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大悲心与菩提心──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


   日期:2020/6/17 21: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悲心与菩提心

───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时间过得非常之快,再有两天,我们的盂兰法会,就要结束了,看到大家出钱、出力、出心,来护持道场,我心里头,非常的赞叹和欢喜。我们佛教里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所以都是靠我们自力,靠我们自己去修持。我们经常说,学佛修行必须要具备「三心」,即:深心、至诚心、回向心。所以,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发心。

  那我们要发什么心呢?也就是菩提心与大悲心。正如《梁皇宝忏》中的忏文所说:

  「未发善根者,今当令发。已发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乘法者,令不疑大乘法。乐大乘法者,令生欢喜。

  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皈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手足。慈悲之心,重于血肉;虽死不离,世世相随。今日道场会众,幽显大众;仗此忏法,能发大悲心;有十二大因缘。何等十二?」

  由于「慈悲」是「诸善之王」,是「一切众生,所皈依处」,就像是人的眼目、人的导师、人的父母、人的手足;慈悲之心,比人的血肉还重要,所以为佛弟子者,在道场法会礼忏之中,又怎能不发大悲心呢?

依忏文所说,藉此忏法而发大悲心,有十二种因缘:

一者、愿度化六道众生,心无限齐。

众生因无明不觉,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于六道之中,了无出期,是故我们应该发起大悲心,发愿度化六道一切众生,出离此生死苦海;而这种悲心是没有限量的。

二者、为报四恩,功无限齐。

  我们修行之人,必须恒念报四恩;四恩即是: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而报此四恩的功德,是没有限齐的。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来拜忏。

三者、愿令诸众生,持佛禁戒,不起犯心。

  希望一切众生,在拜佛礼忏的同时,还要持佛禁戒;戒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等;而戒的作用乃在于防非止恶,戒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有了戒,身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就能不起犯心,心意清净,就能生起智慧。

四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借着拜忏的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众生对自己的尊辈、师长,不起慢心,而且生恭敬心。因为佛教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不应该生起慢心,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应该要做到「内心谦下,外行于礼」;礼,就是说,要做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就是恭敬、就是礼仪,也是我们佛弟子的一个基本要求。

那第五种因缘是甚么呢?

五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起瞋心。

  常言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是一种无明烦恼;瞋心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因此,希望借着忏法的力量,令一切众生不起瞋心,不起恚心,不随便生气、发怒,心意自然柔顺调伏,这样的话,才能领受佛法。

六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他身色,不起嫉心。

  众生的本性都是善妒的,见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好过自己就会受不了、吃不消;见到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好看,就会心生妒恨;这些是无明愚痴所引起的烦恼,因此,希望借着拜忏的功德,令这些妒嫉之火熄灭。

七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内外供养法,不起悭心。

  「悭心」就是悭贪的心、舍不得的心。所以佛教叫我们施舍,所谓舍得、舍得,唯有舍才能得;所以出钱是舍,出力还是舍;内供养是舍,外供养也是舍;就好像我们行堂的义工们,她们不辞劳苦,照顾我们先吃;我们吃饱了,然后她们才吃;她们一早就来安排、准备。这就是她们的发心。所以,我们学会了能舍,才能不起悭心。

八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凡所修福,不为自身,悉为一切无覆护者。

  仰仗拜忏的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众生,凡所修福,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无覆护者」;甚么是「无覆护者」,就是那些失去保护的人,比如说,那些没有父母,没有依靠,亦没有人认养的人,还有那些没有人关心的人;我们都希望将自己所修的福德回向给他们。

九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为自身,行四摄法。

  古德说:「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希望借着拜忏的善力,能令一切众生,不只求自身的安乐,而且还要常行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把东西施予有需要的人,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的不只是金钱或物质,而且是精神上的慰藉,令人得闻佛法,远离恐惧、怖畏等等。所以说,布施其实就是结缘。爱语,就是说一些赞叹人、关心人的话、令人听起来舒服的话。利行,就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比如说,法会中大家互相鼓励,这样就是利行。而同事,就是在共事当中和谐共处,就好像大家一起学佛,彼此的心志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是好同志。所以这四摄法,可以令我们的修行进到菩萨道里去,如此才会更上层楼。

十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见有幽系疾病,起救济心,令得安乐。

  希望透过拜忏的善力,令一切众生,见到幽系疾病的人,起同情心、怜悯心、救济心,令他们都能得到安乐。

  佛陀指出「众生病」其实可分为有两大类:「心病」和「身病」。然而世间上科技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医院,只能医治「身病」,却不能医治「心病」。佛所说的「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众生的烦恼之多,可有八万四千种,即所谓「八万四千尘劳」,但可归纳为「贪、瞋、痴」三种。这些烦恼的「心病」,即使世间上最高明的医术亦无法医治,唯有佛法才可以解救。所以佛法其实即是「心法」。因此,我们常常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教才是治心的。不过,治心其实就包括了沿世和治身。所以佛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目的就是希望令到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得到身心的自在。

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众生,应受折服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俗语谓「以德服人」,以佛法来说,则不但是以德,而且是用智慧,亦即是以善巧方便来折服人、摄受人,而这种折服、摄受是心悦诚服的、是五体投地的。这就不容易了。所以,要真正令人折服,必须令对方生起真正的惭愧心、谦卑心。这就是佛法伟大之处。

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

  佛教里面,最终的还是要发菩提心,所以,希望透过拜忏的善力,令一切众生,在其所生之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是相续不断的。

    所以,我们要学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菩提心必须从大悲心开始,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所以还是回到大乘菩萨道的本位,慈悲喜舍,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学佛啊,就是一定要发心。以前本焕老和尚,见人就鼓励说︰「发心、发心、发大心。」发大心才能做大菩萨。本来菩萨是无形无相的,有形有相都是为我们凡夫而示现的;所以,只要肯发心,我们每一位,都可以成为菩萨,先从凡夫菩萨、小菩萨做起,将来就可以成为大菩萨。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发心、发菩提心;一是来到道场大众熏修、互勉互励,二是学习佛的慈悲,不舍众生、关怀众生。这些都是菩萨道的实践。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