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印法师: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日期:2020/6/19 16: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宏印法师

阿含经有四种: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为何我们说它和人间佛教 有关?过去都将阿含经归入小乘佛经,但小乘都是厌世的、自了汉的佛教,以证 阿罗汉果为目的,此种佛法会是最原始的佛法?现代佛教界以成佛为境界的大乘 思想如何与小乘思想做一区别?事实上大、小乘的名称是历史上出现的,佛陀时 代并无此分别,一切佛经均是历史上形成的,即佛入灭后,印度之佛弟子编集而 成。我曾以“佛经的结集与特色”为题做演讲,有兴趣者可向台北慈济文化中心 询问。早结集的经典即被称为小乘,晚结集者称大乘,由此来看阿含经较不致有 偏见。阿含经被视为小乘之因乃是隋唐佛教禅净很兴盛,尤其是天台、华严之思 想,受其判教的影响,阿含经被判入小乘经典,从此位贬低。近百年来才因历史 考证的发达而被肯定。二十世纪来,世界佛教的学术研究,对佛陀思想的阐述、 诠释、进入了新的领域,但我们并非否定、抛弃传统。佛是神?人?其境界何者 可信?现代佛教对佛经都有一新的看法,修行的观念亦赋予现代化意义,我们都 将一一讨论。以上就阿含经的历史地位及文献史上的意义来看。接下来由阿含经 的结构风格来看出人间佛教的特性:

大小乘佛经结构不同,小乘经有地点、人名、时间,大乘经却不在人问说法,阿 含经中尤其明白交待地点、对象,由此可看出其人间性。印顺长老的妙云集之“ 以佛法研究佛法”中曾提到:“大乘佛经是艺术化的,小乘佛经是科学化的”。 宗教境界往往是宗教徒的心灵境界,在现实人生环境中或许不存在,但在一个宗 教徒的心灵世界中它是可能真实的,例如入禅定者或能真见十方世界正有佛在说 法,可是未达此境界者却无法真信之,故不能因大乘经典的艺术化而否定其所述 的世界,只能说其表达方式是艺术化的,读大乘经典要以宗教的情操、心灵来看, 对其描述的境界不要太执着。

阿含经处理的问题有其生活性,例如宇宙多大?宇宙初终为何?此类形上学问题, 佛的回答是“无记”,即无答案,如此可明白原始佛教无形上学,但传到中国受 三玄(易、老、庄)的影响,故中国佛学有些玄学化,偏离了非玄学的原始佛教。 尤其阿含经中很贴切的落实在每个人实际问题来谈修行。大原则地有神通者不一 定断尽烦恼,断尽烦恼者不一定有神通,故不能以神通的有无来判断修行的境界。 原始佛教的特点是针对我们的身心来讨论问题,而身心离不开色受想行识。“色 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于色如实知”;意指感受外物后身心所生起的喜 悦(色味)、烦恼(色患),解除外物所引起的痛苦(色离)等都要就事论事, 清清楚楚,这是修行人很重要的观念。除色之外,精神上的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受集、受灭、受味、受患、想集、想灭、想味...等,阿含经上均说得明明白 白,可见当年佛陀指导任何人修行都能契其根器而不谈玄学,其人间色彩、生活 及亲切性。

阿含经(三四五):“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 恚、疑...”,其中的“身见”指把一切法、境界执着有永恒不变的实在性; “戒取见”指错误的宗教行为、不会乎因果的修行方法;一疑见一指对佛、法、 僧、戒仍有执疑。此段阿含经告诉我们要断贪、恚、疑、之前要先断身见、戒取 见、疑见,在此也可看出修行是有渐次性的。中国佛教讲了一大堆但最缺修行方 法,倒是密宗次第论的渐次性很值得探究,今天节录此段正好谈到修行的步骤。 前面所述要断四疑,经上更说明有在白衣若断四疑,但戒取见尚未断者,便已趋 向须陀桓果,且今生或来世,求福得福,求寿得寿,所愿皆得,故众生须称念三 宝。另外“不律仪”指好戏论、不端庄;“不信”指不信佛法因果、善知识;“ 难教”指不听教化。“不欲闻法”针对台湾目前弘法太多,反致有些信徒自以为

听了不少而失去积极闻法的心,我鼓励大家要多争取闻法的机会。此段最后的结 语是离无渐、无愧、放逸后才能依序渐上修行,所以大家要有此观念。

“愿消三障诸烦恼”中的三障指惑、业、苦,要先断惑(身见、无明惑),才能 消业、苦,方法是修缘起观,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绿灭,此有故彼有、此无 故彼无”。因缘是条件与条件、关系与关系和合,人生的成败聚散均有其因缘, 从缘起观的正见才能彻底了解生灭法。至此,仍要将阿含经上的几个例子来加以 说明,看阿含经要看出佛的真正本怀,佛的知见及对于适应印度文化、社会的内 也要明白,例如从四阿含中可发现早期无持咒修行的,因印度处热带,许多出家 众有时在打坐中会遭毒蛇咬死,引起大家的困扰而向佛陀请示,佛陀教之打坐前 持某咒来避免毒蛇咬;又如结夏安居原是外道所有,出家众外出托钵常因雨季而 身染泥泞,且雨季虫多易踏死之而遭外道讥嫌,故佛才制定出家众亦要结夏安居。 直读阿含经不太易懂,故须参见学者研究的论文,例如印度宗教与教的关系、印 度哲学与佛教等,才能分析出那些是适应印度传统宗教的东西,然后把握佛的卓 越正知正见、佛超越古代印度外道理论的地方。直接地说,若从思想上来看其卓 越处,则是缘起论、因缘论,故想深入佛法者一定要证悟这些道理,又如四圣谛、 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四念处,均是佛陀的根本思想。在此提醒各位,若 研究原始佛教则要多注意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人物和行为表现,如此读阿含经较 不偏差,因为不论有无证果的比丘、比丘尼,其间随缘度众的情形很普遍,且那 些阿罗汉很像菩萨,并非自了汉。阿含经早提到菩萨摩诃萨,可见这些观念是来 自早期佛教经典,只是不常见而已,这是因佛出世于古印度,当时婆罗门的奥义 书解脱思想充满厌世,急于个人的解脱,佛门下的出家众又多来自这些厌世的沙 门,而佛的因材施教,才会教之解脱法门。但一些大尊者,如舍利弗、目健连等 已证阿罗汉果,他们表现的就是积极的游行人间、讲经说法,故考证阿含经中的 人物可发现有着浓厚的菩萨精神,若视其不具大乘精神,则是错误的。我们要开 始纠正一直深受随唐判教后对阿含经的看法。

如何修禅定?初禅、二禅等境界如何?这些在阿含经中都有描述,且无交待不清 的地方。各位若读阿含经最好倒过来读,从增一阿含开始,因其对同一件事的描 述要比杂阿含清晰、简明;中阿含主要在说佛法与外道的关系;长阿含则叙述比 丘修行的境界。

阿含经中大多是佛陀弟子问法后,佛才开始说法,才有佛陀主动开示。杂阿含经 (六三九)中提到在修四念处前,佛陀要弟子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我 此点之因乃感于目前台湾谈修行、证果的风气很盛,若从早期佛教、原始阿含经 来看,必先进入四念处才可能谈证果,而进入四念之前又须先净其戒、直其见、 具足三业(身、口、意)。戒的含义很广:五戒、八关齐戒、菩萨戒,五戒事实 就是道德的规范、端正的行为。修行人若戒的基础不好,则说能证果是不太可能 的。前面所说台湾大谈自己证果的人,依我所见是不太谈戒的。直其见即是正确 质直的知见,有点类似赤子之心;若我们心的动机不正,则所学必有问题,尤其 在学佛的道路上。从因果观点看,诚实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有就有不懂就说不懂, 均是质直。而阿含经所指的直其见即是出世间的正见,在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上 亦有类似的说法。所以,我想表达的是若一个人无法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 业而说有宗教证悟境界的话,是有问题的。一个人即使能现神通,我们也要先观 察其佛法的正知见是否有误,否则其境界虽对当人是很美妙奇异的,但仍不合佛 法。

阿含经在谈论修行的境界、现象、观念、行为等概念均清晰说明。例如色、受、 想、行、识,色即是四大(地、水、火、风),其余四蕴亦有解析。修行为断烦 恼,烦恼因欲望而起,欲是什么?所谓:“归依法,离欲尊。”修行是要断欲, 但首先得明白何者为欲,否修行将有误。阿含经早已将这些说明清楚(七六四) 经:“五欲为色、声、香、味、触,然彼非欲,于彼贪着者,是名为欲。”意为 这些境界非真欲,而是心对其产贪恋才是欲。佛陀曾告一婆罗门修行者,佛之比 丘、比丘尼弟子眼见色、耳闻声(第一支箭),但不受第二支箭,即不起贪、嗔、 不落入第二支箭的痛苦。金刚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乃告知我们不要否定境界。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是在生活 上没有它们,不去接触它们,而是身在一切境界中,却不受其染,否则就否定、 破坏缘起法,落入断灭法,世尊说法,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的这种观念,其 实亦从阿含经中得来。

佛教的修行是中道的,正知正见的觉悟。觉:不逃避任何境界,故阿含经中均告 示要认识烦恼、如实了知。佛陀以色为例,色蕴之集(生起)、灭(消失)都要 如实知。也就是指在美妙、痛苦的境界中,心里很清楚这些境界怎么来,来多久, 什么原因会使之消失、过去。阿含经中显示佛陀指道弟子的修行绝非谈玄说妙, 佛法是人道有情众生现实生活中能感受的、亲切的,不离开我们所认识的之外去 谈论的,从此点即可谓有人间佛教的色彩。它的确针对在、出家人每天生活的环 境、知见的困惑、感情的体验,提出实际的描述道引。只可惜佛教在历史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中国后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故中国佛学有些玄学化。加上搞哲学的 来搞佛学,亦将形上学加诸于佛法。

佛法的涅槃是解脱的境界。阿含经载录有人问:“如何知有涅槃?如何证明?何 以佛陀所开示的涅槃是真实的?”佛陀处理的方式是从无常无我是苦的观点引人 自思之,即四圣谛。先分析有无苦、集,再谈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 果,集是因;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指寂灭,道指八正道。佛陀对不信涅槃者 均先分析世间因果、再导入出世间因果。在证明有为法,有漏法的世间因果是正 确之后,同理推得出世间因果亦是正确无误的。因为此有故彼有,集的因有了, 便有苦的果;由世间集苦的因果(此有故彼有),导致出世间灭道的因果(此无 故彼无)。研究四圣谛这种解脱出世间的正见要建立在缘起,何谓缘起?苦、集 是缘起和合,灭、道亦是起和合,用此有故彼,此无故彼无的观念便能融合四圣 谛的缘起。只要是正常人就能感受世间八苦,阿含经即是谈每个人身心所面临的 问题。

从宗教的生命解脱来看,人类愈来愈堕落,道德亦趋没落,古代的人之生命价值 观较有追求生命永恒不朽的观念。希腊哲学亦有追求永恒的想法,但它到最终却 以为只用思辨法便可解决生命问题;中国春秋以前的士大夫亦有安身立命的哲理, 生命不朽的肯定。近代科学的发达便用来解决一切的问题,此称为泛科学,但以 科学带动的人文学、宗教学不谈论价值观,而是价值中立的,即不谈生命意义。 故前说的没落指人人以科学观而将生命局限在短暂的一生,不同于古代人类对生 命死后留有很大的空间。事实上,目前科学尚无法触及宗教的某些境界。近来欧 美学者提倡人文研究不能再只用考证文献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之,实因发现从前的 方法有缺失,不见得能真正表现出人文研究的价值,故须停止目前发展已趋完全 的考证工作,转而向人文价值的探究,简言之就是探讨生命最初及最后的意义。 阿含经中虽有太多了生死的观念,但在今日的我们最好以同情的眼光来看二千多 年前古印度人的生命观,因为他们的观念全在追求生命的不朽及永恒。基本上, 佛教对生命的解脱仍与其他宗教站在相同的出发点上,认为生命要快乐宗美,则 需解脱,所以涉及了生死问题,但不同的是条件和法。佛法是肯定六道中的人道, 肯定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就是个修行的好地方,无需另觅天堂,而阿含经中修行 的方法就是肯定人间及“人身难得”。

杂阿含(七六六)经当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请问圣贤所得到的禅定三昧是如何得来 时,佛陀答道:有七种正确的修道是圣贤得三昧禅定的根本,即有了正见、正志、 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之后才能进入正定,故前七项不正 确的话,正定亦将有误,更不可能证果。何谓正见?破除那些邪见、烦恼之后才 可谓得初果或得正见?得正见者会表现那些行为?在阿含经里对这些均有清楚的 描述,甚至从初禅到四禅的现象,从初果到四果的境界亦都详述。所以若将四阿 含研读一番的话,则清晰的概念,同时更能发现大乘经典、论典大多从四阿含的 观念而来,例如,大智度论是四阿含经的衍伸,连典故都一样。得正见者,为阿 含经中所谓的四证净,即对四种现象、四种境界是清净不疑不惑的,此四证净为 对佛、法、僧、戒证悟到清净的信心,这种人叫须沱洹向,是将进入初果(须沱 洹)的人。证初果的人能断三结:

(1)身见:即自性见、我见。

(2)戒禁取:错误的宗教行为。(有些宗教仪式或表征物,只是方便引导,

不可当修行的了义。)

(3)疑:对佛、法、僧、戒旁徨困惑。

现在说明佛、法、僧的真义。“佛”非偶像、权威、依赖,但为何又要归依佛? 实因佛为先知先觉、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是人天导师,人间因佛出世才有佛法, 我们今日享受释迦佛遗留下来的佛法,更要怀有感念的心情。“法”是指从此岸 到彼岸,烦恼的解脱,得到清凉。从早期来看法是四圣谛、八正道,但后来的翻 译愈来愈多,有八万四千法、了义不了义,究竟与方便...,那么到底法是什 么?要归依何种法门?事实上法“不生不灭、法尔如是”。佛出人间、佛不出人 间,佛已离开人间,法本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法性常在、法尔如 是,如此才真正契入实相正知正见。“僧”意为众,应包含七众弟子,故近来有 人以为在家人亦可称为僧伽,不专属出家人之称,这样才能避免像婆罗门教的阶 级观念。事实上,以崇拜僧人的心态去归依、礼拜他们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但 若拜居士为师而代替三宝,则在今天来说仍属谤三宝,因拜师虽可,但不能完全 取代三宝的角色。此意非指僧尊俗卑,而是在缘起的世俗谛之中,仍要有伦理观, 宗教的伦理观是遵循三个道德原则的:

(1)自增上:归依佛。

(2)法增上:归依法。

(3)世间增上:归依僧。

七众之中真可为归依师的共有比丘、比丘尼,而未受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不论 出家多久或年岁多大,都无资格当归依师,且非一旦成为比丘就可马上当归依师, 而是要懂佛法、有戒、定、慧、有知见者才堪为依止师,故不会说法的比丘、比 丘尼亦不可为依止师。至于居士能否讲经说法,能否成立居士林?印老的说法是 在二种条件下是可允许的:

(1)从人来看:需是有德有望的居士,如李炳南居士。

(2)从财来看:弘法所需的钱财需合乎佛制,因为其属四方僧物,故不能取

回家当私用。出家人亦如,此除了三衣一钵外,信徒供养的

财物均属常住的,只能取几百元买日用品及车费。另外,居

士讲经说法之前要先称念三宝,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且在为

僧人讲经说法时需依佛教伦理与僧人平座或坐下座。所以归

依佛是对生命人格完美的认同、归属,归依法是对真理解脱

的不二法门之认同归属,归依僧是对一清净和合的群众组合

之认同归属。

再来是论出家、在家的色角分别:出家人的正业正命应是勤修戒、定、慧、经律、 论。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随缘托钵、受供养才是本分清净的出家人,而非 放弃修习,参与在家人即可做的社会福利事业为最终目标。在家人的正业正命有 四点:

(1)方便具足:即正当的谋生之道、一技之长。

(2)守护具足:守护所赚的财富,按佛陀所示的四分制善处理之。

(3)善知识具足:人一辈子中最好的宝物非财产,而是良师益友。因人的本性非恶,只受环境、朋友的影响,故不可不慎。

(4)正命具足:居士过活养家的经济来源要正。严格说来、捕鱼、卖酒、骗术等职业在佛家的观点是非正命的。

修行人一定要具备正见、正业、正命,若不合乎三者,不可能有正定,更不可能 证初果,其中最重要的为正见。就世间正见来说是信因果、信业报、信善恶、信 圣凡,由世间正见中肯定三宝及戒律而得清净的信心。阿含经云:若一在家人对 三宝得清净信心,则求福得福,求寿得寿,所愿皆得。就出世间正见来说是观缘 起。真正证得缘起能破三见,破三见者即证初果。破自性见的方法缘起:此有故 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离有无二边而求中道,是为破自 性见。凡是有均为因缘有,无均为因缘无,没有断灭的无,也没有实体的有。经 云: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空性即真谛。阿含 经云:缘起是俗谛,是五蕴、十二处的有为法,有为法必是生灭法、生灭法必是 染污、有漏,但有为法的生灭可导入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故有云“色即是空”。

读阿含经可强烈感受到人间佛教的真实性,因其所载之地点、人物均是真实的当 代史实。人间的佛陀事实上亦每天托钵、乞食过日子,是人格化的佛陀,阿含经 记载人间佛陀曰:“世尊是否为代天行道者?”佛答:“我亦是数。”,由此更 能表现阿含经肯定佛出人间,诸佛非在天上成佛。增一阿含经云:“人间于天, 则是善处。”人间到底是比天上适合修行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宏印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宏印法师)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观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唯识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中观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目录 序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宏印法师:禅法的面目与演变 

 宏印法师:生命的成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