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定法师: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日期:2020/6/9 23: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心定和尚

各位同参,专心谛听!今天要讲的般若内容,主要是引用大乘佛教龙树菩萨的《中论颂》里面一句很着名的话来解释:“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句话也是中国天台宗用来成立的教理——“一心三观”的依据。

9-1 “因缘所生法”

首先来看因缘法,它是佛陀观察世间以后所体证的真理,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一种哲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有心意识的、没有心意识的,都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材料或关系条件组合的。不同材料或者不同的关系构成不同的结果,佛法把它叫做“一合相”。

我们世间的人就把“两种以上的材料、元素、关系、条件”组合成的每一样东西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产生一种盲目的染着、执着,想要贪爱、追取,因此造出种种的善业、种种的恶业。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穿世间的假相。一旦看穿了,那个层次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所谓的实相。

例如一本书是经过作者思考,还有笔、电脑、打字机等种种的因缘写出稿子,再经过印刷厂制造成一本书。这一本书的“近因缘”是作者的学问、知识和文笔的技巧;“远因缘”则是这个作者靠什么因缘来到世间,他凭什么因缘得到知识学问。

一本书的成立要经过那么多的因缘、关系、条件组合而成的,所以这一本书是因缘和合的。既然是靠因缘和合的,就很容易知道它不是自己有的,它是靠因缘有的。它不是自己生的,它是靠因缘生的。它不是自己成立的,它是靠因缘组合而成立的。

所以只要你能讲出一样东西,世间上的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是要两个元素、关系、或者条件、材料的组合吧!有生命的个体也是这样子,总是要靠母体在某种过程中生下来的。

所以佛法说“诸法因缘生”。“因”是形成这个结果的主要部分,“缘”是所有能够帮助形成现在这个结果的那些关系条件。“因”跟“缘”和合起来,就是一个“果”。所以每样东西都叫作“果”。

例如这个禅堂就是个果。禅堂之所以成为禅堂,必然有它的因,基本上有“土地”为因,“材料、设计图、人工”为缘,才能构成这个禅堂。又比如大师三十年前卖掉房子来买这块土地,那么大师就是“因”,信徒的需要为“缘”,买下这个山头、盖这个道场为“果”。

世间的一切就是这样子,主要的“因”加上次要配合的条件为“缘”,产生了“结果”。不管是“同时的因果”或是“相续的因果”,必然通通包含了两种以上的因素、条件、关系,所以叫“诸法因缘生”。

9-2 “我说即是空”

因缘所生的果,我说即是空。佛法说这种状况叫做“空”,所以“空”是靠一切因缘的假施设、假合而成的。没有真实的独立体,没有真实的永恒体,没有真实的实在体,所以不是独一的,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实在的。只要一个因和一个缘构成一个结果以后,它会影响左右前后的关系,它本身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它自己。

例如这个房间的周围圆圈本来没有地毯,由于走路时有声音,会干扰静坐的气氛,有这种“需要”为缘,所以铺上了地毯。可见种种的需要都是成为后面结果的因缘。每一个果能够影响前后的因果,也受前后因果的影响。一般人都会讲:“目前自然生态的环境保护是一种因果循环”,其实一点儿也不错。

我们既然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缘而生的,所以一切都没有自己的体性,都是靠因缘而成为这个样子,或者靠因缘而成为那个样子。例如塑胶原料由于模子的大小不同,而成为家庭用具,或成为工业用品,或是成为建筑材料。“缘”的不同,就好比工厂里的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同,所以作为产品的“果”就不一样了。

可见每一样东西都是随因缘而成立的,没有自己的体性。成立以后又受周边的影响,使它的质量不断地改变,终于破坏、消失。消失并不是真的消失,能量的归于能量,质量的归于质量。或者不同的质量分散开来,又去和能够跟它相应的一些材料结合起来,构成另外一样东西。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在因缘的变化之下,成为这个样子或成为那个样子,没有一样东西有自己的体性。因此佛法说世间一切只要是靠因缘生的,都是“无自性”(没有自己独立不变的体性),无自性的本意就是“空性”的意思。

中国佛教因为一、两千年来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大部分的人平常都能谈得出一点佛法来,只是不明白世间的真实相而已。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宇宙世间的真实相。要认识这些真实,那就唯有透过缘起法才能解释世间的一切,才能点破世间的假相,才能让我们透视假相而得到证悟:它的真实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生灭。

9-3 “亦为是假名”

我们正确的认识世间既然都是因缘生的,都是一种假相,就能得到一些结论:

(1)没有一样东西是固定的

所以一旦因缘成立以后,它又会去影响别人,也会受别人影响,然后不断的变化,所以没有固定的、永恒的“果”。这种“诸行无常”的道理,我们虽然也能讲给别人听,安慰别人世间是无常的,事实上真的有一件重大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是放不下的。为什么?因为“诸行无常”是你得来的知识,不是你的正见。

你只不过是耳朵听一听,或是自己观察世间,体会到“无常”,并没有从缘起法去深刻的思惟,再加以深入的观察,然后对这种见地做一种肯定:肯定世间在缘起法、因果定律之下,从有到无,从生到灭,从生到死,必然是无常的。我们学佛不要学别的,先能够把这种正见培养起来,你才有可能解脱。

平时偶而讲一讲“世间无常”,怎么能构成你的人生观呢?必须时时刻刻去思惟“诸行无常”。为什么?一切都是缘起的。靠因缘带动而现起,依因托缘而生起,叫做“缘起”。既然是靠因缘而现起,就不是自己现起,就不是自己生,就不是自己有,就不是自己成的。肯定这一切都是假相,都是无常的。在无常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执着权力、地位呢?

你有执着、有贪求,有求则苦,无求乃乐。有求就害怕“求不得”的痛苦,有求是一种颠倒的虚狂妄取。世间是不真实的,你为什么一定要追求?这叫盲目的追求。得到权力,你又能够怎么样?过几年不是还要换人吗?学佛能够正确的观察缘起法,就能够正确的认识世间的无常相,才能真正放下权力、名位、和欲望。

能放下,你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就是“自在”。能够对缘起法做如是观而得到自在,这个人就叫做“观自在”。各位想要自在吗?唯有观察缘起法!缘起法是解脱生死、当下自在的不二法门,这是佛陀证悟的。

(2)每一样东西都没有独立的个体

每样东西那里有一个独立体?“我”的定义是“能够主宰,能够独立”的。以人来说,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部分。物质又分为“地、水、火、风”;精神又分为“受、想、行、识”。以众多的精神体和物质体结合而生,简单的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众的和合,叫作“众生”。

所以“人”并没有实在的个体。一旦死了,“地、水、火、风”各归各的,“受、想、行、识”回归到这个识,继续附着在下一个名色(注:精神与物质),成为另外一个个体,继续再投胎转世。“识”只不过是我们身、口、意的行为从“质量”转换成“能量”的无量无边的记忆力,所以它是缘起法,是不真实的。

能够观“诸法无我”,对世间的欲乐——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及男女情欲,就能慢慢转淡、慢慢放下,现生就能在五欲、情欲方面得到解脱自在。

9-4 “亦是中道义”

在经典里头,像 《般若心经》最先告诉我们的是观照的方法,观照一切是缘生的,它体性是空的。地、水、火、风没有真实,所以组成的“色”就没有真实。它的体性是空的、是无自性的。观察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它的当体没有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所以“空”是从物质当体去观察出来的,这就是“中道”思想。

现代物理学说是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不同型态的东西,产生不同的功能,所以它的名称也不同。一切随因缘成为这样,成为那样,而有不同的形状、大小、体积、功能、作用。所以世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

“缘生的”就是物质的现象,“体性是空的”就是它的真实相。所以色和空是相同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能够透视它的虚妄不实,当下就能认识它的无自性(注 :没有独立不变的体性)。因此知道假相的“现起、存在、变化、消失”不是真实的,并没有永久不变的生灭现象,所以《心经》把它叫作“不生、不灭”。

就好像虚空一样,不管乌云、白云怎么现起、怎么消失,对虚空并没什么影响。这个没有变动的“虚空”可以勉强譬喻成我们的“真实相”或“空性”。虚空并没有动摇,虚空并没有生灭,虚空并没有垢净。所以一切法的真实相里,是不生不灭、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体悟就是“涅槃”的境界。只是用“寂静”来形容“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等种种变化的不真实而已。

透过缘起法来认识世间的假相,就能够进入到世间的真实相。观一切法即是缘生而无自性,就是见到一切法的法性,所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个“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参禅、明心见性的最终目标,也是皈依三宝里的“皈依法”、“皈依涅槃”的最终目标。

学佛的最高层次就是皈依法,皈依涅槃。涅槃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先不断从缘起法来观察世间,培养“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样的见地。慢慢的一方面得到解脱自在,一方面对世间毫无贪恋,而逐渐与涅槃的真实相相契合,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

有了这种心意识的见地,就是正见的“成就”。这对解脱生死来说,是真正的“出离心”,出离三界、出离五欲、出离世间法而进入“出世间法”。

9-5 断除生死的过程

从缘起法来观察,解脱生死是有可能的。前面跟大家讲过,由于六根接触六尘,缘“触”而有感“受”,缘“受”而生起“爱”着,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生”,缘“生”而“老死”,缘起法的“流转门”就是这样下来的。

现在回观“还灭门”,六根接触六尘时起了“出离心”,不贪恋世间,所以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尽则一切痛苦皆除,因此得大解脱,得大涅槃。

大家要有这样的知见,这就是正见。从大乘佛法来说,这叫“般若的空性智慧”,能够观一切法空。为什么?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缘生无自性的。

语言是透过思惟才有的。心不平则鸣,有意见一定是有“接触,感受”以后,才会想像、分析,得到概念而成为语言。因此语言是缘起法,是无自性的。心念的思惟一定也要透过六根的接触,才会有思惟分别,所以思惟也是缘起法,也是无自性。身体的任何动作也是一定都跟外境有因缘,才会有动作。

所以,所有的语言相、文字相、心念相、世间一切相,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认识它的实在体性,就知道一切是假相,一切的本来是不生不灭,就不会加以虚狂妄取,不采取行动就不会继续造业。

没有造业,再加上定力的培养,业的这股潜在力量就不会形成一种冲动力来引导我们投胎转世。所以认识世间的真实相,叫作“般若智慧”,又叫作“明”。原本我们认为世间是实实在在的,叫作“无明”。以空性慧的“明”来对治虚狂、妄取、颠倒的“无明”,这样子我们自然有解脱生死的可能。

大家对世间的一切要作如是观察。为了要培养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作你的话头,作为你的疑情也可以。常常参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缘生无自性。就是这样子。

你能够经常地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种不实在相,经常作为你参究的话头,甚至成为你的口头禅,一样能构成对外境的一种自在、解脱的力量。这样子成为你的口头禅、或是思想的一部份。而当禅定的力量慢慢地达到“近分定”、“未到地定”,或是能够达到“根本定”更好,自然会引发空性的无漏智慧。

以这样空性的无漏智慧,来观察世间无自性的一切假相,就是以“无分别智”观察世间的“无分别境界”。最后契入时,全体脱落,得到内在的超越,这就是达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证悟境界。因为能观的智慧是无自性的,所观的境界也是无自性,契入成为一体,所以叫作“无智亦无得”。

大家今天开始,了解缘起法以后,你就要懂得彻底的放下。人生最后是一无所有的,“千间房屋一张床,家财万贯三餐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间一切乱纷纷,最后是不了了之。你能够带走什么呢?放下吧!真能放下,才能真得解脱。大家参话头也可以,观空也好,继续用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心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心定法师)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三)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二)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一)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 

 心定法师:佛教徒要重视宗派和谐 

 心定法师:佛教的核心——缘起法 

 《金刚经》心定法师唱诵,跟读一遍即得一份功德 

 心定法师:《金刚经》与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烦恼的产生 

 心定法师:世间学佛的捷径了知诸法空性发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