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孝法师:关于禅修窍诀和金刚诵的开示


   日期:2020/6/19 11: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禅修窍诀和金刚诵的开示
 
如孝法师
2012年4月17日晚
于白马招觉院为六位比丘尼师父的开示
 
        贪欲是很难调伏的,世人有生死都是由贪欲来的,它是一个俱生的我执,非常的细微,很难调伏。虽然难调伏,我们现在不和它硬干。当然,对于持戒的人来说,先树立起一个正念的城墙,出家众就比较容易,好修,贪、嗔、痴的根虽然没办法去掉,但是现行基本上不会超越,那这样就好,这样你就有一个用功的基础,有一个戒嘛!
 
        怎么样突破它呢?突破它还是要在生命的原始层面去突破,即所谓的地、水、火、风、空、识,这是下手处。我们禅宗用功是在识上用功,参这个念头就是识大。但是在密乘不用这个,因为这个识大很飘渺,而且力量还比较猛,有时候粗,有时候细,不好用功。密乘主要的一个立宗呀,就是说方法。“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至究竟”,所以它是有一定的方法,就方便能够到达究竟,它是这么样来理解这个问题。
 
        在这方便当中,六大当中哪一个好用呢?去掉地大、水大、火大,就剩下风大、空大和识大。识大是禅宗下手处,我们不用,因为那个规律性不强,深一脚浅一脚,像直升飞机。那只剩下空大和风大了。空大难以体会,不可捉摸,还是要省略,实际上最后就剩下风大了。
 
        风大在原始佛教中经常用,实际上它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呼吸。你看看我们生命的结构,每一个烦恼出现的时候,它都和风大有关,风大是它的动力。你看我们情绪一来的时候,呼吸首先变化,所以说呼吸就叫风大,这里就是下手处。所以原始佛教就是数息观。这个呼吸有了心,基本上就会正念现前,就会把所有的烦恼暂时地镇服,虽然没有把它的根分解掉,没有用证到的空性的智慧把这种我执断掉,但是可以暂时地有效地掌握它、控制它,所以这是风大。所以你的心就是你的识和你的风两个融合于一起,意守人中的时候就是这两个融合在一起。
 
        我们意守人中,心和风合到一块。那平常的散乱是什么——心,平时我们的五大、六识,这些都是互相障碍,心想往这边去,地大、火大想往那边去。因为物质的层面速度慢,心的速度快,心的速度大概相当于物质的速度的5-6倍。所以你看我们心念很快,心一动,心所生的色法就在合成种种东西。你的嗔恨开始只是一个心念,但是嗔恨是一个心法,它会让色法按照这个嗔恨的密码程序进行组合,物质的程序接到这个指令组合以后,它再反过来让我们做这种习性的判别,产生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然后说话,一系列行为就出现了。声音本身就是物质的一个展现,是心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一个展现。这个时候,你知道这个心就是风,这就是禅修的方法。
 
        怎么样知道你的心就是你的风呢?你要放松。当你放松的时候,其他的几大它们就处于冬眠的状态,不能干扰你的心事。这时候我们的身、心、五蕴、十八界都暂时的休眠,这时候心和风合作的很好,它们是生命的核心层面。当你越放松,风进入你身体的程度就越深。所以说上座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身体的坐姿调整好,如果你坐姿调整不好,它就没办法入,不但你修禅得不到受用,还会得禅病。所以不在于坐的时间长短,你坐的时候一定要放松、专注,一定要如法地去坐,还要生起胜解和愿力,如《百法明门论》当中讲的,你要有一种热心,你要有一种愿力,为了解脱要发愿,要修好这一坐法。你的心就会提起来,提得不松不紧,刚好能够把这个心力用起来,这时候你的风大它也就变得特别的稳定而有力量,你就具备了第一个修法的禅坐的基础。但是你的心同时又是放松的,这个放松是通过一些方便去调整的。
 
        我们要慢慢地用鼻子呼出三口气,会得到调柔,这时候你会发现气沉丹田,你以后慢慢地去感觉,身心非常的柔,但是非常的有力量,心变得很敏锐,好像你的心和你的风和你的整个身体就融为一体,这样的时候气沉丹田,以一种正面的心态——智慧的、无我的、对诸法了解的、知道诸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时候内心的这种理念是非常的清晰,这代表了你内在的气脉、你的每一个地、水、火、风的粒子都在受到这种心力磁场的波动,它们就在转化。所以当你这个时候以这种心态去念的时候,这个声音是从丹田发出来的,虽然很低沉但是有穿透力,就好像穿透了内在的烦恼,穿透了外在的宇宙一样,你和生命外在的一切清净对接,这就是诸佛的法身。如果我们不知道诸佛的法身遍一切处,那我们就没办法修行,我们会落入外道的见地。你会对这种感受生起欢喜,你可能还会崇拜,以为是什么样,那你这是错误的判断,来源于正见的不足。
 
        所以说,你能够把心这样调整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为正见所摄持,为善法所摄持,这就是说,如诸佛的法身一样不动相应,这就叫瑜伽念诵。这个瑜伽念诵,它是现量地让你觉察,让你在你的内心真实的当下生起来对诸法的一种体认、一种近距离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还是粗的,你再用正见把它剥离。那就是什么呢?你这样子念诵,你生起任何的觉受,你都知道它是无常、无常、无常!我们这时候无常的作意是正念的,非情绪化的,它代表了你的内心对生命的最正确的理解,诸佛所说法的真气呀无常等等,代表的是什么呢?你的心不会被境带走,虽然生起来的境是正念,但是你不会被它带走。所以当你把这种内心的光明不断地在时间当中延伸的时候,止观的作用就发挥了。这时候止观就会把你的这种觉性、对生命正面的觉受就会延长,它反过来会让你在诸法的这种体验上更加地清晰。所以你通过金刚念诵,你会震开气脉,感觉到浑身通透,但是在这种浑身通透当中,你不可以对这种境生分别,心还是放松,还是专注地念诵,它让你拉长、拉长,就好像金属很僵硬,但是你把它做成金属的线条以后它就变得很柔软,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心拉长,这就叫用功,这就叫方法、方便。
 
        修行一定是无数次的重复,你一定要具备出离的决心,而且更要有一个长远心和平常心。对于你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一个正见去把它剥离,在没有达到最后一个对于诸法不可动摇的体证之前,你不可以有任何的情绪。当任何的情绪在你下座的时候生起来的时候,你就要体查到它无常、无常、无常!当我们超越情绪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功夫就会达成,不会被扰乱,这个十年已经是最快的了。但是对我们人生来说,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我们很有福报,我们现在有十年的机会,所以计划一定要长远,不可以自己跟自己打闲岔,用功就是这样子。这个业障它是很不可思议的,不要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的体验就高兴,沾沾自喜。业力就是通过念头来展现的,你就知道我们所得的就会失去,我们的正见被烦恼、我执有所污染,所以要警惕。似是而非的不是正觉,正念不及就是过患,过犹不及。所以这就像一个母亲呵护小孩一样,你要非常仔细地去照顾你的道业,照顾你对修行的体验。这个小孩没长大成人之前,你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关注他,否则他就会夭折。就是要有这种决心和这种信心,你的这种坚持总有一天会得到丰盛的回报。
 
        所以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做,生命就是拿来修行的,特别是对修行人来说,没有正知见、没有惭愧心就很难。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去培养这些善品,不要怕难,这个难就是让你在积累某一种经验;不要气馁,有一点点的挫折就不能从自己的感受中出来,实际上那只是一个感受,你要欢喜,你生起这些感受的时候你一定要欢喜,因为你在积累某种经验,一种欢喜心。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你要让自己欢喜,现法乐住,平平常常的心,平平常常地做事。有时候用功你觉得不好用,不要着急,做做饭呀,打扫打扫卫生呀,培福呀,忏悔呀,就是修这些的时候到了,所以一定要有辅助的。把你的生活就当作修行,稳稳当当的,这样子修行就不会出事,不会发生多大的问题。有的人过于精进,或者道心特别的切,特立独行的,不和人合群,这些都是性格方面的业力,这绝非福报,这只是障碍。
 
        修行人千万不能偏激,偏激绝非佛陀所教导的悟道,不要片面地用概念去理解佛法,要尊重它,要用自己的生命和它细细地对接。这么粗的一个胳膊和手指头一样的腿怎么去对接,你这个手术怎么做?所以佛陀的法不能够拿自己的意识去理解,那是很危险的,要经过无数次的锤炼,你才会知道佛陀说的这句话是说的哪一个境界,他是在说你修行上的窍诀呢,还是在说你的知见呢,还是在说你的运用呢?一定要分清楚佛陀这句话的用意。佛陀的说法当然有诠有释,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下结论,你要从自己的生活修行当中慢慢地把它体验出来。就好像什么呢?我们用一把尺子量这段距离,每量一次的结果都不一样,量无数次都有误差。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这样,你为什么会有误差?实际上我们对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的理解都不一样,那如果是这样子,那都不接近真实值,那你现在认为就是这样,那是不是已经有些盲目了?任何事情都是有些弹性的,特别是在实践上,你对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一定要持一个慎重的态度。所以这个当然也就破了你的我慢。
 
            一切的烦恼都经不住细化,一切自己性格上的盲点也经不住细化,每个人的性格这就是修行中的障碍。所以一定要尊重旁边同行的善知识,这就是你最大的一个资粮,无论是伤害你的,或者是成就你的,伤害你的它也在教你某一种东西。所以你的平常心、平等心慢慢地就会生起来,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资粮。如果你拿不到这些资粮,你对这个法就永远只能望洋兴叹;你拿到这些资粮,就可以自己做一个船,度过这个生死的彼岸。所以平等心、感恩心,这些是非常非常地重要的。
 
        无论我们修行当中,遇到任何的生命的威胁,乃至于别人的不理解,你都要默然。这是很正常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说明你没有真实地修行,所以不要求顺缘,要多求违缘。
 
        (比丘尼:师父,就是说这个修法在坐上修,还必须得在生活中应用,才能够成为一体的?)
 
        生活不管复杂不复杂,毕竟都是在人的团体当中,你不能够应用的话,那你肯定会执着方法,执着那个清净嘛,而失去了锤炼它的一个机会。坐上修来的都是毛糙的,念头从那个里面出来你都忘了,那你说怎么办?最起码在生活当中不能让它漏掉,要护念它,一张一弛。
 
        (比丘尼:坐上的修行,它的功用就是表现在坐下吗?)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你下坐有下坐的正念护持它,有时候你坐上用功用得好,下坐以后或者特别地敏感、或者特别地烦恼。因为什么呢?气脉入到智慧脉里面以后,智慧脉会主动地排斥外面的场。所以你可能坐上用功,越用功坐下脾气越大,这都是修行的一个正常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下坐的正念来护持它,要觉察,就是要用生活中粗的理念去打理,不要用坐上的理念去打理,那个打理不了。
 
        (比丘尼:师父,您刚才讲的金刚念诵的时候就是现量地去感受,念的时候数量是不是一定要很多?)
 
        这个不着急,原则就是专注呼吸,放松,正确的坐姿,气沉丹田,自然地让它出来,这就叫金刚诵。那你说,金刚诵可能人人都不一样,为什么我念的和你念的不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放松,但同时也说明我们还有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这个不要着急,就是放松,多诵几遍经验多了自然地就出来。它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你的心没有放松,那你就没有办法金刚诵。所以你就通过自己对自己声音的观察,就会知道自己现在的心是不是紧的。心是紧的还是松的,实际上人不知道的,所以人才会自然地紧张起来而不觉知。
 
        (比丘尼:金刚诵和禅宗的参话头?)
 
        很多人喜欢参禅的原因,是意识。我们现实生活中用的都是意识,所以你会觉得这个功很好用,“念佛是谁”这不就跟平常说话一样。所以有的人是在唠嗑,他不知道他根本就没用上功。参禅的那个功夫很微细,你根本都不知道是不是用上功。参禅大概也经历过几个阶段,一个就是念话头的阶段,这个心一定要舍,先把这个话头念好,能够起疑情那是后来的事情,你千万不要觉得一开始我就能够起疑情,你的定力都不足。那些禅师,真正用上功的,一个话头还没起来,“念——佛——是——谁”,天亮了,四个字没念完呢,天亮了。念话头都念到这种境界,何况参呢?参呢,就可能一个“念”字都没用上,一辈子就过去了。所以你要真正地知道参话头是在参什么?现在禅宗的大德太少了,没人提携,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的是要仔细思维,自己对法门的信心是从哪里建立的。这个不能靠碰,那你完全是盲目的,一定要从自己的根性当中去发现。真正的禅宗人,比如六祖大师,他是“由慧而定”,他就用“应无所住”这一句话,够用一辈子。怎么够用一辈子?他这个“应无所住”是拿来用的,能够在每一个念头的当下,把他的念头都给它封紧。如果你光是提起这个话头,你等于是把贼关在家里,你自己拿个大棒子站在门口不开门,你觉得没有贼。而他那个不是的,他那个是躲在门背后,让贼往外走,从背后攻击贼。他用得好,他会用,这是差别。“应无所住”这句话,中国人的思想当中都特别地会用这句话,都是刹那的。
 
        当然禅宗的法本来也好用,但你就是“慧照现前”,它叫“一念无生”。一念无生是什么境界?一念无生实际上一切都在你的心里显现,但是你的心能守住本心,心也能和境相剥离,这就叫一念无生。就好像很多客人从你的身边走,你从来都不会拿正眼去看他,更不会拿你的眼光跟着他的脊背往前走。这就是有觉有照,有心有境,这就是通过见分相分,达到了自证分的一种安住。
 
        (比丘尼:呼吸必须守在人中吗?不能再矮点吗?)
 
        呼吸守在人中,这当中有窍门。鼻孔里面到嘴唇上面这是个三角区,这个区域通脑神经,通中枢神经。所以心在这里的时候,心马上会变得非常的安稳,会从狂躁的情绪当中会获得一个转身的机会,这个转身的机会也等于你修无量劫了。
 
        (比丘尼:意守人中,守得比较高,那不会上火吗?)
 
        那你一定是没用对。你要了解意守人中,心放在这里,心不动。心不动,心放在这里,你怎么知道心在这里呢?呼吸通过它你知道。为什么只是这个区域呢?过了嘴唇你就不管它了,所以说只是这个区域。它只在这,它看着它的呼吸,就像一个旁观者看,不会用心地去看,就好像我们用眼角的余光去看,心不要太紧。你的心是漂浮不定的,心在感受、感觉,感觉就是通过这里的摩擦,你才知道。它非常地轻微,根本不会上火。这时候你会体验到什么呢?心会打妄想。心打妄想怎么办呢?那你就回来吗,回到人中,心浮气躁的那个东西马上就脱离了。这里是一个港湾,全身唯一的一个地方,所以佛陀数数教导我们要数息。
 
        在走路的时候,你往前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什么?走路的时候心特别散,心很不容易收摄。那你往前看的时候,特别往脚下看,你要明白,这是地大和水大在起作用。地大和水大是非常顽固的,你看水往低处流嘛,所以它两个是很难被化掉的,很难产生空性的觉受。但它培养定力,你的心念又入得太深,修时间长以后,昏沉很容易产生,心不清明。因为不平衡,昏沉才会增加。
 
        你按密法的这个理,你们去觉察自己的境界,很容易推。地、水、火、风、空,这几个一定要平衡,空大可以舍掉,就是地、水、火、风的关系。地、水、火、风彼此互相限制,哪一个稍微出头一点,就有现行。地大稍微出头一点,马上是愚痴;水大稍微出头一点,马上是贪欲;火大稍微出头一点,马上是嗔恨。这些烦恼一旦现前,你的心念就化不掉了,所以一定是在它没有现前之前,你的心要站在中间。心站在中间的时候,你把地、水、火、风它们四个都能看见,它们四个就像个小偷,你看着小偷的时候,小偷就没有机会偷你。所以心要站在中间,不偏向哪一个,烦恼现行就会被制止。
 
        (比丘尼:如何解“应无所住”后面的“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不是拿来说的,是拿来体验的。你说我“心无所住”,你就得到一个住在这个“心无所住”的这个上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是个什么心?那个心一定是住在那里的。《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心是空性、智慧、光明的心,你没有体验过这个,那你怎么住它?实际上这个在哪里呢?就在人中。意守人中的时候,一念光明,四个力量虽然都有,但是都消失了,互相抵消了,这就叫做应无所住。你会体验到“定慧一如”的心,你在它上面安住,这就叫口诀,千万不能可以拿理解去套,那就完了。你在你的身当中都不能体验光明自性、这种柔软,虽然我们可能也难以避免这个嫌疑——是意识心,但是你在这个安住的时候,这个意识心就纯粹了,“识”就转化成“智”了。就好像一个刀把,你有了这个刀把,就把全身、整个身心都控制了,你自然能够转换它,用你的智慧、用你的专注,去转换它了。这些话非常重要,正邪之别。但是这些话也不能拿理解去说,一定要你有了这个体验说这个话才有用。
 
        回过头来说,下手处在哪里?下手处:意守人中。
 
        没有止就没有观,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在理论上,由慧而定,但是从事相上,你一定是由定而慧——渐修。你想想,在千年之前的人都是这样渐修的,你看禅宗分为五家,为什么分成五家?就是在实践上、在事相上慢慢地因渐修而产生差异,为了保证每一个渐修的方法,所以才分成五家。千年之前人的根基都是这样的,甚至在六祖大师出现之后,也就两三代的人知道这个“由慧而定”是怎么慧。我们千年之后的人,如果心气太高,不能够渐修的话,又没有人指导的话,一辈子瞎耽误工夫,只会成为狂慧,完全是意识上的慧,不要说生死来的时候,就是一点点烦恼来的时候,都转不了,和人说的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功夫是真的,容不得一点点的意识,“识”不能转化为“智”,谁都没办法。“识、智”是一家,但你转的是什么,不转是什么,这不是说捉迷藏,我理解了它就转了。那你不想捉迷藏,就得老老实实地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