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禅的妙谛


   日期:2020/5/30 6: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的妙谛                     
    前言
    禅,是一种思惟观行之法。
    禅,是一种行为调伏之法。
    禅,藉思惟之观行,于身语意行为之调适,当面对色尘缘境时,悉能做到,与生死攸关,与道相应;而不循世俗之流弊,步入无明烦恼之困境,赢得清净庄严、以至寂静自在殊胜之功德。所以说:
    禅、是佛法中最直接的相应法门,若具此法门深入精进的修养;是则,此行者同时也具备了成佛必成大智慧的境界。
    禅、加上「定」的修养,可谓如鱼得水;不仅于思惟深入慧海,更能悠游法界,获得究竟涅槃的殊胜成就。
    因此,衲僧老来寱语,略述心得,于茂密的丛林中,如何不迷失险境;逐渐开发些许安稳之道,聊供爱嗜者,省下许多时间,很容易的在禅林中任情自在!
    从拈华微笑说起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
    梵王至灵鹫山,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唯独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如是世尊开示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阿难副贰。」
    佛祖统纪、联灯会要中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上所载,文字虽有出入,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句,是雷同的;甚至佛法西来,汉唐以还 ,凡所摘录之资料,总是大同小异,重点相同。可惜的是,历代知识,但引以为禅的缘起,很少诠释佛之真实义,以至禅那之法,令使后学,无有着手处。
    兹为撰写「禅的妙谛」ㄧ文,姑且以学禅心得,提出报告;试图藉此发见禅的世界中,究竟法门的真实面目。
    云何正法眼藏?
    释氏稽古略中说:灵山会上,世尊拈华示众不语,后言有正法眼藏。如是禅宗,以此为教外别传之心印。
    宗杲传灯录中所说,大意略同,立名为清净法眼。毕竟如何是清净法眼?依正法而言,即佛世尊所说:「涅槃妙心」住「实相无相」之中,以「清净法眼」,谛观「实相无相」之微妙意涵者是。故正法眼,起始于肉眼,于佛法勤精熏习,提升至天眼,而后无着于福德,入住菩萨位,观人法二空,圆具道种智,是正法眼修养法藏之功德力。
    云何涅槃妙心?
    梵语涅槃,亦作泥洹,或泥畔,但全名应作涅槃那。译作不生,或谓寂灭。唯中原多少大德,各有认知;如竺道生作灭,庄藏斌作寂灭,白马爱作秘藏,长干影作安乐,定林柔作无累解脱,大宗昌作解脱竟,梁武氏作不生灭,僧肇作灭度,会稽作无为。
    无论如何?涅槃那在梵语中,精准的译义,应作寂静不生;依其修养,境界有层次。如烦恼灭是有余涅槃,生死解脱是无余涅槃,灭度寂静是究竟涅槃。
    除上所述,有误解涅槃为圆寂者;圆寂于梵语中,作波利匿婆那,意谓:
    德备尘沙,所作已办,是为圆。
    体穷真常,妙觉种性,是为寂。
    涅槃经中,将「涅」与「盘」分别释义。即所谓:涅、不义;盘、织义。又云:涅、不义;盘、覆义。涅、不去义;盘、不来义。又云:涅、不义;盘、取义。又云涅、不义;盘、定义。又云涅、不义;盘、新义。又云涅、不义;盘、障义。
    复次,有仙人早释迦出世前八百年者,名优楼佉迦毗罗,造十万偈,阐六谛义,论名:卫世师经。谓涅槃之义 ,定位于「无相」境。
    涅槃,于大乘义章说:盘,具无有义、和合义、不苦义。从名字解,可以确定:涅、犹言不或无;盘、大致如上所述。唯于法义说:则应作「寂静」或「灭度」,可以显示其涅槃之意境。
    所谓妙心:梵语,有萨罗、苏洛、曼等名相;意谓不思议,或不可思而议论者;其法义为「精微深远」或「更无等伦」或「无过于上」,是「妙」之意境。心:于梵语中作质多或罕那衍。前者作肉团心,后者作缘虑心;但切不可将心、意、识合而为ㄧ。肯定地说,妙心之法义,谓微、精、无等、难思,依其色尘缘境,所感应而有区分;尤其是行者所具修养,所生心念而有差别。
    云何实相无相?
    佛法说实相,为万有之本体,曰法性,曰真如。就法之体性,是法性;就法之相,是真如。本此体性,非虚妄故;依其住相,是真常故。天台说空,是真如;说假,是实相;说中,是法性。若三谛圆融而言,则应谓:空,是无相;假,是实相;中,是法相。如是谛观,方是法界圆融无碍之道。
    诸经论中说实相,约有:
    华严言法界,法华言真如,楞伽言如来藏,般若言觉本,解深密言如来藏,涅槃言佛性,阿含言不生依。
    实相,如说法义;大珠海言:法性空者,即ㄧ切处,无心是;若得ㄧ切处无心时,即无有ㄧ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ㄧ相可得,即是实相。
    实相,若喻如来妙色身庄严法相,是谓诸法中道,论深藏之实相义;譬如实相真如,于三昩耶谛观烦恼,发见其中有菩提,即能转化烦恼而显菩提,即实相于觉道中之殊胜法义。
    所谓无相,不是没有相,而是于实相中,藉熏习之功德力,得能突破,或谓出离之后,所显现殊胜之境;如真如、菩提、法性等。亦即是绝众相,彰无余;明因缘,定因果;般涅槃,是无相境界。
    涅槃经说十相,所谓,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等相,无如是相,即名无相。
    综上所说,实相无相义;依实相,成实智,无缘牵者是。亦即是说,远实相之染着,突破而成实智之功,入无相涅槃之德者,即是实相无相之法义。
   
禅与大自然
   青山不碍白云飞,但说禅的自在无碍,未入禅的堂奥;若说翠竹黄花,山河大地,甚至日月星辰,是否?得见般若菩提!非也!是行者,当解大千世界,处处法身,在在功徳;得见般若菩提之余,是否?开发明了自心,得见自性,的确大事已办,功德圆满!?
    明心见性,化色身成法身,全归于大千世界中,凡所有起心动念,是否与生死有关,与道相应,亦即是入般若门,行菩提道?! 是故,老衲常说:若欲明心见性,先须修心养性。
    如何修心养性?
    心性之修养,在于身、口、意行为之调理;所谓修行,即在身口意行为之修正;唯有身口意行为清净,纔能涉入修心养性,增上心性之明见。毕竟如何是心性之谛义?
    曾有人问慧忠国师:「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辩言:「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又如黄檗之传心法要中说:「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说「诸佛菩萨,与ㄧ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放眼禅的世界,心如大地,具足成住坏空的万象,于心本无;性若虚空,含容生住异灭的缘境,于性清净。毕竟生死与大地虚空、有何交涉?! 试举:
    农夫,屹立在水田边,仰首看天,万里晴空,烈日灼人;俯首望着龟裂了的,秧苗尚存生意的土地,不禁长叹ㄧ声:
    「天若再不下雨,完啦!」
    还好!风调雨顺,庄稼生意盎然。
    时序的脚步未停,秧禾也已成长开花,陆陆续续争相抽穗;眼看遍地黄金在望,农夫站在田边笑了,喜上眉梢――
    收获的时间近了。
    可恨、提早报到的中度台风却无情降临!
    农夫披着蓑衣,屹立田边,挺着风雨,神情沮丧地叹息,心念中想到:
    「庄稼,从播种、到插秧,以及除草、施肥、喷药;数月辛勤的耕耘;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
    农夫忍不住眼角涌出泪珠,掺和着迎面随风挥洒的雨水――他怨尤:
    「老天不公,断我活路!」
    大自然原本就是多变的,中度台风疾速,风大雨小;约ㄧ日,风雨划过,太阳出来了,农夫也笑了。
    行者!此刻你的情识作用,深涉及的:是农夫与庄稼?!还是大地与虚空?! 抑或是不动如山?! 甚至认为大自然现象,何必徒增烦恼!!
    若是农夫与庄稼,于行者的「心耕」,少了佛陀的遗愿,仅限于声闻缘觉自利心识;禅乃大乘自他均益,导引即生成就的佛法,讲究思想改造,心识调伏的翻新法门,务期主宰思想和心识于当下!
    若是大地与虚空,可知天地间,原本毫无交涉的云梯;当知诸识含灵,游移于大地之上,遥望虚空,应缘境而生分别,发起计量和染着。值此当时,偌大的空间,隔离成天与地;行者于现实中、能知所知有限的心识,如不能增上思惟的改造,很可能局限于人云亦云的智商领域,抹煞了佛陀遗留下来的大智大慧!
    若是不动如山,任何时节因缘,深察起心动念;布施时,是否三轮体空!? 行忍时,能否怡然化之!? 戒禁时,不犯安稳清净!? 精进时,断绝懈怠放逸!? 禅定时,除迷去妄不乱!? 尤其是,辄现三毒五欲时,行者大德!座下的心念、是面对且能出离?! 还是自以为不动如山?! 抑或是已具大智慧,安住如如胜境!?
    若认为是大自然现象,何必徒增烦恼。是行者,很可能从不曾体验梵行,更不识头陀苦心识,甚至最惬意的行脚生涯!不是么?! 是有情众生,分分秒秒,何时不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色身求温饱,病苦须医疗!? 唯有健康的色身,无忧于四事供养,方能常住法海,究竟菩提,成就道果!?
    因此,大千世界中,任何ㄧ大自然法界,无不是禅的世界!问题是能否「抓住些许」?不然,风云雷雨时,惟恐湿了衣衫,危及业命。林间水边处,耽心蛇蝎狮虎,危及业命。荒郊坟冢间,怖畏妖魔鬼怪,危及业命。如此惊恐怖畏的心念,如何在现实的大自然环境中,安稳修行办道?! 如何以无畏的精进、于烦恼中发见菩提?!
    行者大德!禅在思惟修,思惟的引子,总不离色尘缘境;当心念随缘随境于色尘中,若能「抓住些许」,当下即见菩提!不然,虽知「日日是好日」,却不免「日日打混过」,又何异于常住法界,作行慢性自杀而不自知;难得的人身,无价的生命,岂不是辜负了,糟蹋了么!?
 
如何是外道禅
   外道:以宗教学派而言,凡本教本派之外者,皆称为外道;非专属佛教,对他教或他派而称谓,亦无卑视与羞辱之意。
    外道禅:概念而言,举凡病态、怪异,惑乱,造成伤害之任何意念或行为者,悉称作外道禅。如圆觉经中说: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勿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
    禅乃佛法中之ㄧ法,同样不昩因果律,不舍因缘法,契合佛之教理与行法;不然,四禅八定,九次第之禅法,与之悖逆,混迹于九十六种外道之ㄧ者,甚或误解佛法而自创新奇,必然不得即身成就,入住究竟涅槃,反而沉沦于邪魔外道、窃窃自喜;待到无常临身,悔之莫及,为世间原无后悔之方,可以医治故!
    毕竟如何是外道禅?试举经论中所说,聊供行者及时警觉,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迦毗罗――计因中有果。为因中不ㄧ定有果故。于因必须待缘而发,犹言有修不ㄧ定有证,如不如法故。
    沤楼僧佉――计因中无果。为因若得缘相应,必定生果故。犹言有修必有证,必须依佛陀之教法故。
    勒沙婆――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为因果关系,不舍因缘法则故。犹言修因证果,因果之间,尚有缘的变数故。
    自饿外道――节诸饮食,常处饥饿。
    投渊外道――投诸深渊,结束生命。
    赴火外道――诸热炙身,以求解脱。
    自座外道――赤裸身形,于寒暑中露座。
    寂默外道――避居坟冢,常住寂默不语。
    牛狗外道――效行牛狗,共处共同生活。
    富楼那迦叶:立ㄧ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赊梨子: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删阇夜毗罗胝子: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计热炙身,以苦行为道。
    迦罗鸠驮迦旃耶: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尼犍陀若提子: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
    经论中有九十六种外道说,于此,仅举少许常能听闻者;复次时下,教内附伏者,教外流行者,大体有如下种种现象。
    教内附伏者。如:
    冥想――意乱念繁,闭目藏睛,于紊淆中思想,主旨在探求正念。
    静坐――结跏趺坐,寂静住空,常处失念,误为自性本空。
    光相――效法图像佛光,练精气神,头顶圆光笼罩;误解佛光、原是智慧之表征。
    苦行――盲目于色身之作贱,舍却伽蓝之作务;或行脚,或住茅蓬,或禁足禁语;于过程中,背离佛之教法,无异盲修瞎练。
    幻相――偶发空灵,见佛见菩萨,以为果熟成道;殊不知,病在五蕴,受想处于幻境,已与阴魔交道,险矣哉!
    教外流行者。如:
    佛道混淆。非佛非道。仙神不清。神变化身。通灵落阴。附身诸神。乩童降銮。占相卜卦。改名相命。甚至藉鸟兽物种,穿凿附会,不胜枚举;结论是群魔乱舞,知识沦于愚民迷信,能不令人「悲」,使人「哀」,哀矣哉!
    禅法源起于灵山会上,佛世尊的拈华,迦叶的微笑,形成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定位为实相无相的正法眼藏;可惜的是后人作怪,舍弃实相之资财,但取无相为空法,日日时时,灰心灭智,犹若人住金矿,懒得开采冶炼,孤寂的坐卧愁城,甚至奢望龙天供养,悲矣哉!
    或许,多少祖堂名剎,遗留太多神迹,少了实修得证的资讯,以至令使迷恋于神僧异事,崇拜于名僧风光;尤其是禅的熏习之要,任你五通具足,诸欲自认清净,若不谙通达三藏,在在背逆佛陀教法,肯定地说:无异是邪外之道,附佛求得些许气候,待往生,三涂有份,苦矣哉!
    毕竟禅为佛法之ㄧ,是佛子,泅游禅海,思惟空间广阔;但仍然有方可取,有道可循,若能先从语言文字,奠定基础,继而亲近善知识,勤于实相贯澈身心而不染,功于实相汇成法谛而不偏;ㄧ旦缘境应和,时机成熟,是则水到渠现,无相之甚深微妙境地,如探囊取物,乐矣哉!
 
禅说即身成就
   自古说「禅那」之法,从四禅八定,以至灭尽圆满,可以即身成就,亦即是径入涅槃;但,不曾肯定所成就之果证,是罗汉?菩萨?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殊胜之圆果?!
    衲僧混迹禅林八十余年,参学大江南北,甚至佛国印度、尼泊尔等地;于选佛场中,苦修苦行,尝尽了棒喝狮吼;以及为求敲门砖,得个桶底脱落之缘,可以说委屈中讨生活,讥嫌中过日子。
    虽然善恶知识,曾经扼煞了不少时光,贱踏了许多自尊;但、逆流中却也开启了我思我想的饶益之门。时至如今,九五已至,百岁待估,发见「禅」的即身成就;如果究竟了达「体、性、相、用、境」五大理事相应之法,是则如来十力圆具,必然佛果圆证如囊中取物!
    云何是体?
    体:本体,如房舍之基础,或谓地基。欲于地基建屋,首在地形、地貌、地质之考量。地形,关系环境之评估。地貌,关系水土之安危。地质,关系基座之坚固。此外,亦不可忽视法令规章之要件。
    云何是性?
    性,本质或性质,如房舍之架构,策划在蓝图之精密,门门顾到之计算;当然,人为及自然的缺失,必须思考其「可能性」,以及意料之外的补救方法。
    云何是相?
    相,几乎是造型艺术,有东方历代的,不同的传统,也有现代中西混合设计,更有所谓的世纪创作;但,无论如何,相归相,总归是房屋,必须适合起造的目的。
    云何是用?
    用,即是用途。建造房屋,于人,有独栋的,有公寓大楼,有住商共用;于事,不外是厂房、营房、监狱等。
    云何是境?
    境,涉及空间规划,缘境布局,庭园配置;以及室内康乐,健身休闲,房舍美化,客室厅堂,齐备舒适;尤以空气流通,污水厨余及垃圾之处理设备,更是房屋建造,列为必须周详考量的重点。
    或许,有人要问:
    「如是说:与禅说即身成就,有何干系?起造房屋,毕竟不是禅那之道!」
    经论中,尝有譬如或引喻;起造房屋,又何异于禅那之修养!? 学佛之人,欲转色身而成就法身,必须具备般若菩提,也就是智慧的德养。如果,学佛行人,欲转色身而成就法身,能具足「体、性、相、用、境」理事相应之法,亦如起造房屋(法身)般的知识经验,不也同样具备大智慧的德养么!?
    禅说即身成就,前面说过成就的果位各有不同,则关系个人的善根,今生所下的工夫差异,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果位成就;然而,善根难能悉知,今生所下功夫,却决定在自己。
    或许,有人要问:
    「究竟要如何,才能即身成就?」
    兹于下文,提出ㄧ些要件,可作参考:
    ㄧ者当知:行者于有漏色身,修养而转化为法身;必须做到于苦,不以为苦。于恶缘,欢喜承受。于安乐,切勿透支福德。唯有业报清净,方能菩提现前。
    二者当知:ㄧ旦菩提现前,切忌以为大彻大悟;如ㄧ圆形物体,用利器分割成ㄧ片片平面的圆块,同样是ㄧ个个的圆;就好像「觉与悟」,佛乃圆妙之觉,犹如ㄧ个球状的浑圆;分割开来,那每ㄧ个大小不同的圆,应以大小悟而譬喻,则可见「觉与悟」的真实差异。
    三者当知:懂得道理好修行,禅行者亦不例外。基于法如轨则,涉及理与事;理言其法,事即是行,理事圆融,法行则正,悖理则偏,但行则邪,无异病态。
    四者当知:禅行者以静坐为基础,静坐则净与静为依归,切忌陷入「空亡」之境;尤其不可,所谓与虚空同体,灵魂出窍,甚至头现灵光。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五者当知:静坐之时,应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为思路,以止观(千佛山所创者)为法门,切忌妄想杂念,尤其是自我意识;ㄧ旦纷扰不能化解,最好睁开双眼,缓缓下坐。
    六者当知:行持静坐,或盘腿参禅,或修习止观,切记饭前半句钟,饭后半句钟之内,不可用功;最好以经行代替,为避免肠胃受到伤害,造成色身不适。
    七者当知:没有健康的色身,如何成就法身的功德?! 固然,不可娇宠色身,却也不可作贱健康;否则,错解佛意,沦于偏邪。
    八者当知:修行以调治身口意为下手处,身行口说,虽然讲求无碍自在,以至善巧方便,但必须是彼此均能利益,不会造成伤害的原则下进行;尤其是身行口说的造作行为,所发起的原动力,肯定于「意」的清净和庄严。
    九者当知:意的清净和庄严,涉及五蕴的变化作用;亦即「心」的主宰,于分别计着时的修养。或者说:心意识调理于正智的熏习,所累积的善根成份。
    十者当知:正智在依教如法,方能无碍自在,方能善巧方便;所谓庄严清净,无非是五蕴调伏,三业清净。否则,五蕴随境成魔,三业造作怪异;即使现佛弟子缁素之相,也是附佛外道众生,终了必定成为魔神眷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