法帮助你,这才是对治。至于最后次第生起的究竟呢?是告诉你从布施开始而行,能布施当然就有机会庄严自己的戒,能庄严戒行就能行于安忍,能安忍就能精进,能精进就能静静的思考,能思考就能显现智能,这是从布施到般若的次第生起的方法,如果把顺序倒过来,从般若到布施也可以,但我要特别强调:那是已经有了菩萨的修养才可以这样做,如果还是众生,就须按照布施以至般若这个顺序次第去做,为什么要到达菩萨才可以呢?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人误会的地方,他们以为拥有智能,有般若波罗蜜,则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但请问你的般若波罗蜜是怎么形成的?一定是曾经经过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与静虑,依次修养才能完成般若。

所以由般若至布施的表现,只有菩萨才可以做得到,因为他已经历了前面修持的历程,完成了般若的修养,以是之故,才有这么一句话:“般若波罗蜜是众波罗蜜之母”,但这里的“母”并不是指有了般若,其它的便都可以做到,因为那是指菩萨的修养,一般学佛修行的人还是得按布施、持戒的顺序着手,尤须要把握行法、对治法、次第生法的根本要领,而不只是概念的谈:布施有三种、持戒有在家与出家的分别、“忍”有行忍与法忍、精进有正面的与负面的,可见,绝不能用这种概念方式去解释六波罗蜜,这点要特别注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