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佛教徒的爱国情怀


   日期:2020/6/18 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徒的爱国情怀

  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优良的传统,而且这种源远流长的思想,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从佛陀一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见佛陀本身就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佛教是提倡和平的宗教,其爱国思想,主要反映在报国王恩、报众生恩的慈悲利他精神中。(当然还有报佛恩及父母恩的尽孝报恩思想,与前二恩合称为「上报四重恩」。)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体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受到佛陀思想的影响,历代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位不是不爱国爱教的。此外,史实证明,在任何时代,佛教和国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保障、支持,要开展传教或弘法利生的事业,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在爱教的同时,也必须要爱国。我们要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把各项佛教事业做好,为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理想人间佛教的社会做出贡献。

佛陀的爱国事迹及其护国思想

  我们都知道,佛陀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那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时常面临着大国的威胁。佛陀虽然舍弃皇位,出家修行,但仍时刻不忘祖国,当自己的国家遭受邻国憍萨弥罗国入侵时,曾多次用自己的行动来拯救。据佛传记载,当时处于强势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释迦族求婚,释迦族认为波斯匿王恃强凌弱,不愿与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他,便让一名婢女冒充释种下嫁。这件事后来被波斯匿王的儿子毗琉璃王得知,认为自己是婢女所生,感到奇耻大辱,非要灭掉释迦族不可。
  所以当毗琉璃王即位后,马上率领大军欲攻伐迦毗罗卫城。佛陀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国家的安危,于是他便来到毗琉璃王军队必经的道路上,在一棵没有枝叶遮蔽的枯树下静坐。

    毗琉璃王来到看见佛陀后,便下车对他说:「佛陀,那边有枝叶繁茂的大树,您为何不坐到那里去乘凉,却在这枯树下静坐?」佛陀回答道:「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意思是说,自己的国家都快要被灭亡了,还有什么荫凉能比得上祖国和亲祖的荫凉呢。凶暴的毗琉璃王听到此话也深受感动,立即停止了进攻,暂时延缓了迦毗罗卫城和释迦族的灭亡。

    此后,毗琉璃王又向迦毗罗卫城发动了两次战争,都被佛陀所制止。虽然在强大憍萨弥罗国的进攻下,迦毗罗卫国最终還是被灭了,但佛陀不忍祖国和亲祖受害,他的护国行为实在令人感动。

    还有一次,拘利族与释迦族人在争夺水源,准备为水一战,佛陀阻止他们说:「以血换水,请问水贵还是血贵?」两族人听后终于省悟,放下干戈,使自己的父母之邦避免了一场战争之苦。从佛陀的护国行动可以看出,他虽然出家,但依然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并努力以实际行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的护国情怀为后世的佛教徒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 报国王恩

  佛陀的爱国思想,主要反映在报国王恩与报众生恩两方面。佛教所说的报国王恩,是说国王福德最胜,因国界中的一切山河大地都由他统领,如果国王政治清明,则能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相反,如果国王统治昏庸,人民就会生活困难,乃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要安居乐业,必需要有国家,若无国家,不但无法抵御外患,国内人民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报国王恩,说明佛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尊重贤明的君王对国家的治理,勤修善行,以佛法辅助国家的教化。

2. 报众生恩

  所谓报众生恩,就是因为世间因缘无尽,一切众生同体共生,犹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是故应当时刻常思报答。《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这说明佛教慈爱一切众生,众生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花果的根基;没有众生就没有菩提,菩提与众生是不相分离的。

在《增一阿含经.力品》中佛陀曾说:「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这段說話盡顯佛教同体大悲的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要不惜牺牲自我,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佛陀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就表现得更為清晰,佛陀对弟子说:「将一滴水放到大海中去,那么这一滴水就永远不会干。」喻意菩萨的大悲愿力,就是要积极利益世间众生。

  所以,从佛教的报国王恩和报众生恩可以看出,个人的修行解脱实离不开众生的成就和国家的护持,所以佛教的爱教必须以爱国为前提。(未完待续)

3.佛陀的爱国、护国思想

  佛陀的时代,当时印度大国之间战争频繁,干戈不断,佛陀对这些战争甚表反对,为了改变社会、净化人心,他大力宣扬慈悲济世的和平教义。在《中阿含.雨势经》及《杂阿含.七零五经》等经典中,佛陀曾提出「七不退法」等富国利民的方法。而在《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经》中更讲述一个国家要具足「边城七事」和「四食丰饶」,才能不被外敌所破。「边城七事」就是要在边境地区修造坚固的防御瞭望楼,开凿深广的护城池,修建开阔平坦的道路,训练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兵力,预备弓、箭、鉾、戟等各种兵刃,有勇敢智谋的守卫大将、修筑高峻牢固的城墙等七项保卫国家的措施。同时,「四食丰饶」就是要边城多储备水、草、樵木,稻谷、畜麦,秥豆和大小豆,以及酥油、蜜、甘蔗、糖、鱼、盐、脯肉等生活食品。佛陀提出这些主张,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对于国家的自我防御观念已相当完备。可以看出,这些防御措施的提出,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真诚热爱。

  据史料记载,佛陀经常游化于五印各国,积极倡导和平,教化当时各国国王,努力熄灭战争。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佛陀特地为波斯匿王等十六国王宣讲救护和保卫国家的道理,阐明护国应采取的措施。佛陀认为,仁慈之心是护国的根本,有了仁慈之心,人人安份守道,国家就会和平富强,天下才能太平。如《中阿含经》所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辗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杖转向加害;或以手叉,或以石掷,或以杖打刀斫」。明白指出欲望是造成家庭、社会、国际间争斗的重要原因,所以佛陀认为,如果人类的欲望得不到刻制,内心得不到净化,世界就没有真正和平的机会。当时的波斯匿王、阿阇世王、频婆娑罗王、优填王等,耳闻目睹或亲自接触到佛陀伟大的人格与道德,不知不觉便受到感化,因此在政治上出现和平安宁的景象。

  又据《长阿含.游行经》记载,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准备讨伐邻国跋祗族,想到佛陀的德行与智慧,于是特别派遣大臣雨势拜访并请教佛陀;佛陀借此机缘说服并阻止了这场战争。而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中也有记载:一次摩竭陀国阿阇世王与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发生了战争,结果波斯匿王军队大败。佛陀为此而说法,指出:「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这段经文正是佛陀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思想。

  另外,在许多的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阐述和平思想的内容和对国王的劝导。后来的马鸣、龙树等人亦以书信的形式,留下了若干篇论述政治的文章。这些内容都是劝化国王要怜恤人民,平息干戈,与邻国友善,使人民安居乐业,免受战争之苦。

  佛教提倡和平、仁爱,从不以武力征服,而是靠道德来感化对方。如果万不得已发生了冲击或战争,首先不应该主动开战,尽力想出击退对方的方法。如果真的处于非战不可的状态,在大乘佛教中也是以积极的态度即菩萨精神去面对。

  如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五百商人修行佛道,将证阿罗汉,岂料竟有一恶人想将他们杀死;其中一个商人知道了,于是出于拯救其余四百九十九人的慈悲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将恶人杀死了。这一商人虽然杀了人,但在以大乘菩萨道精神看来却有功德,因为他不但救了五百商人,而且不让恶人犯下极大的恶罪,如果恶人杀死了五百商人,那么他将堕入无间地狱,永不超生。

  正如《菩萨戒本》上说:「我宁杀彼,堕捺落迦,终不令其无间业成。」所以杀敌其实是为了救敌,因为当敌人无间业还未造成的时候,把他杀掉,他就决不会堕捺落迦。而在杀者方面,虽然犯了杀戒,却又是出于护国爱民的慈悲心,所以不但不成罪业,反而植下了功德。是故,《菩萨戒本》中又说:「菩萨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由此可见,佛教爱国之心,其出发点乃为全体众生。因此,佛教的这种说法具有极高的因应性与灵活性,推而广之,当国家遭受外敌入侵之时,为佛教信徒起来保家卫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例如佛陀成道后最初所说的《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萨;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有现大将军身以度化众生的善巧。上述种种的例子,说明出于菩萨利益众生的悲愿,以勇猛的精神,努力制止邪恶的战争,这在大乘佛教中是不反对的、甚至是赞成的。

  佛教这种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的爱国思想,对后世佛教徒可谓影响深远;其中阿育王(公元前286-232)是实现佛教和平理想的典型;阿育王是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君主,他承袭自祖父以来的强大帝国,并不断扩张其势力,曾以武力统一印度各国。当他征服了东印度迦林迦国时,死伤者不计其数;阿育王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忏悔之情,因而归依了佛教,并立下把以和平为教义的佛教弘扬至世界各地的志愿。

  发了此愿之后,阿育王即停止了一切战争,努力施行仁致,国土和平,人民生活安乐,并且帮助患病、贫穷的人建立了福利设施。阿育王还积极地将佛教从印度传播到国外;为了弘扬佛法,甚至向希腊人居住的王国派遣使者,以传播佛教的思想。因此,始于阿育王时代,佛教已流传至斯里兰卡、缅甸和中亚一带。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语

  纵观佛陀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爱国爱教」的思想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根据《四分律》等律典记载,曾有弟子要到国外(印度境内的列国)去弘法布教,来到佛前请示教诫,佛陀即告诫弟子要「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遵守国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公民;「不违毗尼行」,即是严守佛教戒律,是爱教的表现。佛陀的这一「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的教诫,后来就成为了出家弟子弘法传教必须遵守的戒律。

  所以说,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第三条便将「爱国爱教」这一命题明文写进了会章。因为爱国爱教,符合佛教无我利他的教义教理,符合佛教创始人──佛陀以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所作的示范,符合佛陀为弟子们亲制的戒律。同时,爱国爱教也是佛教徒修学佛法,弘法利生,继承佛教事业的重要保证。因此,身为佛教徒必须以「爱国爱教」作为修行的责任与使命,如此才不致辜负佛陀的一片苦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