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定法师:佛教徒要重视宗派和谐


   日期:2020/6/9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徒要重视宗派和谐

心定和尚

    随着时代的潮流,近几十年来,佛教也经常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国家地区,召开无数次的国际性佛教会议,会议内容不外是佛教徒的使命、佛教的发展、佛教的未来等等,在议程中几乎都有不少高僧大德呼吁:

    佛教要团结!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如鸟之双翼!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众与在家众要互相尊重!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是互相包容!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

    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门户,各行其道。有些自认顺应时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传统守旧之固步自封,大乘教区认为上座部是自了汉,上座部认为大乘非佛说。国际会议场合,也都能满脸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里,对其他教派还是有些不以为然,这对全世界佛教的力量,以及集体创作的未来发展,都会令人担忧!

    所以我想从佛教义理上,提出一些浅见,愿与佛陀的弟子们,共同勉励!

    第一、 从随喜功德谈宗派和谐

《六祖坛经》记载,当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惠能大师时,要他快走,否则命若悬丝!其经文如下: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自古就有门户或宗派之争,是因为不能随喜功德。

《宝积经》有说到不如法的修行者:「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不能随喜功德,看到比自己殊胜的人,就会生起嫉妒,嫉妒以后就会扰乱众生,批评、毁谤、诃骂、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间就是贡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派,从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诤,实在难以融合和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想想身为三宝弟子,特别是出家众,对于真正修行或弘扬佛法的宗派,不论是强调文化教育,或偏重社会慈善,总之都是佛教,都应随喜功德,虽不能做到称扬赞叹、随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批评打击。胜鬘经胜鬘夫人对佛陀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对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心,佛教必能和谐!

    第二、 从诸行无常谈宗派和谐

佛常这样的问比丘:比丘!五蕴(六入、六界)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三法印的修行次第是:厌、离欲、解脱。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佛法概论)。从观诸行无常到心性解脱,这是佛陀非常实际而微妙的开示。

如知世间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以此义,也可以得到宗派之间静态方面的和谐,例如:须菩提尊者曾对佛陀说:『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金刚经》)

世间有争执,宗派有诤执,都是人我是非。如深知无常是苦,自求解脱都来不及了,还比较、计较、批评、傲慢什么?没有是非,没有人我,佛教宗派之间,自然平静和谐。

在此我所提出,从诸行无常谈宗派和谐真正的重点是,佛教徒要有危机意识!佛教有谈到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如今是处在末法时期,邪说纷纭,奇奇怪怪的新兴宗教,不断出现,人性好奇,一旦接触就会着迷,无法回头,而这些新兴宗派教性很强,手段也很强悍,对佛法信心不坚,正见未成者,往往被吸收进去。

我们伟大的佛陀,他的教法,是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让人类离苦得乐,真正能促进世界和平,最简单的五戒,足够构成和谐社会,善恶因果的理念,就足以令人止恶行善!我们一定要放下对不同宗派的计较、嫉妒、毁谤,我们要全部力量用来大转*轮,推动佛法!

所谓危机意识,就是其它宗教,用各种柔的、阴的拉拢佛教徒;用强的、狠的手段破坏佛教,我们可能都不知不觉。所谓危机意识,就是当今全世界的佛教人口的多少。在中国大陆,基督教的渗透力比共产党的渗透力更强,我们不能自大自满,更不能在教内互相评击,全力培养弘法人材,全力宣扬佛法,目标一致,着力点一致,也可以使佛教各宗派之间达到和谐。

    第三、 从尊重包容谈宗派和谐

在大乘佛教地区,都标榜行菩萨道,而菩萨的智慧也高过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弗。确实大乘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也比上座部的三藏经典更加的丰富,但树有根水有源,大乘经典也是有从大众部佛教发展的痕迹,大乘佛教高唱人间佛教,而事实,古时候也就有所谓独住比丘与人间比丘的不同性格,佛教在中南半岛的几个国家,有几个是佛教国家,假如没有人间比丘的随缘度众,怎么能成为全国的全面信仰,就是军人执政的国家政府官员,仍然对三宝特别是对比丘们,非常尊敬。

《法华经》有常不轻菩萨,我们也要有不轻后学的美德,我们更要有不舍任何一众生的悲愿,如同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法华经》中,佛陀也为诸大弟子授记,将来皆能成佛,他们也同样证无生法忍。菩萨戒的重戒,重在摄受众生的戒条,如不瞋恚、不傲慢、不悭吝都是菩萨的重戒。胜鬘夫人十大受中:从今日起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于诸众生不起恚心等等。

菩萨道之伟大,是心量广,悲愿深。当今宗教界都希望宗教与宗教之间,彼此要尊重与包容。我们佛教界本身,于不同教派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如此则能达到各宗派的和谐!

有人说:「理论归理论,事实归事实!」所以我也不妨举一些事实的例子,可能会让标榜行菩萨道的佛子们,感到惭愧、惭愧!

一、泰国南部三省,常常有人被极端份子杀害,其中也有教师、军人、警察等,所以有些老师不敢留在当地执教。在教师缺少的情况下,曼谷太子佛学院,训练上百位比丘,送去泰南教书,他们的勇敢,令人敬佩。

二、曼谷金佛寺的照坤通猜大比丘,在泰国南部建了一座回教堂,捐赠给回教徒,此事可能会引起不同立场的看法,但我深表敬佩!

三、泰国佛足寺,专门照顾艾滋病患者,并且设立孤儿院,照顾艾滋病患者留下的子女。佩服!佩服!

四、斯里兰卡的比丘们,为了保护佛教,勇敢的挺身出来竞选国会议员,现任的有好几位,这种卫教的精神,真是菩萨!

五、联合国认定五月份的月圆日为佛陀日,所以这几年,卫塞节前后,在曼谷联合国大厦,召开国际佛教会议,都得到联合国的支持。联合国认定佛教的教义可以促进世界的和平,所以经过佛教国家联署争取,而订定卫塞节为「佛陀日」,这些连名的名单中几乎都是上座部佛教(小乘)的国家,我心里除了佩服之外,也感到惭愧!惭愧!

六、中南半岛的国家,人民普遍比较贫穷,所以小孩子都送到寺庙念书。斯里兰卡每星期日,都有超过百万的青少年在寺院念书,或办活动。

七、缅甸或泰国,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期间,总要出家一次,这是很实际的道德教育,人间佛教在上座部佛教(南传)的国家,那么普遍,渊源流长!

还有很多南传比丘行菩萨道的伟大精神,不胜枚举!

这几年来,南传比丘也都有到台湾、中国、日本、韩国等大乘教区参访,慢慢也都能认同。甚至也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在尊重包容的大原则下,应该可以达到各宗派的和谐!

    第四、 从涅槃寂静谈宗派和谐

说到涅槃寂静,总会联想到是今生生命结束以后,不再投胎转世了,阿罗汉现有的生死身,到了寿命尽时,就「前蕴灭,后蕴更不生,而入于无余涅槃」。这种看法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把涅槃寂静看做是阿罗汉的修行果位,其实阿罗汉、辟支弗、菩萨、佛,都是同样证入涅槃,就是修行证入法空性-涅槃的法门也一样,《法华经》说:「唯有一圣道,无二亦无三」,此一圣道就是八正道。出世的解脱法门-四谛、缘起;道谛中的三学、八正道,都是圣者所修行的,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修行证入,都离不了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切圣者,都是依着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脱味,同入涅槃而得究竟的解脱,所谓「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脱床」。

涅槃的证入,就是证入法性,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法性本不生灭,本自清净,本不动摇。

涅槃、法性、实相、空性既然没有差别,那为什么还有上座部(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分呢?简单的说:声闻弟子见法性以后,一直努力修定修慧,直到俱解脱阿罗汉为其修行的最终目标-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菩萨行者,见到法性后,以此为基础,发大菩提心,行大悲心行,福慧双修,直至成佛。而菩萨修行要具备三德:(一)菩提心(二)大悲心(三)空性慧。此空性慧就是初果或初地行者,见法性的智慧。佛陀说:「观缘起即能见法,见法即见佛。」由于无常无我而悟入法法归于寂灭,现觉得没有一毫可取可着的。这无着无累的觉证,即涅槃无生-生死不可得的确证!

有一位南传比丘,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一切法性空寂,涅槃如火之熄灭,一灭永灭,如何度众生?

我就说:菩萨见一切法空性,却不证入涅槃,以此智慧-理念,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愿,广度一切众生。《金刚经》须菩提请示佛陀,菩萨云何安住?菩萨最重要的当然是安住菩提心,而不可缺少的是住于「空性」,法空性无所住,以此理念行一切善行。应无所住就是住于空性。

涅槃寂静是一切法的实相,不论是正报依报,精神与物质,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万法皆空,菩萨有此智慧,所以菩萨不入涅槃,因为当体即空,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实相。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菩萨虽度众生,但是众生也是空性的,实无有真实自性的众生可度。

菩萨自身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空观成就-涅槃寂静的智慧。而菩萨云何降伏其心?如果行六度波罗蜜时,或行一切善行时,内心有能度的自我,有受度的众生,就会比较、计较,甚至骄傲或轻视他人,所以度众生时,行一切善行时,时时观照,自身空、外境空,这是观照般若的方便。以此降伏我执的习气。

缘起性,万法皆空,当下就是涅槃寂静,不比较、不计较、不嫉妒、不傲慢,才能顺入涅槃,才能与实相相应,则宗派可以达到和谐。

我在此作一结论,就是星云大师的话:「众缘和谐,诸事圆满,合作无间,效果加倍!」愿佛陀的弟子,都能和谐相处,在各个国家互相影响,成为和谐的社会,进而达到世界和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心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心定法师)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三)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二)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一) 

 心定法师: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 

 心定法师:佛教的核心——缘起法 

 《金刚经》心定法师唱诵,跟读一遍即得一份功德 

 心定法师:《金刚经》与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烦恼的产生 

 心定法师:世间学佛的捷径了知诸法空性发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