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继程法师:只管用功


   日期:2020/5/30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只管用功

从多次主持禅七的经验里发现到,打七时,正确的观念及方法的掌握虽然重要,可是禅修的动机和用心也是关键性的。

打七的动机愈单纯愈好

在禅堂打七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问题,有一些固然是自己生理上的问题,比如会出现种种身体反应和障碍;有一些却是心理问题。有的人,你说他不懂得佛法吗,他懂;你说他不懂得禅修的方法吗,他也懂;甚至一些重要的修行观念,基本上他也知道。可是进到禅堂后,却不能将观念融入用功的心里去。打七的要领其实并不复杂,动机也是愈单纯愈好。其实一进入禅堂,只需抱持一个很单纯的观念: “我是来用功的。”也就是说,你进到禅堂,没有其他的动机,只是很诚心、很单纯地来用功。修行用功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解脱生死,但是想要得到解脱的果,必须具备解脱的因。所谓的因,就是你要能够放得下,必须放下所有一切的“有”,你才可能证到空。因此,在打七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理负担放得愈轻愈好。修行动机愈单纯,你的功夫愈能够用得上。但是,有些人却先给自己压力;有些人则因为某种心态的问题,会盘想着在禅七时要如何去表现自己,让别人注意到他,或者是打完禅七之后能够得到怎样的成果,这些都是内心的种种烦恼。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有类似动机的话就得注意,一定要把它消除掉。

原本在做一件事情,例如学佛的时候,先确定一个目标再去做,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禅七的过程中,最好还是要把目标暂时放在一边。心里不要一直去想会有怎样的结果,只要把握现在这个时间和正在应用的方法,很诚心、很单纯地去用功。只要你很专心、很投入地把方法用好,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增上的力量。在像禅七这种密集的共修课程里,一般都会凝聚一股比较有力量的共修气氛,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在这种气氛下把功夫用上去。这种功夫在平常用功时比较不容易发挥,即使是平时与一群人共修也不太容易发挥;但是在禅七期间,这种凝聚的共修气氛很可能就发挥出来。所以在打七期间,各种不同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只有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我们才用适当的方法去处理它;在还未出现之前,不要去理会它。如果是别人出现了这些情况,比如坐在你旁边的人有了一些身心反应,你不要去理会,也不要去猜想,因为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那是他的状况,不是你的状况。你的情况和他不一样,不要以为有了一些哭哭闹闹的反应,就表示你的功夫用得比别人好。

修学止观法门,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身心做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一些反应与状况,但这只是表示当时用功的情况而已,并不表示你的方法一定用得比别人好。很多人以为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状况、反应,才表示把功夫用到了。但这些常常有状况出现的人,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好;身体不好的人,一般生理上的反应会比较多,甚至比较激烈。如果你以为出现这些状况是表示功夫好,也想这样来表现自己的话,那就很麻烦了。当你有这种要表现的心态时,就常常会在心里暗示自己。心理学谈到过这种暗示的作用,暗示多了以后,你会以假为真,看到别人哭,你真的也会跟着他一起哭;看到别人气动,你的身体也会动起来。可是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情况,都不是用功过程里自然的反应,而是自己心理暗示的作用。禅修不要加工的东西,要自然的过程。

在用功时,只需要把方法掌握好,就这样一直继续用功下去。至于这个功夫会用到什么程度,就得看你自己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了。如果你的慧根不是那么深厚,就表示你的宿世因缘不是很充足,当然就不能够强求什么。除此之外,在学会方法之前,你在其他方面的因缘或者功夫用得如何,也是关键之一。

不求表现,也不和他人比较

持戒清净是第一个方便。如果一个人在学佛修行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也很懂得照顾别人,那么他学佛之后持戒,戒行自然就很清净了,这是上品戒。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比较理想或有佛法的环境,成长过程中养成善良的个性,或有珠胜的学佛因缘,那你也是有善根的。

如果你现在开始学佛,修学止观法门,你所能掌握的善根因缘,至少在这一生中就比别人殊胜了。如果你以前犯有种种错误的行为,学佛之后虽然知道悔改,但是曾经造作的一些恶行恶业,还是可能会发生一些作用,成为修学的障碍,这表示你的善根可能并不足够,所以行为不太清净。

此外,学会方法之后,你用了多少时间在方法上?这个也很重要。如果每天都安排时间用功,每天定时定量的用功都是一种累积。如果平常都不用功,等到报名参加禅七之后才开始用一点功夫,或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才加紧练腿,带着这样的功夫进入禅堂,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你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吧!

如果你是这样用功的,和那些学会方法很久,打过好几次禅七,每天也都有固定时间用功的人相比,所累积的用功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要去和别人比较。你自己的条件到什么程度,就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功夫并不是只在打七时才累积的。

参加禅修,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密集的修行课程,把以往种种的善根,包括宿世因缘,甚至平常累积的力量凝聚起来。如果你以往所累积下来的都是疏疏散散的功夫,现在才想要累积它,就会发现它缺乏一种凝聚的力量,所以整个禅七打下来,当然也是稀稀松松的。别人的功夫也许一直以来都用得很好,而且在打七的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凝聚力,所以他能够应用打七的机缘,把功夫凝聚得更好,用得更顺,甚至用得更深。

每个人的因缘、条件都不一样,所以禅修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在打坐时,即使不能把功夫用好,也不要替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更大的障碍。如果你有了比较的心理,一旦旁边的人在气动时,你就会盘算着:“好,我也要开始‘发动’了。”但如果你发动了,原本凝聚的功夫也散去了,你就会更加不甘心。你的心并不是放在功夫上,而是一直在这种不纯的动机上打转。

另外,当牵涉到比较与表现的时候,比如面子问题,你可能会想, “我学佛已有一二十年了,学佛的资历已经很够了”,或“我这么老资格的佛教徒,大家都认识我”。如果你又有一点名堂的话,这些就会形成一种压力。你的身份就是你的面子,为了维护这个面子,你就会开始求表现。如果别人能够坐半个小时,那自己最少也要坐上两个小时,这样才表示功夫到家。可是在这两个小时里,你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平静,实际上你挨得非常痛苦,这不是适当的用功。坦白说,没有人会去注意你的表现。如果大家都是真正在用功,谁会去管有什么人在旁边吵吵闹闹?你也不要想表现给护七和师父看,那是没有用的。

每次禅七,我都会不断地提醒大家,不要有比较和表现的心理。可是一进入禅堂,大家都忘记了,这种烦恼、障碍又出现了。这些烦恼夹杂着内心贪、骄、慢及覆等烦恼,是属于恶性的心理作用,这种种烦恼凑合起来会形成一种力量。虽然开始时它没有很大的力量,只是偶尔浮现一下,但是如果你没有小心地觉察到,它慢慢就会凝聚成一股力量。当它显现到某个程度让你觉察到的时候,而你又不想纠正或调整它,那就很麻烦了。

当我们在用功时,基本上前五根的作用会尽量地减少,而大部分所缘的都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意识所缘的境界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实际上,浅的层面是从深的层面里,慢慢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显现出来的。如果禅修的功夫不够好,一般可以觉察到的都是比较浅的层面,较深的心理作用必须等浮现到表层时,才能够觉察到。但当它浮现到表层让我们能够觉察到时,就不容易克服了。虽然不容易调整或纠正过来,但我们还是有办法把它抛开的。实际上,这些贪、骄、慢及覆等恶性的心理烦恼,是内心比较微细、深沉的作用。当我们用功到某个阶段,心静下来的时候,便能够深入内心更深一层,觉察到这些深细的作用,从而减轻这些困扰、烦恼。

因此,进入禅堂用功的时候,你要把内心所有复杂的动机都放在一边,把你学佛的资历放在一边,把你的身份放在一边,把你外在的一些与名闻有牵涉的事物也都放在一边,把一切可能成为障碍的心理消除。你只是抱着很单纯的心,以不贪、不骄、不慢、不覆等善性的心理来安顿自己的功夫。

当心态调整好了之后,你还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每天晚上的最后一炷香,可以自我反省,问一问自己: “我今天有没有恶性的心理?有没有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有没有刻意要表现自己?”如果觉察自己没有这类的情况,那就比较理想。

掌握方法,从觉察呼吸开始

关于禅修方法的应用,基本上禅修用功就是在调身与调心;在调身与调心之间,还有一个调息。呼吸与身与心其实是分不开的,呼吸的粗或细正好说明了生理与心理是否已经调和。如果你的呼吸保持在自然的状态,那表示你的身心处于一般健康调和的情况;呼吸粗,则反映了身心的不调和。如果呼吸出现气喘的现象,一般是因为身体经过了激烈的运动,或者是身体、心理受到压力,也可能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当你发现呼吸比较粗的时候,如果不是健康出了问题,那就需要去调和它;也就是应用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地把气吸进去,然后再慢慢地把它呼出来。几次以后,气喘的情况会缓和下来,心脏跳动的速度会减低,身体比较紧张的状态也会缓和,甚至心理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减轻。所以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可以先通过呼吸的调和,让身体得到一种调和;身体安定下来之后,再进入更细的调心过程。

当身体调和了,要进入调心的过程时,便能够觉察到身体一些比较徽细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先把呼吸调好,会发现功夫不容易用上去。比如你一开始用念佛的方法,念到相当专注的时候,觉察到呼吸的作用了,可是接下来却不晓得该用什么方法。如果用念佛的方法,却会被呼吸的念头拉走;注意呼吸时,又会被念佛的念头占去,这时候就可以应用数息的专注来调和自己的心。数息时,重点在于注意呼吸自然地运作。呼吸是下意识的作用,也即是说,不需要用任何意志和心理的作用去控制它。

有些人在数息的时候,常是先数了一之后,才把气呼出来,接着数二,再把气呼出来。这是在控制呼吸,不是在数呼吸。呼吸是很自然的,当你觉察到它出去了,才去数它。加上数的念头,是为了加强我们的专注力。如果一开始就用观呼吸的方法,一般比较不容易用得上。因为身体已经调和了,呼吸的作用比较细,但心还是处于比较粗的状态,我们不容易觉察到呼吸,所以在观呼吸的同时多加一个念头——数的念头,以数的念头来配合呼吸,会比较容易把功夫用上去。

当数息数到某个阶段,心稍微专注的时候,你会发现五根愈来愈敏锐,可以觉察到一个比呼吸更徽细的作用——心跳,甚至可以觉察到血液通过血管的跳动。这些都属于身体的情况,不要去理它,还是继续专注在数息的功夫上。

如果你在用功的过程中,发现胸口很紧闷,就要注意了,这表示你的呼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你控制了。你必须把呼吸调和过来,让它回复自然的状态,胸口的闷气就会慢慢地散去。如果发现鼻梁很重、很闷,那表示你所专注的部位有了问题。你要专注的是呼吸进出的部位,也就是鼻端;你的注意力可能已经不在鼻端,而是在鼻粱了。你必须暂时把数息的功夫放下,全身放松,将注意力放在双手两个拇指交迭的那个点上,或者是把注意力放在臀部与坐垫交接的地方。

有些人虽然没有出现上述的情况,可是在用功的过程中,偶尔会深呼吸,这也是在控制呼吸。有些人认为,用功用得好,呼吸应该会比较徽细,所以就尽量让自己的呼吸变细。但是身体状况还没有调细,却刻意让自己的呼吸变细,这会导致身体所需要的氧气不足;身体缺氧的话,生理的自然反应就是会深深地吸一大口气。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便需要做好几次的深呼吸,然后再回到数息的功夫上。

因此,进入禅堂用功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心态,把一切可能成为障碍的,尤其是心理的状态都一一放下,然后把方法掌握好,以很单纯的心念,全心投入在调身、调息和调心的功夫上,让自己的功夫愈来愈纯熟,愈来愈深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