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性法师: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日期:2020/6/12 14: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宗性法师

  蒙大和尚慈悲,今天很荣幸地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作一些佛法上的交流。我个人很惭愧,但是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学习佛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今天上午我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通过我自己出家这十多年来的学修,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烦恼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或者生活条件的不好,而是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缺乏勇气和信心。这种勇气和信心的缺乏,我觉得是由于我们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智慧,使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觉得不那么自在、和谐,老是有坎坷、碰撞与摩擦,有情绪的起落、起伏。所以,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除了要改变生活状态的一些情况以外,更需要提倡去拥有智慧,去开发自己内心智慧的宝藏。用佛法中的智慧来透视生活,也就是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修行当中,过一种智慧的生活,让生活充满智慧,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包容与慈悲,少一些摩擦、隔阂,那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如实地观照生活,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打算分两个部分来讲:第一,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它;第二,就是我们如何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一、我们为什么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我觉得这有两个层面,从人类现在的人文精神需求的角度,我们需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从现在信仰的现状来讲,我们更需要用佛法真正的智慧来透视生活。

  (一)、人文精神的需求。

  人文精神的需求,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与光明来照澈我们的内心,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科技不断进步、信息的全球化等等,使我们这个社会彼此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是所谓的地球村,拉近了大家生活的距离。虽然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运用一些方法、手段、技术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结果自然没有被征服,相反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可怕的报复。比如水灾、火灾、生态平衡失调等等,严重威胁到我们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存环境,给我们带来了生存危机,使我们没有一种依靠感和安全感,人们称它为"生存危机".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人们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一些人的精神领域中,尤其是价值观、人生观也面临着严肃的考验。出现了道德观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承担精神少,拿来主义多;奉献精神少,占有主义多。一些人只知道去占有大众的、公家的、别人的,而不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奉献给大众、奉献给社会,甚至看见别人的奉献,他还怀疑别人是不是在出风头、沽名钓誉。一些人别人拿东西给他,欢迎;让他拿东西给别人,不行,这东西是我的,是我好辛苦弄来的。有的人让他做些事,他不愿意承担,还会讲这事不是我干的,我是干大事的等等,我们把它叫做"价值观的危机".物质文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出现的生存危机和价值观危机。在这种危机背后,我认为现代人类面临着三种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

  第一,人与自然的矛盾。人老是要去征服大自然,就把人和自然放在一个对立的层面和对立的角度,这样违背了自然的存在与发展规律。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讲的"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与自然应是和谐一体的,是互相依靠的,而不是对立的。如果对自然索取、占有太多,就破坏了它自然运转的规律和平衡,就会遭到报复,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佛家讲"依正不二",就是告诉我们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的,是在一个平等的层面,而不是谁高于谁和谁征服谁。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和谐、不统一、不平等,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提倡、在呼吁需要大家去解决的矛盾。

  第二、人与他人的矛盾。奉献少、占有多;承担少、拿来多,就造成了人与他人的矛盾。在家里,一个人必须面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如果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容易吵架、摔东西,现在人吵架最爱摔锅、摔碗,甚至还有摔电视机的,结果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认为学佛的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家庭问题,学佛的人喜欢讲要"普度众生",芸芸众生我一个都不放过,可是恰恰就把家里那几个人给放过了。度不了家里那几个人,肯定也度不了天下众生。虽然度天下众生的心愿很好,我们很赞叹、随喜,但要从眼前做起,因为家庭成员都不支持,后院起火了,就会不让你出门,不让你学佛,苦恼、矛盾自然就来了。要处理自己同家人的关系,就是要放下,放下自己的身份。现代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挺严重的,比如一个人回去以后就往那儿一坐,要家里人给拿水、做饭,家人自然就会反感,这样跟老婆孩子、父母的关系就很难相处。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学佛的老太太、老头上庙里皈依以后,回到家里就宣布:自己是佛教徒,从今天开始,我要过我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我们谁也不管谁。这样的家庭关系一定是处理不好的,所以我经常对那些初皈依的老头、老太太说,你们皈依以后应比以前表现得更好,比如你把地擦得能照出人影来,他回来保证高兴,你要去庙里、要去朝山拜佛,本来只给你一百块钱,结果会给你一千块钱,因为他觉得你学佛挺好,回来会更好地为家里服务。

  单位同事之间也不好处,现在竞争机制很厉害,处理不好就是矛盾,特别在工资、晋升方面很容易闹出矛盾,这个竞争机制一方面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另一方面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伤害。我们佛教徒,在单位里一定要协调好和同事的关系,要不怕人家升级,你跟人家关系好,人家升级了还真有可能帮助你。还有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这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透视、协调它。

  第三、人与自我的矛盾。有的人会讲,自己跟自己还能有什么矛盾?其实,这个矛盾最大,人跟自己的矛盾很多。比如今天你在办公室,有个人给你送了个红包,你就在那里选择,要了,会不会有人揭发;不要,这个东西又很可爱。这就看这一念间你能不能战胜自我,能不能战胜邪恶,如果是不要白不要,反正没人看见,便揣起来了,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你没有战胜你内心邪恶、贪欲的观念。所以,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就是要用智慧去战胜邪恶、战胜贪欲,也就是你的内心里善与恶的斗争,就是你自己人格的斗争。西方心理学家讲人有多重人格,人一会儿非常善良、笑容可掬,一会儿又是青面獠牙;一会儿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会儿又内心肮脏。相对前面两个矛盾,后面这个人与自我的矛盾最不好解决。因此,人必须在内心里面去战胜那个自我,那个自我里的邪恶、贪欲,让你的人格在自善、兼善的下面统一起来,要把那些邪恶的、贪欲的自我观念统统清除出去。

  对上面谈到的两种危机和三种矛盾,我觉得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化解矛盾与危机,让我们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他人和谐、本身人格统一。要树立很好的价值观,不断地提高我们生存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进而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所以,从人类人文精神的需要,我们要调整两重危机、化解三个矛盾,就必须运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解决、协调它,最后达到能够真正化解这些矛盾与危机。

 (二)、信仰现状的需求。

  我出家已十二三年,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不论是在僧团里,还是在社会信众群体里面,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的情况,都很不理想,很多人学了多年还不知道怎么修行。根据目前信仰的需要,我也觉得需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像我们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禅一样,能够观照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充满禅机,在禅修中生活。就需要在信仰的层面做一些调整。我们现在信仰的现状,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盲目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一、盲目主义。现在很多人去庙里喜欢拿一大把香,跪在蒲团上面,念道什么观音娘娘、玉皇大帝、灶王老爷、土地公公,只差没念到真主和耶稣,好像联合国要开会了。出现这种现象,这也不能责怪他们,是由于非常的盲目,他们分不清这些名字代表的意义。有人将这种盲目主义归为"见佛就拜,见官就赖",这些人不是见了佛才拜,而是见了什么都拜,只要是在台子上的都拜,不管是什么玉皇大帝、土地公公、灶王老爷、城隍、火神雷神风神,反正一大堆。他就觉得这东西好,当然应该肯定这个心情是好的,至少他有一颗敬畏的心,如果他没有一颗敬畏的心,他不会去拜,而是让你拜他还差不多,但是这善良的心的背后有一种盲目的观念。上次我有一个同学到成都,我就陪他去几个地方走走,看见两个东北人先在我们庙里拜,我那同学也是东北人,于是寒暄了两句;我们去青羊宫时,碰见这俩人又在那儿;后来到了武侯祠,看见那俩人又在那儿拜起了诸葛亮。我就想中国人这种民俗信仰,不管是红脸黑脸,还是包公关羽,他都觉得可爱,只要能给自己好处的都拜,这就是一种盲目主义。

  第二、功利主义。现代人老老少少都有所求,老人希望菩萨保佑自己没病没灾,保佑全家人都不吃药。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跑到庙里去请愿,她丈夫家姓史,她就在佛像前说:"菩萨呀,你要保佑我们家死(史)老大、死(史)老二、死(史)老三,"旁人听了纳闷,她还继续说"还有死(史)老头。"年轻人不同了,拜一拜求他的股票明天涨一涨,炒股的要靠菩萨,考学、上研究生、找对象等等都要靠菩萨,菩萨千手千眼都不够用了。城里人条件好一点,拜佛有时能称个十斤香蕉五斤苹果,乡下人没有钱,就端块豆腐,拜了佛以后还把这豆腐拿走,说回家炸了吃,人家问她这样做菩萨会不会生气,她说不会,已跟菩萨说过了,菩萨会原谅的,她这一块豆腐要菩萨保佑她家的猪多长肉、鸡多下蛋、蛋比人家的都大、稻子增产、小麦长高一点等等,菩萨豆腐没"吃成",还要保佑她二十多件事情。这些都太功利了,菩萨不是给谁作交易的。讲一个笑话,我刚当小和尚的时候有些脾气,现在脾气都给磨光了,在成都有一个习惯,有人要拜佛,庙里就拿那个大罄敲一敲,和尚成了敲罄的,后来我去被安排在观音殿做香灯。有一天有个老太太来拜佛,我故意不敲,老太太就看着我,我就看菩萨当没看见她,这老太太生气了,上来跟我理论,说我拜佛你怎么不敲罄,我说我是来当和尚的不是来敲罄的,她急了说不敲罄你这和尚怎么当的,我一看她急了,就把火降下来,说你要敲也没关系,我给你补上,本来敲三锤,现在给你敲九锤,不过在我敲以前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让我敲,老太太说你这都不知道还当和尚,她说"拜佛不敲罄,菩萨不知情",你不知道?我说那我就不敲了,搞了半天你让我敲罄是要提醒菩萨,让菩萨看你在这儿拜佛是不是,菩萨是不用提醒的,菩萨有千手千眼,哪一个角落都在他心里面,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包,老太太看我说得有道理,也就不跟我吵了。所以这个就是非常功利的,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第三、现实主义。就是要实惠,而且要立竿见影。有的人今天拜菩萨求明天股票涨一涨,明天没涨,就觉得菩萨不灵验;又去道观里拜太上老君,还是不涨;就拜真主,拜耶稣。今天拜了明天就见效了,他就觉得这个菩萨很好,给自己实惠了,就是这样的现实主义。

  讲这些信仰的现象,我不是在否定它,没有要否定这些人的意思,相反,我非常鼓励,因为有了到庙里拜佛的这一个念头是非常善良的,关键在于我们僧团的师父们如何去引导、教化他们。让他们走正路,他盲目,告诉他怎么不盲目;他功利,告诉他学佛不是功利;他现实,就告诉他要想有好的现实就得明了因果,从因上入手,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学佛多年的人,老是找不到下手处,不知如何修行,甚至有的人念了三天的"金刚经",就说自己怎么还没成佛,佛不是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自己念了多少阿弥陀佛还没成。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精神,都是理解上的不到位。

  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高这样的信仰层面,有必要对这些信众做正面的引导。应告诉他们,要用佛法的智慧去生活,用佛法的智慧去工作,用佛法的智慧去处理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用佛法的智慧去待人接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光明,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前途,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很自在,才能够真正洒脱得起来。

  基于前面讲的人文精神的需求和信仰现状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指导生活,让生活充满智慧,让佛法的智慧来照耀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生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生命就会逐步达到净化,这样我们学佛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学佛不是什么深奥的事,就是要改变我们生活的现状,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上次在成都有个副省长问我佛教好在什么地方,我说佛教是解决生活的问题,佛法以净化生命为起点,以改造生命为归宿,他听了很高兴表示赞同。我们就像是劳改犯,都是没有改造好的人,我们都有缺陷,要不断改造,只有佛是改造好的,佛是智慧圆满、悲心圆满、人格圆满。所以佛法就是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要让我们的生活很和谐,生命的质量非常高,那就要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来。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透视生活。

  二、我们怎样运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可以这么讲,佛法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一生讲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就是怎么样净化我们的生命,如何改造、提升我们的生活。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都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给予开示的,但佛法这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都拿来。记得去年大和尚曾讲过,学佛修行三件事,就是见地、方法与功夫,其中学佛修行的方法很多,道路也很多。比如说我们要从赵县到北京,有很多条路,有火车、有高速公路、还有国道等等,但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你可以选不同的路,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到达北京。学佛修行也是一样,就是你要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是那个方法对你都管用。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五分钱的感冒贴,可以治好你的感冒,五百块钱的长白山好人参,治不好你的感冒。对症的药,五分钱的是好药,哪怕是泥土,不要钱的,也是好药,我小时候买不起药,手破了个口子,没有创可贴,就在地上抓一把泥土敷上便不出血了。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比较适合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我不能都讲到,也没那个本事,只能就一个层面、一个方法,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交流,这个方法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四念处".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小乘的法门,我们是学大乘的。不是这样的,法门是没有大乘、小乘的,佛法是没有大乘、小乘的,只是由于我们每个人根基不同,对佛法的信受与理解会有差距、距离,才有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佛是根据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佛在哪部经典里面讲,哪个法门是最好的,佛都是说,这个法门你信受奉行,你就会证得什么样的果位。佛的经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很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现在我们开会都有开幕式,这就是序分,像昨天我们的开营式,你就可以如是我闻,在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有大和尚、谁谁出席会议。正宗分就等于正式作报告,正式开大会。大会结束时要说:我们这个大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希望你们回去把这个大会的精神要传达、要贯彻、要落实,这就叫闭幕式,经典最后也是这样,佛讲经要结束了就说你们这些人,将来如是信受奉行,将得什么果位。

  "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是没有大小的区别,佛法是平等的,只是由于我们众生的根基不同,在修行的过程中因境界不同,才会出现什么所谓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的区别,关键是你的发心,也就是你发的心是大还是小,你发的心是宽还是狭隘,这种发心来自于你对佛法的信受,你对佛法的空性的信受,你对佛法菩提心的理解,你对佛法慈悲的理解,因为你发心的不同,所以才有大乘与小乘的不同。现在到处都讲在末法时代众生如何不好,我在成都特别鼓励那些老太太说你们是正法的使者,使那些老太太很受鼓舞,说自己活了八十岁还没人鼓励过。佛法没有正法、末法,缘起的空性永远存在,即使到时候人类不存在了,这空性的道理还会存在。佛法没有正法、末法的区别,只是由于我们众生的根基,离佛的时代越久远,大家对佛法的理解就越走样,修行也越不用功,希望真正成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尽管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但我们佛教徒却不要有这个思想,当然有这个忧患意识也是好的,佛法到了这个时代了,我们更应该积极去努力、去改变。我们要向正果法师学习,正果法师在文革的时候曾讲:"我在佛法在!"这是何等的气魄,现在我们每个人发起大心,就要有我在正法在的这种大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起这样的大心来,佛法就一定能弘扬开来,正法就能久住。所以我跟成都那些老太太说,你们要做正法的使者,她们说自己没文化,我告诉她们没文化没关系,你只要用心修行,念佛诵经那就是正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起这个大心来,要有危机感,要去努力挽救,承担起这个责任,把正法的这个担子担起来!

  "四念处"就是四个内容,即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之所以要选择四念处来作法理上的普及,乃至我们将来能在生活中去运用,是因为我个人感觉,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每天都要碰到来自我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种种的干扰、困惑、障碍,一部分是来自身体方面的,一部分是来自心理方面的。我们的这个身和心碰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感受,比如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身心疲惫"、"他累得身心憔悴",我们往往在对待这些身心的感受的时候,心态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身的问题、心的问题乃至感受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生活里面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念处"就是针对我们生活里天天必须碰到的身体、心理、感受上的一些问题,进行透视和对治。

 (一)、观身不净。

  我们现代人在身体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里面对身体下的功夫最多,一打开电视,那些营养品、养颜液等针对身体的广告也最多,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围绕这个身体在转。有些老太太常为自己的身体发愁,使得现在养颜胶囊挺畅销,当脸上有皱纹、有波浪了,心里面就觉得难以承受,就天天想办法把这一道一道的东西弄掉,有时我和她们开玩笑,有皱纹好办,脸上的皱纹你觉得不好看就用熨斗去熨一熨,老太太说这样那能办得到,我说既然办不到,那就是自然规律,它该有波纹就得有,你干吗对这个东西发愁。有些年轻人,更是害怕有皱纹,早早就去做准备,所以走在大街上会经常看到有的人的脸就像灰面涂上去一样,努力地要把那个痕填满。有些人认为眼皮单的不好看,就去拉个双的,结果眼皮肿了,适得其反。有的人脸上痣太多,嫌影响美观,就要去取掉,有的越取越大,被那个烂痣药给烂大了。除了脸上还有的在头上,一会儿波浪滚滚,一会儿耸得像个金字塔,殊不知怎么弄,那还是头发,而不能叫猪毛。有的人听别人说自己气色不好,就担心是不是营养不良,回去就要改善改善、补充补充,所以我们很多的精力都投放到这上面去了,一辈子都在为它服务。老子讲"吾之有患,为吾有身",有了身体这个东西就是大患,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围绕着这个身体,从内到外成天围着它转。

  佛法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外面有一层皮,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胃就像个茄子,肠子就像不规则的电线一样,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带着血腥味。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净,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还有耳屎等等,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懒,早上起来眼屎还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饭。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你要如实观察,这个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没有那么可爱。

  佛法告诉我们不要在这个色身上用功夫,这个躯壳就是一具臭皮囊,里面包的全是臭东西,学过解剖的医生会知道肚子划开后是什么的状况。所以我主张那些修行人应到医院去看看,看看那些要死的人是怎么死的,看看那些死了以后的人是什么样子,甚至把肚子打开看一看,要不然老觉得这些东西好可爱、放不下。人的这具躯体是很短暂的,一般也就几十年,保养再好也就百十来年,没有必要紧抓住这个色身放不下。佛法跟我们讲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别以为自己长得十分标准,将来大家殊途同归,都要成这个模样。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都是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唐朝有位大臣叫狄仁杰,这个人很能干,当年他赶考,路上到一客栈去投宿,老板说没有房间了,只有一间是从来没有人敢住的,那个房间里面曾经有一个吊死鬼,是个女鬼冤魂不散,狄仁杰说我怕什么鬼,就坚持住了进去。住到半夜,这个女鬼真的来了,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狄仁杰想我跟你没冤没仇,你找我也没用,就站了起来,一拍桌子讲,你这个样子不算可怕、不算恶,你再变一个样子,比现在恶一千倍、恶一万倍再来找我,你这点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结果那个鬼还真的走了。后来狄仁杰就写了一首诗:"世间美色常如春,我不YIN妇妇YIN人,若将美色视亡妇,遍体蛆虫臭难闻。"我们这个生命是很短暂的,这个躯壳、身体是很脆弱的,比如吹了空调就有空调病,风扇一吹肩腿就又酸又疼,好像现代许多人都禁不起风吹雨打。佛教告诉我们要认识到身体的短暂,身体的脆弱,身体的肮脏,但这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它了,就可以虐待它,虽然要观身不净,让你要放下这个身体,但不能轻生,轻生也是在犯错误。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让你通过不净观,对身体的肮脏、短暂、脆弱理解以后,放弃对这个色身的贪恋;另外一方面,让你不能轻视这个色身,你要是轻视、虐待色身,那也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我们要行中道,食能果腹、衣能避寒就行了,而不要在上面下太多功夫,天天围着这个色身转,又是减肥又是补充营养,都是没用的。在僧团内部,经常会有些师父们衣服穿得非常破烂,对自己的身体很虐待,还说自己是在修头陀行,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是脏就代表头陀行,艰苦朴素才是头陀行。释迦佛在印度时的所谓头陀行穿的衣服是碎片拣的,但都是洗得很干净后缝起来的。我听老参师父讲,过去有一位僧人,他身上看起来非常脏,长了很多虱子,没人敢接近他,后来他看这样下去不行,得让别人信服,于是就把身上的虱子一个一个抓出来,放在手掌心里,让它们排成队,这些虱子就乖乖的排起了队,让虱子左转,那些虱子就向左转。这位才是真正修头陀的僧人,那些虱子是他养的,他那是慈悲,而你长虱子那是懒惰。佛教讲这个不净观的积极涵义,是消除我们对色身的贪恋,贪恋色身是极端的观念,轻视色身也是极端的观念,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这个就需要用佛法来透视我们自己。如果你透视了,你就会放下对色身的贪恋,也会摆脱对色身的轻视,会更积极地把这个色身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色身不是仅属于你的,色身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不净观,养成对色身的不贪恋或轻视,从而更加积极地把你的整个色身投入到为社会大众的服务当中,这就是我们大和尚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佛教徒要懂得,我们生存的空间、生活的机会都是社会大众给我们提供的,我们日常中的吃、住、穿、用都是社会很多人在为我们服务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奉献精神,放下围绕着对色身贪恋的这样一些观念,把我们的整个色身奉献给社会大众,用我们的色身去回报社会,回报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反过来,我们对社会也要有贡献。佛教徒应有一个观念,就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你要把整个身体奉献尘刹,至少你可以把整个身体奉献给整个家庭、奉献给单位。我这几天在转走廊时,看到"别怕累坏身体"的漫画,就是在启发我们不要怕累,累也有妙用,越累越有喜悦。佛法教我们观身不净是有积极意义的,不是让你消极,以为这个身体没意思,反正就这样,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更积极地发挥你这个身体的作用,发挥你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身体,通过对身体这种不净的认识,而放弃对色身的贪恋与轻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把我们这个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奉献给社会大众。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很轻松、愉快,就不会有疲劳感,即使有疲劳,也会觉得是心甘情愿的,而不会觉得勉强、吃亏。

  (二)、观心无常。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几斤重,没有人能够知道。有人讲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讲的这个心是广义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从观心无常这个层面来讲,起码有一部分的涵义是指我们的观念是变化、流动的,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是活动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是变化的,你刚才来听讲的那个人,跟你现在这个人,已不是一个了,因为你体内细胞新旧更替、新陈代谢,早已面目全非。《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流动和变化就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我们的身体是这样,我们的心、观念、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都是如此。《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的就是这个心是无常的,是不可以得到的。历史上有位和尚叫周金刚,他一辈子就写《金刚经》的注解,他写好以后就挑着一个担子,从四川长江一带出来,想到各地去找人看看,有一天走路累了,就到一个凉亭停了下来歇脚,看见一个老太婆在那里卖茶卖点心,他饿了渴了,就要买老太太的茶和点心吃,老太太问他担的是什么,他说担的是《金刚经》的注解,老太太说你会注《金刚经》,那我考你一个问题,你要能答上,我的点心免费供应;答不上来,你给钱我都不卖给你。周金刚一听以为不在话下,就说随你考吧,老太太便问《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的点心是哪个心?这时周金刚却答不上来,老太太就说你走吧,我不供养你。周金刚一看气坏了,自己堂堂一个师父,注解《金刚经》几十年,居然被一个老太太给考住了,于是回去把一担注解全都烧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注解,而去修行了。所以对这个"心"的体验与认识,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执、非常保守,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没有一个包容的心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要了解这个心的变化与流动,要知道观念应该不断更新,要通过这个体认以后,放下我们那个固执的观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当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让我们能够如实地知道心念的无常,就能够走出那个迷茫与困惑,就不会再徘徊,不会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通过观心无常的认识,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这是出于观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没有真正彻底、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心的变化、迁流和运动。正因为心是变化、运动的,所以我们净化心灵改造生命才有机会,如果观念不是变化的,是静止的,那我们改造就没有机会,净化心灵就没有机会,恶的就永远是恶的了,而没办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讲心无常的道理,除了使我们放下过去的负担,更积极的是让我们改造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我们认识无常,就是抓住机会去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去转化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生命从这个地方得到净化、和改善,从而能够彻底摆脱我们过去的那种无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态。所以,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那么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心灵,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通过对观心无常的认识,我们要放下很多东西,更好地把握机会与渠道,让我们内心的净化有一个起点,能够有一个机会,重新调整、重新规划、重新整合,能够不断地净化与升华,最后让我们你的内心世界趋向圆满。

  (三)、观受是苦。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因为我们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佛法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

  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下来的那个样子,回去问问妈妈就知道了,小孩生下来都会哭的,你要不哭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生下来是不哭的,凡夫生下来都要哭,为什么?因为在母胎之内体温是恒温的,那个温度比空调可能还要舒服,从母胎内出来以后,外界温度跟在体内的温度形成反差,冷风刮着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别疼的,小孩生下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苦啊,苦啊,"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头发白了;脸上有皱纹;牙齿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着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聋了,听不清声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迈不动;眼睛花了看不见东西等等,还要受有些年轻人的指责"这个老不死的!"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谁都会生病,吃药打针就不必说,哪儿不行了还要给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时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现在癌症等疑难病还特别多,自己都觉得没希望。死苦,一般人体会不到,这个苦最难讲,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面临着四大分离、瓦解,那个痛苦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我们都没有死的经验,但我们如果经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你回来就能够精进修行,就能够珍惜人生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是人死了以后把他弄到山里去一埋,那还没什么,现在人死了以后则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冻起来,那不是八寒地狱是什么?把他放到炉子里去烧,那不是八热地狱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爱别离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当你最想见的人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对着天上数星星数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辈子当职员你觉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钱财、东西得不到,想得到满意的人得不到,你都会感到痛苦。怨憎会苦;彼此之间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气得咬牙切齿,痛苦得很;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咬咬牙、握着拳头跺跺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态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残。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代名词,这个身体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充满了五蕴世间,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辆列车,从起点开出去以后,在这个路上,有时候会有好的风光,有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这一列车开向终点去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当你要下车的时候,你是微笑挥挥手下车呢,还是一下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深思、要考虑。相对苦来说,应有快乐,但佛教认为这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是叫"坏苦",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快乐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又会是痛苦。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当你经常沉浸和面临着一种高兴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会感觉特别好,当心态低落以后,就会用原来的高兴心态做为标准,马上就觉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听惯了掌声,接受鲜花习惯了,一旦让他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让他做平民百姓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过不习惯了,会非常痛苦。有些老头在位时,大笔一挥很有权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后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听到有个电话他就马上拿起来接,说不是找他的,放下电话他就痛苦,他会想自己有权的时候都找他,现在都不找他,自己这老头没用了。所以佛法里讲快乐也是痛苦,有人说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怎么是痛苦,因为快乐是痛苦的根源,快乐是痛苦的一个参照物,有了快乐的心态,一旦失去而没有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随之产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这样的、那样的东西,你都会产生痛苦,比如说这个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兴,用着用着它变旧了,就会不高兴。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损伤,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障碍。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四)、观法无我。

  这个观法无我确实内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世间上的人对无我误解最大,特别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有时候上街买东西,赶个车什么的,竟然听人说你们和尚四大皆空,还要吃饭做什么的话。其实什么是无我,什么是四大,他们都不知道了,就这样以讹传讹。这个我就是主宰,现代哲学术语叫"独立体、永恒体",这个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无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因素,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处于互相支撑、依靠的关系之中。佛法讲无我,就是要让我们解开心灵上的枷锁,解开自我造成的束缚,从而真正做到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讲无我,是让我们把那个自我放下,把那个狭小的心念打开,把那个狭小的空间扩大,从而让我们能够接受、包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众的事业,真正地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就是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局限;同体大悲,就是在帮助和服务人的时候,没有空间的局限。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就是当你在帮助人的时候,跟你有关系的人你会帮助,跟你没关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会帮助你的亲人朋友,你不会帮助你的仇人。佛法讲同体大悲,就是没有彼此、没有别人、没有界限、没有空间,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还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颗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热情去帮助他。无缘大慈,就是说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远是这样,今天碰到你是这样,明天碰到你还是这样,从来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信念。佛法讲这个无我的涵义,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永恒、静止的,从而你就能够真正地把心打开,真正地像佛陀一样"心包太虚,周量法界",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宽恕,多一些包容,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去修行,去帮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门,都有那个大肚皮和尚,有人觉得看了这个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有一次有一个泰国来的旅游团,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让我去跟他们导游,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导游那样跟他们讲这个是弥勒菩萨就行了,而要讲出其内在的精神来。我就给他们介绍这个弥勒菩萨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在浙江那个地方应化的,胖乎乎的,无忧无愁无烦恼,拿个蒲扇到处化缘。我说从弥勒菩萨的像上我们要得到两点启发,一个是他大肚,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们拜菩萨不是随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来,就是说你拜了以后,你要像弥勒菩萨,在生活里多包容,少指责、少批评、少苛刻,所以我们通过弥勒菩萨第一个要学到包容的心态。第二个是弥勒菩萨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来的,这是有故事的,据说当时弥勒菩萨在浙江应化的时候,什么都能施舍,帝释天为了考验他,就化现成一个人的样子,到他面前去化缘,帝释天什么都要去了,最后弥勒菩萨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释天还要服,弥勒菩萨就要脱下,脱了一半的时候,帝释天不让弥勒菩萨再脱了,马上说是考验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后来塑像的时候就把弥勒菩萨的这一半露出来。有人可能会说弥勒菩萨怎么不讲威仪,其实道理在这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真舍,真正地从内心里面去舍,而不是说你拿出了多少钱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时,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师父,我将来赚了钱,我一定供养你".舍应该是从当下做起,佛法的供养不是让你拿钱来供养,用身心来供养才是最大的供养,用你的修行来供养是最庄严的供养。

  弥勒菩萨的像告诉我们,你要真舍,就从内心里面去舍,就是说我们通过对法无我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把那个内心的狭隘、狭窄打开,才能有弥勒菩萨一样的宽容、包容的心,对芸芸众生,对你的家庭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少一些指责、批评、苛刻,多一些微笑。在舍的时候,也不要做那种攀比,比如几个人到了庙里以后,这个人往功德箱里扔五块钱,那个人不扔又不好意思,你已扔了五块,我就得拿十块,这种心态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内心里面有没有真的发起供养和布施的心。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法无我有了体认以后,才能生起的智慧。观法无我,就是让我们放弃自我,从而把我们这个心量打开,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正的舍,不要对世间的众生又是苛刻,又是批评,又是指责。总之,对法无我的体认是非常深远,意义也非常广泛,不是我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够再讲下去了。

  昨天大和尚在开营式上讲到,我们在佛法上不要等待,要积极。我想要讲的是,在修行上,我们也不要等待,要积极,不要等待哪一个人教自己一个法,哪一个人给自己摸一下脑袋就可以成佛了。修行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这中间需要非常漫长的历程,当然,对那些根基好的,这个过程会缩短一些,但都得有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我们有必要把身体、心理感受的东西,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让我们的身心充满喜悦,让我们有一个平常的心态,让我们通过法无我的透视能够多一些包容,那么,我们前面讲的在生活里面的生存危机,可以解决;精神危机,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解决;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可以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同样可以解决,就绝对能够化解那两种危机,调解好这三种矛盾,生活一定会很和谐、很圆融。这个方法最后要落实到我们的念头上,要在念头上下功夫,就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念头,跑了就赶紧把它拉回来。过去禅宗考人,是随时走在路上,从你背后猛击一下就考你了,就看到你生活里面起智慧了没有。这个非常关键,生活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组成的,所以具体要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落实。由于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对这样一个题目我也只能简单从这些方面做一些介绍,也算是自己学习当中的一份答卷,来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分享。感谢大和尚和各位老师的慈悲,感谢各位法师的抬爱,也感谢各位这么耐心地听讲,感谢这些网友,希望这些网友们在网上,能够跟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学习佛法的快乐,祝愿大家真正在生活里面能够起观照,生起智慧,过上智慧的生活。阿弥陀佛!

  课堂提问

  问:你刚才讲到观身是苦时,讲了很多苦的感受,事实上有些苦,比如死苦,我们一般是感觉不到的,请法师能否再作一解释?

  答:在佛教经典里,对"八苦"的解释很多,受时间的限制,今天不可能把它展开来讲。关于死亡的过程,可以写一部专著,佛法不认为死亡和自己没有关系,讲死是一种苦,是指人在弥留之际的一些感受,佛教讲轮回,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问:网上有人问神识是不是第八识?

  答:这两个是有交叉的地方,第八识的范围比神识更广,神识是一般人讲的灵魂。唯识宗认为第八识熏染我们整个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枢纽,但它决不是主体,它也是在变化当中。真正在我们生命中取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善业与恶业,这善、恶的业力靠第八识来保存,并传递到来生。神识与第八识有本质的区别,按神识论讲灵魂就是连续生命的主体,它是独立不变的。

  主持人问:我代表营员问一些具体问题,法师今年有多大?怎么懂得这么多,是在哪里出的家,有哪些师父对你影响最大?

  答:我本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是89年在成都昭觉寺出的家,在清定上师座下住了两年,后来在佛学院上学、教书呆了十年,去年在这里参加夏令营后又回到了成都。实在说我是稀里糊涂出的家,那天我本来是去看一个朋友,上错了车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庙里,当时我对寺庙很新奇,就转来转去的。有位老太太问我是不是想当和尚,我说能行吗?她就帮我去试试,因寺里要开法会缺人,师父就把我留了下来,那时我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跟着人家念经磕头。有些时间,家里人不知道我去那里了,就到处找。那个庙离我家有一百来华里,家乡有人来拜佛时发现了我,就告诉了我家里,我父亲就到寺里把我强行带了回去。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有位同参给我去了封信,讲出家如何如何好,于是,我趁家人不注意,就跑回了寺里。师父见我有些机灵,便把我带到了成都,我就正式出了家,不久就受了戒,我对诵经拜忏还是学得比较快的,十八岁就会放焰口。后来我就出来读书了,我很感恩佛学院,我对佛法的体认、认识乃至信仰体系的建立,都得益于佛学院。

  对我影响较大的有几个人,一是我的师父,虽然他不识字,但他非常支持我读书,为此还和清定上师吵了一架,师父对我真的是太好了,就连夏天睡觉还要给我赶蚊子,怕我被盯着了。可以说,这位老人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对此,我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不能变坏,否则,这位老人的精神要全部垮掉,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使我在佛学院一直撑了下来。惟贤法师和我交往也是十多年,这位老人也是非常慈悲,我只要有问题向他去信,他都是有问必答,给我的鼓励是很大的。虽然我亲近清定上师不多,但他的感召力和摄受力使我很赞叹,我刚讲的"四念处"很多是从他那里听到的,他见到任何人都是微笑,那种微笑很自然,让你感到是一种依靠,生活中他从来没有脾气,对任何人都很平等。这三位老和尚对我人生的成长及学佛的经历,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唐老师、韩老师等等,对我的成长与帮助也是很大的,我非常感激他们的恩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宗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生命的安住与回归(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行脚开示(宗性法师) 

 宗性法师:打开心灵的枷锁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三章 何为力行十善(下)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二章 何为力行十善(上)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一章 如何力行十善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宗性法师: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结论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四、信仰的内涵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三、确立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二、缺乏信仰的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