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尊重与珍惜


   日期:2020/5/29 1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重与珍惜

   「尊重与珍惜」,尊重什么?珍惜什么?不知道大家看了这题目,有没有把握它的主题,究竟在说些什么?是不是会直觉联想到「生命的问题」?不晓得各位在佛法上,面对生命的分类,熟不熟悉?可能你们会想,怎么问那么傻的问题,生命的分类,金刚经不是讲得很清楚吗?
   这里稍许提一下,通常我们谈生命的分类有三种,第一种是大家最熟悉的有情众生,是指有情感反应,人可以直接体会到的。第二种非情类,「非」是指是非的非,并不是说它没有情感,而是说它的情感反应,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到的。第三种无情类,也不是说它没有情感,而是人根本感受不到的。
   然而,这三种要怎么去分辨?有情类指的是动物,包含了爬虫类、水族类……等等的众生;非情类指的是植物,像树木、花草、蔬果;无情类指的是矿物。可能这三种分类,大家比较陌生,除非多看些经典,否则不容易了解,但是它的名相不像我这种说法,现在我们不探讨这些。
   为什么要提出生命有三种分类?因为很多不信佛教的人会提出异议:不杀生,你们讲不杀动物,但植物也是生命啊!为什么可以杀?矿物也有生命,你们同样去毁灭、去破坏;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的反应?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完整的把佛法表现出来,所以引发很多不信佛教的人,造成误解,而说到:你们的戒条头一个是不杀生,可是你们还是要吃蔬果,还要用花来供佛,不都是杀生吗?
   我们晓得,佛像都用玉石……等,甚至以黄金来打造,因此,在这里先要了解、认识生命。佛教谈不杀生,究竟以什么理念建立的,如果只是强调不杀生,就变成是很多佛教徒学佛,因为不杀生,那我们就吃素,不吃猪、鸡、鱼、鸭肉……等,这是错误的观念。
   佛法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讲不杀生,是依于人的情感,直接可以感受到对方生命的存在,像感觉它的痛苦、喊叫……,这些比较残忍的行为,也因此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把不杀生摆在有情之类;其实我们讲不杀生的重点,是培养慈悲心。
   佛菩萨是大慈大悲,我们是学佛、学菩萨的人,当然要学他的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对佛法,有时只从一些教条,或由比较死板的方式去看佛法,结果让很多人认为,佛法不错、佛教不错,可是我没有办法去接受,为什么呢?要求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我们在人世间,已经有太多的不可以,佛法才提出解脱,如果学佛之后,反而增加许许多多的不可以,这个解脱会变成什么呢?硬是以佛的看法,来说解脱,而不是人的看法。其实佛法是对人说的,而不是对佛说的,因我们人有那么多的问题,才需要佛法的帮助。
   佛法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是指的佛陀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听起来好像没有错,可是没有抓住它的重点。所谓佛法,先要了解:「佛」是什么?谈到这里,大家会说:你忘了,这是教师学佛营,连「佛」我们都不知道吗?可能你知道,但不一定知道的很详细。因为,一般谈到佛,是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然而,「佛」在梵文中间,称「Buddha」,翻成中文是觉悟,因此,佛是觉悟的意思,如果把握了这点,就很容易了解,什么叫佛法。
   因为人在世间有太多的迷惑、太多的无奈,不能觉悟,才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帮助我们;而佛陀的道理方法与世间法,有什么不同?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各位,世间的法或多或少都有缺失,就像以知识经验化解问题,所谈的是智慧的问题。可是,「智慧」两个字,在梵文中间是分开的,梵文中谈智是阇那,指的是知识和经验;般若才谈慧,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世间法谈智,以知识经验去化解问题,总是有很多做不到、或有缺失;「智」除了世间的知识经验之外,也包含释迦牟尼佛的知识经验,可是,佛法不是出世法吗?怎么也说是世间法呢?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像佛教有部大藏经,我说那是印刷品,不晓得大家怎么想?那是一堆印刷品,里面有知识经验,所以它还是属于「智」,因此,「阇那」就是知识经验,不管是世间的、佛陀的、或其他宗教所说的,都叫做知识经验,都称之为阇那。
   佛法里面强调「慧」的问题,它究竟表现什么?它是运用一切的知识经验,发挥到极致,什么样的极致?也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运用你的知识经验,能够完全的化解问题,使它不再有缺失,此时,所显现的力量,才叫慧。所以,我们讲慧是力量,智是发动力量的动力;因此,以慧而言,拥有的知识经验愈多,表现的慧就愈圆满;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够,表现的就不够。
   可是到达像佛陀一样的智慧,肯定是零缺点,此话怎讲?因世间法都是相对的,像善恶、是非、对错、美丑;事实上,人往往在相对中,选择正面,而舍弃负面,譬如说:善跟恶的问题,一般佛教徒最强调要去恶向善,世间人也是如此。
   以佛教徒来讲,释迦牟尼佛不把人分成善人、恶人,而是说人的业,有善有恶,并不表示人拥有的业有善有恶,就可以分类他是善人、恶人,为什么不可以?很简单,人无始以来,造作的业有善有恶,不是完整的善,也不是完整的恶,这时候怎么分辨他是善人、恶人?如以世间人分辨,看他有善行的时候,就是善人;有恶行的时候,就是恶人。
   但是,释迦牟尼佛不用此种方式分别,他是谈「业」有善有恶,这种善恶是你过去所做的,不能肯定你现在是善人或恶人,他是用什么方式去看?善、不善。为什么这么说?人的行为有善的时刻,也有不善的时刻,可是这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善的行为中间,可能有其不善,不善的行为中间,可能也有其善。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老师,我们晓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你教学生,如果用的语言,比较激烈一点,是不是你就是恶呢?虽然,看起来不善,事实上,它的目的是善的。如此将可发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对人不讲善人、恶人?他在佛法上强调,即使你是个善人,其实也有不善的地方;如果你表现不善的时候,也有善的地方,这是依于世间的知识经验去看问题。
   我们晓得佛陀的知识经验,是运用此种知识经验,发挥成比较圆满的方法,才叫慧,从这上面可以发现,佛是觉悟的意思,凭什么觉悟?凭的是智慧的觉悟。所以,我说学佛、修行,是学智慧、培养智慧。如果学佛,只在名相、经文上去念、诵、背、拜,那不叫学智慧,而是以佛教徒的方式所表现的一种行为而已。
   可是这种行为并不表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辈子、或每一时刻都能做到,至少他还要吃饭、穿衣、睡觉,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在做的时候,脑筋还是会想,此时所想的,难道说都是念经、拜佛吗?能做到这个样,也很了不起,为什么?你已经没有分别心,已经制心一处了!也是我们所说的入三昧境界。事实上,做不到,最起码在吃饭的时候,桌上摆着很多菜,你还是会分别,咸了一点、辣了一些,这甜的东西,可能吃了不太好,还是有很多的想法,不可能不想,因为人必然会想。
   什么是智慧?就是怎么运用知识经验化解问题,因此,学佛是学智慧,学了智慧才不会被迷惑,才能得到觉悟,这种行为叫修行。也是刚刚我说的,它包含了经典里面所说的,以此修正身、语、意的行为,或叫身、口、意行为;人会造业,是因为身口意行为有缺失,我们人之所以要修行,是要调整身口意的行为。
   人总离不开这三种行为的造作,像句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它绝不是单纯的这个意思,它有直接感觉的,或经过迂回须要再去思考的。又譬如遇到一些事情,讲的时候,感觉有点可笑,可是愈想愈好笑,可见人的思想,一直在动。身、语、意在佛法里面,想达到圆满的觉悟境界,需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提起正念做什么?使我们身口意的造作不要有偏差,怎么样才不会有偏差?像戒律、法门……等等的知识经验,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帮助我们的身口意不会有偏差,不要去造业,而去行道,这才是佛法的目的。
   今天有缘,到这里参加学佛营;谈到「学佛营」,我对「学佛」这个名词,有点异议,以寺院而言,应叫「研习营」比较好,大家一起来研究讨论。
   讲到修行,我们学习经典、学习法门,这都是很正当的,可是有个问题,要学什么经典?修什么法门?常常很多佛教徒见了法师,向他问讯,甚至于向他磕头,请法师开示,这点我不赞成;不是磕头的问题,因为,那不是学佛的态度,也不是学佛的方法。
   真正参访善知识,应该带着问题去,平常看经典,或修法门,有了问题,要带着问题去问法师,法师帮你分析。可是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听到最后,请法师告诉我,修什么法?或说法师,我很烦恼,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办?这不是带着问题去。因为,烦恼只是个概念,法师们并不能够说,你有烦恼,给你一个菩提,你就不烦恼了。
   同样,大家来到菩提寺,假使有蚊子咬你,你还是会烦恼,菩提寺的「菩提」两个字,不可能让这个环境没有蚊子。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而不要用概念的方式去问;譬如你烦恼,用过各种方法,但还是烦恼;请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的回答有两种:
   其一:哎!学佛的人,不要烦恼嘛!是不是就不烦恼了?还是烦恼。
   其二:那好!我教你一个法门;刚开始教你念佛,天天念、时时刻刻念,烦恼来了就念,开头有效,念上三两天,烦恼还是烦恼;你再去问他,他教你一个咒语,或者你还不能化解,反正他都会告诉你一个方法,到最后你还是烦恼时,会挨一顿骂,「你看你,业障重不重?我什么都教了,你还是烦恼。」这是时下佛教界的现象。
   释迦牟尼佛只能告诉我们道理方法,我们要自己去面对烦恼,他绝不会说,你提出烦恼,我给你一个菩提。因此,佛教不是问跟答的问题,偶尔也有选择性的问题存在,但没有问答的问题,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即使告诉你一个答案,这答案的本身,还是有问题,绝不是说你提出问题,告诉你答案,你的问题就化解了!
   各位做老师的最起码知道,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就像我经常讲的,乘法是倍数,为什么一乘一还是一?为什么一乘二还是二?可是二乘二是四。四乘四是十六,如果再往复杂一点的数目字去思考,这问题就大了!然而,算术、数学都是人为衍化出来的。世间的法,本来就有缺失,并非是零缺点,那么的完美。
   佛法是针对世间相对的,去认识它,从相对中去突破,这要怎么做?例如要明辨是非,不参与是非,对于「是」、「非」,你要明了、要辨别,可是不可以参与,是不是麻烦来了?既然要明辨,又不能参与,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记得,这中间还有一个「我」在!因为人人都有一个我。
   假使说我们要明辨是非,涉及到是非,只有两个人,如果自己也要参与,就变成三个「我」了!怎么样能够在自己以外的两个他我,去认识是跟非?学佛最怕的是常常忘了自己的我,就像卖卫生棉的广告,好得不得了,好得忘了那个「我」。
   如果以学佛的心态去看问题,要知道,还是自己「我」的问题,不是人家那个我的问题;譬如烦恼,人家讲一句话,可能不是讲你,你会联想到,可能就是在讲我。人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他毁谤我,我很难过;既然是毁谤你,为什么要难过?毁谤不是事实嘛!居然还难过;可是,每个人都很可爱,情愿难过,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我显现了,可是这个显现,不是去分析对方的毁谤,而是以对方发出来的声音,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方式感受,好像受了伤害。
   人有的时候,还有更可爱的地方,譬如在办公室,你要签名或做什么……,可能没有带笔,人家桌上有笔,就顺手拿来写,习惯性地往口袋一放,走了。假使这个人说:「你怎么做小偷?」你不会难过,最多说:「对不起,我以为是自己的。」他已经说,你是小偷了咧!为什么那个时刻不会难过?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事实,我真的拿了你的笔。人家毁谤你,不是事实,反而难过;是事实,反而可以道歉、对不起,这是人很不可爱的地方。
   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的道理方法,几乎都是用譬喻的方式,很多的故事,都是世间的东西。唯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他提出道理、方法使你去认识问题,从相对中间去认识、了解、突破,才是出世间,出离世间什么?出离世间的问题,也就是化解问题。
   知识经验人人都有,能不能化解问题?要看本身的知识经验有多少。当然,这要看本身平常的修养,就像「学」这个字,它是指搜集资讯,再加以整理,转变为自己的;简言之,搜集资讯是吸收,吸收而后消化,消化了才属于自己;如果只是别人的,那永远是别人的。
   因此,我常说:学佛不要学人,像某某大师、某某长老,不得了,尤其密宗里面的上师、仁波切,甚至于活佛,讲到「活佛」,我常会想到,难道还会有「死佛」吗?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学佛,那不是学佛,是学人。
   在座的都是老师,如果自己不念书,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拜孔老夫子,你不可能成为贤人、圣人,也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了解「学佛」,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于涅槃经中告诉我们,他入灭以后,依法不依人,以法为师。他没有告诉你,要以我「释迦牟尼佛」为榜样、为老师。
   像现在寺院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中国人提倡出来的,他跟我们一样来到这世间,唯一不同的地方,他学习了圆满的智慧,可以化解任何的问题,是显现圆满觉悟的一位成就者。用这种方式去看,就不会像有些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手上慎重的捧着经典,而不好好的研习,难道就懂得它里面的道理方法吗?
   你们常看到很多的寺院,把大藏经放在大殿两边漂亮的柜子里,还用一把锁锁上,怕人家偷,假使人家偷了,就没有法宝可拜!可否想到,经典是要去看、去钻研的?这都是怪现象。还有,假使你看到藏经柜没有锁,把玻璃门拉开,还没碰到经书,就有人跑出来说:「不可以」!
   我们常常看到所谓的天才儿童;是不是生下来,从来不教他,就那么能干呢?一定是父亲、母亲加上学校的教育,他学习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容易理解,才能成为天才儿童;如果从来没有人教他,天底下没有天才儿童。
   通常孩子小的时候都很乖巧,几乎你要怎么样,他都可以怎么样,可是到了生理上开始成长变化,慢慢就开始反抗了,反抗到什么时候呢?国中二年级,此时几乎变成了叛逆期,他甚至还会骂父亲、母亲「你好土」,那是为什么?孩子没有变,你的教育没有变,环境也没有变。
   我们人一生中有两个生理期,一是成年的生理期,一是进入中年的生理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可是一旦面对问题的时刻,或成长的生理期,或中年进入老年的生理期,你将会发现,人反而忘了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那是为什么?因为忘了自己的「我」,这时候,一心一意摆在对方「我」的身上。因此,学佛不是叫你去否定这些现实的种种,现实本来就有些问题存在,而是当问题显现时,该怎么去面对?
   所以,佛教提出三无漏学:戒、定、慧,为什么要谈这些?因为戒定慧都是些知识经验、道理方法,如果能吸收,消化,转变成为自己的,你就能时时刻刻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对别人可以,对自己当然更是可以了。因为,佛法是讲自利而后利他,自度而后度他。如果说世间法是相对的、有缺失;而像我刚刚说的,佛法完成之后,是零缺点、没有缺失,它是绝对的;我们常看到寺院里面,写着「不二法门」,其实它就是谈「绝对」的意思。
   其次,还要提醒各位,刚刚谈到突破的问题,突破在经典里叫出离,什么是出离?一定是面对问题,跟问题打交道,能够突破问题,从中转出来,才叫出离。譬如离苦得乐,不是叫你逃避苦而追求乐,而是从苦的中间去认识、去了解,最后能够突破,你的苦就化解了,得到的结果是乐;不是于苦与乐相对中,叫你选择乐而舍弃苦。
   苦、乐是相对法,善、恶也是相对法,从相对中间去认识、去了解,凭什么去认识、了解?那就要学佛,也就是要学觉悟的道理方法,能帮助你觉悟的道理方法,才是佛法,才有出离的机会,突破的机会,这是在概念上先要有所认识的。
   再者,还要谈一个名词,学佛的人、或佛教徒都很在意的一个名词:回向、回向功德。我们一般都听说,做功德要回向,回向之后,你的功德变得愈大,好像是魔术师,佛法那里有这种讲法。功德要回向,是不要你执着于功德,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个重点,功德,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修养化成为力量,才叫功德,这里面包括精神的、物质的。
   事实上,回向应该怎么解释?我刚刚说的就是重点,用白话讲,大家最容易了解,把你既得的利益,给与更多的人分享,就叫功德,也叫回向,也就是回向功德。即是把你「既得」的利益,是什么?不管是精神的、物质的,本身拥有的知识经验,拥有的财富都在内,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且是种利益,不是造成伤害的,给与更多的人分享。
   在座的各位,在学校几乎都是在做功德,只是你没有发现做了功德,有没有回向?所谓有没有回向,是不是你执着于功德?可能大家马上产生一个意念,我是不是每天下课,还要做回向呢?其实不是讲「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这不叫回向,真正的回向,是什么?很简单,你今天教了一天的课,的确学生应该学的,你教了没有?学生理解了多少?如果你发觉还有缺失,第二天自己去弥补那些缺失,这整个过程就是功德回向。
   我们回复到佛教本身的做法,我们讲布施,大家都知道,好像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另外还有无畏施,是不是有三种?其实,布施只有两种,为什么我说只有两种?物质、精神可以给与人,无畏怎么给与人?拿什么给与?其实是说财施、法施这两种布施的行为,你要具备无畏的精神,要无所畏惧;所以不是三种布施,只有两种。这种无所畏惧是什么?它包含了连续性,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持续的做下去,因此,一定要了解布施有两种,这两种行为要具备无畏的精神去做。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刚刚谈功德回向,在座可能有很多受过菩萨戒,当你受完菩萨戒之后,回到家里有没有发觉,很多做不到?这种事特别多。很多人听人家讲受菩萨戒的功德、增上功德,就糊里糊涂去受菩萨戒,受回来后,做不到。有的人跑来问我:「老师父,我怎么办?」我说:「什么怎么办?」「人家说:受菩萨戒很好,我就去受了,可是很多做不到,怎么办?」我告诉他一句话:「谁叫你受菩萨戒,你就去找谁。」做不到,你受它干什么?最后是知法犯法咧!
   所以我们谈修行办道一些很平常的事,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譬如说皈依三宝之后,马上就去受五戒;通常我只赞成皈依三宝后,先学戒,不要受戒,先去学,认为自己能做得到了,再去受。因为在家修行,三皈五戒里有这种方便,先去学五个戒条,学会一个,你自己就在佛前自受。
   自受,是怎么受呢?譬如说不杀生,我能做得到,的确永远都可以做得到,就在佛前说:「从今天起,我开始受不杀生戒」,你就自受了。五个戒条,一个一个都能做到了,然后才到戒坛去受戒。譬如:在家居士参加共修,先学习戒律,回到家,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其实不只是戒律,就像学佛营,大家也是想学一些东西带回去,慢慢再去认识,去修养,你们来这里,只是搜集资讯,带回去消化。
   许多事情像发愿,认为这个功德最大,常常有人发此愿,我出家,将来要盖个大寺院,供养很多出家人,让他们修行办道;我说这叫大妄语,你现在根本做不到,是不是妄想呢?发愿是要依于现在的条件,能做得到,表现出来的,才能叫功德。
   谈到布施,我讲几句挡财路的话,很多人都会骂我,但你们不会。以前我举例说,要布施、供养,不要听人家说布施得愈多,功德就愈大,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布施、供养,不是跑到寺院去比谁的钞票多,而是要量力而为。佛法有个大前提,也是它的宗旨,不可以造成彼此的伤害,只要有任何一方造成伤害,这种行为就不可能完成功德;所以我说,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
   以布施功德来讲,譬如你是一家之主,赚钱养一家五口,一个月赚五万,这五万块钱,虽然是你一个人赚的,但是不要忘了,其他四个人与你是一体的,这五万块他们都有份。如果你想做功德,明天、后天、或是那一天,要到寺院去做供养,布施五千元,我赞成五个人开个家庭会议:「我提议准备五千元去布施供养,你们有没有意见?」因为这五千元,只有自己赞成,一千元有功德,因为你要做嘛!如果其他四位,有一位说不,你只能做四千元,如果有两位说不,只能做三千元,就这么减,最后大家都不愿意,你只能布施一千元。你不能说:「老子赚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那是不可以的。我想在座都会有这种感受,可能一部分说到你们的心底。
   所谓造成彼此的伤害,往往我们想要做功德,说不定功德的目的没有达到,已经先伤害了!我不晓得在座的家庭里面,有没有这种情况?譬如有的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或其他的宗教。假使一个家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你要供养佛法僧,他要捐献上帝,不可能走在一起;即使他们没有其他的信仰,你也不能够一手包办,我下个命令就这么做,那不能完成功德。
   虽然我这些话,讲得好像不通人情,都是一家人,何必要这样嘛!但不要忘了,你是学佛的人。释迦牟尼佛强调众生平等,这话人人都能够接受,就像做老师的会劝家长,对你的小孩,有的时候要做老师、父亲,或母亲,可是不要忘了,当某个时刻,你还要做他的朋友。
   佛陀说的一句话「众生平等」,佛教里面平常的一些名词,很多人都会念,怎么运用它?怎样把它摆在问题上,去化解问题?包括自己、别人的,这都是我们学佛必须要把握的一些概念,也是一些重点。
   明天以讨论问题做总结,以我的经验,通常讨论问题,只有少数的人会提问题,而多数有问题的人,可是不想讲出来,怎么办呢?依我的作风,可以用纸条先写好,明天一开始,先解答口头提出来的问题,然后再解答纸条所提的问题。
   难得在一起,在学佛的过程中,难免有些问题,可能你的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通常听一个人讲是有限的,个人提出实际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研讨,就可达到回向的目的,我们谈所谓的尊重、珍惜,我不想把佛教的一些名词,摆一大堆在这里,归纳为结缘、随缘、惜缘,然后你们大家一起分享。
   我介绍佛法,很少用那种方式谈,如果各位看法界卫视,我介绍经典,很少在名相上打转;因为,那都是些知识经验、道理方法,怎样把这些融合在现实生活里,能用得上,才叫佛法;如果用不上,那不叫学佛,最多只能说是一位佛教徒而已。
   所以说做个佛教徒要信佛,也要做个学佛的人,才有机会成佛;我们只信不学,那只是依赖,依赖是有限的,唯有自己才能够使你的智慧愈来愈高,你就有觉悟的机会,时时刻刻都可以得到利益。这是我八十余年的学佛过程,以很简单的方式呈现,大家能把握的话,就比较容易悠游法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91年暑期教师学佛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