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佛法的智慧论


   日期:2020/5/29 14: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智慧论

  通常一个出家人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以佛法为主,那么所讲的佛法,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一般说佛法,就是佛教里面的一些东西。那么「法」究竟是什么?这个法,绝不是出家人在那个地方「作法」,有很多人对这个「法」有所误解;佛法中说「法」,是讲道理、方法。
  佛,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觉悟的意思,可是,一般人提到佛,就会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其实,那并不是我们目前在这个世界上,所表现出来佛教中的道理方法,一种所谓的「觉悟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晓得阿弥陀佛并不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他是在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对不是佛教徒而言,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世界。如果以释迦牟尼佛而言,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距离现在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么,我们所能知的,只能从这些文字上面去发现。
  所以通常谈佛法,我们还是要把握,佛的本义就是「觉悟」的意思,法就是「道理、方法」,这些道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很多所谓的无明、烦恼、迷惑-这些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即使有一些我们明明知道,也会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我们能够突破这些无明,突破这些烦恼,突破这些迷惑,那么可以说,你面对这些现实生活,就会过得很自在,洒脱。
  谈到突破,佛法中讲「出离」,事实上「出离」就是突破,或者是超越。我们讲要突破,超越这些,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条件,也就是智慧的佛法。所以佛法,如果只说是觉悟的道理方法,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我们应该说,佛法是智慧的道理方法,这种智慧是有层次的,有高有低。可是,我们也必须了解,要人达到觉悟的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智慧。
  因此可能大家会联想到,世间法里不也是有智慧,难道佛法里面的智慧与世间法的智慧不一样吗?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两个名词-智与慧,在佛法中它是分开的。智在佛法中,这个名词叫做「阇那」,梵文的「智」,「阇那」翻成中文,全部的意思,应该叫做知识跟经验,也就是说,智就是人世间的知识跟经验的累积。所以人世间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智,佛法中并不舍弃这些,而且也很在意这些,也就是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里有智,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验,这知识、经验不管是普遍性的、专业性的,都包含在内。
当然,以知识经验而言,不管是属于那一类型,在佛法中,所在乎的主题是着重于「知识」跟「经验」,能不能够发挥其智的力量!同时,这些知识经验发挥为力量的话,是利益的?还是有所伤害的?这其中的差别就很大。
  所以在佛法中谈智,是以世间的知识经验而言,谈慧就是依于世间的知识经验,怎么样表现你在现实环境所需要的时刻,也能够发挥它的力量,而且是饶益性的,没有任何的伤害。所以对智与知识经验而言,最后要发挥成为慧的话,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名词「零缺点」,在佛法中是以「圆满」作表示,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称之为慧。
  慧在梵文中,大家可能很熟悉,就是「般若」(音:ㄅㄛ ㄖㄜ ),「般若」这两个字,我们比较会念错,念般若(音:ㄅㄢ ㄖㄨㄛ),那是用中文发音。梵文中其实也不是般若,梵文中间就像「智」-是阇那,「慧」是prajna。事实上,跟我们现行通用的译音,还是有差距,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这些音译的问题。我们只需知道,佛法是把智和慧分开的,可以说是以智为基础,并不是以慧为前提。
  这话怎么说?通常我们知道,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环境当中,面对人或者事,总会发生很多的问题、产生很多的疑惑,造成很多的障碍,这些问题、疑惑、障碍也就是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所谓的困难、所谓的问题。佛法中提出很多的道理、方法,就是针对这些困难问题,教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去了解它,而后能够处理,甚至超越,或者我们说是突破,是相同的境界。
  佛法谈智慧,它的基本重点,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的,佛法谈智慧不是寄望在一个遥远不确切的未来。例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刚刚我说过,阿弥陀佛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它是非常遥远的。不过我并不是在这里,否定这么一回事,而是说在座的各位,并不一定个个都是佛教徒。
  所以,我们从现实面来说,佛法的本身就是不离于现实,如果把佛法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那只是一种理想,除非你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把你很多的时间,都投注在这个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上,那另当别论。所以佛法中,以智慧而言「法」,它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人不可能离开现实,只要面对现实,必然会跟人与事发生关系,在这种人与事的前提之下,我刚刚说一定会发生许多障碍,必定会有很多的困难,会有很多的问题。所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若单单只是以知识经验来看问题,来解决问题的话,可能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所谓自在、洒脱的境界,那只会造成无谓的烦恼和无明的显现。
  所以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比喻是坎坷的,它不是平坦的。也就是因为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除了世俗的知识经验,不可能以人的方式来化解很多的问题,而且有很多的问题,不一定用人的方式就可以化解的。
  当然目前这个社会上,流行着命运论的言说,事实上佛法是不讲求命运。佛法讲求什么呢?佛法讲求一切唯心所造,这心是我们自己那个「我」,一切还是得依靠自己的「我」去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只是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识经验之成份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在佛法中,还是在乎世间的知识经验,只是问题在怎么运用知识经验,使它成为力量,那就得有相当的修养。
  我们讲智,在智的范围中,还有一个名词就是「聪明」。我们常说这个人很聪明,可能我们现在都讲这个人的智商很高,其实不管你以什么字眼表示,聪明和智还是有所差别。以佛法的定义分别所谓的聪明,不是说一个人,拥有多少的知识经验,展现出多少的力量,而是只是运用一些些的知识经验,就能立即表现出什么,那就叫做聪明;事实上这中间,不能包含所谓的专业知识。所以聪明在学术地位上而言,是毫无学术地位的,可是智,以它的经验而言,的确有其学术地位存在,这是以佛法的观点看「聪明」和「智」。
  讲到这里,我刚刚说过,不论出离也好、突破也好、超越也好,究竟是怎样的定位标准?怎样算是超越,怎样才是突破?这里我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大家不妨一边听、一边思考一下。
  我们人,不管教育程度如何,知识经验怎样,总离不开面对人与事的时候会有所计较、有所执着,刚好这些计较跟执着,来自我们人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力量,又全都发自我们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因为这样的互动关系,所以避免不了有执着、有计较的发生。我们人因为执着、因为计较,产生很多的烦恼和障碍,更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可是佛法中告诉我们,人会计较、会执着是必然的,那怎么办呢?
它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无论在世俗里,甚至在学术里也有这种说法,除了人必有其计较、执着,可是他可以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人本来具备这种能力和条件,可是有一个事实上的问题:当我们人在计较、执着的时候,凭什么可以去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面对问题?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这里面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佛法中谈修养,我们晓得「修养」,不只存在佛法里,在世间法里面,同样有许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只是世间法里的修养是针对某一些因、某一些缘或者某一些因、某一些果而言。可是佛法所表现的,不只是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问题是说你怎样表现出来?凭什么去表现出来?这就得归属于「般若」的问题,也就是「慧」的问题。
  我们人,往往在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领域中,最多只能凭这些有限的知识经验,去面对一些人与事问题的处理,你不一定能够在面对这些时的表现中,就可以远离计较、执着。也就是说不管怎样,你都还是离不开计较、执着,人既然本来如此,我们要怎么样再进一步把你的计较和执着,去作认识、去作了解?这种修养在佛法中,其实就是以智慧为条件,以觉悟为目标。那么当你完全具足这种条件与目标的时刻,当然对于先前困扰你的问题,原有的计较、执着,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与认识,那时你必然可以发现很多,发现什么?发现自己,不是发现别人。
  这话怎么说?我们举个例子,当别人对我们讲一句好听的话,为什么你会表现得欢喜?不好听的话会难过?这些欢喜也好、难过也好,都是计较、执着。如果以佛法来讲,一句话好听或不好听,都只是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如果以表现技巧而言,无非是所谓语言的艺术。我们世俗也有一句这样的话,说一个人骂人不带刺,那就是一种语言技巧,所以,往往说好与不好,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在于个人的感受。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一个字-「好」,往往你跟人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刻,假使对方或自己讲出一个好字,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好」字的意义包含了有多少?「好」是承诺,是接受,或者是说等着瞧!甚至是我有更多的机会报复你,同样都可用一个「好」字去表示。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好字,个人所引发的感受差别那么大?
比如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儿女说:「好好的读书,我会给你奖励。」当然,如果他说好,父母听了一定会很欢喜,但如果等到考试,你看到成绩单不好的时候,你就会责备他,说你以后要好好用功,他也回答你说「好」。如果下一次成绩单还是不好呢?你一定说:「原来你跟我讲的『好』变质了,既然说好,为什么你不用功?为什么你的成绩还是这么坏?你明明答应了我!」
其实只是一个好字,他答应你什么?这个好字,他没有告诉你,保证下次一定使我的成绩达到某种程度,他只讲了一个好,前面、后面的话他都不曾告诉你,那你说究竟是他错了?还是我们做父母的错了?
  其实以佛法而言,没有所谓对、错。问题是对一个「好」字的感受,是依于我们个人分别心所产生的。如果你把它当成是好,也可以,把它当成不好也可以。比如两人吵架了,假使说对方要动拳头,可是没有你拳头大,要跟你辩论,他辩不过你,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说「好」!你说他的那个「好」是什么意思?很难捉摸,很难拿捏,可是你如果往好的地方想,你拿我没有办法,你不「好」也不行,那如果往不好的地方去想呢?是不是你想找机会对付我?那你有可能会担心、害怕。因为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去拿捏,究竟他的「好」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离不开人与事离不开一些与人事有关的。
  的确,如果说我们没有具备相当好的修养,即使以世俗的修养标准,我们说忍耐,所谓「忍一时气,免百日忧」,事实上,以世俗的忍而言,也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可是我们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不是退一步真的有那么好?
因为人总是免不了有计较、执着的习气,就算你忍,你能忍到什么程度,你退一步,你究竟能退到什么地步?究竟能够承受多久?所以佛法中,除了世俗的忍,它也有一种忍的说法,我们世俗讲忍,忍字头上一把刀,的确不好受;可是,佛法不以这种方式来看,佛法说忍是「忍而化之」,也就是说你把所忍耐下来的,还要能消化掉。
  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当你面对人,愿意去忍受的时候,人家紧迫盯人来对付你的时候,你会冒出一句话来:「不要太过份哦!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见人的忍是有限度的,一个人不能忍的时候,所谓「狗急跳墙」,那就不堪收拾。
  佛法的忍,同样也是谈忍,可是为什么要谈消化?这种消化,也是一种修养,只是它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样都是忍,并不是叫你把这一口气咽下去,问题是说,当你咽下去以后,是不是还有机会再吐出来呢?如果你不吐出来,会怎么样?就好像爆竹,你晓得灌火药的时候,灌得越紧,爆炸的力道愈强。
以忍来说,佛法也说要咽下去,咽下去以后,要能消化掉,并不表示我们口头说一说:「哎!算啦!无所谓啦!当他是神经病,我不跟他计较!」你虽然找了很多的理由,只是那时候忍了那口气而已。以佛法而言,你这样做是对的,可是问题在于时间、空间上,你能承受多少?所以佛法中有忍的方法,大家可能听说过六波罗蜜,里面就有忍波罗蜜的说法,其实是说有智慧的方法。
  我们另外举一个例子来说,在人与人之间,最难承受的是毁谤的伤害。可是有一个问题,是否曾经思考过:当你听到对方毁谤你的话,你为什么会难过?你为什么会生气?既然是毁谤,至少在你本人而言,绝不是真实的,那是虚妄的。如果是真实的,就不叫毁谤了;既然是虚妄不实的,为什么你还会难过?会生气?我们晓得如果告到法院去,还可以告人毁谤罪,而于佛法中谈毁谤,我们得「忍」,面对别人的毁谤,你要能忍,否则就会发生问题,就说不上是修行了!
  忍,是一个现象,是你拿他没有办法,因此你默认了。不讲话就表示你默认了吗?佛法往往针对这些问题,究竟要不要讲话?要不要表白出来?或者就此默认了?那样的忍或者是说:「我拿你没有办法只好忍了!」佛法的观点不以这种方式看问题。刚刚我说过只是计较、执着,不能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才能化解问题。
  我们晓得,既然形成毁谤,怎样去面对毁谤?明知道毁谤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生气难过?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它会发生?且回归第一个问题,他毁谤你什么?如果毁谤你是个坏人,那我们再看,坏人是做了什么坏事呢?他说我是窃贼,好,至少我们自己知道,有没有这么做?如果没有,那就是毁谤;如果有,事实俱在就不是毁谤。
我们再进一步去看,若你没有,可是对方认定你有,当对方认定你有的时候,你自己又的确不是如此,当然不好受,觉得受到冤枉,既然毁谤造成了,怎么办?这时候你要对方解释清楚还你清白,「不然我就告你毁谤」,如果对方真正在这种非要构成为毁谤罪的时刻,非要他说出「为什么」,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去面对问题呢?
  佛法中谈修养,不是一般人所认定的,是依于世俗知识经验的修养,更须要超越、突破,而且要怎样维持一种很冷静、很客观的态度,跟对方探讨造成毁谤的真正原因?我们晓得有些人会追问他,可能他不可理喻,甚至跟你吵架,说不定会打起来。或许有的人会告诉你:「你自己明白,自己心里有数。」可是你真的不知道,他又不肯明讲,怎么办?
你如果说:「你非讲不可!」这一句话就失去了你的修养,而你前面的忍也都被否定掉了;这个时候,佛法告诉我们,你平时就要有怎么样使自己不乱的修养,这种不乱的行为修养,在佛法中叫做禅定。
  禅定的本身,是怎样面对这种乱,而在自己不能自主的时刻,能够做到不乱,冷静的去面对问题,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层地去认识、去了解,当然这其中需要时间,也需要有空间,才能慢慢化解。所以谈忍要运用智慧的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只要一个问题,求得一个答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在座各位都知道,一个问题求得答案,可能答案的本身还是有问题;也就是说一个问题,不一定求得一个答案,你的问题就能化解,我们处在这些现象中,就可以知道智慧的重要性。
  如果说世间,人人都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点点滴滴累积,运用在现实环境中,怎么去化解问题,你就已经有了佛法的基础。只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是讲究圆满,也就是零缺点,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想,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有,如果以佛法中的成就者而言,那就是佛,佛就具备了这种修养,是一种零缺点的修养。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以释迦牟尼佛而言-当别人毁谤他的时候,有人问他,别人毁谤你,怎么办?佛陀做了一个譬喻,他说有如「举火烧天」,意思是说我们试图举一火把,要把天烧着了!可能我们会想到你未免太高了吧?高还是要具备条件的,不具备条件,那火把还是会烧到你,你自喻为天,并不表示你有天那么高,要真正能做到火把烧不到才可以。
  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唾液自干」。就是说当人家在我脸上吐口水,连擦都不用擦,等它自己干掉,这要有相当的耐性。可是我刚说过,世间法跟佛法,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可是它不是另外一套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把佛法以另一套东西来表现,就是我所说的,把希望、理想放在遥远的未来,那是不切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毫无用处。
  佛法必须要能表现于现实生活中,怎么样使它的缺点愈来愈少,怎样使它做得愈来愈好,除了我们世俗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慢慢地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广度愈增,深度愈深,那么你能表现的机会就会更好。
  人往往都是盲目的过日子,尤其目前在我们台湾这种环境,真正想要深刻思考的机会,都很难。至少我们流行过这么一句话-「爱拼才会赢」,就是说有拼才会赢,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为了打拼,可以说回到家,累得往床上一倒,什么都不想做了,因为累了。
事实上,只是在忙碌中忙碌。有没有想过,从你忙的当中所得到的回报有多少?为什么不能够把忙碌的时间缩短,相反的回报更高?这要靠什么力量?就要靠知识经验,包括了专业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我很卖力,很尽责,在这里好像付出心力,付出劳力,一天八个小时,我一分钟也不少甚至更多,但并不表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而涉及「慧」的修养,因为「慧」的本身需要有智为基础,智如果说以它的层次而言,可分上、中、下三等的话,即使你具备下等的智也好,上等的智也可以,何况「智」本身的知识经验,并没有设定、没有指标、更没有提示。所以佛法中说慧,即是教你谈忍耐,谈面对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不如意,不是摇一摇头就可以,摇头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你自己把对方当做一个神精病,可是那只是嘴巴上说说,可以说出来并不重要,你内心的承受力如何?你究竟能承受多久?那只有自己知道。
  佛法中说一切唯心所造,这个只为自己的自我而去行为表现,如果自己的自我没有修养,可以说连世俗的知识经验都很贫乏的话,当然往往你的困难,你的障碍,你的问题就会更多。因此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提倡要进修、要自我提升,所以就有空中大学,甚至社会大学、老人大学,还有各种在职进修的方法,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再看,比如说职业训练,这都是增加知识经验的道路,所以我们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环境,如果只是一味的以自我意识去过日子,忘了怎样去修养自我的话,很可能你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面对一些问题,总是明明知道,也有很多无可奈何,事实上在世法中,所有的问题还可以慢慢地化解,但面对无可奈何,那真的是无可奈何。各位可能会想,以佛法而言,怎么面对无可奈何?是不是该叹叹气,调头走了、算了?或者讲随缘,随他去?就算你说得出来,你的内心能不能做得到?因为无可奈何时,至少还有「可奈何」的存在,但我们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总认为没有办法了。
  所以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师父!假使我是一个佛教徒,有人欠我的钱,他不还我,怎么办?要不要找他要?」我就问他:「你认为呢?」他说:「有人告诉我,干脆算了吧!就当做前一世欠他的!」我就会问他:「假使你前一世没有欠他,那怎么办?反而他这一世欠你了。」如果你是个学佛的人,你欠人家的要还,相对的别人欠你的,也要还清了,你才能走,并不表示你不要就可以算了。因为佛法中的因因果果都会兑现的,不管是谁,都要搞清楚,才可以自在的走。
  可能大家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或者是一个法师、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居士,他们怎样去表现呢?是不是他就认了,或者笑一笑算了?以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言,的确,他可以这么做,如果是一个懂得道理、方法的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会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
如果前一世没有欠他,是他欠我的,我就是想成佛、成菩萨也不可以,因为还有债务存在,只是欠与被欠的不同,从这个中间我们就会发现,佛法中谈智慧,究竟谈什么?它不是唱高调、打高空、开空头支票的言说者,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使缺点愈来愈少。
  如果你不是一个学佛的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说人情、讲道理,今天你所面对的人与事,做得愈来愈好,缺点愈来愈少,我可以肯定的说,你已经懂得佛法。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道理方法是以智慧为首,也就是说智慧摆在第一位,唯有智慧,才能除去那些烦恼、无明,才能排除许多障碍,化解你的困惑。
唯有如此,你才能使自己达到零缺点的境界。因为刚刚我跟你们主办单位谈过,我们介绍一些佛法智慧的事情,不做太长时间的演说,剩下的时间跟各位做问题讨论,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究。
  问:请问老师父,刚才您提到一切由心造,佛法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用任何的法术,那么我们目前佛寺里,那些师父们都在念经典或咒语,是不是代表有什么法术,或者有什么作用存在?这一点我一直有所疑问。
  答:谈诵经、念咒或拜礼忏也好,我们首先要知道,经、忏、咒语里面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我们只会念,不知道里面的内涵,等于说我在这里跟各位介绍智慧,我拿着一本书在这里念完了,我想各位并不懂得佛法、智慧是什么,那如果我们能把一些经典、忏文或者咒语里面的意义表现出来的话,那就是智慧了。
  我举一个例子好了,大家知道,我们常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但念「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在佛教中们常说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应该要找很多人去帮他助念「南无阿弥陀佛」,对不对?其实你如果了解它里面的意思,那就不一样了。
「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梵文,它的本意翻成中文就是亲近他、依靠他的意思,就叫做南无。阿弥陀呢?「阿」(音ㄛ)是无,没有止尽,无限量的意思。「弥陀」呢?有二种解释,一种是光亮,一种是寿命,当然就懂得阿弥陀是无量寿或无量光的意思。那么「佛」呢?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说佛陀,全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以整个来说,就是要亲近觉悟、已经成就为佛的人。这里讲光,是代表智慧,寿命,不是讲我们人生几十年,而是能够使他的时间成为一种价值,如果了解里面的意思,原来我们人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亲近他、依靠他,依靠他的智慧,怎样珍惜我们的时间。
我们能达到觉悟境界的话,这一句佛号,不是很有意义吗?我们看很多经文,比如说金刚经里面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说什么呢?假若只是念完,那又怎样,你必须了解它的道理在哪里!
  我们再看南无婆耶婆罗般若波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经常听得到的,对不对?这些文字音声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都有它的意义在。所以我们说,请出家的师父不管是做法会超度或者消灾等,都是在说道理,只是说的方式不同。就好像我们说演戏剧,他们不是都在表现传递很多意念、义理吗?
他们的大前提可能就是忠、孝、节、义,佛法也是讲一些方法、一些道理。只不过在这里,我要跟各位讲,我常常有个感慨,佛教中以寺院来讲,为死人做得太多,为活人做得太少,可以说真正解释道理、方法的人太少了。
  还有什么问题?因为你的问题非常的复杂,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我是一个百无禁忌的人,什么都可以问,不要担心这样是不是不礼貌,这样是不是对佛教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要考虑这一些,尤其我在这里告诉各位,在台湾我自称为禅师,大家知道禅师是自在、洒脱的,平常你们对佛教或者有一些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问,不要紧。
  问:请问师父,最近在第四台上看到一些师父讲法的大道理,他说佛教只是在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我们后生都听得很茫然,请师父开示。
  答:首先我们要知道弥勒菩萨和阿弥陀佛是两回事,他们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不是同一个人,西方极乐世界是讲阿弥陀佛。在这里先跟各位说明一下,在佛陀的经典里,不只是有个极乐世界(我讲的不只是地球);如果我们这么说,佛教中讲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以什么做基础呢?
它是以一个银河系为一个小世界,我们人所能知道的一个银河系,包含了许多星球,只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而已。佛法中谈三千大千世界,首先会想到一个经典上面这么说:「去此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也就是说去此西方,这个西方在哪里?我们如果以地球而言,就把它看得太小了,因为在佛法中间,它是超越了娑婆世界,或者三千大千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
  他讲西方,并不是站在我们台湾或者大陆某一个地方来讲西方,他是以佛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印度灵鹫山,也就是讲这部经时,他讲从这里往西边的方向去有多远呢?有十亿万佛土,这十亿万佛土,可见是离开我们人的世界,这个亿是万万为亿的亿。十亿万佛土,一个佛土有多大呢?也可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多大?过去一个世界,再过去一个世界,再过去十亿万个世界,才有这么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极乐世界。
  为什么说是极乐世界?它可以说是一个衣食无缺,意念之所到,要什么东西,我们想一想就有的一个世界。在这个地方,告诉在座的各位,我并不强调这回事,只是说经典介绍它,以一个出家人来讲,我并不否定它,可是我刚刚一开始讲了一句话,真正的佛法,不是把我们的希望跟理想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我不否定它,因为毕竟我是一个佛弟子,只是说那太遥远了,毕竟学佛,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利益,那要它有什么用呢?
  我们把它摆在遥远的未来,并不能解决现实,所以我常说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中,才可以得利益,我只能这样的解释。如果要把极乐世界说得那么玄妙那倒也可以,那就再用一种举例、比喻来说。
  比如说你很有钱,你就可以把自己摆在一个极乐世界里;或者你地位、名利都有,非常好,你也可以摆在一个极乐世界的环境中,不一定要离开我们这个人的世界,都可以做得到。可是那只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能不能做得到,那就差别很大,因为极乐世界不是一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精神世界。
  问:请问师父,人死以后,是不是一定四十九天之内一定要转入轮回,进入六道众生,还是怎样?
  答:佛法里面谈到人死,最快六个小时,就会离开原来的这个身体,他很可能依于他的所做所为,而到达另外一个环境,最快六个小时就可以做得到,最慢呢?大约四十九天,不一定是多久,有的的确六个小时就可离开原来的躯体,到达另一个环境。
  佛法,谈六道轮回,其实我们要用什么观念去看呢?比如说天道,是一个快乐的环境;人是一个有苦有乐的环境,畜生是只有苦没有乐的环境;讲鬼类呢,那是苦乐根本没有办法体会的环境;地狱是一个非常非常苦的环境。
这些环境是依于什么力量去的呢?是依于人现在这一生,包括过去你所存在的那些所有行为,所展现出来结果的好与坏,通常我们说是业,这个结果叫做业。好的称为善业,不好的业称为恶业,还有好与坏分不清楚叫做无记业,依于这种业的力量去往生,而到另外一个环境。
  佛法所谓的超越、突破,是要超越六道轮回,突破六道轮回,也就是不在这六道中间受生、死,那是一个什么世界呢?就是所谓佛菩萨的世界,不是我们人的世界,因为人的世界的本身,以娑婆世界而言,包含了六道世界。所以佛法中讲了生、脱死,得到究竟解脱的话,他已经超越了娑婆世界,不再受生、死,而到了另一个环境。所以我们讲人往生,最快六个小时,最慢四十九天,不一定多久,只是说一个最慢,和最快的时间的不同。
  问。师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听师父开示,在这佛法一些很精辟的讲解。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非常的多角化,各方面都有一些烦恼,刚才师父说到忍,是否有一个更具体的方式,就以本身来讲,你是否常觉得一种烦恼,或是一种觉得会发怒或者心中会有不安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之下,您深悟佛法,那您如何去做一种开悟?
  答:因为我刚刚是做一些简略的说法,所以要有忍心,有禅定的功夫,为什么?我们之所以不能忍,是因沉不住气,也就是不能保持冷静,自己静不下来才会乱。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至少先做到不马上表现你的情感或者起冲突,你能够先冷静下来,就不会马上发生问题,人不能忍的话,就马上会发生问题,原来小的问题会变成大的问题。如果你先能做到一般忍的话,至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禅定的功夫是告诉你先怎么沉得住气,可是并不够。
我刚刚强调佛法是以智慧为前提,还是以智慧去化解,先有禅定的功夫,可以使自己先冷静下来,先不乱了阵脚。这个禅定就是一种修养,需要慢慢养成,就像我们千佛山菩提寺办静坐止观班,每四个星期一个班次,如果各位有兴趣,只要打电话报名或写封信报名都可以,他们会安排你参加的静坐止观班。静坐就是禅定的功夫,止观就是怎样去面对问题,化解问题,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问:师父,我们常听说人有四大执着,执着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但是我们在追求宗教的同时,或许我们是为了「天堂挂号,地狱除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为了追求智慧,为了追求宗教最高境界,但在这种过程中,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
  答:我们谈执着有二种执着,第一种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再一种是依于某一些专业知识或道理方法而执着,所以「法」有「法」的执着,「我」有「我」的执着。可是不管怎样,就好像我们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话,你还是执着于先去学习,有了学习,才能够慢慢使你的修养,使你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愈来愈高,所以不管怎样执着是必然的,刚开始一定会有执着。
  我刚刚讲过,人都会有计较、执着,问题是如果只是计较、执着,除了会发生问题外,没有别的好处,因为人必然会发生这些问题,那怎么办呢?所以我才强调人要进一步去认识、了解,在这种认识、了解中间,你要去发现原来的计较跟执着有多少,原来的执着、计较愈少的话,就表示你认识、了解的愈多,是用这种方式去看问题。
  学佛,通常我不太喜欢谈那些名相,动不动就讲烦恼障、所知障什么的,我平常不谈这些,为什么呢?因为那都是佛法的一些名词,我们不要在名词上,把自己限制住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无相」,须知「无」不是没有,多少人把佛法中这个无字,当成没有,那是最大的错误。佛法有几个字,我在这边顺便跟各位解释一下,一个是「有」,肯定的有,这个我们都能体会,都能把握。再一个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是从「有」的突破;就是从原来的「有」突破了,这种现象叫做「无」。
另外一个字是「非」,是非的非,这个非在佛法中不是否定词,它是一种超越性的,不同于原有,比原来还要好,那种境界叫做非。最后一种叫做空,空不是空无一物,还是从有里面,经过突破,经过超越之后,最后得到一种解脱的结果。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一条毛巾,大家都很熟悉,肯定有,「有」什么呢?大家是否可以告诉我「有」什么?「有」毛巾,那你就错了,「有」是说这条毛巾中有它的作用,我可以拿来洗脸、洗澡,也可以擦桌子当抹布,有各种方式的用途。假使这一条毛巾先拿来洗澡,洗完澡,如果再拿来洗脸,你一定用清水、肥皂先洗干净再拿来洗脸,可是,如果我们先拿来洗脸再拿来洗澡,我们就不考虑了。同样这个「我」,同样是「有」相,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是否无相的时候?管它抹布也好,洗澡也好,我都可以拿来洗脸,那不叫做无相,那还是有相,为什么?你认定它只是一条毛巾,反正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事实上你真正能不能做得到,你拿抹布来洗脸你敢不敢?拿来洗澡你敢不敢?你都不愿意。
  如果纯粹的有相如何到达无相呢?很简单,如果你认为这条毛巾,拿来洗澡的话,当然你对它不认识、不了解,最好还是用肥皂把它洗干净,那么你再拿来用,你就不会执着「唉呀!这原来做什么用」,也就不会有这种「有」了,那就是「无」的现象。假使说这条毛巾,我们肯定是洗脸的,是洗澡的,是拿来擦桌子的,这就有太多的「有」了。
  如果以刚刚的有跟无,进一步到「非」的话,这一条毛巾,如果我们认为是一条比较好的毛巾,拿来洗脸,如果洗脸洗得快破了,我们拿来做抹布;你认为没有用了就扔掉,跟你拿来做抹布,就不同于原来的「有」了,对不对?你把它扔掉,连「有」都否定了。我们再说到「空」,是不是一定要有毛巾才能洗脸,才能洗澡,才能够擦桌子呢?太多的代用品,对不对?那就是「空」的境界了。
  所以佛法中常常有一些误解的名词,比如「无」,把它当成没有;一个「非」,把它当成否定,佛法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基本都是从「有」说起,从「有」说「无」,从「有」说「非」,从「有」说「空」,我们一般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把它当成否定,这在佛法上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问:最近跟几位朋友谈弥勒菩萨的事情,他说一般的家庭如果供奉弥勒菩萨像,早晚念弥勒菩萨佛号,并且定期参加八关斋戒,并修持善念,将来必定往生到兜率天外围那个地方,有天女,以及弥勒菩萨两眉之间的白毫光,接引你到善保堂外的莲花池里面,并可以马上,由莲花直接化身,不需要经过一般下品下生的十二劫、六劫和四十九天,可依照你修持的层次,到弥勒菩萨那边……,现在我想证实这个讲法,是对?还是错?
  答:我不跟你说对或错,我只告诉你,如果想到弥勒菩萨那个地方去,在你这一生,你的修养,以菩萨的境界而言,要到达七地,才有资格去。那里也没有莲花度众生,所谓九品莲台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弥勒内院。我们晓得弥勒内院是在兜率天,是在我们人的世界,有着这么一个环境,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叫弥勒内院,叫做兜率宫,是属于天道的环境。
  如果你说要到那个地方去,以一个学佛的人,你的修养要到达七地,我们晓得菩萨分十个等分,你要到达第七个等分才够资格去,去那里干什么?我们先要了解,所谓乘愿再来的菩萨,凡是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原来已经修养到七地了,死了以后,从其愿力就可以到弥勒菩萨那个环境,成为「补处菩萨」。
可是必须要具备「愿」,什么愿呢?不舍众生。这些生生世世都要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我们讲的再来人,乘愿再来的菩萨,都集中在弥勒内院,也就是弥勒菩萨的环境。我只能告诉你这一些,不能讲你所说的那些是对或不对,这些通常我没有意见。
  问:当家里有老人家要临终的时候,要以那一种方式是对他最好的,然后送走他,请开示。
  答:其实不管我们信不信佛法,都有共同需要注意的。通常在佛法中,不要等到人快死了,再想怎么办,应该是在他活的时候,怎样好好照顾他,所谓颐养天年,佛法也强调这一点。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除了活的时候,应该要好好照顾他,在快要死的时刻,最好不要表现悲伤哭泣,要安慰他;为什么?这中间有道理,因为人在临死时,他的感情最脆弱,他的罣碍最多。比如一个老人家会想到,还有哪个儿子没有结婚,哪个女儿没有出嫁,或者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常常有一些吵闹,都使他放不下心,还有家庭产方面,将来怎么样?有太多的烦恼、罣碍。
  如果在这个时候,所表现的是哭泣悲伤的话,他就更加不安,所以在这种时刻,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平时讲话,他最喜欢听的人,儿子、女儿、儿媳,甚至女婿也好,甚至他的妻子也好,看他平常那一个讲话,他最喜欢听的,不妨找那个人。在他耳边轻轻地告诉他,安慰他,叫他放心:一切都会遵照意思去做,会维持原来的种种美德。除了你要把他的好处告诉他,不仅你们都知道以外,而且还会做得更好,那比你们一般所谓助念的效果还要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临死的人感情最脆弱,往往一点不欢喜,就会产生瞋恨的心,产生烦恼的意念,很可能往生的时候,相应的那些对象,也就是不好的对象。
  通常来说我并不反对,除非这个人他本身就是学佛的、念佛的,在他临死的时候,最好帮助他念佛或者干什么,但切记,不是你帮他念佛,是你带动他念佛,要他提起正念,他知道念佛,就不会胡思乱想。如果他活着时,本来就不是学佛的人,你给他念佛,念到最后他还会说:我不去西方,你管我干什么?所以我们也要看对象。当然我认为一个共同点,就是我刚才说的,找一个平时他听话听得进去的人,安慰安慰他,尤其他活着的时候,有很多好的地方,一定要告诉他:「我们都知道,我们会维护它。」

85.6.26台南文化中心国际会议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