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


   日期:2020/5/29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

  今天我是头一次到基隆市与大家共结法缘,我每到一个地方做专题演讲,往往都会有一种内心的感动,为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佛教,尤其是中国的佛教,从民国六十年以后慢慢扩展,慢慢热络,至少目前在台湾地区的佛教徒将近八百万人,这是很令人兴奋的。
  以目前的社会形态来看,时代进步,经济提升,生活越富裕,善良的人性却越来越淡,佛教徒人数这么多,按道理讲,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充满祥和、平静、以及欢乐的气氛。但我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会发现许多令我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为什么?难道信佛的人对社会不能产生平衡的作用吗?这并不是佛教出了问题,也不是学佛的人出了问题,问题在于时代的变迁。大家知道自从解严后,一切都开放,才慢慢出现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很多学者专家会说:是教育出了问题、是政府的法制不够严谨、或者说执法有问题……等等;其实这个时代是把「钱」字摆在大前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生活富裕,物质条件太过于奢侈,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当然我们想得到这些,就必须用金钱去交换,我们无非都是为了「钱」而忙碌。
  事实上,钱并不是罪恶,问题在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赚取钱财的途径、手段是否正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能用合法、合理的方式去赚取,那并不为过。依佛法而言,我们应该做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钱的奴仆,如果正正当当的赚钱,正正当当的花钱,就是钱的主人;若是被钱所迷惑,被钱所转,就是钱的奴才。
  今天我要特别介绍:学佛者应以「菩萨」作为大前提,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佛教是以菩萨行做为行为的准则。「菩萨」的定义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以慈悲为怀,以喜舍待人。」也就是说能做到慈悲喜舍的人就是菩萨。菩萨的行为、心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去表现?应有什么样的作为?就是我今天晚上的主题。
  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慈悲」两个字往往有很多人误解,误认为只要给人好处、给人方便,或是有求必应,不需要任何的条件,甚至满足对方的「为所欲为」,这样才是慈悲。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学佛的人只要表达一些真实言语,就被认为不慈悲。甚至还会提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佛教讲慈悲,不就是拔苦与乐吗?我有了苦,你帮我拔除,给与我快乐,才算慈悲。」这话乍听似乎没有错,可是是否想过:为什么有苦,需要他人帮忙拔除?为什么没有乐?,反而仰赖别人给与?为什么看别人似乎只有乐,而没有苦;看自己却只有苦,而没有乐?你是否曾想过,别人今天的乐,是曾经付出多少的苦,而得到的一种收获?
  只要是人,必然会经历属于他自己的苦乐。释迦牟尼佛提出拔苦与乐,并不是告诉学佛的人或者出家人,拔除人家的苦、给与人家快乐,是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的规范,没有任何的要求;也就是说绝不是盲目的。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因为误解就会越做越害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因为人有三毒的问题。
  首先我们谈「贪」字。人常是贪得无厌,不能满足;你即使帮对方化除苦、给与乐,他仍觉得不够。比如说:我们现在谈各种福利,谈各种保险。以人的贪心而言,最好大家都不必做事,都不须付出,由政府来养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过最好的日子。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立场转换一下,在观念上可能就不大一样了。所以佛法谈「三毒」,头一个就是「贪」字。
  佛法提醒我们,「贪」的根本成因在于欲望的「欲」。因为人为了满足欲望,才会生起这份贪心。当然只要是人,必然有欲望,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众生皆有欲」。但「欲」是为了维护色身,使色身平安;绝不是教人以贪得无厌的心态,满足自己的欲望。事实上,「欲」的本身如果不以贪为前提,并不是困难的事。
  我们看台湾,在四十年代想拥有一部脚踏车都不容易,曾几何时,摩托车、汽车随着环境的转变,交通工具的使用也在慢慢提升。
  我举这个例子目的何在?也就是说:人皆有欲望。今天我们开汽车,并不表示是贪心,可是如果本身没有具备这种条件、能力,或者说自己条件只能开裕隆车的话,而却非买宾士不可,那就变成「贪」了,因为它超越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人之所以有欲,关系到时节因缘。什么叫做「时节因缘」?那就是我们处在不同的时空,以什么样的立场面对这个世界的环境。人本来就有不同的处境,有的非常有钱,有的可能差一点,有的的确家无恒产。可是不管所处的是什么环境、地位或者时间,最要紧的是一旦欲望有所超越,那就是贪。
  我再举一个与欲望有关的例子:佛教反对邪YIN,也就是说男女感情关系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导,婚外情、重婚等问题,这种事情的发生,究竟是关系到什么?其实都是一个「欲」字。为了填满自己的欲望,就会不顾一切,造成贪的行为。
  我们再看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当然会违法。我们晓得法律难免会有漏洞,或者解释不同,让贪欲者有钻营的机会;依照佛教的戒律来讲,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为什么?我们把戒律庄严起来,最大目的是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受到伤害。欲望不得满足,就会产生贪,贪就会造成伤害,不仅会伤害别人,自己更会受伤。因贪而不择手段,肯定会伤害别人;伤害了别人,就要负起法律责任;犯了法,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你想,是不是自己最后会受到伤害?
  刚刚谈到人都有欲,只是佛陀告诉我们,人有欲,是为了维护正常色身的满足,不是教人超越自己的条件,能力的负荷;如果因超越而过份,那就构成了贪,贪就会造成伤害,不论是别人或自己。所以佛法谈十善道、十恶道或者讲十善业、十恶业,都是关系贪的问题。
  我们人因为贪,会造成「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的行为,有没有想过,任何事都是从小处累积,就好像储蓄,也是一块五块累积而成。其实任何的行为造作,都是这么点点滴滴慢慢累积形成。如果我们忽略了,因而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话,最后所犯的都是大事。
  譬如说:你对某人偶尔讲一句不好听的话,起初他可以勉强能接受,如果连续讲下去,至终他会恼羞成怒;相反的,如果对别人讲一些悦耳的话,偶尔讲,他并不在意,如果多讲几次,他就会信以为真。人任何的行为都是这样慢慢累积起来的,这种累积,其实小,也是一种贪,大,还是一种贪。只是小贪造成的伤害较小,大贪造成的伤害比较大;伤害是相同,只是轻重的分别罢了。那要怎样去做,才能做到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致受到伤害?似乎不是容易的事。
举例来说:父母对待子女,几乎没有任何的伤害存在。付出者与接受者都是在善心、慈爱心下进行的。所以父母养儿育女是无条件的,因为父母乐于付出,并不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尽量给儿女最优渥的生活环境,受最好的教育,都是无条件的付出。再深入一层来说,父母对儿女,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他也乐意付出。譬如在患难的时候,或发生水灾、火灾、人祸的时刻,常有牺牲自己救助儿女的事。在新闻报导上也曾见过,老师为了救学生,以身蔽护之,自己虽然受到伤害,但却救了学生一命;老师身受伤害,不是也无法做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吗?但这不能以感性或理性区分。「伤害」在佛教上往往着重其结果,重要不在过程;只问其结果是否有饶益性,至于过程所发生的并不重要。只要能把握此原则,注意其结果能利益众生即可。
所谓「忠言逆耳」,讲真实的谏言,往往令人受不了,听不进去,等事情发生了才后悔。在忠言的时候,这些话并不好听,若能接受,把它听进去,其结果也不会受到伤害。我们人就是有这种毛病,喜欢听好听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如果我们能以父母待儿女的心态去与人相处,或者把年纪长于我者,视同父母;同于我者,视如兄弟;幼于我者,视作儿女。佛菩萨以慈悲为怀,就是以这种心态去待人,所谓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就是如此。问题在于你能否把握?如果不能深入去认识了解,误以为众生平等,就是凡所有动物都跟人一样,都是一条命,那你就错了。
这两者生命虽相同,但业并不相同,因为人与畜生本来所受的因果报应就不同,怎可把他们放在同一定位点上?就如同富者,他可享有想要的生活,可是自己的条件不足,就不可以要求相同的生活水平,是同样的道理,何况即使同样是人,各自的差别也很大;有的人生在富贵人家,衣食富足不缺;有的人生于贫困寒门,经济拮据,三餐困顿。所以佛菩萨谈众生平等,无分别心,若只在名相上打转,并不依从个人业力所作,于今日所得感报上去认识,必会感到忿忿不平。
  再举例来说:媒体曾经报导一富家女,宁愿翘家当妓女,照理说他的环境不错,何苦如此糟蹋自己?根据记者报导:她一回家,父母常限制她,这个不行,那个不可。由于常和父母吵架,心想不如当妓女,自己一人生活较自在,也不缺钱花。那名女孩并不贪于钱财,但她贪于任性,贪于「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所以贪字很难定位,只要是超越自己能力及本份,就叫做贪;也就是说,「守本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即使有「欲」,也不致因为贪而造成伤害。
  其次是「瞋」,瞋即是愤怒,仇恨的心。人总兼具感性、理性两面,当人在理性不能平衡的时候,就是过度感性所造成的现象。现在常有人说:若能在感性及理性上找到一平衡点,就会比较理想。这在世间法上似乎可以成立,但在佛法上永远也找不到平衡点。为什么呢?我们看,所谓感性即以感情用事;理性是比较客观。大家想想:当人感情用事时,如何能客观?若人能客观些,又怎会感情用事?同样的,太过理性者,会流于冷漠、无人情味。如果要从两者中取到平衡点,是否要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呢?就以翘翘板来说,如果一端是感性,另一端是理性,当它平衡时,是在什么状态下?
  「感性」与「理性」-其实,人是不可能用平衡的方式去找,而是说:当我们表现感性或理性时,它有一个大前提-「会不会造成伤害」?不管是伤害别人,或是伤害自己,你用感性或理性都错了;如果不会造成伤害,不论你用何者,都不成问题。
  所以佛法说「不起分别」,是要我们别在人的正、负面上去分别、计较、执着。因为是人,就会有问题,如果人没有问题,佛法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佛法是针对人的问题,教我们如何去处理的道理、方法。
  人的瞋恨之心,也是因为受到伤害才有所引发。
  最后要谈的是「痴」,提到痴字,万不可在上头加个「愚」字!这个痴字,不是指愚笨的意思,是痴迷的痴;痴是执着、迷惑,若说成愚痴就错了。一个愚蠢的人,他不会痴迷,因为他不明事理,反正横竖就是这个样,也无从执着起。人是被迷惑后,才会有所痴迷。譬如说: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娇娘,有人就会说:简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说这种话的人,就是痴迷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为何这位女子会嫁给这位男士,因他不是当事者。我们绝不可只在表相上计较执者,不可被外在的相所迷惑。一个人的内在美,必须要相处一段时日后,你才能了解他美在那里。因此所谓的痴,如果不是被迷惑的话,绝不会发生痴迷的现象,所以痴绝不是愚蠢。
  我们再看,有些残障人士嫁娶正常人,往往我们只从表相上去论断,很少探讨他们的结合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结合是否真如外人所想,是痛苦的吗?我想不尽然。如果真是外人所想的那样,他们早就离婚了。所以痴迷之心,在佛法上叫做「无明」;我们人常处在无明之下,面对人与事,只是以自我意识去认定,而产生计较执着。
  佛教常教我们要正知、正信、正见。但多少佛教徒喜欢神通、瑞相、感应,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被迷惑了。容我说句实话,即使有神通,能帮人签六合彩,中明牌吗?如果神通真的那么广大,岂不发大财了?为何有神通的人,不去做这些事?我们再看所谓的瑞相、感应,不错,佛教确实有这些,但那终究仍是「相」,金刚经言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究竟有何内涵?值得深思。
  人往往对愈神秘不可测的,愈好奇;愈是不可思议的,愈想要去发现它。事实上,那些玩魔术的,若不明白其关键所在,也会觉得他神通广大。所以有很多人被迷惑了,而产生不可自拔的痴迷。佛法强调正知、正信、正见,是教我们不要迷信,并不是说神通、瑞相、感应不好,而是说这些究竟对你对学佛有何利益?
  我在各地演讲,特别强调学佛是为自己,学佛要靠自己,不可依赖佛菩萨或依赖三宝、法师,自己应该多学些道理方法,在修行上多下些功夫。刚开始有些人会照着去做,但做了一年半载或两三个月后,却发现自己一如往昔,并没有什么神通、瑞相或感应。就像每次我上完课后,常有人会问我:「老师父,你每次讲课要准备多久的时间?」我说:「要花七十几年准备!」他感到很惊讶,因为他被「七十几年」所迷惑了。其实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以前七十几年的学习及修养,今天我怎能在课堂上,把佛法介绍给大家?
  刚才我们谈「人的三大问题」-贪、瞋、痴。在座的各位可能觉得跟印象中,引经据典的讲经说法似乎有些距离,为什么我所说,都是一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问题?我们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所讲的话,这位大诗人所说的,连三岁小孩都懂得,但八十岁的老翁却做不到,为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谈何容易!还要「自净其意」!即使最后一句话,我也要提醒各位,那也只是「佛教」而已,还不是「佛法」。
  或者你有所怀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都是佛法吗?尤其是自净其意,怎可说不是佛法呢?但那只是一种宗教,佛陀教化众生,对众生的希望而已。若想要成佛、菩萨,仅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并不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为什么?以菩萨的行道而言,有许多必备的要件,最起码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就已经够我们忙的!此外,还要有「戒定慧」四无漏学的基础,你才有机会成就菩萨;况且成就菩萨,尚有「十地」这十个不同的层次。
  所以谈人有贪、瞋、痴,其目的何在?因为是人就会这样,问题是该怎么办?  曾有人这么说:「因为人有贪瞋痴,所以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我告诉各位,佛法不可用这种方式来讲,佛法不能说:用戒定慧去对付贪瞋痴。
  人的贪瞋痴,是因人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所谓业力形成的。勤修戒定慧的目的,不是教人以戒对付贪,以定对付瞋,以慧对付痴,佛法不是相对法,我们说佛法是讲究圆融处理;譬如处理世间的烦恼,处理是什么意思?以现在的白话来讲就是「突破」。
  我们如何突破现实的贪、瞋、痴?并不是拿戒定慧去对付贪瞋痴;其实,贪需要戒定慧,瞋也需要戒定慧,痴还是需要戒定慧,并不是一个对治一个。因为贪瞋痴是我们众生有漏的行为,戒定慧是可以突破这些有漏,而达到无漏,所以我们称戒定慧为三无漏学。
  再譬如:转烦恼成菩提,并不是找一个菩提去对付烦恼,而是说烦恼中有菩提!当身心不安时,这种现象就叫做烦恼;什么是菩提呢?就是当烦恼生起的时候,去面对、发现烦恼。烦恼什么?为什么烦恼?从这些探讨中,我们去认识、分析、了解;如果敢于面对烦恼,还能去认识、了解的话,自然就有能力处理烦恼。而佛法里面有很多的道理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烦恼;我们正可应用这些道理方法,突破、化解问题的关键,你在烦恼什么?为何烦恼?从这方面下手去探讨许多的「为什么」,再依循佛法中的道理方法,自然就可以化解问题了。
  各位想想,菩提是怎样产生的?你能不能做得到呢?说归说、做归做,二者往往有距离;也就是佛法说的,「解」跟「行」两者要圆融。
  大家知道佛法谈「信、解、行、证」,最后一个「证」字,证明你真能依一些道理方法,把烦恼化解掉,从烦恼中显现出来的,才是佛法中所谓的菩提。当双方之间有误会时,叫做「无明」;误会都搞清楚了,那叫做「觉」,或者叫做「明了」。人在无明之下才会有问题,才有贪、瞋、痴;如果人能从无明中,而能明了,当然就能从烦恼中间显现菩提。
  如果说因众生有贪瞋痴,我们才学戒定慧去对付它,那真是叫吃力不讨好,比不学还糟糕!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学佛若只是依于某一些法门,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所以当问题发生时,为什么我们不去探讨有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佛法是对人说的法」,因为人有问题,才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帮助我们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而后化解问题,那才是真正的佛法。
  因此在贪瞋痴的前提之下,可以发现:所谓的人心、人性、人道都在这里面,人本来就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在问题一发生时就把握住?因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之间的因缘、因果关系,除了自己,还有别人。譬如: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也就是说事情的发生,绝不是个单一的问题。
  事实上,人总是免不了在人事上会产生问题,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经验或者所具备的条件不够,该怎么办?
  以世间法而言:要受教育,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吸收新知。其实佛法就是如此,因为佛法是针对现实生活,关系到人、关系到事以及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地方,而佛法的道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就好像我刚刚讲的贪瞋痴及烦恼,你必须要学习佛法,修养戒定慧,才能突破自己所处的困境,而且不会造成伤害,很可能还会得到利益。
  我们常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也就是人都是这样慢慢成长,要经历许多的教训失败,从中学习许多经验,不论是好的或坏的,慢慢就知道该怎样去面对人与事。但只是依于世间的这些知识经验是不够的!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不管你的智商多高,你就没有办法知道过去以及未来。人就是如此,对现在所处的环境,顺者得意忘形,逆者怨天尤人。
  我们不妨思考,有一个人看似从来没有做过坏事,都是做善事,也从不伤害人,为什么他还会生病?为什么还会发生意外的灾难?问题在我们怎知他过去的情形呢?我们再看看自己,一旦所处的环境慢慢改善或地位逐渐提升,就会认为我本具备这些条件,我本该如此,从这些当中,你能把握什么?
  佛法谈「无常」,也常遭人误解,动不动就说世界都是无常,何必那么计较执着呢?好像是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做「无常」?我们能不计较、能不执着吗?譬如说:希望日子过得好一点,健康长寿,甚至道业精进,法体安康,事业发达,诸如此类,有谁能不计较、能不执着吗?如果只是以「无常」否定一切,那就是对佛法误解了。
  法华经所谈的五停心观,在座可能有人修过「不净观」、「白骨观」之类,让我们想想,如果以不净观来讲:一个漂漂亮亮的女性,或一个很帅气的男性,我们睁着眼睛硬说人家九孔以及八万四千毫毛所流出来的,全部都是脏的,有什么好可爱的?可是一个真的奇臭难闻的人位于眼前,相信大家还是宁愿撰择前者居于身边,人还是不免计较执着。
  我们再看化学肥料所种出来的蔬果,多少有害人体;有机肥种出来的,不仅不伤害土地,而且不破坏蔬果的营养价值。可知有机肥成分是什么?都是很脏的东西,我们会因为它脏,就不要吃蔬果了吗?又听人家说千万不要吃吴郭鱼,为什么?因吴郭鱼吃大便长大的;其实,那是养吴郭鱼的人,为了节省饲料才如此。想想,我们真正执着的是什么?如果不想吃鱼,再好的鱼也不需要;反之,再坏的也无所谓,主要是在乎我们怎么去面对问题。
  我们依于因果关系、因缘法则,再从果报现象就很容易了解问题。刚刚说过,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贵家庭;有的人一出生很平凡;有的人一出生就很苦。大家都知道,这是业报的现象。这种业报,我们追溯到过去所造成的,现在来承受;同样现在所做的,将来会承受。这种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当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刻,为什么做不了主?好的,喜欢承受,求之不得;不好的,却要抗拒排除,这些不都是自己所作的吗?我们也常常因个性关系或自己的倔强脾气,或太过于任性而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忽略了别人会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只知一味地发泄。一旦有一天,别人也以同样方式对待,自己反而承受不了。又如有人一辈子都是行善积德,居然还会生病?甚至于重病,还死的很不好看,我们也都懂,他这一生是在承受过去所做的果报,那为什么还要去分别?
  所以经典告诉我们面对苦乐的时刻,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乐的,当然我们都愿意接受;苦的,佛法告诉我们要做到苦而不以为苦。
  明明是苦,如何做才能不以为苦呢?以父母对子女为例,那一样不苦?养剩育女的辛苦,人皆理解,可是做父母的却是不以为苦。我们再看,做父母的,当儿女表现得好,会觉得与有荣焉;做得不好,也会原谅,甚至帮他开脱掩饰,为什么会这么做?这就是一种分别心。儿女做得不好,当然苦;会不会因为他不好,就放弃?还是会给他机会,帮助他、关怀他。人本来就可以做得到,问题是:我们太过于「分别」了,对自己的儿女,可以做到如此,对别人的儿女就难了。
  所以菩萨以慈悲为怀,强调「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当然大家都了解,可是要做到这两句话,并不容易。因而佛陀教我们许多的道理方法,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发挥,使它成为力量;什么力量?就是我刚说的,当烦恼来时,你能够去面对烦恼,认识烦恼,化解烦恼,最后能不烦恼,那也就是菩萨行者,行于现实生活中的觉悟之道!

83.10.18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