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好好开拓自己


   日期:2020/5/29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好开拓自己
  
   适逢台湾新闻报五十二周年报庆,举办一系列讲座,承蒙张董事长跟洪董事长的邀约,希望我来这里,跟大家讲佛法。
   今天所讲的,如果说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对,为什么?因为佛法的本身,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关系到人与事,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中去发现佛法,可见佛法不是另外的东西。所以我今天并不用佛教的专有名词、经文……,来跟大家谈问题,今天所介绍的主题是「好好开拓自己」。
      「开拓」这两个字,我们知道开是开发、拓是拓展;如果以现代商业管理学来看这标题,「自己」就是产品。我们知道一样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也必须在时间、空间里面,不断去提升;再者,东西摆在商店里,要有人来买,这就涉及到拓展的问题。可能大家听了会说,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产品」呢?!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引用这么一句话,大家就不会认为,好像把人当成物了,其实我材就是产品,问题在于是不是能把你的才能表现出来?在未表现之前,有没有刻意的去培养你的才能?开发,不一定说已经拥有多少才能;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根基、或不同的潜能,如果不能把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即使样子长得像佛教里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没有用,所以,样子长得怎么样,不是问题,毕竟人需要的是内涵,因此,我说要「好好开拓自己」。
      每个人都有潜能,这种潜能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社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的。不管你是在民营单位,或公家单位,从事各阶层的工作,不管职务大小,每个人都有必备的专长、专业,这些专长、专业,也是从小慢慢培养而成的。所以说开拓自己,还是要从培养上去着手。
   譬如目前失业的人口比例太高,可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行业,必须具备某些专业、专长,可能这类的人才还不够用,我们也知道最近很多学者、专家提出来,现在的失业不是问题,而你为什么失业?那才是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面对问题,只是去找个答案,绝不会说,很冷静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就像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人捅一刀,好像社会治安很乱,自认没有惹人家,为什么要捅我一刀?就归咎于别人。可是,当治安单位抓到行凶的人,问他:为什么你要捅他一刀?行凶的人说:为什么他要斜着眼睛,用鄙视的眼光看我?我这么一讲,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捅你?往往我们的眼睛,都往外看,可是在佛法里,除了往外看,还要往内看。
      往内、往外,看的是什么?外,是看别人的我;内,是要反过来看自己的我。因此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以自我意识去认定;很多的事,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所反应出来的,都只是自我意识,有的比较感性、有的比较理性,它的差别如此而已。
   我们晓得,自我意识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我,只把自己的自我摆在前面,我们常会说:「为什么?」甚至于现在很多歌曲,都在喊「为什么?」我们看,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也在喊「为什么?」;哪怕在家庭里面,不管那个份子,或是赚钱的人,也是动不动就「为什么?」
   然而,这「为什么」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究竟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在家里面发现的;另一个是普遍性的为什么?这种就是人与人相处时,最平常的问题。我们只要谈到「为什么」这句话,必然就关系到人与人、人与事的问题,这些人与人、人与事,如果从来不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为什么」;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往往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摆在那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为什么」如果只是以自我去表现,真的是浪费;如把这个「为什么」换个环境,改变它的内涵,像科学家、发明家或思想家,甚至于政治家、教育家,把「为什么」摆在这些事物上,我想他的价值、成就,以及对人的利益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一个「为什么」,如果把「我」放在前面,只是把自己的缺点完完整整显现出来,告诉别人;如摆在人人所看到的各种专业、事物上,绝不会说,你怎么都把自己摆到那里面去。
   所以「我为什么?」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像在家庭里,丈夫在外面忙碌、赚钱,只要有点不如意,回到家里,发现一点点不顺心,马上就冒出一句话「我为什么?」当然,男主人有权利说「为什么」,可是他忘了,如果女主人也在外面工作、赚钱,她也有权利说「为什么」,这是我们站在主外的立场来说。
   可是,谈到家庭之内呢?不管你是男主人、女主人,在外工作、忙碌、赚钱,有权利说「为什么」,但在家里面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说「我为什么」吗?所以,我们常常表现「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人,很少考虑你有权利说,别人同样也有权利;如果能够懂得,除了自己的我,还有别人的我,那么「好好开拓自己」,「好好」两个字,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开拓需要时间、空间。过去我常在外面演讲,时常会听到,那位和尚在说什么?有什么好听的?不都是些迷信吗?这种事情,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把我意识摆在自己的立场;如果把「我」,摆在学习、读的心态,去面对环境,这个「我」就不会太过于感性、或理性了。如此,你将会去调和它,使自我意识慢慢淡化,就像一般所说的,会冷静、客观些;佛教所谈的,也是那个「我」,为什么?打开始我就讲过,佛教的佛法,是现实生活里,关系到人、关系到事,从中去发现佛法。
      所谓佛法,绝不是放在庙里的那部大藏经,因为那部大藏经,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跟四库全书差不多;如果不去看它、认识它、理解它的内容,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事实上,人在任何的时刻,所讲的话、或行为,分别对的也好、错的也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离不开这些。
   中国的佛教,所表现的佛法,已融合了中国儒家的思想,也迎合我们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是属于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可是,佛教来自于印度,往往印度本土的一些色彩,也会随着加入佛教的内容,可以说佛教变了、乱了,它并不是多元化,而是乱。
      以佛教而言,两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可说是贫穷、落后、骯脏,而释迦牟尼佛谈佛法,谈的是清净、庄严,就是针对这些贫穷、落后、骯脏而说的,其实在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像西藏、新疆、内蒙这些地方,跟印度的环境差不多;因此,依于印度环境所形成的佛教,到达中国以后,有两个分段,一个是流布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一个是分布在中原地带,比较富裕的地方。因为佛法的本身,是针对人的我而说法,依于人的我所处环境、教育、文化、经济种种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就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看台湾的宗教型态,不管道教、佛教、民间信仰都是依赖神、佛祖,有什么事,就去求他;做错了,为表示忏悔,「我错了」然后就交给他。最后变成,「我」本来很迷惑,结果反而愈来愈迷惑了。为什么?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时代背景、环境,以及它的历史、文化等等所造成的。
   以佛教而言,如果在座有很多是学佛的佛教徒,我可以说,你们很少在修养自己,很少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你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几乎都在参加诵经、礼忏、做法会、布施、供养,其实那不是修行。如果谈到修养,只是告诉你一个方法,去依赖它,不让自己犯错,甚至于给你一个很遥远、很遥远未来的理想,但是摆在眼前的该怎么办?没有办法的,就去求佛、求菩萨,很少说自己发生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自己去认识、去了解而化解问题。
      因此,我把它分成两大类:一是佛教徒、一是学佛的人;当然,学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学佛的人。在这里讲句不该讲的话,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虽然,经典上讲极乐世界的众生,像吃饭,想一想就有了;穿衣服,想一想就有了;甚至于想用鲜花供佛,都有天女散花,连花都不需要买;在极乐世界只有乐,没有苦。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如果你真的去了,究竟在那里做什么?佛法的本身,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我,要怎么样活在现实的环境中,而且要活得很好。我们常听到解脱、自在,那是什么?就是活得很好,究竟怎么样才叫活得很好呢?
      以一般人而言,不做亏心事、不做坏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坏事?什么叫亏心事?如果以善、恶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今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善,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都是恶,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以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我,他所接受的环境,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自己自修所下的工夫、吸取的知识经验,所形成的智慧就有差别。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善或恶;所以佛法对世间的一切,认为都是相对的,怎么说呢?
      我们晓得,人有善恶、美丑,事情有好坏,道理有对错,还涉及到是非;总是在相对的中间去分别人、去认识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实,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话,那永远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会愈来愈强烈,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伤害、都是缺失。
   所以,佛法中谈修行,很多人都摆在念佛号、持咒语、念经、拜忏、或打坐,认为这些方法就是修行,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谈到修行,是针对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而说的。
      刚说过每个人都不一样,所表现出来,都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才会提到要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佛法或者佛教,不可以说修个什么法门就叫修行,佛法之所以有法门,主要的目的,是当自己还不能做主的时刻,暂时告诉你有个方法,可以去依赖它,至少你不会做坏事、不会犯错,如此而已。
   当没有行持这些法门的时刻,绝大多数的时间,活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跟人与事打交道,如你用不上那些方法,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就有缺失,会造成伤害;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告诉你,在行为上的修养才叫修行,不是那些方法。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只在自己不能自主,或唯恐做错事,造成伤害时,所依赖的东西而已;如以现代心理学而言,也是一种心理目标的转移。只是照那样去做,你不可能成佛、成菩萨,唯有从身、口、意的行为去着手,犯错的机会愈来愈少,伤害别人的机会也会愈来愈少,甚至可做到,不仅仅没有缺失,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事实上,不只佛教谈这些,在中国儒家的思想里,同样也谈这些,只是各家各派所表现的有所差别。
      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世间的相对法里,去认识、了解、突破它;认识、了解、突破什么?先对自己的「我」着手;这些年我常对很多学佛的人,讲这么一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在修理别人,而不是修行自己。我们常看到有些懂得一点点佛教东西的人,看到对方有某些不好或错误,就说:「你看,你学佛,还这个样子!」讲的是别人的我,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你看到、听到别人的我有些问题,有没有反过来,看看自己的我,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所以,我常说学佛尽学些,动不动就修理别人;我认为这还算不错,为什么?他还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悲哀的是,自己是学佛的人,面对其他学佛的人,都希望他们是佛菩萨,不能有任何的缺点,自己却心甘情愿做个凡夫众生,为什么?都在要求别人,当然你要求他,希望他好,希望他是佛、是菩萨,那自己是什么呢?
   学佛的对象是自己,不是别人;以前有些家庭里的子女,要跟我出家,有的父母会反对,甚至于有的父母到寺院来对我说,他的儿子或者女儿,做人都做不好,还想做佛,不要以为,他这句话说错了,他说得很对,为什么?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做佛、做菩萨?
   人,至少我们还有些公定的尺度,可依于那些范畴去做;可是做佛、做菩萨,不容许有自我。因此,谈这个主题「好好开拓自己」,就是在「我」上去培养;此种培养,是从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上去着手。以做人而言,人人都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
      我们常看别人,看得很清楚,轮到自己就迷糊了,比如有两人在争吵,如果你是第三者,很容易去发现,好像谁有理、谁没有理。我曾说过,不管是学佛、不学佛,为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明辨是非是一种修养,参与是非是出卖自己,为什么?
   别人在谈是论非,已辩得不可开交,你和争吵的两人,本来没有关系,你却插上一脚,跟人家评理、去做老大,最后那两人可能反过来对付你一个,为什么?他们本来争论的是「是非」,你参与的也是「是非」,你还是在「是非」的圈子里。可是,如果你去明辨是非,就可以从这些辩论中学习,所以明辨是非,是学习;参与是非,就是出卖自己。
   以佛法而言,没有什么「是非」,天底下以自我而言,只有一个「是」,没有「非」,即使有的时候认错,并不表示承认你是「非」,同样还是以「是」做为你的理由。我们看两个人争论是非的时候,都说对方「非」,自己「是」,那表示在人的我里面没有「非」,只有「是」,只是每个人都强调自己是「是」,别人是「非」,才有是非的分别。如果你是第三者,从这上面去认识、了解,的确能学习很多,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你参与,那是出卖自己。
      可是,人很喜欢出卖自己,我常跟亲近我的人提到,当你认为别人所显现的是缺点,不要以为那刚好是你的优点,此话怎么说?因为当你看到别人的是缺点时,就已经认为自己是优点了,为什么?好像他有这个缺点,自己没有。因此学习、修行中的人,当发现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表现是自己的优点;当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
   所谓「开拓自己」,绝不是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去开发、拓展。所以,我们常常会讲,某人说……、谁说……,可能我比较叛逆,即使说是佛说的,我也想知道佛是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有什么证据,提出来是他说的?通常人都会引用「他们说」,像某些名人、专家、学者、或智者,可是自己说什么?
      再者,我们看论文,不管是博士论文或其它论文,一定要引用很多的参考书,参考的书籍越多,表示你的论文越好;现在全世界的论文,好像餐馆里面的大拼盘,怎么说?既然是论文,应该是从自己所学的科系里,所拥有的、认识的、得到的一份心得表现出来,才能叫论文。可是,全世界几乎都是用这种方式,怕去开拓自己;有没有想过?写书的人,如果也引用某些人的文章、论点,他还是像切了各式各样的菜食,把它摆成大拼盘。如果要探讨真正某人说的,你理解多少?我们常以自己的意识、智慧,去诠释别人所说,也因为这样,人往往很容易藉此机会,表现自己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最后,聪明表现得太久、太多,可能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看到、听到,慢慢收集资料,其实都是别人的,你认识了多少、深入了多少?能不能知道,他真正说什么?否则都是人云亦云,就等于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还能举出,某人他说什么?还比较容易去探讨问题之所在;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这是最悲哀的事。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的比例是多少?现在的「民调」,我是百分之百不相信,为什么?譬如说电视CALL-IN的节目,我们晓得有CALL-IN部队,只要哪个节目有CALL-IN,这些人一定都到。我们看很多民意调查机构,像年龄层、学历、区域……,如果多用一点心,可能客观一点;可是有多少人是翻电话簿,一个个打来的,甚至世界上有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连他们自己发表的数字,他们自己的内心都在笑,为什么?就是刚刚说的「我」,每个人的「我」,表现的真、假,不同的表现,你究竟选择哪个我?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甚至同一个时间、空间里,所表现的自我都那么复杂,怎么能够论定他说的就是这一种?!
     可能大家会说,照你这么说都没有用,就像一个国家,它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些约束力而已,究竟能做到什么?真的那么有效,监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这些人,是看别人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我」融合到「别人的我」,尤其「人、我」的分析,在佛法里面是非常微细的,
   经典上常有些形容词,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说的是什么?是说它的数目字非常非常的大、非常微细,可是我们通常是以概念去看,即使有分析之学,此种分析也可能是以自我为前提,再不然,是以某些学者、专家的自我做为重点,在这里不是取笑某些人,像很多学财经的买股票,赔得最惨,不要以为学财经的就会做生意,就会买股票,看那些股票分析师,都发财了吗?是有很多人发财,为什么?用他的方法、手段操作股票,而使他得到利益,他并不是根据真正的资讯做分析,要不然为什么有很多分析师,出那么大的事?其实买股票被套牢、赔了,怪谁?要怪证交税太高吗?要不然就是怪政府出来拉盘,怪来怪去都是别人。如果你在股票上得到了利益,有没有人说,我很感谢政府、我很感谢谁?没有,问题在哪里?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是没有经过修行的自我,不是依于感性,就是理性的自我在表现,如此而已。
      人的世界,关系到人的问题,还是要用人的方法去面对、去化解,不可以用佛法的方式,例如:佛法里面谈「忍」,所谓忍波罗蜜,就是忍的方法,如果我们用此方法去面对人的问题,你想去化解它,暂时可以,就像「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要说百日,就说一年好了,以后的日子,能不能继续忍?可能大家也会思考一个问题,佛法讲忍的方法做什么呢?
   佛法所说的忍,不是佛教徒所说的忍,佛教徒所说的忍,是压迫自己、勉强自己;佛法所说的忍,是叫你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化解问题。忍,目的是化解,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先以忍的方法,在修行上面有多少本钱,先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修行,你的境界愈高,修养愈高,你所表现的忍,化解问题就愈快,修养不够,化解问题就愈慢。
   如果你不了解行忍的方法,它的大前提是化解问题的话,你只是勉强自己、抑制自己,最后变成什么?忍无可忍,后果是什么?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所以,同样是佛法,如果不了解「法」的真义、宗旨,以及利益之所在;搞错了方向,或照着文字去解释,最后都不是佛法,甚至于还会对佛教产生反感。
      举个例子,假使自己平常的运气很好,一直都过得很顺当,比较不会去思考,可能会糊里糊涂的过一辈子;如果运气不好,什么都不顺,就会怨天尤人,或常生病,甚至于车祸意外,那会说什么?一辈子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也没做过昧良心的事,为什么这些不好的都降临在我身上?甚至于还会说,那些做尽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好,都是用这种埋怨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因为他从来没有去开拓自己,只是把自己摆在我就是这个样,可是有没有想过?你生下来,从婴儿到幼儿,那时候的我,是怎么样?慢慢成长,从儿童到少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慢慢到青少年,那时候,又是什么?等到进入中年,甚至于老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它绝不是同一个我,虽然自我的本体是相同的,可是经过调理、修养,知识经验完成的智慧,不一样了!
      有很多的家庭,常对子女,作出些错误的判断,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像到达国中二年级,甚至于国三、高一、高二这种年龄,很多家长会跟我说,我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可是现在完全变了,问我是不是要诵经、拜忏、做功德?我说句很大不敬的话,佛教的生意很好,就是在这些地方。可是,很多跟我讲这些话的人,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有的还受过高等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层的我。
   譬如对外所接收的资讯、吸收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都不一样,小的时候叫他来就来,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给他穿什么就穿,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晓得,在台湾亚热带的环境比较早熟,国中二年级以上,男孩、女孩,生理上慢慢由未成熟转变为成人,在生理、心理上,他的资讯都在改变。所以,很多专家说,国二到高二的年龄,是个叛逆的年龄,事实上,不是叛逆,在此时,他的空间里,整个的内涵都变了,如果老是把他,摆在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只有洋娃娃才会如此,人是不可能这样。
   佛法谈我,绝不是规范在一个范围,或一个层级,因为人的我,时时刻刻都会起变化,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果说家长对儿女产生烦恼的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回过来想一想,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年龄层的儿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做父母的,本身所形成的智慧,跟不同年龄层儿女的智慧,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譬如说,画画比赛,有幼稚园、小学生、中学生画的画,有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或专业画出来的画,可不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评论他的画?我们一定会分幼儿组、中小学组、大专组,或成人组、社会组,一定去分组别来评论;可是做父亲、母亲的看到小儿女,拿着蜡笔或签字笔在纸上乱涂鸦,根本不知道他在涂什么,会不会骂他?不会的,你会称赞他,为什么?因为你此时,以相同的智慧、立场去看待小孩。我之所以会出那么多的问题,在于只把「我」摆在自我的某个时间、空间,或形成某种智慧的境界里;也就因为这样,人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事。所以,我们活在人的世间,喜怒哀乐、好恶,这些并没有错,这种分别也是很自然的。 如果你只认为这是很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你就这样过日子,对自我从来没有去开发,也没有去拓展;如此的话,别人升官比你升得快、书读得比你好、钱赚得也比你多。我们常用忌妒或自卑的方式去看别人,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因为羡慕,永远是人家的;忌妒也是人家的;你自己是什么?我们常知道的我,经常使用的我,可是从来不去修养我,怎么会有机会开发?怎么会有机会去推销自己?
   我们现在看求职的各行各业,叫你填履历表,假使你认为自己会什么,就填什么,而不去注意对方的需求,结果会如何?像我开创的广播公司招考一些人才,也有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经历也很多,可是一上班,问题就来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征求人才的单位,需要的是什么?他自己本身具备了多少?最近电视上常看到这些新闻,过去当过大老板的,因经营不善,开计程车或卖小吃,有各式各样的改变,可是他还是活得很好,甚至于收入比以前还好。真正找不到事情做的,大部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再不然就说,我过去拿多少薪水,我过去……,都用这种方式,当然,你就没有机会跟别人一样,找到一个可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
   其实,平常一些很普通的言语,很值得去思考的,为什么?我不偷、我不抢,正正当当做生意,没有什么好不好,哪怕你是在清洁队里扫马路,不要以为那是下贱的工作;要了解,你想去扫马路,还要考虑能不能够跟他们一样,那么早起床。但是,通常我们只以自己认定的方式去面对,所以在人群中间,会造成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自我没有去修养;要晓得开发自我,是修养而来的,人有任何的长处,也是经过修养而来,自己的长处也是如此。
   记得过去在台北有位佛教徒,他从事贸易,开头赚了一点钱,因愈做愈大,最后周转不灵,没有多久就垮了,他什么都卖了,只留了一部自己开的宾士车不卖,留下宾士车做什么?还是要养家活口,最后,他把宾士车喷上黄的颜色,申请计程车的执照,一样可以过日子。这说明什么?如果只是怨天尤人,家里面的老婆孩子,还要不要过日子? 可见开发并没有高低,拓展也没有范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的才在那里,就可以做多少。我们常说量力而为,不要好高骛远,这都是老生常谈的事,但现实也是如此;在这里讲句大家都熟悉的话,人活着,千万不要人比人。我们说,人比人气死人。我记得过去蒋介石在上海当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当地有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也叫蒋介石,而且两人同年同月生,一个拉黄包车,一个当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如果是以看相、算命、排八字、排紫微斗数的人,那又怎么说呢?
   所以,对自我而言,第一,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上面;第二,一定要知道时代经常在变,你要能跟着变,不是变坏,而是要跟得上时代,不是去享受、挥霍,你要能适应当时的环境,而且在这环境中,让自己过得顺顺当当、安安乐乐,也就是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把自己推销出去。 我刚说过,人的问题要用人的方法,千万不要用佛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譬如,佛法讲要慈悲、喜舍,要为别人着想,在此,我不是说那个不对,毕竟我们还是人,除非你已经是佛菩萨了,否则要用人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 最后我再强调,认识自己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不要以为那就是你的优点,如果能把握这点,你那个「我」时时刻刻都在修养,时时刻刻都在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读」的心态,去面对人、面对事,那么「我」就会愈来愈好;如果都用「教」(ㄐㄧㄠ)的心态去面对别人,最后你被榨干了,人家还得不到好处。 今天晚上在这里,我只是把一些比较现实的,大家也知道、能体会的,当面对人与事时,不一定想得到的,来提醒大家。
   只不过毕竟我年纪大了,今天晚上还算不错,为什么呢?我刚开始进到这里时,还在咳嗽,因为我从八十三年开始起,喉咙长茧,经常咳嗽,所以不公开演讲,在我们的寺院里面,也几乎不上课,当然还是没有办法叫我不讲话,每天还是要讲很多的话,譬如有很多人问我,今晚要讲些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只能说把平常我跟很多的人相处,一些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那个「我」的问题,在这里跟大家做个介绍,如此而已,最后,谢谢各位。

90年7月8日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