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妙云法雨满人间


   日期:2020/6/24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云法雨满人间

超定

人间佛教永远的导师

在亲近印公导师数十年的岁月里,我从来不曾正式地向他老人拜过寿,因为他一向不喜欢世俗那一套热闹的庆寿活动。记得导师八十岁那一年,弟子们提议为他办祝寿会,老人却以拖延态度,语带无奈的口气回答:等到一百岁的寿期再说吧!时光易逝,转眼又过十几年,今已是九秩晋六嵩寿,距离百岁之期近了。去年在花莲静思精舍养病,有一班徒众无意中看到导师的生辰资料,灵机一动,临时献策,就藉此机缘为老人做百岁大寿;可不要劳师动众,泄漏秘密,免得前功尽弃!届时生米已煮成饭,老人家在无处可避的情形下,不得不随顺众生了。不错,依导师的身份证年龄,多报了五岁,正是百岁人瑞。君无戏言,说话算话,要拒绝也拒绝不了。那一天静思堂的缁素弟子,各个开心地聚会一堂,唱着生日快乐歌。老人病后,恢复良好,显得精神奕奕,被徒众们逗得哈哈大笑,拍下录影带留做纪念。可惜这一空前未有的盛会,我没有福缘参加,内心不无遗憾!

近些年来,愈觉岁月的无情,一周、一月、一年,像挂在墙上时钟的秒针,快迅地移动着,肉眼看得一清二楚。譬如太阳,从旭日东升,至中天丽日,接着偏西而坠,越来越快,不觉之间夕阳落山去了。人生从青年、壮年、老年,黄昏近了。回忆民国四十七年春天,还是形同沙弥的身份,续明法师率领灵隐全体同学,在福严初次拜见导师:「大家一起向老法师顶礼三拜。」「老法师」贵庚?正是五十三岁。没想到今天,我比当年的「老法师」已虚长七、八岁。佛门以戒腊分上中下座,出家受具足戒逾二十年即是上座;年高又德长(而非马齿徒增)是名长老。印公在中国佛教界,被尊称为导师,至今整整一个甲子。话说民国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师约几位同学,到四川法王寺办佛学院,演公主持教务,聘请印公为导师,一直到今天,佛门弟子不论出家或在家,长老级学生,年青后进,以及跟他剃度的徒弟,大家统一称呼他为导师。

印公自述其修学之历程:一、暗中摸索,二、求法阅藏,三、思想确定,四、随缘教化,五、独处自修。从这一简要的叙述中,处处流露他的独具慧眼,和为佛教为众生的伟大悲愿。在自谦为「暗中摸索」的时期,已引起他对佛法与现实佛教太大的距离而严重地关切,因而发愿:「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

印公自谓:「福缘不足」,「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在我看来,这未免太谦虚了。放眼看整个佛教界,像他这样「成就有限」的能有几人?至于福报因缘,从他出家以来的种种因缘——病缘、逆缘、顺缘,无非是使他成为「智慧如海」、「人间导师」,强有力的增上缘。印公从三十六岁起,应聘为法王佛学院的导师,六十年来,一直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研究佛法的态度,修学佛法的方针,对全盘佛法的根本信念,在他被尊称为导师的少壮时期已经确立起来。民国五十六年出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所提的对佛法的信念和看法,正确而完整地阐述人间佛教的精义。如第一条:「佛法是宗教,佛法是不共于神教的宗教。如作为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会正确理解的。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这一根本信念,从早期的著作——『印度之佛教』,一路延伸下来,乃至晚年所写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巨著,七十年来,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立本于人间佛教的正见,付出全部精力,生死不渝地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而且誓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尽未来际行菩萨道。这若非成就正见,具足正行者,何能臻于此境?「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普贤愿行,从这位「为佛教而学,为众生而学」的人间菩萨行者身上,具体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思与修行之间

在区分出家人的三类型中——「修行」、「学问」、「修福」,也就是:修禅、念佛、持戒的老修行人;研究教理,深入经藏,从事佛教文化教育的学问僧;服务道场大众,推动法务,令安心办道,而勤修福报的事务僧。印公导师着重在学问,以三慧中的闻思为主,从经律论三藏去探究佛法的真理。自述其修学着力点在于印度佛教史的探讨;目的为「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

中国佛教重「修证」,以修行证悟为第一义,而闻思的学问,被视为无关修证的「理论」。这一偏差的观念,衡之于佛说的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很显然地是不相应的。忽略了闻思的修学,一味地谈修说证,而所修所证又如何确保其契应于如来正法?况且一般所认定的修行项目,不出念佛、静坐、持咒、诵经、拜忏;如禅门所订的早晚课诵,乃至五堂功课,以念诵法本作为修行的内容,与「修证」的本义相差多远!真修实学,应该是对经律论三藏的法义,由浅而深,由略而广,由博返约;如是广学多闻,慎思明辨,藉以启发正信,树立正见,引导正行,使思想纯正,身心清净。这样的闻思工夫,正见与正行的修学,不算是修行吗?我们不禁要问:盲修瞎练,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与佛法的「修证」,其距离何止八万四千?

诵经、礼忏等修行方便,其启导初信,巩固道基,其功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佛教的命脉,近千年以来就靠音声佛事维系不坠;念佛法门的普及,形成今日宝岛佛教的景象。然而,所谓修行,其深意应是指禅观的专修。古德提倡的闭关、住山生活,是以禅观为修行的要目,也即是从闻思的学问下手,以期成就闻思的智慧;进而专在禅观用功,使闻思的散慧,在禅定的配合下,与定相应而成就定慧均等的修慧。故此,克实而言,若无「闻」「思」之慧,则不成「修」慧;缺乏纯正闻思的理论基础,盲目地强调修证,无疑地,不过是空中楼阁,永无法实现的幻梦。

印公导师,有人称他为学者、论师,他本人并不承认。然依三藏的研究与成就而言,他自述是从论入手;其著作也以论书为主,当然与一般讲经法师,复述古德注疏,拾人牙慧,绝不相同。称他为「佛学者」,但不是与「学佛者」之对称;因为他不同于偏离佛法,为研究而研究的学者,而是「为佛法而研究」,不离信解行证的研究。什么叫做「为佛法而研究」?佛法为何义?佛法最高、最普遍的真理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常、无我、无生,原是佛弟子修证的法门,「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印公引用这一圣教作为理论研究的方法,以达到修证的目标。无常的应用为「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去发现佛法真义的健全发展与正常适应」。也即是在鱼目混珠,汪洋大海中,探求珍宝;分辨佛法的本真与变质之间的差异,去芜存菁,取精用宏。无我的法则是从「自他缘成」、「总别相关」、「错综离合」中去体解佛法的真面目。涅槃是圣谛第一义,我人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印公说:「凡是佛法的研究者,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的自心,还要了解文字语言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中去体现寂灭。古来多少大德,读一经,闻一偈,就廓然悟入这寂灭的圣境。像舍利弗的听说缘起偈,慧能的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都能直下悟入。『文字性空,即解脱相』,能具足深入这个见解,多闻正思,到工夫成熟时,也不难直入个中。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这在研究者的怎样研究用心吧了!」在他的八大佛法信念,最后明言:「治佛教史,应理解过去的真实情况,记取过去的兴衰教训。佛法的信仰者,不应该珍惜过去的光荣,而对导致衰落的内在因素,惩前毖后吗?焉能作为无关于自己的研究,而徒供庋藏参考呢」!

从以上的引文,足以证明:修行与闻思、理论与修证,乃是一体的两面;印公不但是佛学者,也是学佛者,是信仰与学术,也即信智合一的大善知识。所谓佛教史的研究,依佛法根本论题而言,其实也即是在探讨有情的生命流转过程,从而寻找一条生命解脱的要道。闻思修为慧学进修的历程,也是成就正见、正行、正定,不可或缺的德行。禅观是修行,闻思的学问则为培养正信,树立正见,具足正行,所不可忽视的课题。口口声声断烦恼、了生死、证解脱的同道,对世尊开示的圣教,请善思念之。

百读不厌的『妙云集』

印公导师,思想超卓,智慧如海,著作等身。从民国二十年起,初到闽南佛学院,即写了『抉择三时教』、『共不共之研究』、『评破守培上人「读相宗新旧二译不同论之意见」』,直至民国八十一年出版『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写作的时间,足足历经六十年。『妙云集』是搜集了老人六十岁以前的作品,分为三编:上编是经论的讲记,如『般若经讲记』、『中观论颂讲记』、『摄大乘论讲记』、『大乘起信论讲记』等共七册。中编是独立系统性的论书,如『中观今论』、『佛法概论』、『成佛之道』等六册。下编是一般论题的探讨,教理、教史、教制,通俗或深入的文章,如『以佛法研究佛法』、『学佛三要』、『佛在人间』等十一册。全集总编为二十四册。

早期的主要著作,而未编入『妙云集』的是民国三十一年完成的『印度之佛教』一书。佛教界很多人知道这部「始终条理,表示了印度佛教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抉择取舍的明确标准」;也即给读者指点迷津的一部名著。导师未编入『妙云集』,也不允许学人重印流通。理由是:「这部书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他计划以五大论题去研究叙述:一、佛陀及其弟子。二、圣典之结集。三、佛法之次第开展。四、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五、部派佛教。这五个问题的研究,只是『印度之佛教』第一期「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和第二期「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也即是一味的原始佛教和思想分裂的部派佛教;尚未包括以后的「大乘佛法」和「秘密大乘佛法」。由于这一悲愿的驱使,虽然晚年病更多,仍坚持素志,孜孜不倦地写了好几部,体裁不同于『妙云集』的学术巨著。如『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空之探究』、『如来藏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杂阿含经论会编』、『印度佛教思想史』等。这些都是『妙云集』以外,六十岁之后的力作。除此,还有些作品、经论讲记,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往生净土论讲记』、『辨法法性论讲记』,以及『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游心法海六十年』、『方便之道』、『中国佛教琐谈』等篇章,则另编成『华雨集』五册。

印公导师的著作,流通最广的是『妙云集』,凡是知识份子,想正确而深广地认识佛教者,没有不读『妙云集』的。因为这是一部浓缩、简明的大藏经。如要了解原始佛教根本圣典,『佛法概论』(原名阿含讲要)一书,条理清晰,通俗易解。有关大乘佛教三系的思想,上编经论讲记,中编独立成部的论书,乃至下编所集的文章,如『学佛三要』、『佛在人间』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受用不尽的佛法宝藏。

值得再提的是『成佛之道』,对于学佛步骤,修学的次第,从浅入深,作系统性的开导,不但佛学院学生,凡是三宝弟子,应列入必修的课程。记得该书尚未出版,开始在『海潮音』刊登,台湾灵隐佛学院主持教务的续明法师,即订为第二学年的课程。规定同学要背诵「偈颂」,熟读「长行」。其内容如大海,愈后愈深,到了六度的般若一大段,以及抉择大乘三系的思想,就不是当时的沙弥学僧所能领会了。不过由于年轻时代熏习的因缘,对全体佛法的条理与融贯,有了正确的把握,不致落于偏执的宗派成见,对于以后的佛法进修,有莫大裨益。佛法的三阶梯(三士道),如人生的三期目标:修三福的人天因果为近程目标;修四谛法门是中程目标;以三心修六度为远程的终极目标。学佛,不忘初衷,朝向成佛大道前进,则不负此宝山行,而能报三宝宏恩了。

西元2001年3月10日写于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