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四众归仰的人间佛教导师


   日期:2020/6/24 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众归仰的人间佛教导师
 
超定
 
深具意义的祝寿法会
 
印顺导师百岁嵩寿,台湾四众弟子为他举办的各项大型弘法祝寿法会,我没有福缘参加,特别在三月十八日往台中华雨精舍向老人礼座,也算是提前为导师拜寿了。从台南仁德妙善寺出发,浩浩荡荡二十余人,上午十时正到达目的地。导师已安坐在大殿的一个角落,像一尊活佛,慈祥地接受我们的至诚顶礼。当我五体投地时,无尽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恩导师的大慈大悲,为满足人间佛弟子的愿望,久住世间,作黑暗的明灯,启导正见正思,他老人长期的忍受老病的种种苦迫。同时也感恩随侍在导师身边的侍者群,以耐心、细心、爱心、无微不至的孝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当然也感恩数十年来,为导师的法体,尽职负责的医护人员。如果不是以上种种因缘具足,今天佛门的四众弟子,那有如此福报看到佛陀再现的人间佛教导师呢?
 
印公百岁嵩寿庆祝活动,首先是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法鼓山中华研究所、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以及佛教弘誓学院发起主办;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香光尼众佛学院协办的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内容包括:印顺学之研究、人间佛教的回顾、人间佛教的前瞻、人间佛教的弘化。时间是四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地点: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论文研讨会有八场,发表人有二十二位大学教授和佛教学者。如杨惠南教授发表:「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印顺导师思想的菁华」、蓝吉富教授:「人间佛教与密教的基本差异」、杨郁文老师:「印顺导师的人本为中心的佛教与人本的佛法」等。最后一场是「人间佛教的艺术展现」坐谈会。
 
其次,欣逢导师诞辰──四月三十日起三天的联合弘法会,主题:「人间佛教的传承与宏扬」。先是诞辰正日清晨四时三十分,开始敬礼延生普佛一堂;八时半,长老及福严师生感言;下午诵金刚般若经。接着五月一、二日,在玄奘大学图资大楼慈云国际会议厅举办联合弘法大会。内容有:「认识印顺导师的思想」、「导师法语之探索」、「导师思想的行谊与启示」、「妙云兰若的回顾与前瞻」、「印顺导师中观思想的特色」、「从印度禅到中国禅」、「成佛之道的教学」专题演讲、以及「细数导师在新竹的点点滴滴」座谈会。主持人与会者都是人间佛教的奉行者,如仁俊、真华、印海、常觉、妙峰等诸长老;宏印、厚观、厚宗、恒清、如释、达观、明宗、宽谦等,弘化一方的大法师。还有,在花莲慈济静思堂,举办的「国际丝路研究座谈会」,也是为庆祝导师百岁嵩寿活动之一。
 
每逢印顺导师诞辰,弟子们总想尽点孝敬之意,举办祝寿法会,聊表感恩之情。但老人都是谦称福德不足,而婉谢了世俗一套的盛宴。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能集合佛界的大善知识,探讨如来正法,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那是深具意义,为印公导师能首肯而乐意接受的献礼。
 
什么是导师思想的菁华?
 
此次「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第一位发表的是台大教授杨惠南,论题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附题是「印顺导师思想的菁华」。从这一简明的标题,令人认识:印顺导师所弘杨的人间佛教,不是急于了生死、证涅槃的声闻佛教;也不是贪恋世间,以追求个人与家庭福乐为目的之俗化、浅化的人乘佛教。
 
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一文,解说很清楚:「佛法中,人天乘是恋世的,耽恋着世间欲乐,没有出世解脱的意向。小乘与人天法相反,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急切地发厌离心,求证解脱。……大乘菩萨可不同了,菩萨是出世而又入世,所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大乘菩萨道的伟大,全从入世精神中表达出来。菩萨为大悲愿力所激发,抱着跳火坑、入地狱,救济众生的坚强志愿,与人天的恋世不同,与小乘的出世也不同。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此时而以人天法来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无出路。如以小乘法来教化,又是格格不入。唯有大乘法──以出世心来作入世事,同时就从入世法中,摄化众生向出世,做到出世与入世的无碍。菩萨行的深入人间各阶层,表显了菩萨的伟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么人都可渐次修学,上求佛道。」
 
印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一般学者实难以正确而完整的掌握,所以往往以偏概全,断章取义,胡乱地批评一番。如发现导师提到,「回忆到普陀山阅藏时,读到『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是部份大乘经那样,表现于信仰与理想之中。」有人据此认为导师反对大乘,提倡小乘。相反地,今日强调原始佛教的信行者,肯定唯有『阿含』圣典才是佛法,大乘经皆是非佛说。于是对导师始终坚持大乘的思想,颇不以为然,甚至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
 
众所周知,印公的著作集成有『妙云集』二十四册,『华雨集』一套五册。其他专著有:『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空之探究』、『如来藏之研究』、『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国禅宗史』、『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还有『杂阿含经论会编』、上中下三厚册。以上专著,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乃至旁及神话学,其卓绝的思想,既博大又精深,真正了解导师思想的能有多少人?真华长老在联合弘法会上,首先向在座的诸位善知识宣告:「了解印顺导师思想的,请举手!」究竟什么叫做「了解」?十分?八分?六分?三分?如称为五戒优婆塞(夷),是满分?多分?少分?「了解」是三不等的,读几篇印公的文章,即可列入「了解」?抑或遍读、精读、深思、明辨,才有资格说「了解」?这问题太多讨论空间;我想是真老自谦不了解,而讽刺那些自命为对导师思想的了解,不仅停留在「跟着讲」、而能进一步「接着讲」之辈吧!
 
依个人的浅见,导师的代表作,编入中华大典的是『佛道与中道』,即以『成佛之道』一书为广大行,『中观今论』为甚深理;深理与广行,二者是相依相成的。再简化范围,『成佛之道』是妙云教学的总纲,导师的千万言著作,教理与教史,总不出『佛道』一书的宗趣,依此纲要而为详尽的阐扬。另外,『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文,可说是导师本人对其佛法思想的总结论。该文写于民国七八(西元一九八九)年,除了八三年增订他的『平凡的一生』,没有其他重要的著述问世。导师在该文重述他的思想:「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关于这,导师在第六节「契理又适应世间的佛法」作简明的诠释。「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大乘精神、的确是导师思想的菁华!不过对于淳朴的根本佛教,又特别肯定的;「这是佛法的本源,正确、正常而又究竟的正觉。修学佛法的,是不应迷失这一不共世间的特质!」至于后期大乘,导师是持以包容的态度,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摄取其确当者。」简言之,导师以初期中观大乘为他所要修学、弘扬的法门。不过,他反对大乘别有法源之说,所以对前期佛教的根本,「尊重」其朴质;对后期佛教的方便,「摄取其确当者」。如此,不弃方便,也不滞于方便,圆摄一切善法,汇入究竟佛道。
 
玄奘大师以来第一人
 
印顺导师的无尽悲愿,为佛教而学,为众生而学,他的毕生德业,学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被学者公推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导师传播、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鼓吹「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的菩萨精神,自己发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综观导师的一生,由于他的心智上有伟大的创造力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无限关怀,虽然长年身体虚弱、病已成了他的常态,几次徘徊在死亡边缘,但以他的大悲愿,坚忍的意志力,「愿此危脆身,仰凭三宝力,教证得增上,自他咸喜悦!」导师如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精治佛教史学、哲学,指示学佛之正途,启发正见,倡导正行,令后人跳脱摸索、附会之深坑,直上康庄的菩提大道。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感召了教界的领导人,如佛光、法鼓、慈济等几个大教团,大家同愿同行,积极地展开慈善、文化、教育的事业。人间佛教的正觉之音,已传播世界各角落,这是值得导师欣慰之事。
 
三月五日,陈总统一行,专程莅临台中华雨精舍,来向印公导师祝寿,并致赠一份很特殊的贺礼──「二等卿云勋章」以表示政府对导师德业、学术的成就与社会贡献的高度尊崇。总统在致词中说:「印顺导师人格洁净,智慧高超,悲心洋溢,他生长于动荡战乱的时代,见到社会失序,佛教衰敝,众生痛苦,心生不忍之情,于是穷其毕生心血,透过深湛的学理分析与绵密的历史研究,探究人类和平与佛教兴盛之道。」最后说:「印顺导师是佛教界的瑰宝,也是国家的瑰宝。本人谨代表政府和人民,亲自前来向印顺导师颁赠二等卿云勋章,表彰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祝福印顺导师法体健康,也祝大家如意!」导师在致谢词时,谦虚地表示很惭愧,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什么贡献,承蒙总统颁授这份殊荣,非常感谢总统,也感谢观礼的朋友们,仪式在大众鼓掌声中结束,场面非常温馨感人。
 
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于山仔脚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