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义


   日期:2020/5/29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义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这个单元。

  “不垢不净”四个字,经常挂在佛教徒的口中,甚至有人误会成“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的说词,究竟“不干不净”是干净?还是不干净?他自己也不知道,但至少知道有不干净的存在。

  其实“不垢不净”不是这么解释的,所以千万不要误解。“不干不净”是依于世间法的相对,好比一件衣服穿脏了是“肮脏”,洗干净了是“干净”,但有没有想过衣服从成衣厂出来时,原本是干净的,又是谁把它穿脏的?事实上将衣服穿脏的是你,把衣服洗干净的也是你,如果徒在“肮脏”与“干净”上打转,就会忘了起分别的原是自己的那个“我”,由此可以发现,“人”于相对法上,最容易忘了自己的“我”所产生的分别心;衣服本身不具分别,“肮脏”、“干净”跟衣服本身无关,一件衣服绝对不会说:我很干净或者我很肮脏。

  好比饱饿的问题,究竟是谁饱?谁饿?如果问别人“吃饱了没有”?岂不把自己的饱饿搁一边?他人吃饱与否跟自己有何关系?如果有人问你“吃饱了没有”?你回答他:“我还没吃饱,你要请我吃吗?”对方可能会认为你有问题,为什么?因为闽南人见面时经常会问候别人:“呷罢没?”其实这个“罢”,以汉字音的认识来说:一个是“饱”的发音;一个是罢了的“罢”,就是“吃过了没有”的意思。

  这关系到台湾早期生活环境不好,见面时彼此问候,能吃饱就不错了,所以就变成以“你吃饱了没有?”来问话,是表示关心的一种问候;但以目前富裕的环境来说,若问人“吃饱了没有”?可能他会生气:“难道我这么可怜,吃不饱?”所以这是“汉字音”的认知,有许多本省籍的,都不知道这个道理,早期的确把“罢”当成“饱”的意思,若以现在最适合的用语应该是:“呷“罢”没?”就是“你“吃过”了没有?”的意思,如果还当作“你吃“饱”了没有”来用,那就错了,因为没有考虑现实环境的变化。世间法本来就是相对的,早期的环境虽然普遍不好,但仍有好的,如果你以“吃“饱了”没有”来问候一个环境好的人,他同样会不欢喜,可见,现在环境好了,你还以“吃饱没”来问人,被你问到的,岂不表示他的环境不怎么好吗?这其中的相对,就在于有的环境好,有的不好,所以问话也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再看世间“美、丑”的相对问题,平常人是如何分别的?中国人有句这么的口头语:“情人眼里出西施”,难道西施真的有那么美?古代论女子的美,还有“环肥燕瘦”的说法,就关系到两位女性,杨贵妃胖胖的,唐朝的审美观认为那是美的!但现在呢?人稍嫌胖就赶快减肥,认为瘦瘦的才漂亮,所以,究竟怎么才是美?其实,真正的美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准上,才无所谓胖与瘦的相对问题。因为一个人若不健康,胖又怎样,瘦又如何?我们看许多人为了使自己更漂亮,想尽方法减肥,忍饥挨饿,弄得一身病,究竟美在哪里?还有的人把自己折磨成像鬼一样,如果一定要说美,那是一种病态。

  其实“垢与净”都是人的自我分别,因为世间法谈的是相对性的问题,有垢就有净;因此,佛法才会提出“不垢不净”的超然之见。如果“不垢不净”是说既不肮脏也不干净,那究竟是何含义?以世间法来看,人都会执着于女人的漂亮、男人的帅气,但以“净”而言,干净、漂亮中难道就没有肮脏吗?由此可知,一般人只看表面,事实上,眼睛再漂亮,鼻子再挺,不是一样会冒出眼屎、鼻粪来?如此还认为干净、漂亮吗?会不会这么说:“里面脏,但外表看起来很干净”?

  以人而言,干净与肮脏,必定会选择干净的,但有时为了喜欢,或者基于某些因素可以不在乎对方的脏,但真的不在乎吗?其实,还是满在乎的!举例来说:一个当母亲的,如果她的小婴儿拉屎,她会帮他清洗一番,甚至还会从大、小便里检查他的健康状况,做母亲的,绝对是“脏不以为脏”,但若换成别人的孩子,就会有肮脏和干净的分别。其实,自己的小孩是宝贝,难道别人的小孩就不是宝贝吗?为什么感受不同?原来是“我”在起分别。因此,面对“肮脏、干净”时,只要涉及到“亲疏”的关系,就会产生“不垢不净”的道理,如母亲对于自己的小宝贝拉出来的屎尿,哪怕拉在什么地方都不会生气,还会很耐烦地把它弄干净,很明显的显现出“不垢不净”的意境,但是你能说这是“不垢不净”的修养吗?其实,那是面对自己的宝贝才做得到,倘若换成别人的孩子,同样觉得肮脏、讨厌,尤其如果拉在客厅的地毯上,那更不得了;类似这种情况,就是把自己的“我”放进去了,认为这是“我的小孩”,就“不垢不净”了,当然也无就所谓“肮脏”与“干净”的差别。

  但这种无所谓的“肮脏与干净”,还是以人的立场来看,其实这还是一种有所谓;既谈“无所谓”,一定就有“有所谓”,可见这不是佛法中的“不垢不净”。那么佛法的“不垢不净”是什么呢?它是针对人的“我”会起肮脏与干净的分别、执着,当“我”一参与,跟自己有密切关系时,所显的就不以为这是“不垢不净”的,所以仍是比较“自我”的。般若经所说的“不垢不净”是:不只是自己,还要让自己以外的他,都要有相同的情感作用,或者说相互间产生的“自我意识”,要能化小为大。于认识了“垢、净”的名相后,一个学佛者究竟该如何面对它?

  如果说“垢”是烦恼,菩提就是“净”,“烦恼”是不自在的现象,而“菩提”就是“不自在”消失了,变得自在了。如果以“垢净”来比喻烦恼与菩提,你能不能说,有一个“烦恼”有一个“菩提”?不可这么分别,为什么?因为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是一体的两面,如果说“不烦恼”、“不菩提”可不可以?也不可以!除非你已能力化解烦恼,突破烦恼,也不执着于菩提,烦恼与菩提对你而言已无所谓了,这种“无所谓”跟前面所说的亲疏分别关系的“无所谓”,在境界上是回然不同的。

  举例来说:假使“好”是净,“不好”是垢的话,当你看到别人虔诚的在拜神鬼时,那究竟是“垢”还是“净”?如果说拜神鬼是“垢”,那拜佛菩萨就是“净”罗?其实,该把握的是:“拜神鬼”的是哪个我?“拜佛菩萨”的也是哪个我?看见“拜神鬼”、“拜菩萨”的又是哪个我?这中间不就出现三个不同的我吗?依拜鬼神的我来说,认为自己是对的,而拜佛菩萨者也认为自己是对的,那是谁在起分别?第三个旁观者,如果他信佛教,会说拜鬼神的不对,如果是拜神鬼的,不一定认为拜菩萨就是对,或是不对;如果换作基督徒,肯定认为“你们全在拜偶像”,这中间有多少的分别?

  可见,以“不垢不净”而言──要“不”的境界显现,一定是关系到“我”参与的那个时刻,所认识的“垢净”,如果那个“我”不参与,绝不是“不垢不净”。所以若把“不垢不净”当作一切跟我没关系就不对了,因为,如果跟“我”没关系,就根本没有“垢净”的分别,自然也就不会有“不垢不净”的修养境界了。我们再假设说,如果“垢”是饿,“净”是饱,把自己的“我”放进去,成为“我饿了”是“垢”,“我饱了”是“净”,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不饿?“不饿”一定是刚吃完饭,觉得饱的时刻;过了一段时间食物慢慢消化了,是不是才觉得饿?这中间会发现:饿必定要“吃”才变成“不饿”;吃完了好象是饱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慢慢消化后又变成“不饱”了,如此一来,究竟什么时候才显现“不饱不饿”?也就是:“饿”的现象消失了,是“不饿”;而“饱”的现象也不存在了,那就是“不饱”,这样是不是“不饱不饿”?但是,“饱与饿”,一是显现时,一是消失时,才会发现“饱与饿”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认识它相对的理论;当然,一定有个“我”,才会有“不饱不饿”的情况显现,就像“肮脏”跟“干净”一样是相同的道理,刚刚不是谈到衣服吗?衣究竟是谁在穿?!你不在意,难道就只会分别衣服的脏不脏?别忘了衣服一定是有人穿才会脏的;干净,也一定是有人清洗它。饱饿也一样,必定有一个“我”的显现,如果其中无“我”,就没有这些问题了,最多只能说:世间法是相对的,有美就有丑、有净就有垢、有善就有恶、有富贵就有贫穷,但必须要知道:谈这些究竟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般若学告诉我们的是:有“我”在其中,就有利害关系,“我”不在其中,就没有关系。若谈“有关系”或“没关系”,并不表示你就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以衣服来说吧!把一件刚洗干净的衣服穿在身上,这件衣服是不是显现了“不垢”?如果衣服穿脏了,原来的干净不存在了,是否即是“不净”?因此,肮脏显现的时候,表示干净已经不在──不净;衣服洗干净,表示肮脏已消失──不垢,所以,要了解“不垢不净”,必然的关系到“我”的参与,其中有法的义理,教你别只一味地计较执着,而忘了自己的那个“我”!

  就以一盆花来说,这盆花很漂亮,一定是你喜欢它的颜色、形状或气味,但绝不是所有相同的颜色、气味,人人就都喜欢!因为至少每个人对于花的颜色、气味的喜好不相同,如果都相同的话,岂不就只有一个单一的情识作用?少了变化与作用。没有差别现象,人就不会起分别了?好比日据时代,老百姓生活过得很苦,但大家并不觉得苦,现在环境这么好,照理说应该不苦了,为什么还是感觉苦?不是吗?满街都有吃的、玩的,不是很乐吗?可见是“我”在分别;其实“乐”也有“暂时的乐”与“长久的乐”,“苦”也有暂时的苦,以及长久的苦,这其中就有“不”的存在;所以,“垢与净”是要从相对的道理中去认识,才能突破。凡涉及到事物道理、发生问题时,必须要好好地审视自己的那个“我”,才会见到“不垢不净”的真实意义,“不垢不净”必须要这么去把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