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缘起的面面观(上)


   日期:2020/6/24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缘起的面面观(上)

超定

从佛成道日谈起

依汉传佛教说,释尊于腊月初八日的黎明前,睹明星而悟道。南传佛教则认定:佛陀的降生、成道与入涅槃,都同在五月的月圆日,而把这一纪念日定为卫塞节。中国大乘佛教,信仰的佛菩萨众多,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度农历新年,寺院举办千佛、万佛法会,佛菩萨何止千万,恒河沙数都数不尽。单是释迦佛的重要日子即有四月初八的降生,十二月初八成道,二月十五入涅槃;正如观世音菩萨于二月十九圣诞,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出家。为佛教信仰的普及,让更多三宝弟子亲近佛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些方便应是非常必要的。

我佛世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所觉的正法是什么?华严经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故不能证得。」这是从佛性本具的如来藏思想,显示佛陀正觉的内容。一如中国祖师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真常唯心论者,以「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来说明自性。凡圣一如,此自性也是佛性、法性、真如、如来藏。释尊的正觉即是这个,所证与所说都是这个佛性的不同层次之阐述。然而,依佛陀的根本圣教阿含及般若经论的说法,佛陀的证法和延伸下来的教法,乃是中道缘起。如杂阿含经说:「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缘六入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释尊成道后,说法度生四十五年,所觉证的不外他在菩提树下所证的缘起实相。经论的蕴处界三科,四圣谛,八正道,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一切诸法不外是缘起法的差别说。

佛陀的传记告诉我们:释尊成佛后,曾有不想说法的念头。因为「我法甚深妙,不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证,演说为徒劳。」此甚深难信难解之法为何?依真常唯心论,此如来藏性,不但凡愚不能领会,即使「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密,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如是佛性,唯佛能知。」但在原始佛教的思想,却如是说:「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说的更简明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也就是缘起甚深,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悟入此甚深义的智慧,即是法住智、涅槃智。

大乘佛法,初期为一切皆空说,后期为万法唯心论。站在初期大乘看释尊的成道,缘起性空确是诸法的实相;立足于后期大乘,当然坚持佛性本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座,俨然不动」,在每个众生的身心中。佛法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自然不一致。弘扬佛教的大德,本其所学与所见,如三谛圆融论者,明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佛法」、「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乃至「秘密大乘佛法」的思想演变,形成佛教的多彩多姿,也令信者眼花撩乱,莫知适从。何者了义与不了义,读者应予善巧地抉择。

见缘起即见法

佛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缘起是佛法特质,此法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千古不易的真理。谁能悟此真理,即名之为佛。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所以说「非我(佛)所作」。除佛而外也没有其他人,或者高高在上的造物主之所作。不管如来出世或未出世,缘起正法永远随着世间万物,一直存在的。这就是「真理无所不在」的意思。

凡夫与圣人,众生与佛陀差别何在?证悟缘起的真理即是佛;迷此真理,名为众生。杂阿含经中,「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染着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无明凡夫。反之,「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着、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是则名为生死解脱的圣人。

「若见因缘(缘起),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这是佛陀在「佛法」、「大乘佛法」的圣典,处处宣示的教法。为何说「若见因缘,即能见法」?法者,法尔如是的真理,也即是诸法实相;此真理实相,既非唯物、唯心,也非唯神、唯我,更非大无其外、小无其内的神秘实在;乃是伴随着世间的生灭与出世寂灭的缘起真理。悟道,见真理——法,即此缘起是道,是真理;不是离因缘外,有其他东西可见可悟。「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这是多么明确的开示!

「若见于法,即能见佛」,道理很简单:佛是以正法为身,净慧为命。由于他的极清净的无上妙慧,体证最高圆满的真理——正法,所以被尊称为佛。「佛身者,法身也」,见于法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真正面对面地与佛同在。记得佛陀时代,为报答亲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过三个月之久,人间弟子至为怀念。当佛陀宣布回来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希望能在众人之前,第一位拜见佛陀。当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眼见这一情形,自问:我需要凑热闹跟着去,加入见佛、迎佛的行列吗?佛陀明训:「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于是尊者独自一人,宴坐树下,依如来教深观缘起。依佛教伦理,长幼有序,四众弟子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序。身为比丘尼的莲花色,想跑在比丘众之前去见佛,于法是不合的。所以她施显神通,摇身一变而为转轮王,飞行在群众之前。自以为是向佛陀迎驾的第一人,不意佛陀告诉她:首先见佛的是须菩提,而非你莲花色。原来她忘记佛说:「若见于法,即能见佛」的名言!

缘起与四圣谛

龙树菩萨在中论颂四谛品引证佛言:「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如上所引阿含经、大集经和大乘稻芊经,佛陀只说见因缘(缘起)即见法,并无「见苦集灭道」的明文。当知缘起与四谛是解脱道的总纲,在诸乘分别:声闻修学四圣谛,缘觉证悟缘起法门。缘起开显世间的有情流转与还灭之过程;四谛诠释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克实而言,四谛与缘起,二者之内容完全一致。四谛是从横的方面,对现实界与理想界的因果加以分类;缘起法门则从竖的方面,对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作系列性的论述。例如:缘起的生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故有行,乃至以生故有老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这即是苦集二谛;众苦由惑业、烦恼与业力的存在,所以生死相续不已。「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无明故无有行,乃至无生故无老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灭。四谛中的灭谛,与此同义。缘起观成就出世正见而导引的八正道法,也即是道谛之内容。如把十二缘起与四谛比配:观缘起的老死(苦),老死之集,老死之灭,灭老死之道,乃至无明,无明集,无明灭,灭无明之道。

四谛与缘起,对于深受真常大乘熏陶的中国佛教徒来说,往往本其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它是小乘佛法,不值得重视。菩萨道鼓励声闻人「回小向大」,大乘行者怎可向小乘人看齐,而回大向小呢?其实,四谛与缘起,乃是三乘共法,声闻与缘觉乘人,固然修学此法门而得正觉;大乘菩萨道,何尝能离此而独立,倡说特殊法门?依大乘经,如胜鬘夫人所说,小乘是有量四谛,有作四谛;大乘是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大般涅槃经说,下智观缘起,得声闻菩提;中智观缘起,得缘觉菩提;上智观缘起,得十住地;上上智观缘起,得佛菩提。这样区分大小乘,当然是「大乘佛法」的观点,「佛法」学人是否认同,彼此共许呢?不过,佛教学派不论如何分歧,四谛与缘起的解脱道,其重要地位是无可抹煞的。

内缘起与外缘起

大乘稻芊经把因缘分成二大类,从外因缘说到内因缘。佛与弟子外出游行,经田野见稻芊,佛陀随即假借稻谷的成长过程,开示因缘所生法的深义。释尊略说,经由舍利弗与弥勒菩萨,以问答方式,发挥缘起无我之佛法特质。

弥勒菩萨言:「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此因缘之事相易明。进而解说:「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而实即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经文把因与缘分开说明。继因相应后,说缘相应:「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进一步分析六界的功用:「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而后与前因相应同样道理:「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乃至「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最后以不常、不断等五种观法,以遣除与因缘相违的恶见:「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于外因缘义之后,正说内因缘,也即通常所明的十二因缘法。内因缘义,如上所述,把因与缘分开,因相应是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缘相应是六界和合,地水火风空五界,与上相同,第六界是识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也即是「四大围空,识住其中」,名为有情之意。在阐明缘起无我时,「无明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不作是念:我从无明生。乃至生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这是因相应观。缘相应观类此可知。

缘起无我,约内因缘的有情说;缘起性空,总摄内外因缘,有情与器界说。经文在明外因缘空义时,说种子不作是念,乃至六界不作是念,这只是拟人的喻说,无情之物那有「我作是念」的妄执?总之,因缘无我,诸法性空,所生果法空无我,能生的因缘本身也是空无我。

佛法以有情为本,一切问题的研究,无不以有情为中心,所以对缘起的界说,其内容都是指有情的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的流转现实界;以及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的还灭理想界。换言之,在内因缘与外因缘之中,佛法重点在内因缘;外因缘,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乃是伴随有情的内因缘而存在。

科学的分类,愈来愈精细,约略言之,可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范围,不出佛法中所说的外因缘;社会科学则侧重于内因缘。如以物理、生理、心理来说,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与生理方面;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群众与形成社会的个人去探讨问题。二者比较看来,自然科学的成就,真是一日千里,而社会科学仅能像牛步的进行。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失调,造成人心不安、社会乱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以促进人世的和乐和生命的解脱,务必从内因缘方面,步步为营,善用其心,切实地下功夫。否则,舍本逐末,偏向外因缘,而忽视根本的内因缘,如入海算沙,终不免徒自疲劳,无功而退。(待续)

二○○一年元月十日写于山仔脚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