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证法眼者之正观


   日期:2020/6/24 14: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证法眼者之正观
 
超定
 
针砭时弊
 
        印公导师教诫弟子:学教修慧之人,戒之在「慢」;发心做事修福,戒之在「俗」;偏向修行者,戒之在「怪」。这是导师如实观察佛教界,而发出一针见血的训示。做事服务大众,日常所接触的人事,不离缘起的世俗边,总在人我是非的范围,久而久之,往往熏染了一身的俗气,偏离正法愈来愈远。研究经教,学有所成,能说能写,即目中无人,看他人不学无术,起贡高我慢心。而标榜修行的一类型人,念佛、参禅,或持咒,稍有点感应的幻象,即表现与众不同,索隐行怪,说神说鬼,显异惑众,导人迷信。在佛教各宗派中,禅、净、律、密,属于重行的学派。宋明以来,禅净二宗,维系了中国佛教的命脉。近些年来,藏传的密教,异军突起,不但在台湾佛教,有后来居上之势,欧美各国的信仰者也愈来愈多,似乎应验了宗喀巴大师的预言:当铁鸟满空发翔之日,便是秘密大乘普及于世界之时。其实,追溯印度之佛教史,佛灭第三个五百年,即是「密主显从」时期,密教的地位已成佛教的主流。因应印度神教复兴的时代而发展为秘密大乘佛法,依龙树菩萨的四悉檀来分判,它属于「世界悉檀」,也即为适应天神教,融摄民众信仰的佛法。在印度佛教的变迁中,它是「以如来不可思议之三密为重点,立本于神秘、唯心、顿入之行解,为一切学派、内外思想之综合;为一切秘密、迷信之综合。」今日台湾佛教,如春秋时代,百花齐放,除本土汉传佛教,南传、藏传佛教,各拥有相当多的信者;尤其藏传的密宗道场,富丽堂皇,规模庞大,外来的活佛不绝于途,灌顶传法活动频繁。去年达赖喇嘛应聘来台弘法,以他的政教领袖的特殊地位和国际间的知名度,不但密宗信徒激增,也带动了民众学佛的风潮。十四世达赖喇嘛,相传为观音大士化身,但他谦称是位平凡的人,没有神通法术,不会为人治病。但他不管到那里,那种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出来的人性光辉,充分表现菩萨的大慈悲精神,深深地感动千千万万人。比起一般「活佛」,炫耀神通,自夸有特殊功能,盲导众生者,实不可同日而语。克实而言,在这苦难的人间,所需要的是人间菩萨,而非三头六臂,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神明。人间菩萨的特征:一不标榜神奇,二悲心增上。从平凡人的地位,发无上菩提心,树立性空见,长养大悲心。脚踏实地从十善法门做起,发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传播释迦的正觉之音,唤醒沉沦苦海的芸芸众生。这才是名符其实、愿行相应的菩萨——觉有情。
        无可否认的,佛陀具有神通轮,如神境通,能以一身现多身,或合多身为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变化。但佛出人间,示同人法,以正法教化,令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也即以教诫轮为主,随众生的根机,应病与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而达到解脱之目的。六祖慧能大师开导学人:「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对时下舍本逐末,卖弄神通而无视正法的颠倒众生,六祖的法语,印公导师的教诫,以及达赖喇嘛的自白,无疑是切中时弊的暮鼓晨钟!
 
禅定在佛法中的地位
 
        「见性成佛的法门」一文,确信禅定为世间外道的共法,也是佛教诸乘的通行。世间及外道,因修四禅八定而往生上二界禅天;佛教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以及大乘不共法,都把禅定一门,列入必修的德行。六月中在「佛法度假」,介绍大乘三系思想,论及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之异,印公导师肯定:初期大乘佛法是一切皆空论,后期大乘佛法为万法唯心论。性空论者主张「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唯心论者则持相反意见,虽不敢否定佛说空义,而以空为不了义之谈;如来藏有空与不空二义:「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更明白的说:「空者谓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不变不动,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二谛空有之诤,一直是大乘佛教存在的问题。空有之间,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各有其经教的依据,了义与否,评判准则不同,自古至今难以定论。姑且视之为思想上、理论上的分歧,在此不必深究。今且从实践方法论,约定慧二学的偏重不同,来探讨空有二宗的关键问题。初期性空大乘,直承根本佛法的正见为先导,深信无我无我所的空慧乃是解脱之要道。菩萨修学六度法门,即依此般若为导而修一切行,经长期的积集福智资粮,终得证无生法忍,趋向无上菩提。慧学的进修,不离现身的身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直观缘起无我,通达毕竟空义。后期真常大乘,以及晚期秘密大乘则不然,它不是以慧为先导的胜义如实观,而是强调禅定为主的世俗假想观。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这不是慧学的缘起观所能观的,像「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众生身中」之说,自然不是愚痴颠倒众生所知所见的。缘起无我的佛法特质,演变为常乐我净的如来四德;公然主张如来藏即是我,一切众生有佛性,即此佛性名为我;如来智眼,法身,结跏趺坐,如如不动坐在我人身内。这绝非如实的缘起观所能通达的,而是凭世俗的假想禅观才能观到的境界。大涅槃经说:「无量菩萨虽具足波罗密,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如是佛性,唯佛能知。」又如大乘密严经说:「如是阿赖耶,种子及诸法,展转相依住,定者能观见」;「清净与杂染皆依阿赖耶,圣者现法乐,等引之境界」;「如来藏具有三十二胜相,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进一步地说,十方一切佛的无边功德,都从禅定而出生。如圆觉经:「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首楞严经:「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最为方便」;「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佛为阿难说,缘起义甚深;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后期大乘兴起,不再认缘起性空为佛法深义,而以如来藏、真常心为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之教说。如来藏的唯心法门,乃禅定中所悟出来的微妙法。天台判「华严最初三七日」,在华严法会上,凡夫及二乘人,「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此说来,圆顿一乘,不但不是后期佛法,而是早于根本圣教阿含以前的最上乘法。试想,圆满顿悟如何可能?万德庄严的佛陀,原来坐在众生身中,只要端坐念佛,于定中谛观,茅塞顿开,佛菩提豁然现前。这比起初期大乘,于无量阿僧只劫中,依三心修六度万行,其殊胜的程度,真是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难怪有附佛法外道,自封为无上师,大大鼓吹其法门为即刻开悟之钥了。禅定,原为世间外道共法,但无常的变迁,后来竟演化为超越二乘、权乘菩萨,成为不共大乘、圆教一乘的无上妙法。这其间的差异,简直是南辕北辙,像科技的进步,何止一日千里,太令人难信难解了。
 
修禅定的功德
 
        神通,乃是禅定功德之一,也可说是修定的副产品。华人社会,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有通灵一类之人,专为特殊人服务。这究竟是神通还是鬼通?鬼与神,依地位等级分,高级为神,低级为鬼。欲界地居天,四天王及其统领的眷属,都可称之为鬼。中国人以「鬼者归也」,人死即为鬼。不论为好人坏人,死后一律打入鬼道。这是违反佛法的五趣生死以人为本之倒见。神可解说为,欲界空居天和更高级的上二界的天人。但色界二禅以上的有情,都是一人独居的世界,跟我们人间没有什么关系。鬼神者,高级有德的天人为神,低级缺德的名鬼。鬼神是业力所感,各有其或大或小的报得通。通灵的人,与鬼神交通,借助祂们的力量而解答问题,因其通力有限,其可信度不能不存疑。正信三宝弟子,既正见善恶业报,而业力不可思议,所谓神通抵不过业力。业报现前,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能得免受报。迷信神通万能者,及时醒悟吧!
        我人为何而修定?修定能获得什么利益?约究竟宗趣而言,修定是为开悟,也即是以开发般若智慧,悟入诸法实相,才是修定的终极目标。佛教界常提及开悟之事,尤其是禅宗,标榜「见性成佛」,也即以开悟为目的。这是极广泛而笼统的问题。什么是梦境、定境与悟境?往往令人混淆不清。错把定境当悟境,认四禅为四果的谬见,由来已久。早在释尊时代,经中已明白告诫弟子,定境的压伏烦恼,和悟境的灭尽烦恼之差别。若非佛陀五眼圆明,洞照机先,确切辨正,今日的修行人,恐难逃外道的谤无圣果,否定涅槃的覆辙。其实,单标示开悟一词,其真伪深浅如何,尚须正法眼加以抉择。依经论所明,修证过程: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由资粮而加行,在闻思修三慧阶段,其对真理的体验,还是属于相似的悟境。必经有漏三慧而至无漏现证慧,见空性理,登上「见道」位,才是真悟的开始。约声闻道,即是初果须陀洹;约菩萨道,是为初欢喜地。
        开悟证果,究竟完成是为「诸漏永尽」;在六神通中,称为「漏尽通」,这是唯有佛教圣人,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永尽者,才能获得的神通。其他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通,是共于外道的,只要修得深定,都可以依定而发通。不过佛教中的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四根本定,不具五通,但依近分定,引发无漏慧,凭此智力而断烦恼,得究竟解脱。
        其次,我人修定之另一目的是为得「现法乐」。人生在世,苦多乐少,推究原因,皆由欲贪与乱想所致。自古至今,人人追求快乐,而其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死,都是忧悲苦恼之中过活。世间所谓福乐,以佛法说即是五欲的享受。人类欲望无穷,而使人满足的外物有限,物欲情欲不能随心所欲,痛苦即随着而来。本来,「五欲妙境非真欲」,色声香味触,乃是无情之物,适当的受用,不染着它,不会有问题。但世人贪求无厌,终不免乐极生悲的下场。另外,心猿意马,坐立不安的乱想,使人镇日陷入无尽的忧思中。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治之道是修禅定,放下不着边际的妄念,就可体验到宁静是最美妙的享受。修定的方法,由厌离五欲,克服五盖,先得欲界一心,而至近分定,终而「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摆脱身心的粗重而得轻安之乐,绝非世俗五欲可比拟。而此禅乐,不在未来与他方,就在当下身心可以享用的,所以称为「现法乐」。
        还有,禅观法门的修学,不离现实生活,即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中去训练禅心。时时正念,念念正知,如佛陀开示的四念处法门,于身、受、心、法,作如实观,处处不离如理思惟。如此进修禅慧,做到永嘉大师说的「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种「正知而住」的「分别慧」,也是修心学定者,所要着力的实际功夫。
        最后,略谈神通与禅定的关系。神通是修定所得的「胜知见」。如修光明想,摄心观想明相,如日月、蓝天,由微小而广大,至毫光照大千。如是修习多修习,观想成就,可见天界,与天人聚会。命终之后,随其观力而上生光天、净天。净土行者,观净土的依正庄严,三昧成就,现前见佛,向佛请法,得佛摩顶授记,死后往生佛净土,也是同一原理。
        依禅定而得殊胜知见,具足五种神通,如天眼通,无论远近、粗细、明暗,无所不见,这也是修光明想为方便而引发的神通。其他天耳、他心、宿命、神境通,这些超越常情的知见,古时候看做神仙的境界,今日科技发明,如电话、电视、飞机,岂不等于天耳、天眼、神境通?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界、社会界、身心界的问题,随着智力不断提升而逐步地解决,唯心大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境随心现,由心而物,由内而外,化腐朽为神奇之愿望,都一一实现。因此,所谓神通,不必刻意去否认它的存在,因为那是唯心的现象。但如偏离佛法正见,一味地强调神通,而导致佛教的神化,神佛不分,显然是违反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与神教,理智正觉的宗教与鬼神教,其差别何在?正信佛弟子,不能不慎思明辨之。
 
西元二千年七月十日于山仔脚观音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