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


   日期:2020/6/24 1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
 
超定
 
真.俗.空.有
 
胜义——真谛,毕竟空;缘起——俗谛,如幻有。或谓缘起的如实相名胜义谛,缘起的假名为世俗谛。约凡圣的差别而言:圣智所见的特殊境界,属于胜义谛;凡情所认识的庸常范畴,属于世俗谛。在菩萨道上,有般若与方便二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前者为真谛,后者为俗谛;这是圣者的理事二谛。若以「无明隐覆名世俗」,则凡夫为无明蒙蔽,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如何称之为谛?论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这是佛陀说法的方便,先随顺众生,姑且承认世间常人共许的事实,分别善恶邪正,令止恶行善,弃邪归正,进一步开导,使离妄入真,舍世俗证胜义。
 
对于二谛义,有了以上的基本概念,再来看真、俗、空、有,在宗派间的异论。首先论究:真谛是空,还是有?同样地,俗谛为空,抑为有?依二谛无碍观,如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真俗圆融,二谛不二。但是空有二宗,对这问题的论诤,在佛教思想史上是一向存在的。部派佛教思想暂且不论,大乘佛教三系的演进,形成鼎立之势。(一)性空唯名论:世俗谛中唯是假名,胜义谛中毕竟空。如四圣六凡、蕴处界三科、有无与无为、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等等名言,皆是世俗假名安立;于胜义谛中,无一法可得,自性皆空。正如般若心经所举的例证:五蕴皆空、十二处、十八界空、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空、四圣谛之理空,乃至圣者的修证(能证智与所得理)也还是空。空是佛陀究竟了义之说,说空即无一法例外;于胜义谛中,推求其自性,无毫厘许可得。说有,唯是世俗谛的如幻假有:有三宝、有四谛、有因果、有罪福、有佛有净土。佛说:「我不与世间争,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常识的实在,佛陀从不予以否定;这是性空的缘起,世俗的假名。
 
(二)虚妄唯识论:立足于无常生灭义,建立因果诸法,不许世俗皆是假名,因为世俗有二:一者假名安立,即遍计所执自性;二者自相安立,即真实的依他起自性。前者为虚假的外境,后者是真实的内识;境无而心有的唯识义是谓世俗谛。世俗空有,是唯名与唯识二系的重要歧异。性空假名,世间与出世间,依之而建立;唯识学者则分世俗为二:假有与实有,假有的遍计执空无自性,实有的依他起是不可空的;如以世俗皆是假名性空,即落于无因无果的恶取空。至于圣义谛,即舍离遍计所执自性而证入的唯识实性,这是因空所显性,可名为空性,但不同于性空者所说——胜义毕竟空,也即是圆满、成就、实在的不可思议境界,不能说它是空。
 
(三)真常唯心论:站在真常寂灭义,探讨真俗二谛,世俗法空,而胜义不空。直捷了当地说,一切皆空的经论是不了义的。如『大法鼓经』说:「迦叶白佛言:世尊,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大般泥洹经』更明白地说:「又其空者,如酥蜜瓶,无酥蜜故,名为空瓶。其实不空,因无物故,形色犹存,当知非空。解脱不空,亦复如是,有形有色,故说不空。……灭诸过患,故名为空。」简言之,所谓性空是除掉不必要的东西,世间杂染诸法空无所有;而修学佛法,悟入空性,证得胜义,具足无边清净功德,这是实在不空的。依般若经说:「若新发意菩萨,闻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世俗空,而真实不空的法门,无疑是为新发意人而宣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中道实相乃佛教一切学派共遵之最高宗趣,声闻与菩萨,空宗与有宗,无不以中道为宗。如早期根本圣典『转*轮经』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这是以正见为导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之中道。另有不有不无、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之中道,乃是本释尊的缘起正法,纠正世间的各种二边之见,也即侧重于正理的中道。佛法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宗教,依正见缘起之理,离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在行为上自然能根绝情本的苦乐二边,契合于如实的中道。
 
后起的唯识大乘『解深密经』,判诸佛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以早期声闻为中心的圣典为有教,初期大乘空相应经为空教,唯有后期的万法唯心说,才是究竟中道教。中观论颂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假名、空、中道,一般解释为:缘起为有,缘起无实是空,离有离空,名为中道。这是把缘起、空、中道分离出来,成为天下三分的对峙。其实,缘起无自性即空,假名与性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作差别说,不是离缘起假名,另有一性空存在;中道,即有即空,非于假名有与自性空外,有一中道可建立。
 
依空立有,即性空能建立四谛、三宝、因果、罪福等一切法,对习惯于「依实立假」思惟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但站在中观师的立场,基于缘起的本义,作理智的观察,确定唯有性空,才能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因果。如上所述,缘起性空,空不是抹煞缘起因果现象,只是扫荡众生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自性见。自性是实有、独存、常住义。空与自性相反,自性有即自己存在,不从因缘生;因缘所生,当体即空。缘起与性空是相顺而不相违的。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的三是偈——是空、是假名、是中道,而归结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性空唯名论的正宗所在。
 
妙有与幻有之辨别
 
真空妙有之说,应是真常唯心论的中心思想;性空幻有,则为性空唯名论之要义。真空与性空,妙有与幻有之间,如何辨别?性空,自性无所有,显示胜义谛;于诸法中,「不见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毕竟空中,绝诸戏论故。然而性空不碍幻有,以性空故,才有缘起的世间与出世间的诸法存在。性空,非龟毛兔角的虚无,也不是生起宇宙万有的本体。「有依空立」,说明诸法之所以能缘起,因为本性毕竟空;譬如要建一座大楼,不能没有一块空地。但空地不会生出大楼,必须各种材料、设计、人工的因缘,才会有大楼出现。幻有,乃缘起的世俗假名,声闻罗汉、诸佛菩萨、人天、恶趣;善恶、邪正、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等诸法,皆是缘起的幻有,世俗的假名。
 
真空妙有,合而言之,真空不空,空掉的只是杂染诸法,无其所无;菩萨修证所得的是具足无边清净功德之妙有。真常大乘经论说的:「异法空,异法不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也即是真空妙有的意思。天台宗,其教学中心接近中观,但它融摄了如来藏的真常思想,发挥三谛圆融的宗义;判「般若」为「通教」,通前「藏教」,又通后「别」「圆」二教。通前通后是大小所共的称为共般若;「别」「圆」二教特有的称不共般若;菩萨不但证「空」,还有「不空」在;空是过程,不空才是目标。如来藏在天台宗,约俗谛的妙有说,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贤首宗的五教说:「小教」及「始教」一分(唯识)是「法相宗」,另始教一分(性空)是「破相宗」,其余「终」、「顿」、「圆」三教是「法性宗」;所谓法性即是如来藏心具足无边称性功德之意。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此心此性即是佛心佛性,也是如来藏的真空妙有论。其实,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依印公导师说,都是以真常论(即真空妙有)为根基,如三论与天台,融真常于性空;唯识,隐真常于无常(外虚妄无常,而内真常)。贤首、禅、密三宗,则为彻底之真常论者;净土,随学者所学之经教不同,但仍不出于真常之特见。推溯及印度佛教,早在佛元七世纪至千年间,大乘佛教已是「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迨佛灭千年以后,藏性见已成佛教的主流,演进为「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如如不变而为流转与解脱之本体,是谓「如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楞伽经』)。又说:「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谓地狱色、畜生色、饿鬼色、天色、人色、声闻色、缘觉色、菩萨色、佛色」(『清净毗尼方广经』)。原来十法界的四圣与六凡的差别,不出此真常不变的如来藏法界心。真常——真空不但生妙有,也变现一切幻有。如说:「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修菩提行,名为菩萨。此法身,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不增不减经』)。众生性、菩萨性、如来性,本质无异。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印公导师在『中观今论』,从圣者的境界,对二谛所见的深浅,分为「实有真空」、「幻有真空」、「妙有真空」三层的二谛。于真谛上见空,三者无异,而俗谛的差别有:「实有」、「幻有」、「妙有」之见。「妙有」之名在此出现,令人费解。导师注云:「姑作此称」,在不得已情形下,找不到更适当名称,暂借用此名。这一境界是:「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这是对「妙有真空」的解说。为恐读者的混同「真空妙有」论,老人辨正说:「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在这一节之尾,导师语重心长地开示:「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同。」故此,好乐拟议圣境,谈玄说妙之徒,可以休矣。究竟是真谛的妙有?抑为俗谛之妙有?或兼而有之,二谛皆妙有?古德云:「妙者,不可思议也。」既是心思言议所不及,又何必执取「真空生妙有」之戏论?
 
西元2001年4月12日于正观兰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