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了义不了义的抉择


   日期:2020/6/24 1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了义不了义的抉择
 
超定
 
论题解析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系佛陀开示弟子,修学佛法的四依之一。从四预流支的次第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佛法之要在于慧学,此前之戒学与定学,是为慧学的基础;真能解脱个人生死,体悟真理,究竟成佛的法门是般若智慧。慧学的进修:闻、思、修三慧,由此加行慧而得无漏现证慧,达到信智一如、悲智相应、定慧均等、理智平等的境界。闻慧,先从亲近善知识着手,依善知识的开导,听闻正法,深入经藏,多闻熏习,于无常、无我、寂灭之理趣,获得一番胜解,并能如实修练,表现于身心,成就正信,具足正见。在听闻正法的态度,对于善知识的开示,经论的文字,务必「依义不依语」而学,不要尽在文词优美,名相堆砌下功夫,舍本逐末,偏离闻慧进修之目的。其次,依所听闻的佛法义理,慎思明辨,抉择义理,以成就思慧。思慧阶段,应该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接着,进入修慧之时,已从散心而入定意,能于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其所依的标准是:「依智不依识」。也即是说:这时不再依有漏有取,有我我所的虚妄分别识,而本着破除我执,扫荡邪见,无自性分别的智观,降伏烦恼,契悟真理。
 
了义与不了义,二者如何界说?空有二宗解说不同,般若性空系,约理尽不尽分别:说理彻底、究竟、明了是了义,反之即为不了义。如般若经、中观论等,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也即显示诸法胜义,甚深难见的经论是了义。显示名句施设,有我法的世俗谛,是名不了义。法相唯识学依解深密经,约教显明不显明辨了与不了义:在语义上分别清楚,不会有其他解说,了了分明的是为了义。例如:一切法空,需要再分别说明: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非空,圆成实性依空所显,空而不空。在言教上,未讲清楚、说明白,乃是不了义。
 
约方便与究竟来说,方便之谈是不了义;究竟理趣是了义。真常大乘主张: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乘为究竟,三乘是方便。唯识学者即相反:五姓差别,无性阐提,定性二乘不得成佛,三乘才是究竟。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净土行者见此经句,颇为困惑:佛陀宣说西方净土,描述其庄严妙相,「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等,美不胜收的景致。还介绍阿弥陀佛,教我们一心念佛求佛,以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难道西方的依正庄严相,也是「虚妄」吗?念佛、见佛的善行,也属于「行邪道」吗?
 
金刚般若思想,无疑是究竟了义之教理;净土诸经即为方便不了义之说。约二谛辨了与不了:凡显示胜义即了义,世俗为不了义。然而,龙树菩萨明言:「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因方便入究竟,藉不了义而达了义之境。由于经教所被之机,听法者的对象不一,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究竟之间会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净土行者之疑,从修学者的程度深浅而言:幼童以洋娃娃、玩具为乐,大人要开汽车、驾飞机才满足。各适其适,各得其乐。否则,大人开玩具汽车,幼童去驾飞机,不适身份,得不到乐趣。同理,意志怯弱,劣根浅智,强令修学妙法,则不得其益;上根利智者,应修无上大法,使成就究竟菩提,应是契理契机的圣教。
 
印公导师说:「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对佛法的深浅次第,了义不了义,方便与究竟,应作如是观。
 
从四悉檀的可不可破来分别
 
大智度论说:「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梵语悉檀Siddhanta,译为成就、宗、理。意思是:佛法无边,归纳起来不外这四种道理,四种宗旨,依此摄化众生,成就佛法。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这是约因缘假合,自性非有;五蕴积聚而为人,实我不可得,解说「世界悉檀」。在下论文,对「第一义悉檀」,分别有无:「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依缘起假名有,说世界悉檀;据第一义悉檀,则自性毕竟空。然而,印公导师远承龙树、觉音的思想,以四悉檀总摄一切佛法,探讨根本圣教四阿含:长阿含的「吉祥悦意」是「世界悉檀」。例如『阇尼沙经』、『大典尊经』、『大会经』、『帝释所问经』、『阿咤囊胝经』,是属于适应印度天神教的佛法。也就是说:世界悉檀所说的道理,主旨在于融摄固有的民间信仰,引导他们渐次趋向纯正的佛法大道。很显然地,这是不了义的方便之道,我人当以了义而抉择不了义,不可颠倒地以不了义为准而抉择了义之教。
 
二、「云何名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二经所说似乎矛盾,实则为适应不同根性,目的在满足希求,使人生善得福。论文解答:「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是以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名为各各为人悉檀。」印公导师从印度佛教的变迁,比配四悉檀:根本佛法是第一义悉檀,初期大乘佛法是对治悉檀,后期大乘为各各为人悉檀,秘密大乘佛法是世界悉檀。印公说:「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我、佛性说,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为生善、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各各为人生善』是多方面的,心自性清净,就是『心性本净』,是出于『满足希求』的增支部。」无疑地,这是不了义的教说。
 
三、「云何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例如:止痛药,仅对痛患者有用,若无病痛,何需服药?不净观、慈悲观,各有其对治的心病,不能对换使用,否则不但无效,反增其病。乃至「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法,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偈说言:『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空中无无常,何处见有常?』」佛说空义,为对治执有之病;有执既除,空亦复空,不然执空也成病。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着有空,诸佛所不化」,即是此意。
 
最后,何者是第一义悉檀?简言之,「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这是诸法实相,究竟真理,离四句,绝百非,凡情戏论所不及的境界。
 
四悉檀中,「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唯有第一义悉檀不可破。换言之,第一义悉檀才是究竟了义,其余皆是方便不了义之教。依此检视流传中的佛法,早期佛法的四阿含:『长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为「一一为人悉檀」,『中阿含』为「对治悉檀」,『杂阿含』是「第一义悉檀」。四部阿含与四悉檀的深浅次第如此;印度佛教的演进,由第一义悉檀的原始佛法演为大乘佛法的对治悉檀、各各为人悉檀,终而秘密大乘的世界悉檀。当然这仅约其特色、思想主流而作如是分别。印公导师对印度四期的佛教做这样评价:「我应用牧女卖乳而一再加水为喻: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阶段集成的圣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教也不见了。」
 
从空有二宗辨了不了义
 
二谛空有是佛教一切学派的共同论题,尤其是大乘各系思想,无不谈空说有,但对空有的定义与范围,则有所不同,如部派佛教六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现通假实宗、法无去来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可见各宗对空的范围,不断扩充。到了大乘佛教,虚妄唯识系以遍计执无,依他、圆成是有,也即是说,凡情的妄执是空,而诸法因果事和圣智所证之理是有。这比起声闻的空义进步了。真常唯心系主张,一切事相是虚妄的,妄执是空,依他起法也是空,这似又比唯识学的空义进一步。性空唯名系依二谛判空有,世俗谛中,一切皆是有,胜义谛中,诸法毕竟空。有,缘起幻有,世俗假名有。一切如幻假有故,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胜于涅槃,也还是如幻如化。般若经说:「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佛。」甚至说:「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大乘三系对真、俗、空、有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分歧。尽管有宗讲有也讲空,空宗谈空也说有,而空宗还是空宗,有宗还是有宗,彼此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了义与不了义,在中观的空宗与瑜伽的有宗,见解出入极大。依无尽意经说:「以种种名字宣说我、有情,于无我中说为有我,此等名不了义经。」反之,「若显示空、无相、无愿及无我等解脱门,此即名了义经。」据此定义,般若一系列的经典,中观之类的论书是了义;唯识学所依的解深密等经,辨中边、摄大乘等论是不了义。然在以解深密经为本的有宗,即以说得显明易了的,名了义;说得深隐微密的,是不了义。解深密经约有、空、中道的三时教,总摄如来一代时教,并分判其高下,了义与不了义。如云:「世尊于初一时,在婆罗尼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世尊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空性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如来一代时教的判摄,印度论师,中国祖师,古今学者都有他们的真知灼见,而作各种不同的分判。中国佛教著名的天台和贤首二宗,天台的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十宗。与解深密经教的三时教比配:第一时声闻四谛教,即天台的藏教,贤首的小教;第二时性空教,等于天台通教,贤首始教;第三时唯识中道教,贤首判属始教(始空为空相应教,始有为唯识教)。如依真如有随缘与不随缘二义,唯识主张真如不随缘应为别教。台贤二宗都以圆教为究竟了义,故解深密经的三时教,似乎都是方便不了义之教。中国佛学以真常唯心论为本,站在真常的立场看性空与唯识,判之为不了义,乃是理所当然。各宗基于本位主义,高扬自宗为了义,贬抑他宗为不了义;大乘佛法为了义,声闻佛法为不了义;唯识为了义中道教,性空为有上有所容受,犹是未了义,这是解深密经对声闻四谛教、大乘空相应教和大乘唯识教,了义与不了义的评判。
 
佛陀为何于转空性相*轮后,要以显了相宣说真了义的唯识中道教?解深密经说:「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般若会上的诸法性空义,意趣甚深,方式隐密,钝根有情不能领会。约此义而言,诸法无性的第二时教为不了义。其实,倘若善根具足,多修胜解力的有情,对般若空义则能信受奉行。如是圣教,究竟了义,何劳世尊再说第三时教呢?如经云:「于是(般若)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具足如上五事,对诸法无自性的空性,能深生信解,以其无倒慧通达,善巧修习,速证菩提。但有些众生对般若法门不信不解,或能信而不解,或起误解,如此劣根众生,法真教善的了义经,不能获得法益,悲智圆满的佛陀,不得不开演解深密经,依三自性来作显了的解说:所谓一切法空,其实是约遍计所执自性而言;心心所等法的依他起自性,以及修唯识观而证入唯识性的圆成实自性,都是实有不空的。圆成实性,又名空性,但是因空所显性,空而不空的。这样的抉择空有,清楚解说,是谓了义说。对般若深义,既甚深又秘密,劣根有情不能解,故称为不了义。
 
另外,同属有宗的真常唯心论,把性空看成无其所无,世俗杂染法空,世间生死空,而胜义谛是妙有不空的,是存其所存,充实的不空。有时修证的境界也叫空性,此空性本身具足无边的清净功德,当体并不是空的。般若经说:生死如幻,涅槃如幻。在真心论者看来,世俗谛一切皆空是对的,而胜义谛为圣智所证的诸法实相,怎可以说它是空呢?唯识与真常,一是世俗不空,一是胜义不空,与性空论的缘起自性空,彼此如何圆融无碍?了义与不了义的界说不同,无论妄心派,抑或真心派,基于「依实立假」的前提,自以为胜他一筹,不许般若性空论为了义。真妄、空有之诤,各有其所依之教证、理证,惟有随学者根性不同,选择其相应之法门而修学吧!
 
印顺导师对各期佛教的态度
 
最后,在本文结束之前,略述印顺导师对各期佛教的态度。约初期声闻佛法、中期性空大乘佛法、后期唯心大乘佛法来说,印公在早期出版的『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明示:「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导师的研究佛教史,主要是在「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为的是「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也就是本着宗教家的精神,菩萨的悲愿,为佛教而学,为众生而学。对于流变中的佛法,不是站在宗派的立场,入主出奴,自赞毁他。但也非毫无选择地笼统颟顸,对全盘佛教,全单照收。淳朴是初期声闻佛教的特色,四谛与缘起乃佛法的本质、本源;如偏离这一特质,也就变成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似是而非的变质佛法了。然而,导师的思想还是赞同大乘,为什么?「以释尊悲智之大化,律声闻独善之小行,则时机所限,释尊本怀未畅,(于声闻佛法外)别有大道之思想,固极自然而极合理也。」导师的中心思想是中期性空大乘,但他又警告学人:「梵化之机应慎」。因为「佛法以人类为本,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遗憾的是「『佛法』发展而进入『初期大乘』时代,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理想化的信仰成份加深,与印度神教,自然的多了一分共同性。」他说:「初期大乘的神化部份,如看作『长阿含经』那样,是『世界悉檀』、『吉祥悦意』,那大可作会心的微笑。如受到『方便』法门功德无边(佛经的常例,越是方便,越是功德不可思议)的眩惑,顺着世俗心而发展,那会迷失『佛出人间』,人间大乘正行而流入歧途的。」
 
「后期佛教」是一无可取吗?不!「如说如来藏、佛性是(真)我,用来引人向佛,再使他们知道:『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当依无我如来之藏』,『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那就可以进一步而引入佛法正义了。只是信如来藏我的,随顺世俗心想,以为这才是究竟的,这可就失去『方便』的妙用,而引起负面作用了。」至于虚妄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通明二乘的境、行、果,『摄事分』还是『杂阿含』修多罗的本母呢!无着、世亲的唯识说,也还是依无常生灭,说『分别自性缘起』(称十二缘起为『爱非爱缘起』)。这是从一切有部、经部而来的,重于『果从因生』的缘起论。如知道这是为五事不具者所作的显了解说,那与龙树的中道八不的缘起论,有相互增明的作用了。」
 
印公对于「愈古愈真」和「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不能苟同。他举譬喻:「印度佛教的兴起、发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衰老。童真,充满活力,是可称赞的!但童真而进入壮年,不是更有意义吗?壮年而不知珍摄,转眼衰老了。老年经验多,知识丰富,表示成熟吗?也可能表示接近衰亡!」从这一段简要的开示中,可以清楚看出导师对全体佛教,客观而正确的态度,同时也解答:为什么导师始终坚持大乘,表明要「宏阐中期佛教行解」的理由。在佛法的了义与不了义问题的抉择,印公卓越而圆满的特见,被学人尊称为「智慧如海的导师」,实至名归,不胜高山仰止之至!
 
西元二千年十一月八日写于山仔脚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