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


   日期:2020/6/24 1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
 
超定
 
问题的提出
 
三论宗集大成者嘉祥吉藏,判摄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比之于天台的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十宗,似嫌疏略,不足以涵盖佛教的全部思想。(不过,「三轮」之判,上及华严,下至法华,又与台贤相近。)然依初期大乘佛法,当时的佛教,除了固有的声闻与新兴的菩萨道,实无后期大乘的所谓如来乘、最上乘、易行乘、究竟一乘的思想存在。
 
依大藏经五大部的分类,除华严、般若、法华、涅槃之外的一切大乘经,统归类于方等部。天台宗则依佛陀说法的次第立为五时,如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也即是以方等大乘为第二时教,佛陀于成道后十二年起,宣说方等大乘经,前后大约说了八年。如此地机械划分如来教法的次第,很难令今日佛学者同意。好在于这一「别五时」外,有「通五时」之说,灵活地会通五时之判。也即是说:鹿苑(阿含)时,以阿含思想为主流,其他方等、般若等为旁系。迨及般若时,则以般若为主流,其他为旁系,而不是否定其他思想的存在。
 
今日佛学者不赞同台贤等古德的判教,主要是:古人以一切经典,都是佛陀成道后、入涅槃前的四十九年中宣说的;把佛法与佛说,看成同义。今人则不然,一切佛法,大小、空有、权实、显密,乃是印度佛教一千六百年的演进史。如天台所判:藏、通、别、圆四教,藏教说阿含圣教属于初期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思想;通教,即是中期佛教,也是初期性空大乘的思想;别、圆二教是后期佛教,唯心大乘的思想。以声闻与菩萨区分,初期藏教是声闻道,后起的通、别、圆为菩萨道。
 
印顺导师早期著作『印度之佛教』,分一千六百年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变迁为: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一般称为原始佛教,指释尊在世,直至佛灭百年顷的一味佛教。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也即是部派佛教时期,大约佛灭百年至四百年间。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从佛灭四世纪至七世纪,龙树性空大乘发扬的时代。四、「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从佛元七世纪至千年顷,大乘各教派兴起时代。五、「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佛元千年后,至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六百年,秘密大乘为主流的时代。天台宗判方等大乘,时在「鹿苑」之后,「般若」之前,实则「般若」法门,应在「方等」之前才对。因方等大乘的主旨,在于「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举『维摩诘所说经』为例,它不像初期性空大乘经,会通阿含,尊重声闻,而直以声闻大阿罗汉为呵斥、贬抑的对象。如上「菩萨为本的大小兼畅」,意思是:般若是三乘所修的法门,欲学声闻地,当修般若波罗密;欲学缘觉地,当修般若波罗密;欲学菩萨地,当修般若波罗密。所不同于前期「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者,乃是菩萨道与声闻道,也即古之学者为己与今之学者为人之异。依常理而论,大乘菩萨道初兴,声闻佛教势力仍相当强大,如一味地与声闻唱反调,数落小乘的不是,大乘菩萨道的弘扬,定必带来重重的障碍。聪明的初期大乘宏传者,怎会不识时务,到处树敌,毫不留情地批判声闻佛法呢?很明显地,以弹斥传统声闻,而高扬大乘思想的「方等」,应该是距离初期性空大乘,已经有一段时间,菩萨道的信仰已渐普及,大乘的宏传者可以放心一搏,贬斥声闻为小乘,堂堂的大阿罗汉舍利弗,竟然不如螺髻梵王和维摩室的一位天女。声闻圣者的地位被践踏至此,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方等大乘经不同声闻佛法之处,如『清净毗尼方广经』所说:「彼诸众生,重第一义,非重世谛。」第一义与世俗谛相对,依有明空,藉世谛入第一义谛;空有无碍,二谛并观,乃是初期性空大乘的思想。如龙树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道理很清楚,证得第一义,达到涅槃的境界,乃是我人学佛最终目标。而诸法毕竟空的第一义,不是靠空思冥想,不思善不思恶,百物不思所能悟入的。务必从世俗谛——蕴、处、界的缘起假名,如实谛观,在止观相应,定慧双运之下,才能证得。否则,「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难免落入方广道人,诽拨善恶、邪正、凡圣等世俗谛。而大乘方广经,以释尊的教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初期大乘不忘声闻佛法,悟证的次第:「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提倡依世俗谛而入第一义的正观,可见方等大乘与声闻佛法,相距何等遥远!大乘斥声闻为自了汉,焦芽败种;声闻则以大乘非佛说回应,演成纷诤、对立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十大弟子过在那里?
 
在方等大乘中,最具代表性,流通最广,为中国佛教徒所重视的经典是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本经有十四品,其中以第一佛国品,总摄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法,无边功德以创造、庄严国土,堪称为深广而简要的净土法门,对时行的净土宗,具有补偏救弊之用。第二方便品,以维摩诘示疾为方便,开显发菩提心,以成就清净法身的大乘深义。第三弟子品,记述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一一承受维摩教训的往事,以黑白分明的手法,彰显弹斥声闻,赞扬方等大乘的效果。世尊大慈大悲,愍念长者维摩诘卧病床上,派遣座下大弟子前往探问。没想到,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乃至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各各向世尊表示:另请高明吧!「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从经典的文义看来,似乎就在佛陀的时代,出现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以声闻大阿罗汉为消遣的对象,使这班大弟子甘拜下风,钦佩菩萨道的崇高伟大。其实,历史告诉我们:在佛陀根本圣典里,提到菩萨行者只有两位:一是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一是释尊座下,蒙受记别,当来成佛的弥勒菩萨。即使是佛灭五百年后出现的菩萨行者,如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也都是在声闻僧团里,跟随阿罗汉出家,「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绝不可能像维摩诘长者,倚老卖老,呵斥出家的圣僧。维摩诘的风范,留给后代在家菩萨众,以长者的身份,妄自称大,贬低出家人,轻僧谤僧的榜样。在家居士接受出家众的恭敬礼拜,也就理直气壮,有例可循了。
 
话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宴坐树下,遭到维摩诘的斥责:「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那么怎么坐法才是佛所印可的宴坐呢?「不于三界现身意」、「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心不住内亦不在外」、「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如此才是真实的宴坐。从第一义说,三界如空花,烦恼即菩提,动静一如,有什么宴坐不宴坐?以坐禅修定言,如证道歌:「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为什么执意在坐呢?YIN舍、酒肆皆可修行,为何要选山林、梵宇、静室?舍利弗身为释尊的转*轮众,只要那个地方有舍利弗在,就不劳释尊操心。舍利弗在佛教界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他的崇高德行,身教与言教,都令当时佛弟子佩服不已。如今遇到长者维摩诘的一番高论,「默然而止,不能加报」,不知舍利弗的智慧隐藏到那儿去了?谈空说有,读几本经的凡夫都不成问题,圣者大阿罗汉,被尊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面对说空理的维摩诘,怎会招架不了?
 
其次,舍利弗的老朋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当他「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出现在场,指正他:「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目犍连尊者是如何说?佛法的道次:「先得增上生,后得决定胜」。如何获得现乐后亦乐,这是人性普遍的共欲;为达到这一欲望的满足,必须修布施、持戒、禅定——三福行。在此基础上,具有出世根性者,劝导他发出离心,修习四谛与缘起的法门,以实现世间的解脱。今之说法者,不理对象是什么根性,开口就是发菩提心、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一入佛门就谈修说证,高僧大德开示的是向上一着、往生法门、无上大法,听多了便成口头禅,心灵也麻痹了。像维摩诘说的:「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第一义的法相如是,世俗谛的方便又如何?「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况且圣谛第一义,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又作如何说?以神通广大,善于观机逗教的目犍连尊者,难道不知如何正确地「为白衣居士说法」吗?
 
其次,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在法会上对舍利弗说:「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我想,大迦叶和他的徒众在灵山会上听了这段话,长他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只能致以会心的微笑吧!大乘佛法诋毁声闻佛法,这仅是冰山的一角,其他的事例真是罄竹难书呢!
 
大迦叶与须菩提两人都是为乞食而碰维摩诘的钉子。前者舍豪富从贫乞,后者则相反,一向选富有人家去乞食。大迦叶修头陀行,不贪口味,不求营养,才专找贫穷之家乞食?不!他是心存慈悲的,为穷人的前途着想。因为今生贫穷是前世悭吝不行布施之故。阿罗汉具三明六通,世间无上福田,正是除贫穷得富贵的机会。假如错失此因缘,不供养圣僧,将来贫穷如昔,甚至每况愈下,前途堪悲。这是大迦叶舍富从贫乞的存心。须菩提尊者的想法:富豪也是从布施因缘得来,如不给布施机会,尽是享受现成,坐吃山空,未来不免堕落穷困之境。所以须菩提也非如我人所想象,贪求五味而起不平等心。
 
试听长者如何说法:「迦叶!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对须菩提说:「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解空第一的大阿罗汉,「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这一钵饭真不好吃,为了吃一口饭,被长篇大论教训一番,真是倒尽味口!其实,深明「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的须菩提尊者,通达缘起,缘起即性空,这番道理他不可能不懂,说他茫然无知,哑口无言,不过为弹斥声闻,高扬大乘而已。
 
其次,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以「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的理由,不够资格前往探病。当尊者在大林中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被长者逮到毛病:「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原来这一班新学比丘,宿世曾发大乘心,行菩提大道的,今富楼那为说声闻佛法,等于把秽食放在宝器。不客气地说,「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没想到说法第一的尊者,在维摩诘的眼中,就像瞎子一般,说法利人天,简直是盲导众生,一盲引众盲,大家一起落火坑。声闻圣者的身价,如何与大乘菩萨相比!天地悬殊,不可以道里计也。
 
接着,轮到摩诃迦旃延,还是不堪任前往问疾。被佛陀及其弟子公认的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众所知识的大阿罗汉,今又栽于在家居士手下。尊者敷演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义,维摩长者一一给予否定,而赋与新义:「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常、苦、空、无我系声闻与大乘的根本思想,从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发展为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乃至晚期秘密大乘佛教,对佛陀的根本教义,随着时空的演变,为了众生根性的适应,而作种种方便的诠释。维摩诘的解说,显然是后起的大乘思想,在声闻佛法中,并无如是说。什么是无常、苦、空、无我?迦旃延尊者的论议,记载于阿含圣典里。维摩诘的知见,代表方等大乘的思想,等于是以今非古,用后期菩萨道非议原始的声闻佛法,明眼者一看便知。
 
其次,维摩诘非难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这等于金刚般若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卖点心的老婆婆难问青龙钞的作者:既然三心不可得,汝今欲点何心?天眼是有为,抑或无为?有为即世间法,外道也能得;若是无为,即无所见。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为同为异?大乘说,即有为是无为,即世间而出世间;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当然也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如以此诽拨声闻佛法,难问阿那律的:「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显然有欠公允。
 
其次,释尊又点名持律第一的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理由是:曾经有两位比丘,自以为犯了根本重戒,一犯杀生戒,一犯YIN戒。尊者查明真相,了解实况后,依佛制戒律,为两位比丘如法解说。不意此时维摩诘来到现场,直斥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末了,尊者赞叹居士:「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诚然,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声闻阿罗汉,不比口若悬河,雄辩滔滔的菩萨居士。正如现代的僧青年,知识丰富,辩才无碍;耆年上座,德智兼备的老僧,自叹不如。但经文以佛世的声闻,赞仰后期的菩萨,时代的前后,思想的变迁,不免令人有不沦不类、张冠李戴之感!
 
经律论三藏,诠释戒定慧三学,经论可以自由发挥,随个人理解的程度,或宗派的偏好,只要不违如来法印,尽可称性而谈。但是戒律的问题,戒相、戒体,开遮持犯,止持作持,如国家法律条文,事相分明,不能随心所欲,高谈阔论,违反戒律明文。尤其佛世时代,一味的佛教,对佛制的戒法,弟子们都在戒和同遵的原则下,共住共修,不会有异议的。
 
忏悔法,有作法忏、取相忏与实相忏的三种。声闻佛法所用的是作法忏,这是维持大众和合共住的法制,也是个人出罪恢复清净的正道。假如在僧团中有人犯罪,同参令其在大众前忏悔,而他根据维摩诘的说辞:「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尽虚空,遍法界,觅罪性无所有;罪不罪不可得,究竟如何忏罪?我人当知,佛法事理双明,执事废理固不可,执理废事,问题更严重。三宝性空,如禅宗说:「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那么作为佛弟子,还要不要恭敬三宝?犹如:「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不需要念佛修净土吗?业果本空,未悟无生,未出三界,因缘果报还是逃不掉的。
 
释尊另命密行第一的罗侯罗去问候维摩长者的病,仍然如前诸大弟子无意前往。罗侯罗尊者应毗耶离诸长者子的请问:「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维摩不满意他的说法,而提出自己高明的见解:「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乃至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受)具足(戒)。」
 
出家功德如何?中国佛教受儒家孝道的影响,劝人舍子出家:「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因出家修梵行,弘法利生,成等正觉,即能救度累世恩亲,乃至无量众生解脱苦海,超升净土。『出家功德经』说:「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脱;有人挑三千世界眼,有人治之得差;其出家福,多彼救治(比救脱三千世界众生,医治三千世界众生眼之功德还殊胜)。」中阿含经说:「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广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又经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高飞;在家虽有富贵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声闻佛法如是说,大乘佛法兴起,为了佛教的普及,不再强调传统的出家功德,而把出家的意义加以深化与广化,达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如印公导师说:「出家的社会意义,是私欲占有制的否定,而无我公有的新社会,当时还不能为一般所了解,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团中,戒律是禁止白衣旁听的。但彻见佛法深义的学者,不能不倾向于利他的社会和乐。菩萨入世利他的展开,即是完成这出家的真义,做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这是入世,不是恋世,是否定私有的旧社会,而走向公共的和乐的新社会。同样的,一般人的自他和乐,道德或政法,基于私欲的占有制,这仅能维持不大完善的和乐。声闻者发现自我私欲的罪恶根源,于是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的德行。然而净化自心,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因为这才能从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中,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这样,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净化去增进自他和乐,实现国土庄严,这即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佛法概论』第十九章第一节,「从声闻到菩萨」一段。)
 
最后,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这一节拙文「四大不调时」已引用,刊于十月份正觉之音,在此不再重复论述。依经文:「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言:『不任诣彼问疾。』」意思是:不仅十大弟子不愿去探病,所有五百大弟子都敬谢不敏,无意前往。那唯有派遣大菩萨去啦,结果,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诸大菩萨,还是如上诸大弟子一样地,「不任诣彼问疾」。看来真是悲哀,「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世尊知道,立即命座下的大弟子,和其他菩萨众,结果都无一人乐意去看病,大富长者未免太不得人缘了。
 
印度佛教从兴起、发展而终于衰亡,印公导师把它划分为:佛法、大乘佛法和秘密大乘佛法;也即是声闻四谛乘、菩萨波罗密乘、如来金刚(陀罗尼)乘。依中国台贤的判教,释尊说法,先大乘妙法,因众生根机浅劣,不堪承受,不得不施以方便,宣说声闻佛法而适应之。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在法会上,声闻人如聋若哑,「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意。不得已才示现丈六劣应身,为下根的声闻人说四阿含经。经长期的诱导启发,最后才回小向大,会三归一,废权立实,归入无上佛道。然而,依千六百年印度佛教思想史看,事实并不如此。五时八教的判摄,绝非释尊四十九年说法的过程,而是全盘佛教演进的实况。当然可以不同角度看问题,如以佛法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也即声闻佛法兴盛时代,不是没有大乘和秘密乘,只因它不是思想主流,隐没不行而已;一切佛法早在释迦之世,已经完整说尽。这种主张,站在宗教信仰立场说,应该是正确的。如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说,大乘经是佛灭五百年后,次第成立的;原始佛法圣典,唯有四阿含。这对于「信行人」是无法接受的。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学术,闻思与修行之间,如何抉择取得平衡点,而不致产生「有信无智长愚痴」与「有智无信长邪见」的流弊,这是我人至感关切的问题。
 
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声闻是佛世时代所有弟子的通称;声闻佛法,即包括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方等,又作方广,天台解释「方等时」:「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处亦不一,故约法立时也。」虽然说方等「广谈四教」,实则内容是大乘法,对「藏教」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从「方等时」的代表作『维摩诘所说经』,可以一目了然。近读庄春江居士大作「声闻道与菩萨道」以及厚观法师的「读后」回应,信手拈来本题,表达个人对「佛法」与后期大乘的看法。
 
西元二千年十月十二日于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