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日期:2020/6/19 1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中观与唯识各有它契机的适应性,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去毁谤。

现在归结来说,中观就是二谛圆融:世俗唯假名,胜义毕竟空;世俗当下就是胜义、胜义当下就是世俗,不是世俗谛之外还有一个胜义谛,它是二谛圆融,空即有、有即空。而唯识学就将世俗谛分成假、实两类,假就是偏计所执性该断除,而自相有,因缘生的这个法执--依他起性是不能空的,假必依实,唯识认为因缘生法的这个假,一定要依着“依他起性”的实才能现出来,然后在“依他起性”又认为真妄和合,而后修唯识观,转识成智,把妄心断掉,真心都现前、清净心、无垢心都现前,就成为大圆镜智,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离言自性--不落入语言施设,这是唯识讲“空”的不同处。如来藏讲“空”的不同处,就是把世俗当作是颠倒,完全要断灭,然后在胜义谛又分成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这是区别三系的一个重点。

中观的空是无自性。常有人问我说:无明先有呢?还是真如先有呢?无明与真如是一还是异呢?两者是一元的还是差异的各别二元论?同时那一个先?那一个后呢?邪与正也一样,比如说上帝先有,还是撒旦先有呢?是谁造谁?这不是二元论的一种矛盾、进退两难的地力吗?依中观来说,邪正、善恶、真妄都是世俗谛的施设,唯假名、无自性的,如果证入解脱的境界,则当下真妄、邪正、善恶都是毕竟空。所以般若经才会说是烦恼空、菩提也空,众生空、佛也空。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觉得可怕,以为佛也空那我还要成佛吗?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方便的施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真妄、染净、邪正都是在世俗谛施设的,证入胜义谛就发现这些都是戏论,都是毕竟空。既然毕竟空那里还会有真如产生无明?还有这种执看让你去颠倒?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对待”,像六祖坛经说的“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我们的念头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对待,就不能解脱,这个能所相对待跟染净、邪正通通平等观,类似庄子说的“齐物论”一样,万物等量齐观,各呈风姿。初发心修行的人是要有分别心,分别抉择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真正修到家了,观照一切法都是无自性、观一切法都是平等性、观一切法都是无相,善恶、邪正的念头都要超越。所以,修行不能老是觉得自己妄念真多应该要经常保持正念,如果想要用正念打击邪念,则永远不会开悟。修行人对任何念头都不会去喜欢它或恐怖它,观照这些念头的因缘生、因缘灭,念念都是无自性;过去心、现在心、末来心都是了不可得。

这个题目本来就很难讲解的,一个“中观学”在佛学院就要教二年,一个“唯识学”在佛学院也要讲二年,我们今天只是重点式的提供各位作参考,主要目的是要让各位了解这个跟修行、悟入、见理,抉择得中道不中道?有没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圆融,理事相应。理事相应,修行才能坦然,才能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学佛的这条道路上问题相当多,我的感觉是,目前学佛的人理路弄不清、知见弄不正,才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平时对理事、邪正太不下功夫了,只知跟着别人凑热闹。有一次文殊杂志社访问我,我告诉他:“学佛不是形象的满足,学佛不是偶像的崇拜,学佛不是感情的寄托,学佛也不是权威的依赖,学佛是心灵的净化,学佛是生命的解脱,学佛是福慧的圆满。”心灵、人性、你的烦恼、你的知见怎样去净化、合乎佛法、依法不依人,所以不是形象的满足,也不是偶像的崇拜。

最后,我要提出一点,我们容许“理同事别”。学佛应该把握佛法的理,“理”应该一切学派共通而归于见和同解,也就是理要同。事相上的差别就是说:有的人内向、外向、好静、好动,要念佛、要持咒、要诵经、要从事教育、学术、慈善……,这些事相的差别,通通没有关系,但是每一个人领悟心灵上、心境上的知见--“理”仍然是诸法实相、般若正见这是共通的,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应该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是“理同事别”。当今佛教要团结,一定要在知见上见和同解,在理的共同认知上加强教内这方面的共识。

中观与唯识也有些相同的地力,比如发菩提心、主张菩萨必须修行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等都是相同的,只是对于悟入的了义、不了义,对空性的讲法各有不同。我想唯识与中观各有它契机的适应性,任何法门的施设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去毁谤那一宗、那一派;如果某人正好在学那一宗、那一派,我们不要用情感去排斥,要用智慧去包容他,体谅他现在需要这样学,这才是修学应该有的心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宏印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宏印法师)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观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唯识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中观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目录 序 

 宏印法师: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宏印法师:禅法的面目与演变 

 宏印法师:生命的成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