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


   日期:2020/6/24 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
超定
 
一、绪说
 
恭逢印顺导师九八嵩寿,大觉莲社创办人叶敏居士,特别来电邀请,北上主持庆典法会,节目内容有二部份:集合佛门同道念诵金刚经,并举行延生普佛一堂;另外有两天佛学讲座。以此功德回向:导师法躬安泰,福寿绵长,久住世间,利济群生。
 
世事无常,瞬息万变,原先行程已确定,奈因差别障缘,不克成行,实有负叶居士的一番盛意。兹谨将拟订讲题「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大意整理出来,刊登于「正觉之音」,聊以弥补内心的歉疚,同时也表示:这次导师的祝寿会,我没有缺席,人未到而法音已传到了。
 
每逢印公导师寿诞良辰,弟子们都举办弘法纪念会,发表佛学研究论文。如已集成出版的『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佛学研究』、『印顺思想』等。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佛法的闻思中,能有所成就,提出心得报告以餐读者,应是对导师最有意义的献礼。北美印顺导师基金会主办「佛法度假」,我都应邀参加,曾为诸学员讲述「中观要义」、「印度佛教概观」、「略说大乘佛教三系思想」、「人间佛教与净土思想」等论题。我是以启蒙的方式,让他们分辨什么是纯正的佛法,藉以抛砖引玉,引领大家来研读『妙云集』、『华雨集』,和其他学术专著。深信:导师在冬雪里播下的种子,已遇到和暖的春天;由萌芽、成长而欣欣向荣,乃至开花结果的日子,为期不远。
 
印公导师的思想为何?『中观今论』自序:「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到: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最明确的是晚年所写『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文,他说:「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本着一项信念,不断的探究,从全体佛法中,抉择出我所要弘扬的法门;涉及的范围广了些,我所要弘扬的宗趣,反而使读者迷惘了!其实我的思想,在民国三十一年所写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说得很明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印公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早期的根本佛法,中期的性空大乘佛法,后期的唯心大乘佛法,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地。因为导师本人「主要是在作印度佛教史的探讨……『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在这一前题之下,导师当然不可能属于任何一宗派的徒裔,不会限于三论或空宗的研究者。我们从他所讲的、所写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全盘佛法,大小、空有、性相,无不兼容并蓄,既博大又精深。今拈出「法相唯识的空观」一题,虽然并非导师的中心思想,但确是他在早期的佛法研究过程中,曾下过相当功夫,其成果是灿然可观的。早在民国二十六年秋,导师就想写一部唯识思想史,直到二十八年冬,才完成唯识学的先驱思想。太虚大师阅后告知,唯识思想史已有成书,不必再写下去,此文自成段落,题名『唯识学探源』。印公自述:「没有贯彻初衷,有愿未了,总不免抱歉似的。」后来重版时补记一笔:「好在关于大乘唯识的思想,我在『印度之佛教』(第十四、十五章)『摄大乘论讲记』等,已陆续有过简略的提示了。」
 
另一部导师晚年的作品,『印度佛教思想史』,这是继早期『印度之佛教』之后,觉得「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没有能作综合的说明,总觉得心愿未了。现在据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达出来。」在该部第七章瑜伽大乘──「虚妄唯识论」,用三节四十一页的篇章,略述大乘唯识学。第九章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又以四节六十三页,探究后期唯识学与中观学的关系。
 
以上一段的引言,主要告诉大家:印公导师对唯识学的研究,从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所下功力之深,不是一般专宗学者所及的。有志研究这一体系思想的学人,可从导师有关唯识学的著作中,得到提纲挈领的认识,圆满而正确地把握佛法研究的方针,不致落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之弊,把完整的三藏教典,弄得破碎支离。
 
二、法相与唯识
 
印度大乘佛教以中观与唯识二派为主轴,如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西藏佛学界和中国一分唯识学者,只承认中观与唯识二大系,不容许有其他的第三系存在,也许是根据『内法传』而来。但真常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古今大德的判教,都确定它的重要地位。如印顺导师于性空唯名、虚妄唯识而外,有真常唯心一系。太虚大师的三宗: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另有法界圆觉宗。唐代圭峰宗密大师,于法相、破相二宗外,别立法性宗;也即是相宗、空宗和性宗,而且此一性宗,在贤首五教中,除小教、始教,其他终、顿、圆三大教都摄属于法性宗。太虚大师自称「八宗共弘」,而主要的还是法界圆觉宗,也即是法性宗。如他重视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的特殊地位,即是明显的例证。
 
唯识学,太虚大师立名法相唯识宗,印顺导师判为虚妄唯识论,这是两人对唯识宗的不同看法。印公依据阿赖耶为主体的唯识思想,心心所法的依他起,本质即是虚妄分别之意,所以在大乘三系中,立名虚妄唯识论。太虚大师则主张:法相之学,毕竟归宗于唯识;法相与唯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内学院的唯识学者欧阳渐居士,与太虚大师的看法相反,主张法相与唯识,应分别的研究,不可混为一谈。理由是:论师们所作的论典,有的本着佛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以统摄一切法而广谈法相的,如『五蕴论』等,即是法相宗。另一类,以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法的五位来阐述诸法的,如『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等,即属于唯识宗。印顺导师则从全体佛教的立场,认为「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法相,如阿毗达磨论典所说,诸法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各学派的宗义,异说纷纭,但无不谈法相的;即使与唯识相对的中观,也不可能绝口不谈法相。所以法相未必即归宗于唯识。由印度西北阿毗达磨论典,演进而为无着、世亲的唯识学,则肯定一切法都是以心心所法为主体而存在,不但有为诸法相,即真如无为之法,也是识的实性。如是顺理成章,法相之学,终归于唯识了;如有离识而别有的法相存在,那么唯识宗的思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又如何成立?
 
三、空宗与有宗
 
从古今大德对大乘佛法的判摄中,三论或三宗等,实不出空宗与有宗二类。比如法性空慧宗、性空唯名论、破相宗,即是空宗。其他各派,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法相宗、法性宗,都归属于有宗。
 
佛教以空为其不共世间的特质,佛门称为空门,佛陀体悟诸法空相,被尊称为「破有法王」。若以二分法来界定,世间五花八门的学说,一切外道的教义,通统称为有宗,如唯心、唯物、唯神等皆是;佛教所有宗义,都是以空为宗。其次,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则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克实而言,小乘也有空有的对立,如我法俱有宗与诸法但名宗;毗昙宗与成实宗。)大乘佛法中,除中观师而外,其他教派皆是有宗。
 
本来,佛法以中道为其宗趣,不论是声闻道,抑或为菩萨道;小乘、大乘、一乘,大家都是标榜为非空非有的中道。如根本圣教的因缘义,观「有因有缘世间集」,不堕无见;观「有因有缘世间灭」,不起有见,此非有非无即是中道。中观论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之有,自性之空,皆是假名,即此空有不二,是谓中道。大乘唯识学,解深密经三时教,初时以声闻四谛教为有,第二时是为大乘性空教,第三时唯识大乘是非空非有的中道教。唯识学最重要的三自性,不但说遍计非有,依他与圆成非无,显其中道义;就在每一自性中,各各皆合中道,如云:遍计所执性,情有而理无;依他起性,假有而实无;圆成实性,实有而相无。有者,非空,无者,非有;非空非有,岂非中道?真常的思想,世俗皆空,凡夫妄心所现的外境是空,能变现诸法的内识也是空。相对地,胜义实有,真如法性心具足无边称性功德,这真常心是不可空的。世俗虚妄非有,胜义真实非无,也即是中道义。
 
佛教各宗派,无不说空,也无不说有,如小乘我空法有;大乘唯识论,以遍计执空,依他起与圆成实是有;真常大乘说,世俗谛空,胜义谛有;性空大乘则主张,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既然如此,又以何准则而判定空宗与有宗?简言之,基于「依实立假」的前提,执一法空,另一法不空;依不空而建立空。空是手段、过程,不空才是所要到达的目的。这一类的学派,总名为有宗。空宗则不然,凡是缘起的存在,追寻其自性不可得;自性无所有,当体即是空。空义是究竟了义的,从理论到实践,从修证的整体历程,此空是贯彻始终,坚定不移的。此空与有,并非对立的,约缘起的生灭,世俗的假名,一切法皆是如幻假有;约缘起的寂灭,自性毕竟空,不但有情所执的我是空、有为空、生死空、烦恼空;即便是圣者所证得的无为法、涅槃法、菩提法,也无非是假名安立,本质都是空的。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空宗。
 
四、空义的分类
 
佛教经论处处说空,这不祇为理论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凡圣之间的分水岭、修证的重心所在。道理上,高谈阔论,对三藏十二部经多么博学,研究多么精深,可是如不能正知于空,则偏离佛法中心思想,把握不住其宗旨何在。涉及修证问题尽管口口声声要断烦恼、得解脱,看来如何地勇猛精进,但如不与空相应,未证入于空,则距离解脱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关于空的分类,阿含圣典所载有五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第一义空。部派阿毗达磨论书,『舍利弗阿毗昙论』,于前五空外,加一空空;『施设论』十空,即阿含五空,加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散坏空)。大般若经广明空义,有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从经论所罗列的空,主要是「依有明空」,即于种种法、种种问题上,以超越的慧眼而正观之,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依大智度论综合各学派的异义,说有三种空:分破空、观空、自性空。「分破空」是以解剖的方法,如芭蕉树,一层一层地剥下去,终归于空。杂阿含经佛为罗陀说:「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有部学者,以观慧分析色法至极微,破解心法到剎那念,从而破除我执,通达我空。阿毗达磨论师多采用这一方法。「观空」,是瑜伽师所用的禅观。境相无实,随行相观心的不同而转变,如修水观、火观、不净观等。唯识学即以此观法,成立唯识思想。「一境应四心」,同一池水,随众生业识不同,而变为琉璃、舍宅、水、脓血的差别。第三种「自性空」,约缘起法说明,缘起而存在的一切法,即无有自性,无自性故名空。这是大乘中观师的空义。
 
溯自阿含以来,部派论师,大乘经论,无不谈空,最简单的分类:自空与他空。自空是法法当体是空,如众生所执的常、我我所。佛说:「常空,我我所空。何以故?性自尔故。」他空,如小空经说「鹿子母堂空」,因为里面没有牛羊等的存在,所以名空。大乘唯识论所谓空,空却遍计所执,而所显的空性──圆成实是不空的。这也是他空的一派。缘起性空,即缘起而「自性空」是般若经的空义。另外,从修观的立场,正观空、无相、无愿,于能观的心上出现空相,名为「三昧空」。相反地,所缘境相无实,一切皆是观心所现,这叫做「所缘空」。第三种「自性空」,如前所说。
 
五、唯识无境的意趣
 
上述「空宗与有宗」一节,把法相唯识学归属于有宗,这是对般若性空学而言,因它不同空宗的一空到底,肯定缘起之法,则绝无自性,毕竟皆空。在名言的世界里,凡情的认识中,有真有假,不能说一切皆空、皆假;假的背后必有一实,空是一部份,有是不容否认的。如上论列的三自性,境不成实,遍计执非有;依他起与圆成实非无。一空一不空,所以判为有宗。
 
然而,从修证的意义,转凡成圣、转迷成悟、断惑证真是佛法的宗趣;大小、空有、性相一切宗派,无不谈空也谈有。但有义的阐述,乃是不得已的方便。直接悟入于空,才是佛法第一义。不过对于大多数的众生而言,要他们「以真如为定量」、「皆依胜义」、不必由俗而真,分别缘起的空有、假实,而直观一切法空、顿悟无生法忍,恐怕也是强人所难吧?法相唯识的空义,先观内识非无,外境非有;遍计执是虚妄,依他起与圆成实为真实,从而舍妄归真,趋向菩提,不失为修证的妙方便。
 
唯识无境的论证,最简明的如『百法明门论』,以五位百法总摄一切法,如(一)色法:识所变现,(二)心法:识之自体,(三)心所法:识所相应,(四)不相应行法:识之分位,(五)无为法:识之实性。『摄大乘论』则以十一识摄一切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即是眼等内六界;「彼所受识」,即是色等六尘;「彼能受识」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他,「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即依身等五识的作用而安立。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这就是有情的一切,该摄了诸法的自性。在摄论解释什么是依他起相性,即以此十一识为其内容;这些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之所摄。上述「法相与唯识」一项,结归诸法相皆是唯识,即是据此理而判定。
 
『摄大乘论』开宗明义标示大乘佛法的十相殊胜: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差别、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彼果断、彼果智,此十种殊胜,主要在阐明修证的历程;外人看似繁琐哲学,实则为应知的实行程序。『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作者十大论师,即是此颂的释论。)以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这也即是从唯识的思想,究明佛法的教理行果之完整次第。偏于事修者,或据此而评唯识之教,只是空谈理论,而忽视实修;教理那么完备,修证之事的阐述那么简略。殊不知,瑜伽唯识学乃是「从禅出教」的宗派;「实无外境,唯有内识」是瑜伽师的真修实学之结论。今人强调修行,成果如何?问题出在思想上,教理不明,正见无从建立;暗中摸索,盲修瞎炼,背道而驰,故致徒劳无功。若能多闻圣教,如理思惟,大开圆解,修行的进度自得事半功倍之效。毕竟空中,绝诸戏论;圣果上的问题,唯证乃知,无须多费口舌,着墨太多,滋生戏论而已。为检验修证的程度,唯识五位的安立,令行者有自知之明,以免模糊焦点,增长我慢。惟愿志心向道者,多闻法界等流音,于藏识中多播无漏种子,以期于菩提道上得不退转!
 
二○○三年四月十二日于观音静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