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日期:2020/5/30 13: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1.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
  我们常常讲,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常对人、对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 ——每个人的身体构成都是一样的,都长眼睛、耳朵、鼻子、手脚、五脏六腑,整个的身体形状、结构都是一样的;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念的书也是一样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每个人说的话也都是一样的。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每个人内心的起心动念不一样,每个人的行为造作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呢?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处呢?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对别人不了解,对别人不理解,就是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理解。
  反过来说,别人有的问题我们也会有。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能够看得比较清楚,就说明我们过去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够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知道如何来排除这些原因,这时,我们内心的功夫就比较深了。而不是说,我们要对具体的每个人所有的生命现象,去寻找它的原因,去了解它的过程,这是没有必要的。所有人的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心,归到人心与佛法相应不相应这一点上。也就是,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的认识,需要根据佛法的原理去认识、去看待、去检验,依法来判断衡量。
  我们在认识外在的时候,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祥和、没有起伏,是不是非常自在?内心所出现的是否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和问题才能够了解、分辨清楚。否则的话,我们自己内心有起伏,在动荡,是无明状态,那么外在所有好的境界来到我们的面前都会变得模糊不清,都会变成无明状态、动荡状态。犹如一面蒙了很多灰尘的镜子,外在再好的境界、再好的鲜花、再好的衣服、再好的水果等,镜子里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模糊的状态,都是不好的表相。
  2.依师要从依友起
  佛法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来认识自己心上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别人的问题,要从自己内心着手;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从自己内心着手。因为人跟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所谓“众生平等”,就是你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有经验、有方法、有这方面的能力,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帮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自己的经验、能力、方法不够,修行还有欠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愿意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相信别人修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诉我们的这些佛法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好好去考虑、好好去思维。在现实世界里肯定有好多人修行比我们要好,无论是出家的法师,还是在家的同修,肯定是有的。我们能不能遇到呢?我们周边的人有没有比我们好、比我们精进、比我们努力的?会有的。这些比我们精进、努力,成就比较高、比较有经验的人,他的经验恰恰可以来帮助我们。比如一个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他的同学就可以帮助他 ——如果他的同学成绩比较好,知道如何来解答这道数学题,就可以帮助他。
  同行之间的问题恰恰是比较相似的、比较雷同的,最能够互相受益。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需要找一个非常高量的人来指导自己。犹如自己是小学程度,要找一个大学教授来指导一样。我们自己实际是不够那种条件的,即使我们够条件的话,你也可能听不懂这个课,老师的实际指导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3.值遇善知识
  我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感得什么样的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本身问题很大、很粗重,他只能针对这个问题讲一些比较简单、有用的东西。反过来,如果我们修行的功夫不断在长进,内心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内心越来越细微,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智慧、慈悲就越来越强,资粮越来越具足,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到更好的、更高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这是肯定的。
  佛法都是讲因缘、讲因果的。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是因果。佛法整个都是谈因果,有因必有果,有因才能同外缘结合。如果没有因,光有缘,产生不了果;有因,缘也具足,就会感果。我们学佛法的人对法有希求,就能够感得外在的善知识、同行善友的缘。
  换一个角度来讲,其他的同行善友、更具量的善知识,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能不断地来凝聚相应的人,这就是人跟法相应。这是对自己在学修过程中更加具体、更加切身的一种引导和指导,而不是说在理论上很高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理论上高深的研究和探讨是另外一个范畴、领域,这个范畴、领域仅仅是对教理的了解而已,不是真正培养人的信仰,不是真正指导人的行持,不是真正的经验传递。
  4.依师依友 种因惜缘
  经验方面的传递,必须要有实际的经验,必须要有实际的境界,也就是要有真正的过来人才可以。因为过来人才知道这个路往哪里走,会通到什么地方;过来人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因感什么果、什么因感果还需要什么缘,等等。
  比如说,一个人掉到水里,紧紧抓住一根稻草是不会有救的;我们掉到河里抱着石头,一样也是不能得救的。因为石头也好,草也好,依然还在水里。我们如何才能够上岸呢,如何才能够真正得救呢?要靠船,我们要爬上船才有办法得救。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的拯救,我们不会游泳,会溺水,其他人会游泳就能够把我们救到岸边去。
  这个比喻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去寻找、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对我们帮助和引导的话,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佛法,拥有了佛法,但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例如烦恼的时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是同行善友,大家一起修学用功的时候,那么你同大家的因缘比较好,有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帮助,大家都能够劝勉你、指导你,你就不会被水淹死了,不会出大错。由此可见,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修行佛法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