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日期:2020/5/29 1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非常难得,能有机会跟大家聊一聊,结个法缘;今天的题目--「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一般人,把思想作成定点式的说法,像思想有偏左、偏右或民主思想……,不能以这种方式去看。
   首先,必须要知道,思想是每个人自己的思想,不是以别人的思想去看自己的思想,或者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计较、执着他人的思想。那么思想究竟是什么?一般所说的「起心动念」,它是一种思想的表现,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先要了解,心跟念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是每个自我内在的表现,内在称之为心;念是相应于外面我们所看到、听到人与事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一个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念。念的本身能分别,会计较、执着,但是不能主宰,真正主宰的是「心」。
   学佛的人要修心养性,修什么心?修自我的心。学佛的人常讲到修行,一般把修行当成诵一部经,或礼忏、念佛、持咒,修一个法门或参禅打坐,认为就是修行,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自己还不能够作主,才需要依赖这些,使自己不会胡思乱想,产生妄想杂念。
   真正谈修行,一定要把握修什么行?经典上讲身、口、意,就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身跟口是外在的,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而意念的行为是内在的;因此,修行必须内外兼修,这是讲身口意的思想行为。行为往往凭自我意识,或凭无始以来业的力量而发动的,因此,会有偏差、错误而造成伤害。
   谈修行,是要修正身口意的行为,不要有所偏差而造成错误,也不要造成伤害,佛法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圆满。佛教特别强调圆满,是什么样的圆?是一个整体的圆,而不是平面的圆,它像一个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没有缺点。我们之所以要修行,是因为行为会有缺失,慢慢把那些缺失变得愈来愈少,最后完成像球状一样圆满的圆,才是我们的目的。
   千万不要认为修行是念经、诵经、拜忏、作法会,或念佛、持咒、打坐,这只是暂时的依赖,不能拿这些当成修行,因为自己身口意的行为还不能作主,还会有偏差、错误,因此暂时依赖这些,它们只是一种依赖的方法。刚开始,学佛的人都会依赖,可是不能够永远都依赖它,在依赖的同时,也要修正我们的行为。什么叫修行?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这是个重点。很多人介绍佛法,不用这种方式,都说是要研究一部经,或修个法门,其实那不叫修行,只是暂时的依赖。
   行为的问题,因为有行为,才会产生问题;人,如果没有行为,那是不可能,只要是人都会有行为。为什么?身体会有动作,嘴会讲话,脑袋瓜会想,只要是人都不能避免,唯一不同的地方,学佛的人会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或智慧,帮助我们如何面对世间的现实。
   世间的现实是什么?世间现实的一切称为世间法,事实上,应该叫做相对的法,怎么说?它有对、错,有好、坏,有善、恶,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学佛是要面对相对,慢慢去认识、了解,从中得到觉悟,时间久了,就可以做到突破相对,显现出绝对。相对,不管是正面、负面都有缺点,唯有绝对,是零缺点,没有缺失。
   学佛是使我们的缺点愈来愈少,最后没有缺点了,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大家听了,可能会认为,这不就是做人嘛!这也叫学佛吗?大家要知道,佛是很完美的,没有缺失的人,所证得的结果就是佛、菩萨。所以,不要以为人的问题,我们都了解,其实人的问题看起来好像都了解了,事实上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如果真正会了,就不会有烦恼、伤心、难过,也不会得意忘形,总是在好坏之中取舍,而起分别。
   譬如佛教徒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没有想过?恶的是业,善的也是业,它们都是业,只是说恶的,会造成伤害;善的,使人得到利益,唯一不同的地方在这里。因此恶的,要去掉;善的,是不是要保留?当然刚开始学佛,恶的,要一天天愈来愈少;善的,要一天天愈来愈好,这才是学佛的过程。
   如此到达了某种程度的修养,连善也是多余的,如果还拥有善,以善作为修心养性,或修行办道的中心点,你还只是在做人,没有机会成为佛、成菩萨。因为到达佛、菩萨的境界,连善也是多余的,没有用了,所以说到最后,连善也要舍弃。
   刚开始学佛不能这么做,还是要去恶;恶的不要,还要多做善的,但是不是永久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连善也要舍弃。以佛教的言语来说,好的,都要回向;不好的,要改变,才是学佛者的正确观念。
   谈这些问题,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以及产生的作用,但是「运用思想」,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投机取巧,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在乎别人,也是运用思想。譬如打麻将,不运用思想可以打麻将吗?不行的。哪怕吃饭、穿衣、行、住、坐、卧……,都要运用思想。学佛的人运用思想,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思想中间先作修养、调理,把好的拿来运用,不好的慢慢清净,方向不能搞错。
   就像谈六波罗蜜里面的精进波罗蜜,我们说精进,不错!学佛的人都要精进,可是有很多人,当一股道的热忱来时,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认为这就是精进,一旦色身受不了,躺下来了,原有的精进也都消失掉了。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对道的热忱,千万不要像山洪暴发、狂风暴雨,因为,它们就像从山上下来的洪水,来得急、去得快。
   真正修行办道,应该像细水长流,也就是在稳当的情况下去做,色身才不会受到损害。像苦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一天吃一顿,晚上不睡床铺,这不一定叫精进。为什么?这么做,身体能维持多久?如果维持不了很久,最后病倒了,根本没有机会修行办道,即使有,又要浪费了多少时间。
   运用思想,并不是在佛法里面找些东西来运用,譬如烦恼、菩提,学佛的人讨厌烦恼,喜欢菩提;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烦恼,我们都很熟悉,你见过菩提没有?菩提是什么?见过菩提树、菩提籽,有没有见过菩提?可能有,可是没有办法把握,因为烦恼是一种现象,菩提还是一种现象。
   以烦恼与菩提来说,讨厌烦恼,把烦恼当敌人,喜欢菩提,拿菩提当武器,去消灭烦恼,可能吗?菩提很难把握,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话题,假使菩提是佛法,烦恼是世间法,拿佛法对付世间法,用这种方式运用思想、学佛,告诉各位,你会没饭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为什么?一天忙到晚,最后还不知道在做什么,因为,佛法、菩提不是武器,世间法、烦恼也不是敌人。
   为什么要谈「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像经典上的话,「烦恼即菩提」,菩提在烦恼之中,也就是说菩提在烦恼里面,如果想从烦恼中间找到菩提,怎么找?经典上有这么的例子,烦恼是包在明珠外面的污垢、骯脏的东西,如果想见到明珠的光芒,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明珠外表的那些污垢、脏东西,弄得干干净净,明珠才会显现。可以这么说,菩提就是明珠的光芒,烦恼就是掩盖明珠光芒的脏东西;如果这么去看菩提跟烦恼,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说菩提在烦恼里面。
   要怎么样把烦恼弄干净,才能够显现出菩提?究竟要用什么方式去看?就等于是业与道,业就像明珠外面的骯脏、污垢,道就是明珠里面本有的光芒。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可以肯定,烦恼是污垢,但菩提绝不是那颗明珠,而是明珠的光芒!因为明珠的本身,还是一个物质体,法不是告诉你,执着那颗明珠。就像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佛性显现不出来,像晚课课诵里「无始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的文句,在座的都会背,佛性就是明珠里面的光芒。
   如果说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去掉一些烦恼,就会显现一些光芒,显现的那些光芒,我们称之为菩提,它不是究竟的,因为,还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骯脏,没有弄干净,也就是明珠整个的光芒,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等到光芒完全显现,佛性就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你证道了,证什么道?佛或者菩萨。千万不要把这个佛,当成另外的东西,经典上说佛是人成就的,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还是人修养而成的。
   谈修行,还要注意两句话,造作的行为会成为业,可是修养的行为可以转变为道。这话怎么讲?如果以业的善、恶、无记来分,做善事是一种行为,做坏事还是一种行为,那修行成道呢?也是一种行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造作成业是照自己的自我意识去做,譬如我喜欢、我讨厌,用自己的意识去分别,而造作的最后结果,都是业。修行可以成道,为什么?修行要有道理、方法,它不是凭你的自我意识就可以做得到的,道理方法从哪里来?就是佛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道理方法。
   如果是运用思想,运用什么思想?平常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看经典、研究经典,或从道理上面表现的方法也好,有了这些过程,才能谈得上运用思想,否则的话,所运用的思想是自我意识,难免有缺点;如果依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方法去做,可以使你的缺点愈来愈少。因此,为什么要学佛?学佛,至少造业的机会愈来愈少;相反的,修行办道的机会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久而久之,业慢慢清净了,道就会圆满。
   讲到这里,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业怎么清净?是不是礼佛、拜忏就可以消业?或布施、供养可以消业?甚至于有的法师告诉一些学佛的人,跪在他前面,打香板也可以消业,这些能消业吗?
   还有一句话,这不是经典里面讲的,而是人说的,「一句弥陀,罪灭河沙」,念一句阿弥陀佛,像河里面的沙,那么多的业都可以消失掉;假使一天念上十万遍,那你就是佛了吗?什么业都没有了吗?
   学佛要能把握方向,是什么方向呢?学佛不是学人。说得稍许夸张一点,近六百年来,百分之九十的佛教徒几乎都在学人,而不是学佛,因为,动不动就是祖师、某某大师、长老说,好像佛都没有说。想想看,你学人,像学祖师、大师、长老……,最多你像他,不可能像佛、菩萨;所以,一定要学佛,不要学人。
   所谓祖师、大师、长老,是去亲近他所学的菁华,缩短学习的时间,得到利益才是目的,而不是去学那个人,要晓得祖师、大师、长老都是人。像我常讲,我是一个土和尚,土里土气的和尚,意思是什么?你不要学我,你学我,会变得土里土气的。
   从哪里学佛?如果时间、空间够,可以从经典上发现;如果时间、空间不够,可以亲近善知识,尤其是出家人,因为他们是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譬如我花了八十几年的时间,说是打混好了,也学了不少;可是,你们只要花短短的时间,把我经过八十几年时间所学的,从中撷取就可以得到很多利益,这才是亲近善知识的目的,千万不要学人,这是我们要把握的方向。
   我看太多了,近六百年来,几乎都是以人为标准,不是以佛为标准;譬如学佛的佛弟子见面,聊聊天,然后看看手是不是跟佛陀一样?长相是不是跟佛陀一样?有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什么样子?经典上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看我具备了多少?就算具备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要想跟像佛一样,一定要具备像佛一样的智慧,没有那种智慧,有那些相也没有用的。
   常有这种现象,这个人长得很庄严,那个人看起来像达摩祖师……,都只是在相上打转。并不是说学佛的人或对、或错,而是近六百年来,中国只有佛教,没有佛法,因为他们只谈一些佛教的仪式,不谈佛陀的道理。像在槟城谈到色尘、法尘、色法、心法、五蕴、六根,谈这些基本的名相、名词,大家都知道;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当成道理方法,就陌生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从里面见到法,只看到文字、名相,能够进入到法相,就很不错了。
   学佛,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了之后,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试验,久而久之,智慧就会愈来愈高。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事,常有很多的不称心、不如意,有句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为什么?智慧不够,有的明明你知道,居然做不到,那是什么现象?无可奈何,这都是智慧不够。
   所以,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么?佛陀的智慧,以人的生死问题来说,于业,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清净;于道,也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诉你,怎样从业里面见道,或从烦恼中间显现菩提,这都是培养智慧,而不是拿一个武器去对付一个敌人。
   佛弟子常把佛法当成宗教信仰,也没有错,以佛教而言,有它的宗教形态,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里面有道理、方法、智慧,这些我们就叫佛法。谈运用思想,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很可能都是自我意识,不一定是智慧。
   怎么样才知道不是自我意识?怎么样才知道是合乎佛法?学佛要把握一个大前提「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前面一句话不伤害别人,比较容易做到,同时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就不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做一个佛教徒,甚至于信佛很久的人,往往不伤害别人,最后自己却受到伤害。
   我知道很多人学了一、二十年,最后不信佛教了,改信基督教,或信别的宗教……,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学过佛法,只做个佛教徒,即使在学,也都是学人,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因此运用思想,不是说自己想一想,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依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完成的力量,如果依于佛陀的道理方法,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肯定可以得到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谈运用思想,那么的重要。
   我平常演讲,不太使用很多佛教名词、佛教名相,例如你们思考究竟什么是佛?大家一定看到我后面就是佛,对不对?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说皈依佛、法、僧,我后面是佛法吗?是大藏经,这样对吗?
   佛是圆满觉悟的意思,能达到圆满觉悟,你就是佛,已经圆满成就了,当然,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从有佛出世开始起,已经很难计算了。绝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这只是精神寄托的偶像,如果只做个佛教徒,每天面对所谓的金身拜拜的话,得不到智慧,最多只能少造些业,如此而已。真正要有智慧,须要多听些佛陀的道理、方法,什么方法?我经常说的三多政策,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假使看一部经,经典的原文有太多的名词,不容易理解,有些名词,除了中文,还有梵文,甚至巴利文,梵文跟中文混在一起,你从字面上看不出来它的道理,怎么办?去看注解,同样一部经,有很多不同高僧大德作的注解,所有不同的注解都去看,这是看的方式。
   看了还不够,因为看,难免还有自我意识,怎么办呢?要多听,听人家讲,譬如研究一部经典,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怎么办?所以,要多听别人讲,听一个人讲还不够,要多听一些人讲同样的这部经典。
   多看了,也多听了,还不行;你自己看,与听别人讲,还是有些分别、有些差异。在座的可能都有这种经验,奇怪,为什么相同的问题,问不同的法师,所讲的都不一样?究竟听谁的?都会有这种经验,为什么?我刚说过,如果法师没有真正深入经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智慧表现出来,还是人自己说的,所以同样的问题,不妨多问些人,不管出家、在家的,只要是善知识都可以问。
   那么多看、多听、多问,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就可以拿来做比较,再去选择;但是只有一次的比较、选择,还是不够,还要把不同的选择,再做比较,再选择,比较、选择……到最后,差不多就是你所需要的。
   千万不要法师、大师说了就算,那只能拿来参考,不能百分百照他讲的去做,如果百分百照他讲的去做,最后你是学人,不是学佛。所以看经典要花很多时间,的确需要时间、环境的许可;我们看很多寺院,把一部大藏经摆在大殿的柜子里面,还锁起来,做什么?不是给人看,而是供人去拜,但是经典是拿来看的。
   讲到看的问题,跟大家提些意见,拜经不如看经,因为拜经的重点是摆在拜,对文字的意义,可能没有机会了解,所以不如去看,看的时候会引发你一些想法。但是看经又不如想经,想什么?不是去思想、怀念经典,而是去想经典里面的意义,究竟说些什么。
   所以刚开始拜经,也没有错,只是不要老是拜,拜了之后,还要看,看了以后,还要去想,这样才有帮助。不过我在这里,教各位一个较笨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拜经可以做,看经也可以做,想经也可以做,可是究竟我想的对不对?没有关系,不是想一遍就算了,只要有空就看一看、想一想,再看一看、想一想,加上前面讲的多看、多听,还要多问,最后就能得到你所需要的。
   这是知道一些道理、方法的要领,也就是在运用思想,才不会运用错误,而思想也不会是自我意识了,这就是依教如法,依什么教?如什么法?依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唯有运用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才能发挥智慧;否则的话,发挥的是自我意识,不是伤害别人,可能伤害自己。唯有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才不会有伤害,这是在思想上首先要把握的。
   学佛如前面所讲,不能像山洪暴发,要像细水般长流,重点在哪里?山洪暴发,都是泥浆水,看不清楚;而浅水、细水,清澈得很。这说明什么?道的热忱发起来,难免有些盲目,唯有心平气和的时候,才会表现出道来。
   因此,常鼓励在家学佛者,烦恼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礼佛、看经、打坐……,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做这些才有效。为什么?烦躁的时候,或心情、情绪不好时,拿着一本经书,却看不下去,因为,脑袋瓜都是烦恼。那烦躁、不安定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在佛堂提到,当妄想杂念、乱七八糟的思想起来的时候,是因为想得太多了,所以应该抓住一个,抓住了,就死盯着它,搞清楚。
   如果当烦恼、情绪不好、坐立不安的时候,甚至于想发脾气,还想揍人,这时,不管你想的是什么,随便抓一个,就盯着它,面对它搞个清楚。这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告诉各位,很难,难在哪里?因为脑袋瓜里的妄想杂念一大堆,该抓哪一个?平常要止于一念,对不对?什么叫止于一念?就是在很混乱里面抓住一个,就是叫止于一念。抓住了那一个,面对它,搞清楚;因为自己生起的烦恼,应该自己最清楚。
   可是,到达某种修行的过程中,当你抓住了那一个,这中间会有些什么现象呢?有的时间很短,有的时间很长;如果修养够,一剎那之间就能抓住,如果时间愈长,表示对佛陀的道理方法,还不太熟悉。所以妄想杂念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也不要害怕面对;而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抓住它、化解它,这种现象叫解脱。
   很多人把解脱当成人死了、解脱了,并非如此;学佛当中,大大小小的解脱没有办法计算,为什么?因为大大小小的问题太多,一个问题化解掉,就是一个解脱。如果说得更远一点,佛法中有个「劫」的名词,另外还要加进去个字叫劫波。
   譬如劫数难逃的劫,最简单的认识,等于说一个问题的发生,它关系到过去的因,现在的果;问题的发生是因,显现出来的就是果,当这个因果完成了,就是经历了一劫,或说经过了一个解脱。
   我们常看经典上,动不动就讲无量无边,为什么讲那么大的数目字?因为人的业因、业果实在太多了,没有办法计算。在经典上也看得到,想成佛、成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得到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一大阿僧祇劫是多少?阿僧祇是无量的意思,也就是没有办法计算,为什么没有办法计算?这就是刚刚讲的因与果、解脱、或劫的问题。
   所以没有学佛或学佛的人,如果他们不是很有修养,往往好的因来了,显现乐的果,很容易接受,假使恶的因来了,要受苦的果,就受不了了。这两者,善称为正面的,恶称为负面的,其实正面、负面,只是得到乐、苦的一个结果,在佛法中都是要受报的。
   可是往往你在受报的时候,又会产生随业而再造业,这话怎么说?譬如善的因,显现乐的果,有时候得意忘形而再造业;当是恶的因,要受苦的果,可能就不能接受了,在不能接受的中间,又会再造业,旧业未了,又造成新业,这都是很危险的事。
   因此当业报显现时,要欢欢喜喜地承受,尤其是苦的果,更要欢欢喜喜地去承受,而乐的果呢?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学佛的人,千万不要认为乐是我的福报,好像无始以来做了很多好事,却忘了得意忘形也会造业。如果苦报来了,就怨天尤人,抱怨我这一生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过得比别人不好?甚至于还会以很多坏人过得比好人更好,用这种方式看问题,这都不是佛教徒的正常看法。
   不管是善恶、苦乐,都是一种业报,一旦降临到我们身上,显现的时候,如果能欢欢喜喜承受,因果就完成,劫就消失了,真正得到一个解脱;而无始以来所有的业都能消失,当然就只有道,最后连道也不需要了。
   金刚经有句「如筏喻者」,是什么意思?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就像你要渡河,从这边到河的那一边,我们不是讲到彼岸吗?但是,渡河一定要有方法,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法,须看时间、空间、环境,所以他说这个法像竹筏子、小船,要过河时才利用它,从此岸可以到达彼岸,这样就可以离苦得乐,意思就是如此。
   佛法无定法,它没有一定的方法,又说应病给药,什么样的病,吃什么样的药。可是话又说回来,也不一定是这样,譬如流行感冒,不管是A型的……,医生绝不会只开一种药给大家,并不是所有的人吃这种药,就可以把感冒治好;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很多都不相同,虽然都是感冒,吃同样的药,不一定有效。所以我们常说都是感冒,怎么你吃有效,我吃就没有效?或者是我吃有效,你怎么吃都没有效,同样的病,不一定相同的药都可以治的。
   众生的因因果果都是病,就要用不同的法,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不止,它只是个形容词,是不是每样都要学?那倒不需要。刚刚说要先从身口意行为上面着手,多看、多听、多问,在这三多的前提之下,可以搜集很多资料,就有比较、选择的机会。
   学佛,有时候很难把握,甚至还会想到,没学佛之前,过得很自在,一学佛,反而觉得不自在,问题还更多了,甚至于还没学佛之前,想什么几乎都有,学佛后什么都没有,其实那是自己的看法,用佛法的方式看,就不一样了。
   然而要用什么方式去看?我刚说过,业报显现的时候,要欢欢喜喜去承受;人活在世间,有好有坏,苦与乐同时都会有;下三道畜生、鬼、地狱众生,他们只有苦,没有乐;天道众生,只有乐、没有苦,他们都没有修行的机会,佛法告诉我们,真正修行办道,只有人才有机会。因为天道的众生只有享受,并不知道苦是什么,可是一旦福报受完,还有那么多苦的业报存在,还是会堕落,并不表示天道众生就不会堕到别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办道,最好的环境是人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因此拥有了人身,才有机会听到佛法,不好好把握的话,就会浪费生命。
   只不过讲到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在家学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样,因为,出家人是专业的从业人员,而在家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在家学佛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出家人除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受供养,又欠了一些,因此,还要还债,度更多的人,所以,必须是专业者。
   在家学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样,那太辛苦了,要不是从小出家,我愿意在家学佛,不愿意做出家人,因为真正做个出家人,要放弃很多,那不叫牺牲,叫放弃。头一个,不能有自我,因为有自我,就会有分别心、计较、执着,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才不会起分别、计较、执着。
   譬如说出家人,怎么搞的,出家也这样,不能用这种方式去想,首先要看他出家多久,假使刚出家不久,你也要求他,像我出家八十几年的人一样,未免太苛刻了,因为他刚在学,只是转换不同的环境。
   所以为什么过去在中国大陆,我们那时代的出家人,如果本身没有几把刷子,不准下山,也就是说没有一点本钱,就不准下山。因为要跟在家居士打交道,如果在家居士往地上一跪,请法师开示,你要有东西开示才行。现在出家方便多了,要求也不像过去,因此有时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他真实的一面,并不因为我是出家人才这么讲。
   例如济公和尚,他最明显的是什么?吃狗肉、喝老酒;我讲个故事,你们就不认为他是喝老酒、吃狗肉。道济禅师,也就是济公;有一处道观的三清道士和他很好,他常常到道观。
   有天道士故意和他开玩笑:你喝酒、又吃狗肉,我今天杀一只鸽子,给你吃好不好。
   济公说:好啊!
   于是道士抓了一只鸽子,把它弄死、拔毛、切了、炒了,放到桌上。
   济公说:我吃可以,但是只我一个人吃,你一点点也不能碰。
   最后,济公把这盘鸽子吃了。
   道士哈哈大笑说:你看!你是出家人,还叫我杀生。
   我们晓得「杀生」,自己杀不可以,叫别人杀也不可以,你还叫我杀生、叫我弄给你吃,你当什么出家人?
   济公说:我没有叫你杀,我也没有吃啊!
   道士说:事实明明摆在眼前,你怎么否认?
   济公说:你看!
   于是他张开嘴,一只活生生的鸽子,从他嘴里飞出去,道士只好甘拜下风。我不是说和尚、道士工夫的好坏,而是说看他的表面,可能你所做的事实,好像是如此,可是真正有道高僧,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有时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不要只看表相。
   很简单,出家人有没有修行办道,或有没有持戒……?可以去体会、感受,像讲出话来,是否对你有利益?遇到问题,是否会分析给你听?如何化解?因此对出家人不要要求太高,以佛教的戒律来讲,在家居士不可以要求出家人,可是我可以,因为我是老资格。
   谈运用思想,这题目太大了,我们前面讲的比较口语化,现在转变为佛教的理论。前面谈那么多的根本是如何形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是什么?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尝到、鼻子闻到;文字上面讲鼻子闻到都是香的,好像没有闻到臭的;所谓色、声、香,没有臭,不是这么解释,香是一种气味,臭还是一种气味,这些都是不同的气味,只是以香来说而已。
   人有五个根本,面对外面五种不同的东西,它是一对一的,眼睛只能看到,耳朵只能听见,舌头只能辨味,鼻子只能闻到,分辨气味,身体接触到硬的、软的、暖的、冰的…种种能感触到的。
   五根对外面的五个尘,是一对一的,它不会交叉,这里面会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譬如吃饭,这五个东西可以同时动作,手拿筷子、拿碗,眼睛看盘子里有什么菜,夹了往嘴里面放,是咸的、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很清楚,如何显现出来?不要忘了还有第六个「意」,为什么?
   前面谈运用思想,思想是以念来讲,我们讲心念,以念来说有两个根本,一是意念,是我们讲六个根本的第六个;还有一个根本叫想念,是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想」。所以念有两个,一个是前面所讲的,是从表面产生的一个变化作用,而后面的想念,是经过变化作用,最后再发起的一种现象所完成的力量,什么力量?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这些东西。而想念,是人的我,以心来讲的,前面的意,是专门对付外面的,由于有外面的根本接触才会产生变化。
   譬如看一盆花,眼睛看到的是什么?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可是,是什么花?意是第六个根本参与,譬如说菊花……,意念会产生作用,它只是一种变化作用,真正决定欢喜不欢喜是想念,也就是自我的心。我们常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如果只在喜欢、讨厌上面打转,你就忘了我喜欢、讨厌的这个、那个,等于你根本没有看到、没有听到;一定接触到外面的东西,才会产生意念、想念,如果要讲得更深一点,就会有色尘、法尘、色法。
   色尘:是眼睛、耳朵、鼻子……,五个根本所接触到的物质体,称为色尘。尘是什么?像灰尘的尘,就是我们说的一种物质体,凡是所有的物质体,都可以叫色尘。
   法尘:经过「意」,也就是第六个根本接触到了。譬如这是一盆花,大家知道这是盆花,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花,还要有花盆,这些不同的花、草、花盆都是色尘,把它们放在一起,凭什么?要有意念参与才可以,如果没有意念,会不会完成一盆花?不会的。
   因为色尘的组成而完成一盆花,一盆花中所有花的组成叫法尘,这盆花,不是某一朵或某一根,而是不同的花盆、不同的花、不同的草都叫色尘;完成了一盆花,是经过第六个根本产生变化,像配颜色、高矮、形状,如何组成,这叫法尘。
   色法:是人的我,就是「心」参与了,参与什么?譬如花有不同的流派,像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各种不同的流派,并不是第六个意念可以产生的,而是「想念」所产生的,想念就是我们所讲的心,换言之,用什么流派的插花方式叫色法。
   心法:心法的心,是五蕴中间「我」的问题,要完成这盆花,也要我去完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或不同流派的表现,也是「我」,必须要有知识、经验、道理、方法、理论……,才能做得到,讲这些就可以发现,运用思想没有那么简单。
   从物质到组合完成之后,表现的是精神、现象,这时候叫心法,那跟烦恼、菩提有什么关系?譬如我不晓得马来西亚有没有卖彩券?有卖彩券。它是一张纸等于是色尘,可是纸里面印了很多文字,那是法尘。什么时候才称为色法?要开奖,开出号码来,对你的号码,是不是跟它一样?这时才有了色法。什么时候是心法?有没有中奖都是心法,因为中奖了就欢喜、就高兴;没中呢?
   什么叫烦恼?菩提在哪里?烦恼很容易知道,可是菩提在哪里?是不是中了奖就是菩提?不是的。马来西亚现在一张彩券是多少钱?我搞不清楚,反正是举例,假使一张彩券一个号码,无伤大雅,如果说我有钱,多买两张也无所谓,那并不是问题;如果造成了问题,就是烦恼。买彩券,对你无伤大雅的话,也不是菩提,因为你没有生烦恼,就不会有菩提。
   当你花了很多钱,超过了你的预算买彩券,如果中了奖,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这都是烦恼。但是,在这个烦恼中间,冷静的想一想,真的能够中到第一特奖吗?有时候很奇怪,能够中二个字就不错,总比不中好,那也不是菩提。真正的菩提在哪里?是你烦恼起来了,譬如说我第一次买一张不中,我下次买五张,再下次买五十张,甚至于买一百张、二百张,那叫自寻烦恼,永远没有见菩提的机会,到最后可能要到银行贷款,还要向别人标会、借钱来买,因为他永远只有烦恼,不会有菩提。
   什么时候有菩提?第一个买的时候不太在意,这只不过是碰运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碰碰运气,把它当成娱乐也无所谓,可是这都不可能见到菩提,而是说你迷惑于彩券,一定要中奖,就会造成烦恼。在这烦恼中间,还得看你烦恼什么?譬如薪水,本来可以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先去买奖券,中奖了,吃不完、花不完,烦恼也多了。在任何一个烦恼中,如果还能面对烦恼,怎么化解烦恼,才能显现菩提。原来迷惑于彩券是最笨的人,如果不被迷惑,只把它当成娱乐,中奖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中奖也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烦恼不是在好坏里面去找,菩提也不是在好坏里面去找,而是说烦恼生起时,要到里面去找。
   运用思想,刚刚谈到善业显现时很快乐,恶业却觉得是受苦;快乐愿意接受,受苦时,不愿意接受,如果在受苦的时刻,还能欢喜承受,就有显现菩提的机会,所以说菩提在烦恼的里面。
   菩提不是释迦牟尼佛给你的,而是烦恼生起时,从里面去发现,怎么发现?当然要有道理方法,也要靠平常的修养,平常修养怎么形成?是调整身口意的行为,使不好的转变为好,好的愈来愈好,就是叫做修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就是智慧。
   所以运用思想这名词,听起来很简单,往往不小心变就会成自我意识,甚至还会归咎于佛说的,其实是人说的。刚开始学佛会有所依赖,因为自己还不能作主,等到修行达到某种修养程度,也就是智慧愈来愈高,自己能作得了主,就有成佛、成菩萨的机会。自己作不了主,还是会要有所依赖,不是说依赖一定是错的,可是不能永远依赖,这里面都是教你怎么样运用思想,才能够发挥智慧,它的重点要这么去把握。
   好了,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在这个地方胡说八道,可是我不姓胡,而是姓释,最后谢谢各位!

91年11月24日吉隆坡演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