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知恩报恩的人生观


   日期:2020/6/24 15: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知恩报恩的人生观
 
超定
 
本立而后道生
 
        当今之世,科技发达,物资丰富,人类的享受,精益求精,五欲之乐,前所未有。但社会的乱象:亲子反目,戚友成仇,违情悖理,作奸犯科,杀盗YIN妄的罪行,无日无之。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佛教徒天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而事实所见所闻,国不泰,民不安,战乱频仍,苦难丛生;身不修,家不齐,国不治,天下不太平。令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奈何!推究其病根,主要在于:无惭愧心,缺乏知恩报恩的人生观。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因果报应?「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大家出发于自私观念,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那有礼义廉耻!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正本正源之道,唯有发扬正信的佛教,体解缘起正法,培养知恩的正观,实践报恩的善行。
 
        知恩报恩,顾名思义,即是饮水思源,做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个社会:父子、夫妇、师弟、朋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之间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任何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从生命出现起,经幼年、童年、少壮的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众多条件的互相关系。面对各行各业的人,士农工商,无不与我有益:养育我、栽培我、提携我、成就我的人。物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文化教育等,这些增益我的生命、道德、学问的种种因素,都是对我有或深或浅的恩惠,换言之,人人都是我的恩人;我怎能忘恩负义,而不感恩图报,回馈社会上的人?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促成社会和谐的要素。佛教五戒十善的法门,也是本着人类共欲,以实现和乐善生而施设。佛说「以己度他情」,我求安乐,他人也求安乐;我不要他人伤害,我怎能去伤害他?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的慈悲戒杀,便是出发于克己利他的仁心善行。佛教徒受皈依时发愿:「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此护生,不仅是不杀生,凡是侵犯他人权益,破坏他人家庭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严加禁绝。由不杀生而放生救人,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YIN而修梵行,不妄言而说爱语。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持戒的精义。倘若现实人间,人人知恩报恩,奉行五戒十善,则家庭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至此,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再是幻想者的乌托邦。
 
菩提心兴起的因缘
 
        报恩的思想,不仅是人乘正法,也是大乘菩萨发心的因缘。「劝发菩提心文」作者省庵大师广引经义说:「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一者念报佛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念正法久住故。」在十因缘中,知恩报恩占了一大半。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菩萨行者在知恩报恩的前提下,念兹在兹,勇往直前,彼岸在望。
 
        依据大乘阿毗达摩所说的修学菩提心的因果次第,也以「知母、念恩、念报恩」为菩提心的所依。从无尽缘起看一切众生,无不是我的父母,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报恩之念油然而生。为报亲恩,唯一正途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令他们到达究竟安乐的境地。
 
        在世俗眼光看,佛教出家制度以及菩萨行,与儒家伦理报恩之说,似乎格格不入。如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但中国如是说,印度人也以出家和菩萨行,为不知恩报恩者。如王舍城五百长者,听闻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时,向佛陀提出他们的见解:「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以自妻子施于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三僧祇具备诸度八万四千波罗密行,越生死流方至大菩提安乐处。」这是佛法与世间法,对报恩之义认知上的歧异。即使佛教中的声闻与菩萨,二者的风格也不一致。大乘经以说法度众生是真知恩报恩者,如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而声闻道并不把说法度众生,当做解脱证果必要的德行。佛陀之世的苦行僧,不乏与世隔绝、不乐说法之类的阿罗汉。故此,以家庭本位的中国文化,批评佛教的报恩观,也不足为奇了。
 
上报四重恩
 
        佛教徒每于法会圆满时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作为菩萨行者,其任务念念不忘庄严佛净土,处处不离救度众生。如上所述,知恩、念恩、报恩是修学菩提心的因缘。由于强烈的报恩意念,才驱使菩萨在无量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头目脑髓,内施、外施,无所不施;「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金刚经说:「所有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依大乘三纲领说:菩提愿、大悲心、般若慧;本此三心而修六度万行,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如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知恩报恩的心行,必根源于菩萨的无尽大悲与无上大智;悲智双运,才能贯彻始终,使报恩的功德圆满完成。中国儒家强调孝道,对父母在世孝顺奉事,满足其需要;死后祭之以礼,使安居于九泉之下。依佛法说,纵使为人子者,一一如孝经所说而行,使双亲享乐一世,但不能保证他们未来的前途。家庭本位的观念,儿女私情,不过是狭隘的孝行,衡之于佛法的广大时空观,无尽缘起观,视所有众生类皆是我的恩人,于一切生灵,普遍地使他们到达「无余涅槃」——究竟安乐的彼岸,实不可同日而语。
 
        今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介佛教的报恩思想。佛告五百长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四种恩涵盖一切,为我等人人必须报答的对象。
 
        (一)、父母恩:佛说孝亲功德:「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一般人立足于儒家伦理,讥评出家人有违孝道。其实佛弟子对于「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以理智推而广之,发愿于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报亲恩。如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时代的变迁,在今日工商社会,中国文化的孝亲观念,愈来愈行不通,反而被传统士大夫所忽视的佛法报恩义,能普遍地为大家信受奉行。
 
        (二)、众生恩:「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此众生恩即是父母恩的扩展,由现生父母而推广及过去累世父母,而把眼前的一切人看成自己父母,恭敬供养,尽情孝顺。这是从生死轮回观而来的报恩思想,不同于中国儒家的一世因果和西方神教的二世因果。佛教的三世因果,三三不尽的轮回,改头换面而致互不相识,其实都是我的前生六亲眷属。世人短视,唯见眼前的父母亲缘,不知一切人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以现代的宇宙观,全人类的生命、祸福、兴衰,彼此息息相关。过去是天高皇帝远,人民生死不相往来,如今日日见总统,地球上的人常常碰头。在地球村里的生活,亲戚邻里、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是一家亲。不同的民族、种姓、宗教、文化,平等不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一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岂不善哉!
 
        (三)、国王恩:依往昔的君主时代说,(梁皇忏文)「若无国王,一切众生无所依附;由有王故,一切得住。行国王地,饮国王水,诸余利益不可俱说。……我等今日,既仰赖国王,于末世中兴显佛法。……又令出家人,安心向道,愿我等速出生死,阐无量法门,开人天正路。」印度佛教有转轮圣王的政治理想,尤其面临佛教遭到摧残破坏的困境,轮王出世,兴隆佛法的愿求更加逼切。今处民主自由的时世,如经所示的国王恩,不免被讥为封建落伍。但无可否认的,政治人物的臧否,政府的廉能与腐败,对人民的生活和佛教的发展,影响至深且巨。经上仁王治国,列为四恩之一,不是没有理由的。
 
        (四)、三宝恩:古德赞云:「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是真正皈依处;佛陀为救护我们而来,四十九年说法利人天;僧团健全故正法久住。三宝对我们恩德无穷,故为弟子应恭敬三宝,奉行正法,以报三宝之宏恩。
 
        以上四恩,前三恩是世间法,三宝恩属于出世佛法。若人不信佛法僧,不知三宝恩,基于人本的立场,对父母、众生、国王等对象,或可多少做到知恩报恩,但因偏离佛法,缺乏大乘的大悲心、菩提愿和般若慧的引导,可以断言,一切报恩善行,不过是有漏的生死业,充其量仅为人天福行而已。
 
西元二千年三月八日写于山仔脚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