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印法师:禅法的面目与演变


   日期:2020/6/19 15: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法的面目与演变》

宏印法师,台湾高雄人,十七岁出家于台北吉祥寺续祥长老座下;服兵役后,亲近印顺长老慧日讲堂,福严精舍六年之久,先后历任六所佛学院教师,曾任佛学院教务长及院长、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理事长。现任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印顺学术研究所所长、海印精舍负责人。 

宏印法师 

演讲日期:二○○四年一月三日

地    点:慧日讲堂 

佛青假日佛学院上课

纪录整理:欧阳嫦娥、谢水庸居士

台湾近几年来禅修风气很盛,实是好现象,所以我讲了这个题目。学佛或探讨佛法是要去实际体验;世界上的宗教很多种,尤以佛教特别强调佛弟子要身体力行,要投入、修行、修持、修证;佛教的性质不是仅有信仰、也不是做学问而己。多年来看到台湾禅修的风气这么盛,是一件好事,而我本人在陪大家打坐时,因时间关系,很少有完整的七天、十天或一个月,也很少办这样的禅修,当然也因没有大的道场。前几天临时去新竹福严佛学院,近中午时分,先至法源寺看宽谦法师,因好久没去造访,宽谦法师带我参观其道场,见到后面的禅林,真是不错,环境设备及场地比缅甸、泰国更为理想。这里的禅修,因法师很用心有计划的聘请禅师指导,加以法师为人朴实,又亲近印顺导师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前往参加,在此特别向大家推荐。明年导师百岁嵩寿,法源寺也将举办一系列祝寿活动,包括弘法讲座等,法师笑称我自投罗网,也安排我一场讲演。

所印发之讲稿有共世间禅及出世间禅二大纲要,其中出世间禅的“小乘禅”、“大乘禅”字眼,易引起南传系的争议,请大家将其删去;中国禅系因有大乘经典才发展出来,受大乘经典的影响很大,是故如不了解大乘经而谈中国禅是一缺点。南传禅以清净道论为主,四阿含经的精华也在清净道论内。其实阿罗汉随缘度众,也很积极。而原始佛教的阿罗汉重出离,修到阿罗汉果又称无学,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大多数的阿罗汉所给的印象是较不积极的,所以大乘才苦口婆心劝其回小向大的。如不回小向大,则入无余涅槃,不再续行菩萨道。这种阿罗汉,不发菩提心、不向往佛国,符合小乘的境界;故如学南传而停留在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满足在其境界果位上,我称其为小乘原因就在此。

共世间禅之禅修法门在佛陀未降生之前,古印度就有如此修持法,非佛教才开始有,这是常识,即一般所称四禅八定。成佛之道中有一偈颂:“能发真慧者,佛说有七依”,能引发真智慧(无漏慧)是七依,即七种禅定。七依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即从八定中除去非想非非想处定,阿含经也肯定这七种次第的定,这是属正规禅定境界的定。

至于传到中国之祖师禅,不讲究打坐入定,是另一阶段的发展。讲稿中简要列出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寻、伺是觉观;二禅第一作用消失,没有寻只有伺;三禅则无寻无伺,很快乐,系触觉乐;四禅称不动定,喜乐感觉没有了,是宁静的定。大家修行还是要由第一段开始修,由初禅实实在在修习寻、伺、喜、乐、一境性;一境性是心与境相依相应,南传禅如缅甸、泰国也强调修行次第,要有实际的近分定、近行定再进入初禅定;佛教也是肯定共世间禅及出世间禅,但佛陀不鼓励修到第八定,因微细思维不现行之非想非非想定,心太微弱,不起观的作用,而禅定目的是有止有观,观是要有念头、思维才叫观。另有一种定称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入之定,不是非想非非想定,也不是四禅定或无色界前三种定,灭受想定是受、想、行、识之受、想消失了,又称灭尽定。

出世间禅中的南传禅,特色是次第明了渐入:十遍处观即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或称十种一切处观。界分别观即地、水、火、风四大。安般念即数息观。四护卫禅是死随念、不净观、佛随念、慈心观,南传很强调此种修行。还有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七清净道次第是清净道论的总结,七个项目如下:1.戒清净,2.心清净,心要调柔软、柔顺,粗烦恼降伏但细烦恼未断,3.见清净与4.度疑清净

是知遍知;见清净是通达确认名法、色法;名色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佛教讲一切法即名色,离开名色无一切法可得;度疑清净是不疑佛、法、僧、戒,即四证信,是四种清净的信心建立在佛、法、僧、戒。佛是解脱的圣者,人天导师,法是善道、清净道与非道都不犹疑了。5.道非道智见是度遍知,是初果,也是北传所说见道位;八正道的正见即是法眼清净。6.行道智见是断遍知,即修道位;证二、三、四果;四果阿罗汉永断贪嗔痴,即七、智见成就。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与七清净是汇通。阿含经中佛陀提到八正道、七觉支比七清净还多。七清净是出自七车经,叙述国王以一部车换一部车,终于很快到达目的地,来譬喻修行戒清净成就,心清净成就,乃至智见成就。南传法师带禅修多以七清净为主,强调次第,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次第渐入是依三法印而入,故清净道论的七清净生灭随观智很重要。从知遍知、度遍知到断遍知,行道智见出现止观的观,观智要切入生灭随观智,再入道智、果智而证入涅槃。何谓“生灭随观智”,即是证悟缘起的生灭,是闻思修的体验。有一句偈:“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闻生灭法”,这是要相当修行,要彻悟缘起生灭无实性,才能真实契入,请大家去体会。如阿含经的生厌、向舍、离欲,成佛之道也有提到,都是相通的,解脱道出离心是要这般的。我以为南传四念处、七清净的禅修,较为稳当、明确、可靠、有次第且微细,如有出现禅相及身心感受变化,在小参时,可依分配时间与师父对话,获得指导。大家要找时间多参加七日、十日或一个月的禅修,台湾南传系禅修近二、三年很流行,喜禅修的人也多数会选择此法门。

讲稿中谈到北传中国禅有A、B、C三项,A项般若禅,华梵晓云法师的书就称般若禅,B项如来禅、C项祖师禅两者较近中国禅,尤以祖师禅特别显着。南传系批评北传中国禅修法门断层,称四念处、七清净道论未传到中国,对此让我特别去注意中国禅史的发展。印顺导师因为胡适先生指六祖坛经是伪造非六祖遗物,引发各方争辩且成一悬案,故以中国禅宗典型人物写了中国禅宗史,本书精彩深入,学术地位高,也因此书获得日本文学博士学位,但描写之时空范围较小,只由菩提达摩写到六祖惠能。印度佛教系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最早翻译佛书者有安世高及支娄迦谶译之方等般若大乘经,安世高系安息国即现伊朗可能是巴姆人,翻有小乘禅数等等;中国高僧传第一集梁朝慧皎写的,有一篇是习禅篇,收录禅修有成就者,第二集续高僧传,唐代道宣着,就将天台智者大师及其老师慧思放在习禅篇,没放在义解篇,又如三论宗里属高僧者均尊称禅师,与天台宗同,绝大多数将高僧放在习禅篇内,这说明菩提达摩未到中国时,古代禅修已盛。高僧传也提到数、随、止、观、还、净,天台智者大师将其收集整理后,称为六妙门。意思是菩提达摩这系之外的人,也是先修习数息、安般念,古时高僧传记内记载印度来的高僧指导人修行,多数也修安般念、数息观或是不净观或念佛观。念佛禅是念佛的,中国大陆北方如龙门等很多石窟,非为艺术而艺术,小窟洞是修行人住的,白天去观大佛像,晚上在自己小窟洞或观想自雕的佛像修行,石窟的大小佛像都是观想用的,新强一路来的窟洞都是如此发展出来,所以西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雕佛像以观想佛像来修的法门,是在初期大乘时候流行出来的。

除数息观、不净观之外,另有五停心观,贪爱修不净观、嗔恨心重修慈悲、愚痴者修缘起观、界分别治我执我慢、持息观治散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前三祖默默无闻,还躲躲藏藏,受到打压排斥。到四祖道信才有几百人共修,而后开始兴起。五祖弘忍也提倡念佛参禅,到六祖惠能反而没有念佛直接以金刚经指导修行。讲稿中般若禅直观空性,中国禅重顿悟顿入,但大家不要随便诽谤中国禅,或是学南传禅没几天,就批评中国禅。

中国禅受大乘经影响,如三论宗、天台宗称圆顿止观,直接顿悟,顿悟并非一无是处。大乘经分两系,一是中观般若系、一是真常如来藏系,龙树菩萨着大智度论是中观般若系,说明了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生灭、不生灭各是一边;要不落两边,直观空性,直观般若。我的体会是直观空性为利根的人,如无闻思基础会落入偏空、外道,故大乘不好修。龙树中论称学空的人,有如抓毒蛇未抓着,反被毒蛇所害的譬喻。一、般若禅直观般若空性,接近中观不二性空,这是正确开悟,也接近唯识根本智,故如自己无闻思基础,没有次第,不善契入,要尊重不要随便否定别人。初期大乘经典所引导的般若止观接近阿含,如迦旃延尊者不喜闻无常、苦、无我,要听不落二边的胜义禅,是离有、无二边,由缘起中道契入的典故,各位知道,佛陀初转*轮,度五比丘,首先开悟者是憍陈如尊者,他说“一切集法,即是灭法”,集法是有为生灭法,悟入的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无为寂灭性。二、如来禅,菩提达摩禅以理入、行入修习,四种次第为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楞伽印心,藉教悟宗,类似神秀渐修。神秀偈有“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到此阶段禅称如来禅,仍重经教,以经典印证。理入是众生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只因被客尘烦恼遮住,行入如报冤行,指经常处于逆境的人,觉得欠人太多要偿还,故修此行;顺境者修随缘行;无所求行要观想起心作意,所求皆苦,无求才能解脱;称法行是不起作为,无功用不作意,依法相称,境界更高。

禅法明显被中国化成为祖师禅,是中国禅最大特色,又不立文字,由历史演变来看,有欲为脱离经教的倾向。但各位切勿误会,其实祖师禅的禅师经教闻思基础都很好,直入证量,成就者要超越摆脱经典文字。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即指,直了本心,见性成佛;印顺导师在中国禅宗史述及中国禅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同是禅师,体会境界显现出来不同,有的可能较契入般若中观,有的接近真常如来藏。所以我说中国禅属大乘禅,受大乘经典影响极大。大乘经略分二种,其一、真常如来藏经典,其二、般若性空经典。真常如来藏经典强调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在禅宗被解释为明心见性之见性,是本性、是自性、自性是清净心,心即佛、佛即心,即心是佛,都是一致的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佛性;所谓见性,是悟入佛的清净心,佛性个个具足,不假外求,禅宗突显此观念。大乘的般若经则讲法性,不讲佛性,法性、法空性、平等性、真如性、无差别性、诸法实相称法性,故称般若禅。祖师禅将法性转入佛性去,讲稿中有临济棒喝、曹洞默照,一花开五叶,各有特色等。又如法眼宗其开山祖师清凉文益禅师,唐朝人,曾在续藏经有一篇短文,指称禅门有十种弊病,他较重视经教。临济宗则不立文字摆脱经教最彻底,但心是慈悲的,手段是霹雳的,以为真正的禅不假思维造作,不落思量造作,如一落入思量造作,就相对落入能所对立的思量,即非禅,所以有当机棒喝而证入,或有人挑水、劈材、听人对话等等而开悟的公案,故对禅史之流弊要去探讨了解其原因,而非随意批评。

悟的层次也有多关或破三关。宋朝之后称悟有大悟小悟,禅宗如此展现多样化面目,与历史文化、众生根机,种种背景有关,仍是因缘所生法,是缘起的,是种种因缘展现的文化现象。昨天收到圣严法师一本默照禅的书,法师饱读经论,虽属默照禅,与曹洞宗仍有异同。曹洞默照苦口婆心、绵绵密密、细心苛护、叮咛吩咐,与临济直接、泼辣、锐利不同,一个如母亲慈爱,一个如父亲严厉,各有相异宗风。祖师禅,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一色一香,无非妙谛,扬眉瞬目,挑水搬柴,行住坐卧,当体即道,处处皆禅,行者当依各自根机契入。最近阅读“禅诗三百首”一书,写出历代居士、高僧开悟的诗,我已挑出最精彩廿八首,请人缮打,下次印送给大家分享。如有首比丘尼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大惠法师曾说过,虽大小乘同时进入中国,但小乘阿含经却比大乘经典较不流行,其一之原因,可能是大乘经典翻译的词句很美,如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而小乘经翻的则较艰涩。介绍大家看“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书,如苏东坡命运坎坷,被贬至海南岛等,而后写出那么美的诗词。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与老庄玄学融合,比较明显例子是牛头山法融法师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说,但花草树木是依报,如何同圆种智?既无心识作用,也不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见是受老庄玄学说影响,印度大乘佛教没有此种说法。这样的融合,如庄子说道在那里?道无所不在,佛说禅在那里?行住坐卧皆是禅,与老庄齐物论,道在一切,如来藏佛性清净心相结合,心即佛,佛即心,心本清净,此时禅法已完全中国化。以这种发展到后期的中国化的禅,来对照南传,其修学步骤,表达意境,确实差别很大。南传接近原始佛教,北传中国大乘八宗中之禅宗如百丈禅师曰: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丛林是冬禅夏讲,冬天参禅打坐,还要三餐二点心,故无过午不食之规矩,夏天研究经典,古代丛林还要耕作,有农禅典故,东晋释道安是杰出聪慧的高僧,也曾有三年耕作务农记载。以前出家人要考试,是难得的人才,有皇室护持,高僧还会被皇家派兵争抢,品德好、少欲、离贪嗔痴、有修行、学识优秀是其特质,明清以来素质不高,佛教人才真要培养加以重视。

我认为晚期禅净合流已失面目,这段文要做一下说明,因为中国人说禅净双修,有一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但纯正禅法不同,早期禅堂不立佛像,如念一句佛,要漱口三天,禅是一法不立,一法不可得,怎有一净土让你求去。纯粹禅,如六祖所说,无相、无住、无念,是没有极乐世界的相。印顺导师着「净土新论”,称净土是有相、有念的修行,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与禅修之过程不同。就理上说,真正禅即真正净土,禅净一体也还是理上说,知见上说,事相上仍有差别。所以中国禅由祖师禅发展到禅净双修我认为已失其特色。最近台湾有几位师父试图在恢复中国禅,如法鼓山圣严法师、中台山惟觉法师。中台山企图心强,但谁是传承中国禅的正统,我们留待历史去评论。前几年曾看过中台山有三期传禅法的资料,第一期单传,西天二十八祖传到六祖;六祖以下为普传,系第二期;第三期由中台山开始传,称为弘传,那是中台的一家之言。

除了南传禅、中国禅外,还有由中国传至日本,再影响西方社会之日本禅,以及E世代的生活禅、动中禅、现代禅、科技禅或半导体禅,处处皆禅,禅无所不在,惟禅在日本已成为生活文化的一种。今天我讲了这个题目,愿禅法在台湾发展的现象,如学南传禅批评北传禅无一是处,未免偏颇,中国禅者也不要自我膨胀,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以为自己禅法的传承绝对合理的取向。但是前不也提到法眼宗文益祖师,指出唐代时禅门有十大流弊,初唐道宣律师观察菩提达摩到四祖,仍有微词,印度部派佛教又不拘小节,戒律宽松,故禅宗是适应中国环境国情下,于丛林产生后才立有清规的,所以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禅法最好,应互相调合。

再次提醒各位,在选择禅修法门时,还是要由次第渐入。南传禅由清净道论渐修至正知、正住、正念、正定、断烦恼、贪嗔痴成就,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中国禅多样化,也是要依根机次第而入,否则难以契入各派宗风,顿悟是悟空性,证入缘起寂灭性,离我见、我执、我慢,破无明、爱染,降伏烦恼障,诚如金刚经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可得。是故无论是次第渐入或顿悟顿入,皆是要断烦恼、息灭贪嗔痴,这是我的看法。在此,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平安自在,新春吉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宏印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宏印法师)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观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唯识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中观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目录 序 

 宏印法师: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宏印法师:生命的成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