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为不忘正法而怀念人间佛陀


   日期:2020/6/24 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不忘正法而怀念人间佛陀
 
超定
 
佛陀的诞生与母亲节
 
南传佛教徒认定:佛陀的诞生、成道与入涅槃,同在五月的月圆日,而订名「卫塞节」。在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也公订五月份的第二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令人联想起一俗一真的两个大节庆,不谋而合。世界各地的人类,为天下的伟大母亲,举办多彩多姿的庆祝节目;生活在自由国度里的佛教徒,则在这一天中,或聚会于寺院,或借用社区的活动中心,兴高彩烈地举行各种纪念佛陀的大法会。五月月圆日,真是普天同庆,四海欢腾的大好日子!
 
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和初期大乘经都是这样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我佛世尊是人,与世间常人一样,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佛说生命出现的型态有四种:胎、卵、湿、化。依我人所见,人间世的人类,除非是最初的原人,并没有化生有情;卵生与湿生,则不属于人类;佛陀自称:「我今亦是人数」,既为人类,在四生中必是胎生;胎生有情,显然地定有他的父母。站在人间佛教而言,假如没有母亲的存在,即地球上没有人类;同样地,假如没有母亲,也就不会有人间佛陀的出现于世间。所以我们佛教徒在此纪念教主释迦世尊的诞生,同时也随俗欢度母亲节,庆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在佛光注照下,消灾免难,福慧增长;假如她们已经谢世,也祈求佛光接引,往生净土!
 
佛陀传记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释尊)诞生七天,母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释尊的色身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抚养而成长。当释尊成道后,为正法久住而建立僧团,姨母则随佛出家而为比丘尼,精进修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至于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凭其善行,上生忉利天。佛陀为报答亲恩,往天上为母说法三月,令证道果。这是佛陀为人间的弟子,留下最佳的典范。做为人间的佛弟子,务须在世俗孝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向出世的信行,令皈敬三宝,奉行佛法,始由播种而至成熟,终而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佛陀,成就我们的法身,使我们得以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母亲,盈育我们的色身,使我们藉假修真,趋向正觉。今天来庆祝佛诞,又逢母亲节,此一真一俗的二谛义,令人依俗而向真,借色身而修法身,真是意义深长!
 
正法为中心的三宝观
 
今年南加州佛教界联合庆祝佛诞大会,择定于母亲节后的次一周日,在洛郡的威啼尔大公园举行。参与的单位一如往年,虽涵盖南北传和藏传,所有的佛教代表团,但主要安排的节目,还是以中国大乘佛教为主导。特色是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幼,大家一起来,热闹非凡,给社会各界人士播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例如,大会主轴是迎释迦太子升座、穿着各民族服装的献供姑娘、各传佛教僧尼诵经。最受欢迎的是园游会,饮食和非饮食的六十个摊位,以及各种娱乐的表演节目。总之,庆典活动是偏向动态的、热滚滚的。南传佛教如何庆祝「卫塞节」呢?大会主办单位之一的国际禅中心法身寺,于联合会的佛诞节后,五月二十三日举行世界和平烛光晚会。主要内容有三:贵宾演说、静坐、烛光游行。时间选在傍晚六时起至八时半圆满。我去年应邀参加卫塞节的庆祝晚会,对他们僧信一体至诚虔敬的庄严气氛,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想起印顺导师在早期所著的『印度之佛教』自序,肯定根本佛教的「淳朴」;他本人是始终坚持大乘的「行解」,但又非毫无保留地接受,而有「梵化之机应慎」的警诫,避免神化而带来衰亡的厄运。
 
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对印度佛教的演进,作这样的结论:「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佛教,不论是佛法的信仰与修证,或为佛学的学术研究,总不出佛、法、僧三宝的范畴。从人间佛教的史实看,三宝是以佛宝为根本,先有释尊的出家修行,菩提树下成正觉──体悟正法,而后说法度众生;有人闻法起信,决定追随佛陀出家,加入住持正法的僧团。这是依「佛为法本,法由佛出」;僧是因佛陀与正法而后存在的追随者、奉行者。假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延续「剎帝利」阶级,在王宫里沉迷于五欲的享受、忘不了亲情、爱情,不肯放弃王位的继承,最终达成统一全印度的「转轮圣王」,那么今天的佛法僧三宝,将以何种型态而存在世间呢?故此,离开佛陀及其正觉,法宝和僧宝即无从建立。
 
僧宝,约佛陀出现人间而教化众生的「化相三宝」而言,其位次在佛宝与法宝之后,似是可有可无,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然依「住持三宝」来看僧宝,如太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由于僧伽的存在,「出家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众生才认识到什么是佛宝与法宝,而发心归依佛法。事实上,佛陀早已进入涅槃,假如不是僧团负起「令正法久住」的重任,佛陀及其正法,随着时间的消逝,无常的变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有谁还知道佛与法的存在?基于「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的信念,僧伽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是必须被肯定的。
 
然而从正法为依皈的意义说,佛是法的体悟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若无正法为所证,则无能证正法者,也即法宝不存在,佛宝从那里来?佛是证得正法者的尊称,正法者,「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它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的世间实相,也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即因为他有清净智慧,能体悟这一常恒、普遍的正法;「见法名为佛」、「见法即见佛」即是此意。是故,法宝乃是诸佛之本源,也是僧伽之所以称为宝之意义。今人归依佛教,若偏离法宝,则不明佛宝「正法以为身」之理,导致神佛不分,把净土看做天国,以为佛就是天国的创造神,这如何称为正信三宝的佛教徒?同样地,若不知僧伽是正法的奉行者,将僧伽与正法抽离出来,而以伟大的个人为崇拜对象,也是不符皈依三宝的本意。今欣逢佛诞良辰,佛教徒举行各种形式的庆典,身为弘化一方的法门龙象众,以弘扬正法为己任,务必藉此盛会,唤起佛弟子怀念佛陀遗教,加强其正法的纯洁信心。
 
效法菩萨精神报佛恩
 
人间佛教的论题核心:人、菩萨、佛。我人学佛以成佛为理想目标;发心修菩萨行,乃必经之历程;因圆则果满,证得无上菩提。从诸乘分别,有声闻与菩萨二道。声闻之无极学位名阿罗汉,菩萨道则以成佛(妙觉)为极果。由人的地位发菩提心,修利他悲济行,而后完成佛果,已成「大乘佛法」的定论。然从印度佛教的演变看,大乘佛法又可划分为「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初期大乘主要是一切皆空的思想,后期大乘为万法唯心论,秘密大乘是融摄一切学派,以「佛德本有」的真常论为所依,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中国佛教以大乘佛法为主流,但从隋唐时代创立的八大宗义考察,显然与后期真常思想,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其特色是:「至顿」、「至圆」、「至简」。说理是大乘,而急证的心态与表现,则与小乘同出一辙。意思是:声闻厌离心切,急急于个人的解脱;后期的大乘菩萨,则愿求顿悟成佛。经论所说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因」,未免太迂缓了。所谓四宏誓愿: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无边、无尽、无量、无上。如何于短期内完成?答案是:如是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不出我人一心;顿悟自性,即大功告成。
 
初期性空大乘佛法则不然,代表此期的是龙树菩萨,其不同于前期「佛法」与「后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者,综合起来有三点:「忘己为人」、「自力不由他」、「任重致远」。分别言之,菩萨的伟大,主要不在于自身的智证,而是广大的悲愿;「留惑润生」,能入涅槃而不入,宁在无尽的时空中,舍头目脑髓,修利他的悲济行。这是菩萨道比起声闻道的殊胜处。后期大乘,如以思想的演进,「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则后来居上,不是通教大乘,而是最上乘,究竟一乘。然既是「小乘急证的复活」,则缺乏「忘己为人」的精神。同时,急功近利,强调「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即身成佛」,已无「任重致远」之可言。再者,后期大乘的兴起,为了普度众生的方便,与神教他力的信仰、愈行愈近,终至「天佛一如」,神佛不分,走向衰亡。佛法的特质不见了,菩萨精神也消失了。执方便为究竟,而不知「正直舍方便」,则菩萨之真精神荡然无存,究竟成佛之理想,又从何谈起?
 
欣逢我佛世尊诞生之期,佛教界举行各式的佛诞法会,施设种种方便,令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增长。对正信三宝弟子而言,纪念佛陀,其实质意义,乃在提醒大家,不忘正法;唯有佛陀的正法,法身常在而不灭,才是佛陀真正活在人间。如浴佛偈:「净智庄严功德海」。以此赞颂佛陀的圆满功德,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主要的是以清净智慧为体,依净智为主导,融摄一切悲济大行,趋向萨婆若海——完成一切智。我人为不忘正法,所以举办佛诞活动;为了实践正法,当依圣教「四预流支」而进修;为报佛陀深恩,务必学习释尊的因行,效法菩萨的精神,继往开来,令正法久住。这才是怀念佛陀的意趣所在!
 
二○○四年四月五日写于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