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阿兰若比丘与人间应赴僧


   日期:2020/6/24 1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兰若比丘与人间应赴僧
 
超定
 
「宁坐深山饥饿死,不作人间应赴僧」,这是我早年做沙弥的时代,从前辈大德听来的一句名言,也是我曾经亲自体验到,而面对未来走向应如何抉择的问题。至今回忆起来,审细思惟个中的道理,分析古德为何说出这句话的意义,特拈「阿兰若比丘与人间应赴僧」为题,献给有志为「无事道人」和悲愿广大、热心为教的僧(尼)青年,备作今后何去何从的参考。
 
如众所周知,释尊于菩提场成正觉后,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证阿罗汉。于是这世界才有佛法僧三宝出现。三宝弟子,有出家与在家四众之分,而以出家比丘(尼)为中心。在出家众中,由于性向的差异,有阿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两类型人。梵语阿兰若,译义为山林、荒野、寂静、无诤处;远离都市,隔绝人群,隐居山林,专修禅观的苦行僧,称之为阿兰若比丘。
 
中国佛教出家人的住所惯称为寺,依信奉宗派的不同,分为禅寺、讲寺、净寺、律寺、教寺。然而印度佛教僧团集会所,多半称为精舍,如著名的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国人的观念,似以小道场、佛堂名精舍,大丛林叫做寺院。事实上原始佛教,容纳千二百五十人以上的精舍,比比皆是。印顺导师手创的道场:新竹福严精舍、台北慧日讲堂,二者一为内修,一为外弘,象征内修与外弘、福慧二严,以圆满菩提之意。嘉义妙云兰若的成立,原为个人闭关专修之用,后以外弘的因缘,住没多久即出关,应聘为文化大学教授;兰若则成为尼众弟子内修的道场(为外弘故于市区别立妙云讲堂)。另外,台中华雨精舍,乃是印公晚年自修之处,他的数部巨著,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空之探究』、『如来藏之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杂阿含经论会编』等,都是在此写成而出版的论书。
 
仁公长老于民国五四年间,在台北新店七张山上,首创道场命名同净兰若,至今在新泽西印顺导师基金会所,还是沿用原名,表明其一贯宗旨:「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不仅严以律己,三业清净,而且要求同住的大众,实行佛制六和敬,做到清净、和合、安乐的僧团特质。阿兰若,远离尘世的愦闹,以身远离为方便,力求心的远离,身心寂静,与世无诤,这是名实相符的阿兰若处。
 
相对于阿兰若比丘,谓之人间比丘。他不同于阿兰若比丘,深山独住,修头陀行;而在离聚落不远之处,大众依律和合共住,修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天天下山乞食,随缘教化,诵经、坐禅、听法,过着少欲知足的僧团生活。佛陀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及其性习相近的徒众,都属于人间比丘。佛法的弘扬,慧命延续,主要靠这类比丘。阿兰若比丘,即独觉根性,「生无佛世,独宿高峰,观物变易,体悟无生」。如迦叶尊者和他的弟子,入山唯恐不深,不食人间烟火,近于世间隐士之流。虽然佛陀降生人间,而加入僧团行列,有其特见独行,不同于一般声闻比丘众,但在当时苦行风气鼎盛的社会,其地位受到特殊的敬重。一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隐士型的苦行僧,还是身价百倍,如地藏十轮经把「谤阿兰若比丘」,列为堕落地狱十一大恶之首,可见一斑。
 
阿兰若与人间之两类型的比丘,在今日各系的佛教僧伽,已少有如此严格的界限。譬如山林与都市佛教:终身隐居山林,不与社会信众往来;或一向定居都市,不涉足山林,不务本业,这种黑白分明的归类,在现实佛教界并不存在。倘若将出家众分三类:学问、修行与修福者,禅观的专修,或专宗净土的念佛僧,未必是居阿兰若处;从事佛学研究的学问僧和奉献给大众、负责寺务的职事僧,不妨称为人间比丘。至于短期闭关,一年、三年,或住茅蓬几年者,不论为深入经藏,或精进禅修,或一心念佛,在一生出家的生活中,也仅是修学的过程,阶段性而非长期的、尽形寿的。在我理想中的弘法僧才,学问、修行、做事,三者兼而有之,彼此间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废。也即是:学问与修行,乃是闻、思、修的历程;学问为闻思的功夫,修行是禅观的实验。修福做事,也不是单纯的事务僧,对佛法的信解与实践,都应有相当基础,属于学以致用的阶段,比起学问僧、修行僧更难得。如划分为三:专长于研究的学问僧,应兼备处事的能力和修证的体验;老实修行人,则兼具佛学素养和处众的本领;终日忙于寺务的修福者,绝非光头俗汉,而是学识与德行俱全的菩萨行者。
 
什么是人间应赴僧?约狭义而言,系应赴经忏,以诵经礼忏做为修行的方便,也以经忏应赴信徒的婚丧喜庆;作此佛事的出家人,称之为应赴僧。如约广义说,举凡佛教界的种种法务,道场落成、佛像升座,住持晋山、讲经说法等,有求必应,各种场合从不缺席者,乃至如菩萨行的随处寻声救苦,无剎不现身的大悲愿行者,无不包在应赴僧之列。若依广义,应赴僧实为人间菩萨,理应督促自己,并鼓励大家去当应赴僧才对,为何有「宁坐深山饥饿死,不作人间应赴僧」之语?有二种可能:一是经忏应赴僧,洞悉其弊端,障碍个人德学的进修,同时为全体佛教,正法的住持,带来难以估计的祸害。在此感慨万千的情形下,发出这样的誓愿。另一种是事务僧,面临上下交煎,左右为难,僧事俗事,佛事法事,事事不如意,修福既不成,慧业又荒废。于是万念俱寂,宁愿独居茅蓬,摆脱人事困扰,断绝信众的往来,即使饿死于深山,也决不再来人间做应赴僧!
 
出家修学的程序:首先自我充实,培养信心,巩固道力,而后学以致用,服务众生,从事慈善、文化、教育工作。譬如佛学院学僧,课程进修完毕,于毕业后出来做事,本其所学,在道场担任执事,或在佛学院教学相长,或随缘讲经说法。举凡佛教的种种事业,自己能力所及,尽心尽力去做。学无止境,菩提路长,踏出校门,从做中学,在顺境逆境中,正观缘起,测验自己的实力,检视烦恼的消长、道学的损益。也许愈战愈败,但愈战愈勇,再接再励,终于突破重重关卡,到达成功彼岸。在利他过程中,感到教而知困,学而知不足时,务必寻求再教育的进修机会,暂时隐退,作短期的潜隐,而后再出发。如修证历程,因修而证悟,悟后起修,终而圆悟实相。
 
学问、修行与做事,要求三位一体,一人具足,若非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事实不可能。往往是福德因缘具足,有广大徒众,道场宏伟者,未必有学问僧、修行僧的专长;同样地,满腹经论,学有专精,通达三藏者,难免欠缺福报,没有发挥所长的机会。如何彼此协调,捐弃成见,通力合作,以完成弘法利生的志业,实为人间的菩萨行者所面临而必须克服的难题。
 
这是一个集体的时代,个人主义,固步自封,各自为政,实难光大教运,开创新局。隐居的山林生活,无论为做学问,抑或禅观专修,目的应为众生而学,为佛教而修;回到人间,投入社会,弘法利生,乃是人间菩萨之本务。居阿兰若处,谢绝社会往来,如出家初期,甘得淡泊、耐得寂寞,义解与实修,精进不懈。迨修学有成,下山随缘教化,广度有情,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才是真报佛恩者。在大乘菩萨道未兴起之前,唯有缘觉与声闻二道,缘觉究竟成辟支佛,声闻道证阿罗汉果。释尊说法,「随机立三乘,正化于声闻」,在佛弟子群,阿兰若比丘应是旁系,人间比丘才是主流。因为佛法的普及人间,不能寄望于阿兰若比丘,唯有人间比丘,如舍利弗、目犍连等转*轮将,才能分担佛陀度世的重任,使正法久住人间。后起的大乘菩萨道,无疑地,乃是人间比丘努力的功绩。故此,「人间应赴僧」若非局限于经忏应赴,贩卖如来家业,而是为佛教为众生,从事福世利他的教育、文化、慈善工作,应赴众生的需要排难解纷,解粘去缚,令离忧悲苦恼,如是发心做众生的牛马,正是佛门龙象呢!
 
西元二千零一年六月四日写于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