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众生世界历史大观


   日期:2020/6/9 2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众生世界历史大观

明贤法师

大家上午好!

通过早晨我们出门的一个行脚,做了两个功德:第一个,我们有了一次禅修的行动;另外,我们还放生了。现在,有的营员因为上班请不了假,现已经撤离、现已经回去了,那我们现在留下的,我们对这一座的法就是有缘的。所谓法要在人间出现,我认为就如同昙花一现,它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来领受的。所以,虽然现在“座有虚席”,大家要知道,现在“不虚”的、在座位上的自己,就是有福之人。

我觉得佛法的经典内容,一定会给我们生命带来丰富多彩的光华。从大家的表情来看,这两天的学习可能在心里已经开始留下问题,开始留下了一些思考。但我敢肯定,这个思考不纯是赞扬的,也不纯粹是认同的,也会有质疑。我也不敢说这次活动当中,所有法师的讲法就准确无误,但它给大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讲法之后的问答当中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这些过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但是我不希望大家听到什么就是什么,那个叫做“冬瓜印子”——什么是“冬瓜印子”?就是冬瓜慢慢长大的时候,它越长大,它重量在增加的时候,在疏松的土壤上面就留下一个印子。冬瓜越大,印子越大。“冬瓜印子”的这个公案是一位禅师讲出来的,这以后就成为在禅宗门下所流传的一个笑话了。虽然是笑谈,但却是一个实际的情况——我们只要是执着一个形式上的符号,就会留下符号的阴影。

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金刚经里面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自己学习了佛法,这个知识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我们最终的需要,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自己成佛,是自己去解脱。这些都是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要容许探讨。所以古人就说“谋在多,断在独”——我们在商量、讨论和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种形式、有多种问题出现;但是当修行最后决断的时候,“断在独”,那个时候你就要会安排、会选择,要选一条好路自己走。

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做“众生世界历史大观”。简单地说这个题目就是世界观,也可以说是众生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世界观。

这个题目它延伸下来一个问题。世界观——本来说呢,。“世界”这个词是佛教创造的。“世”,是因为佛教把时间分成三段:有过去时间,有现在时间,有未来时间——在佛教里面说是“三世”。这个“世界”的“世”字,是纯佛教创造的词汇。“界”字,也是佛教创造的词汇。虽然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但经历时间的是什么?就是个体: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茶杯,或者是一束花——一束花有它的过去、有它的现在和它的未来。但一束花并不是所有的花,在它之外还有其他的,它和其他的花之间区别的这个界线在佛教里面就叫做“界”。“界线”的“界”字,就是佛教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有“线”不行,只有一条线没有办法把一朵花和另外一朵花分开,要有一个立体的分界,这种界线才能够把一朵和另外一朵分开。就像时间一样,一个杯子在经历过去、现在、未来,它和其他杯子之间的区别,就叫做“这一方”、“那一方”,“前方”、“后方”,“上方”、“下方”——这个凡是属于方位的部分,就叫做“界”。因为这些原因,“世界”就形成了。

人类认识外境需要有一些词汇来统领。如果没有一个文字的、一个语言的方式,我们认识外境是没有规律的。认识外境的规律是用文字来引导着我们去理解。比如说“世界”,这个外境我们需要去理解它,听到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了: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那个东西,是在我的心以外的这个东西,然后还有中国、还有外国,还有地球、还有银河系,有这些区别的这个东西就叫“世界”。如果我们只是在探讨银河系、在探讨地球,我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世界的话,那我们就是打一场糊涂战。连一个普通的界别都没有弄清楚,就开始打仗了——那是打不过谁的。我们一步一步的把它摸清楚,再来跟别人打。

一谈到”世界观”,就是说我们怎么来理解前世、今世、后世,同时又是这边那边,又是东、南、西、北。比如说到了北京市,你找不找得到北?这是个问题,我就经常在北京找不到北。但是这个“北”是一定要确定它的。如果不确定它,就没有东、南、西,没有东、南、西,你就没有方位的一个准确认知。那你也不能说,你本人在地球上,你说你是在月球上——这就没有界别了。所以,“世界”事实上是对于外境的一个严格的通称,它是很严格的。

既然要谈到“世界观”,那么首先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个外境、这个世界,是否只有一个?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是否只有一个?

肯定很多人讲,我们既然要探讨世界观,就是你的世界观对,还是他的世界观对。我们探讨的对象,面对的这个目的、探讨的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一个了。我们要探讨“扇子观”(法师举起扇子),那就探讨的肯定就是这个扇子,不能说一人拿一个扇子。要探讨“世界观”,肯定就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在这个世界里边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你我,在探讨我们共同所共处的这个大环境,这个世界。

是不是这样的呢?佛教的观点到底跟我们现在的这种普适的,这种普遍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有问题。比如说谈到世界的起源,人是不是猴子变来的?人是不是单细胞、是不是从鱼变来的?然后又说,人类世界,这个外围世界,是不是霍金所说的黑洞、宇宙大爆炸?我认为这种探讨的基础都是:世界就是一个——你和我的,咱们两百多位营员的,所有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只是共着一个世界。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而且这个世界有我们人类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未来,我们探讨的基础都是这个。如果都是这个就都是错的!这个跟佛教的世界观就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这个错误就犯的大了,不管你有多么高明、你的物理知识有多少,还是你自己探讨了多少年的佛法、学了多少个宗派,你像这么探讨世界观就犯了第一大错误——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你修行也没法入门。修行的入门得选对了途径,否则这个探讨都是戏论!我这不是不客气的批评大家,事实就是如此的。

佛教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是怎么回事?正确地对于外境的理解就是:一人有一个世界,每个人一个世界。这是第一原则。这个原则可是一个让我们正常的生存概念要被粉碎的一个正见,这一个概念很有可能会把我们以前的知识结构彻底地打消掉。不过我曾经跟一个人探讨,会不会对于我们以前的知识结构,会有粉碎性的危险?最后探讨的结果是没有,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其实都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观的问题,我们以前都没有研究过——表面上都在研究世界观、都在关心人类和外境的来源,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研究。为什么?我们都是在一个“世界只有一个”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真正的世界观,我们都没有开始研究。既然都没有开始研究,就没有什么被“粉碎”的。我们学佛呢,只是重新地进入佛门而已。我认为所谓的“三皈依”、“受戒”这些,都得从这个正见上入门。这个东西没有,其他的东西都危险——很有可能我们辛辛苦苦、热热闹闹弄了几年、十几年,可能都没有沾边。这个是不是一个让大家觉得沮丧的问题?但我认为必须要把这个问题先确定了,我们后面的世界观才能开始谈。

这是一个洗心格面,或者是一个颠覆世界的说法,这个说法佛教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来了。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或者说今天我们的知识结构来说,我们可能都很难接受。但佛法的特质就是如此的,所谓“一切唯心造”的原则是什么?它的原则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坐在这个大礼堂里面,并不是说只有一个大礼堂,有不同的我们,而是说这个大礼堂是我们每个人世界里公共的部分,它们极其类似乃至于类似到可以重叠起来,但决不是同一个。你,是你世界里的大礼堂,我,是我世界里的大礼堂。

所以才出现人类的一些问题。有的人在皇城根脚下的北京,就有无上的尊严——我是天子脚下的子民;有人生活在北京就是非常艰难,乃至于有人烦恼重重,觉得没法生存下去。同样在一个天安门脚下,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北京是天堂,有的人认为北京是地狱。怎么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它有共同的部分:故宫是一样的,天安门是一样的。但是个人的故宫和个人的天安门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元素,这是由我们自己的生命特质带来的——因为我们每人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是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了:世界是不是只有一个?不是。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蚂蚁小不小?是很小。蚂蚁的数量多不多呢?也很多。比如说北京市,几十万、几十亿、几百亿都有。但是它们虽然小,它们都有他们的世界。为什么《动物世界》会把这些小动物拍得特别有情感、特别有智慧?那是事实,并不是去描述的。他们的那个情感和智慧,是因为有一个来源的——它们有它们的一个世界,所以有它的发挥,有它的动作,有它的联想,还有它的生存的一个敏感的部分。第一个问题回答了。

第二个问题:要谈世界观,就必须要先来确定一下,世界观是不是必须得一致?要不然咱们争论有什么意义?我们坐在这里干嘛要争论啊?如果世界观不一致也对,那干嘛要争啊?你就确定你的,我就确定我的,大家想法可以不一致。分门别类,个人选择个人的世界观,就可以和合共处,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如果认为世界观必须一致,我们就必须要大干一场,把所有的对手都解决掉——我站起来了,队伍都在我后面,所有的人服从我的世界观。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因为个人都有个人的一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观如何来统一它呢?我们看一看,大家来参加夏令营,来之前没有认真地学佛和修行,或者说有修行没有多少成果。咱们干嘛要去统一世界观呢?大家不是修行人,你也不是修行人,我也不是修行人,你干嘛要把我的世界观给变掉呢?为什么要统一?为什么必须要一致?

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呢?佛法也推出了一套世界观。这套世界观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把不一致的世界观逐渐地统一为一致的。统一成一致的目的呢——因为世界观一致了,大家就都成佛了。佛教并不是拿普通人不同的世界观进行去统一,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残酷统治——又回复到奴隶社会了,很可怕(法师笑)。佛教所推出的世界观是佛的世界观,不是我们的世界观。确立一个佛的世界观,我们开始来向佛的世界观来做学习、来进取、来探讨。得到了佛的世界观,我们学佛的正见先得到了;然后,按佛的行为方式去进行,佛的行为我们也能跟上;有了跟佛一样的见解、有类似于佛的行动,然后,跟佛一样的生存经验就产生了——那就是果位,那就是逐渐地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它里头还包含了这么几重的问题。

咱们有时候是不太聪明的。反躬自问一下,这个不聪明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说喜马拉雅山旁边,前一段曾经有那么一件事:印度有个特别小的一种宗教支脉,修行瑜伽的两个人。他们那种瑜伽是不穿衣服的,在过去叫“裸形外道”,必须要睡在阳光下、躺在草丛里,然后他的生活方式还必须得最原始,必须得在石头上煮吃的,烧的只能是柴火,水只能是土里面去挖出来,别人送的矿泉水什么他们是不接受的。他们已经舍家弃欲,舍掉名利、舍掉很丰厚的财产到山林里去修行。两个人有一天到一个山坡前面,当时太阳出来了,背后是雪山,前面是温暖的太阳,到前面晒太阳,很快乐。两个人都坐在草垫子上,其中一个就向另外一个提出了一个要求——小小的要求:“您那个草,您那底下的草给我一把好不好?”对面那人说:“我为什么要给你呢?这草是你给我的,你现在要我还给你是不是?你是不是就不愿意施舍了,你把这个施舍的善行放弃了?”他说:“哪里是那么回事呢,我只是说我这里觉得有点缺,你给我来一把而已。”两个人从这里开始了争论。在争论之后,脸就红了,红到发紫了最后两个人打起来了。想一想:在一个白天烈日之下,这两个人也不穿衣服在那个地方打,他们的智慧在哪里呢?他可以舍家弃誉,可以抛弃那么多的财产,就为一把草他们就可以打一场——就是放弃了大的争执目标来争小东西。

修行的问题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是大的问题我们都还没有去关注,来争一些枝微末节的问题,那真是浪费时光。所以确定世界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像刚才这样的方式来确定,又是在重要当中的最重要。如果“世界是不是只有一个”、“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确定下来,那其他的探讨都是多余的了,比较浪费时间。不知道这两天大家是不是探讨了一些在这两个问题之外的问题?如果是一直在探讨,那就很辛苦了,白辛苦了!北海禅院举办这次夏令营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大家白辛苦,辛苦了就一定要有收获。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点真的,就不要在那里去绕。

佛曾经告诉阿难尊者:“你要求直入涅槃,当识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是如来境地。”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要是想直接地进入涅槃、进入佛的这个境界——涅槃不是死亡,并不是说你就直接去找死,不是这意思——你要是想直入涅槃,就是直接进入佛的证悟的成果,你应该认识两件事、两种颠倒的因:第一个颠倒的因就是“世界”,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第二个颠倒的因就是“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我”,就是人的个体。因为世界观关系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人生观——拿现在来说就是人生观了。“人生观”其实相当的不准确,“世界观”这个词也是很不准确的,拿佛教来说,用“外境”来确定比较准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权且借用这两个名词——“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两种东西,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两种观念,在佛,叫做“二颠倒因”,这是两种颠倒,如果这个颠倒不产生就是佛境界——很简单。

这话说的太容易了,就是说我们放弃了我的世界观、放弃了我的人生观,就是佛的境界,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拿佛来说就是这么一回事,拿我们自己来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现在可怜啊,可怜在哪里呢?就像一个小猴子,好不容易爬到树上去,只揪住了一个树枝,而且那个树枝很小,在那里闪来闪去、闪来闪去。眼看着树枝快要断了,然后拼命地伸手抓后面的一个树枝,抓也抓不到,想把后面的树枝一甩,蹦一下往前面去抓那个。如果真的一甩,真的蹦出去了,麻烦更大:后面的这个树枝也放了,前面的也抓不住,结果就只能从高空落下。

所以把眼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放弃了也不对,我们现在只能抉择、只能选择,佛的正见是什么?佛的正见,我们可以暂时以知识的方式来接受佛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知识的方式接受了以后,然后再按照佛的方式来行动,最终得到跟佛一样的证悟——这个就是自己来直接受用了。

所以世界观和人生观,它关系到了我们能不能转凡成圣。举凡被世界公许的大的宗教,他的建立的基础都是这两个东西,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是怎么来的,然后这个人是怎么来的。这两个东西是直接提出来的问题,宗教都是如此的。但是我认为,在这些宗教当中解决得最完善的也就是佛教。

孔子曾经这么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他对世界观和人生、做人观念的问题,他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明,生不如死;道可明,死犹如生。过去说“有人的一死轻于鸿毛,有的人一死重于泰山”。真正重于泰山的死亡,过去的古人叫做“死犹如生”——死跟生是一样的,这就是有价值的死。革命烈士舍身取义,他的这个“死犹如生”和这个“死犹如生”不一样,他们取的是一个“义”字——这个“义”是伦理概念中的一个小部分,仅仅只取那一部分不是佛弟子理智的选择。

在《起世经》和《本起因缘经》中,就都谈到了佛教对于世界观的一个认识。这种世界观的认识分成了几个层次:我们普通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在《起世经》经里面也谈了;如果按照佛的方式去学习,最终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对于世界观的认识也谈了;菩萨的这个世界观的问题也谈了。

在这些世界观里面,首先确定一条就是:觉悟的人,他跟凡夫,世界观是不会混乱的。比如说,已经证悟到了菩萨,他得到了菩萨的世界观,他还有没有可能回去,还有没有可能回到一个凡夫去,他又变成一个凡人的世界观,有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了,正常的佛弟子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回去。

但有人就说了:“真如里边能够生无明,无明的第一个因就是佛性,佛性能够变出一个生死的种子。”这个话不要轻易去说它,如果这个话轻易去说它,人们的第二句话跟上来的就是:“佛也还会再轮回,佛还可以回来再生死。”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用“无为”来产生“有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说法。“无为”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生命基础,也没有形式的基础。本来那么形而上的一个板块的内容,你硬是让它产生形而下的一些生命,一些物质的东西,这个有可能吗?当然有人说,有人在早期曾经理解天主教,说“上帝,亚当夏娃他们是能够造人,上帝能够造世界”,这个说法我敢确定的给大家这么一个判断:即使是天主教本身,现在也会否认这样的说法。谁的宗教,把自己的教主变得能够生凡人、能够变世界、能够变出肮脏的世界来,谁愿意把自己的教主说成那样的呀?如果是说成那样的,那他将是祸患之源而不是解脱之源,这个带来的后果是会很严重。

那么世界观在圣人和凡夫之间互相“串”世界观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你认真学习,最终你一个凡夫的世界观变成了佛菩萨的,这是佛菩萨所希望的。这个虽然要串一次,但是也是九牛二虎,有人弄了一辈子没有多大成果。但是“道”,有时候就是一辈子学也没有穷尽——这是君子所期待的,没有穷尽,也是他们所期愿的。没有那种串法,就是佛的世界观突然变成一个凡夫的——一个宽广,突然变得十分狭隘。你想想:一个能看见我们这个礼堂全体的视角,怎么可能突然一下变得它只能看到一块地毯的一个花纹?这是不太可能的。

在凡人,“觉”和“迷”是同在的,这是世界观的特点。虽然有三个层次的世界观:凡夫、罗汉和佛。但是凡夫这里的世界观,是“觉”和“迷”同在。所以佛就说:你们虽然是凡夫,你们是未觉的佛,你们本来是佛,只是没有觉悟而已。你们在这里,你们体会不到佛的觉悟,也仅仅就是因为你还有一个东西在遮障。你不去享受你的另外一个板块的快乐,你只在享受你这个烦恼和犹豫的部分。所以在凡人,是“觉”和“迷”同在的。在圣人,只有“觉”没有“迷”——只有觉悟的,没有迷惑的。所以圣人是不可能回过头来投入生死的,重新来变成生死凡夫是不可能的。他变成了生死凡夫,那是因为他在——他实际上自己安住在觉悟的境界当中,投入到我们的心性当中一个小小的他一个触角,他来体察,或者来分析、来救度而已。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再向下面来了解。

这个“世界观”在佛教里面通常说是缘起成就现象,所有的现象都是缘起来造就的。比如说为什么要“如幻”,佛教里面为什么要说外界都是“如幻”的?这个“如幻”很简单,说每个事物,比如说“聚木成林”,聚之则有,散之则无——这个林子,把木头聚成一个树林子,把这个木头都聚拢来,这个林子有了;把木头散开来,这个林子就消失。“众人成军”,把很多人聚成军队,把人聚到一块,这个军队就形成了;把这些人一散开,这个军队就消失了。当时早年,二次世界大战或者是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军队被打散了,并没有人人被打死。但是只要是一个军队的主力被打垮了,这个军队的形象就都消失了。有些人是化妆逃跑了;有的人成了伤员;有的人被俘虏了。再一看呢,结果就是叫做“溃不成军”,就没有军了,而且游兵散俑比较多。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聚之则有,散之则无。”

我们的这个人生和世界的问题也是如此的。好,把人生和世界的这个问题先确定下来以后,再来看看我们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别的。

如果就菩萨和佛的概念,他们所认识的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世界,就这个方位之内、这个时间段之内的现状,他们会认为是:没有我们这样一个的大厅,也没有这个人在这里讲座,也没有大家在这里坐着听。不会把大家都说成是有生命的一个凡人,或者有烦恼的个体,都没有这些。他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清净的佛世界,他乃至于发现我们任何人的一个毛孔里面都是清净的佛世界。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暂时都接受不了,我们也想象不到。我们要做梦去尝试一下呢,做梦也梦不到那个到底是什么感觉。

没得到那个感觉不要紧,佛菩萨都并不批评我们,佛菩萨就说呢,还有一个罗汉的境界。这个罗汉的境界和菩萨的境界不一样,并不是说都是空性的,罗汉看到的是四大种性。在我们的生命个体当中,比如说这一只手伸出去了,罗汉能见到的没有手这个造型,这个造型是没有的。他的概念当中只有坚硬的部分。这个手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分子当中,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每一个最小的物质单位当中,都有四大种性,都有地、火、水、风四大种性。

“地、火、水、风”并不是说,你骨头的部分才是地,不是这样的,这个说法不是佛经的教义。佛经的教义是什么呢?你的生命个体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最微细的元素,它里面都有地、火、水、风——它都有它的坚硬性的部分,就叫做地;都有它有热度的部分,叫做火;都有它湿润的那个性质,叫做水;都有它的流动性,叫做风。因为具足这个四大元素,所以我们身体当中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碳水化合物,任何一个细小的微分,它都有无常性,它都能从生到灭。如果没有四大种性,它就是个固定的,它就不可能有生灭的过程,它就不是无常的。我们人人都希望自己不无常,自己能够活十万八千岁多好!我们的无常是因为什么带来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生命元素当中都有地火水风这个四大种性。四大种性是它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它会变化。它不同的变化所以使我们有生死、有疾病,有头一天不如第二天,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强,就有这些变化。

四大种性的这种观察被阿罗汉放大了。我们的形象、表层的形象,在阿罗汉的世界里面是没有的。手的形象、脚的形象,还有我们眼镜的形象、我们的胸牌、我们的文化衫的形象,这些都没有。在他的世界里面,他只有一类元素,就是“四大种”。“四大种性”是阿罗汉所亲自看到和正在体会的一种觉察,他的一种觉悟。

这个境界也是我们沾不了边的,那么我们现在能够沾边的是什么?我们现在能沾边的就是我们凡夫的世界观。凡夫的世界观,佛会不会去分析它?有人说:“你们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某某道理是不对的,佛教说的才是对的。”何必这么辛苦呢?有人又说:“现在正是因为最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世界观,我们佛教跟他说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佛教也可信,就有更多的人来信佛。”干嘛要这样去分析?对于凡夫的世界观,佛根本就不分析!佛会说你这个地球——现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地球,是对的还是错的吗?没有分析过!根本就不分析!佛对于我们现在的世界,只是说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无常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世界观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生观也在不断地提炼当中。最早的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是父系、奴隶社会、君主社会,到现在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在变。

这个变化,那是大家的业力!佛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比洪水的力量还要巨大。”佛怎么会来抗拒呢?你们有什么世界观,就是什么世界观。这是暂时现象——暂时现象不谈对错!谈什么对错?在这里谈对错——浪费时间!学佛是来讨论这些问题的么?没有价值!暂时的世界观随着时代,随着人类的科技,随着人的生存方式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个世界观的问题,哪里有一个定论啊!随着我们的心量,随着我们的技巧的东西越来越精致,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越来越扩大:我们的心到了哪里,我们的宇宙飞船就能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原子弹就能炸到哪里去(法师笑)。飞到哪里去是探索,炸到哪里是毁灭。探索、毁灭就是人类的现实:我们先探索,然后把好的技术,拿一部分做武器,拿一部分来充实生活;最后有了烦恼、不愉快了,就开始做毁灭的事情。人类的无常现象都在这里。

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办法来把它一概而论。连天主教——在西方社会显得那么高贵的一个宗教、在欧洲社会那么高贵,当烧死伽利略以后,自然科学发展了,最后还认错了。这是一个历史教训。我们佛教还来重复这个历史教训?多么愚蠢无知啊!

我们是不必要来确定凡夫的世界观只能是什么样的。佛教只是总结了经验,只说明了世界观的规律:第一是苦,第二是空,第三是无常。这是多么有价值、多么有智慧的总结啊!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要去求统一,不要去求世界形式的统一。这个思维没有多少价值,有价值的是苦、空和无常这样一个对于世界观发展规律的总结。这个总结让我们驾驭在我们现实世界观之上,我们的眼光提升了以后,我们就有办法放弃凡夫的世界观来谋求圣人的世界观,我们才有可能进步。无休止的探讨——我们人的能量才能有多大,一个人的生命在漫长的生命长河当中那就是一个小水泡,用一个小水泡,用它来涵盖整个江河湖泊,不可能,所以有时候去做无用功那就太浪费了。

这个世界观,从凡夫的世界观而言,叫做“随许世俗”。所以龙树菩萨用他的最正统的佛教教义传承给了佛护论师,佛护论师传承给月称论师。佛护论师他们这一系的人也传承到中国——传给鸠摩罗什大师,也传到中国来。现在从印度到藏文,又把中观这一系最正统的正见知识又传承到了西藏。有了藏文译本以后,又被翻译成汉文译本。这些就把佛陀的这些纯正的看待世界的标准就给记录下来了。

我们是非常有幸的,明天我会送给大家一本书——我们自己的作品、北海禅院的作品,会谈到这个问题,都是这些的(掌声)——都是这个问题的精华纪录。希望大家明天就能够满愿。这个世界观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哪有那么复杂啊?有时候自己做无用功,当然了,就觉得没边,觉得越闹越糊涂。真正做一点有用功,你哪能不收获啊?佛教如果是只让人“悬而未决”,永远是“博大精深”而永无收获,那不说你们不学佛,我早就不学佛了!(掌声)

而且,世界观的这一部分,自从佛教认为“世俗是应该被随许的”,马上佛教就哄抬出了第二教义——就是不光只是世俗应当随许,世俗之后还应该确定一个正见的、理想的一个状态。所以佛教把世俗分成了“暂时”和“究竟”两部分。都是世俗,都还是没有开始修行的人,不修行的人要分成两步来理解世俗:

第一部分是暂时的世俗,这一部分是应当去随许它的。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好了——现在自然科学家他们用那么先进的手段,对世界有那么精密的判断,你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拿一点跟他不沾边的知识跟他去抗衡有什么价值?别人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我们干嘛要去怀疑他?自然现象我们许可就行了——龙树菩萨说这个叫做“随许世俗”。暂时的世俗部分是应当随许的,千万不要做糊涂事。我看昨天的争论,大家争论得很起劲,这都是“暂时世俗”。暂时世俗的问题我们那样的去使劲干什么?浪费啊。(掌声)

但暂时世俗之后有一个“究竟世俗”。“究竟世俗”就是我们要确定的正见。都是不修行的人,我们确定的“究竟世俗”叫做“相似的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伴随着佛的证悟的,我们知道“证悟”我们达不到;但他在证悟的状态之下,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于我们个体人的认识,这个我们可以用知识的方式来了解。把这种了解作为我修行的方向,将来的修行就依靠这个来作为最直观的指导。这个“究竟世俗”——为什么叫“究竟”呢?因为它是直观的,它可以直通于佛境;为什么也叫“世俗”呢?因为我还没有得到佛的证悟,但佛证悟的是什么我已经知道了,从知识上了解了。世俗应该分成这么两块,这是龙树菩萨的正见。

诸位居士,我绝对不骗大家,如果你能够这样确定你的世俗观,确定你的世界和人生观,我敢给大家担保:你不会有太大的烦恼。信佛的居士的大烦恼,都是因为在这一块上弄不明白:到了该随许的时候,我要去修行;到了该修行的时候我随许了。这样互相牵扯,才导致了一些非常烦恼的问题发生。这个烦恼的产生原因就是因为觉得世俗生活跟我的信仰冲突了。这个冲突的主要原因还就是因为没有捋顺:有信仰的人也可以过世俗的生活——那是应该随许世俗的部分;有信仰的人也应该有一个修行理想——它是理想,并不是你现在就这样,它是理想,是你心里的追求。只要能这样确定,敢保证大家三年五年之后都是大菩萨!(掌声)

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世俗被分成了两个板块。胜义能不能再分成两个版块呢?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说我们都已经修上来了,我们都已经修得跟佛差不多了、跟佛很接近了,那个时候还能不能把胜义的部分也分成两个板块?龙树菩萨说,胜义的部分不要再分了。因为随着你在向上修行,首先在你的生命当中消失的就是暂时世俗的那些现象,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在你的生命历程当中逐渐消失——它们离开你了;你的理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让你觉得它变成了真实的——就是“理想”变成了“我的现实”。当你发现你的理想在一步一步变成自身的现实的时候,再没有必要划分那些区域了。所以胜义谛只有一个,世俗谛可以分成两个。

这个就是“一,二,三”的问题。有“一,二,三”的这样一个结构形成,我们的学佛担保只会前进不会后退。所谓“一”就是一个佛果;“二”就是一个佛一个我;“三”就是三种结构:第一个结构是暂时的世俗谛,第二个结构是究竟的世俗谛,第三个就是唯一的胜义谛。

这个结构形成了,我们就可以说就是一个具备正知见的修行人了。成了具备正知见的修行人,也许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但是你浑身散发着一股朝气。有很多人就是只能有正见不能有修行的——我看居士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这样:只能有正见不能有修行,暂时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也不错——我说这个样子也不错:我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光明也有希望也有,我们慈悲也有智慧也有;我们既有欢喜又有希望,然后也可以给人信心、给人希望,也可以给人欢喜、给人健康。只要给人需要的,我们都能够给。为什么?我们虽然没有修行,可是我们可以代表佛陀的使者——众生需要什么,我明白他需要什么,我以佛的这样一个身份,或者是我以佛弟子的形象给别人送去帮助。

其实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修的非常严谨、非常成功呢?但世界观,我们不能正确的都不产生。我们现在的有些居士,一开始信佛就谈“你修的好不好啊”,“我修的不好不好啊”。这个修行的问题,是不是作为居士衡量彼此进步的唯一标准呢?完全不是。正见是第一标准。把正见确定起来了,我们的修行就是轻松和快乐,在进步着的。这个正见要是没有,修什么修啊?越修越烦恼,肯定是越修越矛盾——在修的时候认为自己又没有随许世俗,在随许世俗的时候认为又没有修行,两头事大。

如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正见——正见是我们的“思想后盾”,我们做任何一点善事都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修行,有很多人就想这样。我曾经看到《金刚经》里面说:具备正见和菩提心的人,他向别人布施了一滴水,这一滴水变成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水来回报他,所以他的功德受用不尽。而且在《阿含经》里面说:人的功德就像一滴水,投入了大海就能永远不干。这个话我们可能有点熟悉,事实上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也说过这个话,然后雷锋也说过这个话。这个话都是佛教语言,也要感谢这两位伟人给我们的提示。(掌声)我们的功德要这么修:先确定一个正见,那么我们醒着也是在做功德,我们睡着了也是在做功德,这个多好啊!我们生烦恼也在做功德。为什么?如果确定了这样的正见,我们往往为一件正义的事情,为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而生烦恼——这个烦恼就变菩提,这个多好啊!生烦恼没有太大过失。(掌声)

如果是确立了这样的正见,我们做很小很小的功德就有巨大巨大的受益——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唯一有的条件。你说你一个居士,你能到寺庙里去住几天呢?你能修几天的行啊?你修那几天的行就能担保自己永远不堕落?做的那一点点的功德你就敢担保那几天里真是有菩提心的吗?很难说。菩提心的第一保障就是正见,这个是关键。这个“第一保障”如果是有了,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全都是坦途。就像一个渔网,这个渔网你摊在那儿,它的每一个部分你都捋不顺,你是障碍重重——你网不了鱼反而把自己给结死了;如果这个渔网你把那个纲提起来了,底下的所有的部分都是顺的——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佛教就是这么一回事:难,难如上青天;易,易如反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贤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贤法师)  

 明贤法师:走向未来的信仰 

 明贤法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明贤法师:一位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明贤法师:写清流 

 明贤法师:文化背后的文化 

 明贤法师:述说佛经中的五个“不” 

 明贤法师:软性尚礼与硬性尚法的对抗——地铁打斗与江南st 

 明贤法师:末日谣言真的“末日”了吗? 

 明贤法师:明月可谓圆满,人生难说目的——2012中秋示北 

 明贤法师:明贤历年与诸师友贺年词 

 明贤法师:明贤法师:人生难说目的 

 明贤法师:警惕——谣言还会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