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缘起的理论与实践


   日期:2020/6/24 16: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缘起的理论与实践
 
超定
 
足目双成达彼岸
 
        佛法是由释尊证悟诸法实相,而后为众生宣说的离苦得乐法门。修学佛法的原则:「解行相应」,「教观相资」。藉教理的解悟而如法修行,因修行而证悟真理。理论与实践,在圆正的佛教学派,二者是不能分离的。不依佛法正理,盲修瞎练,乃是徒劳无功的苦行;反之,空谈玄理,穷年钻故纸,不依教奉行,不过是无益的戏论而已。在发展中的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具备宏伟而严密的教学组织;禅、净、律、密,以实修为其特色。也即前四宗侧重理论的阐扬,后四宗偏向宗教的实践。这不过是约偏重而言,实则禅净等诸宗固然重视修行,而台贤诸宗也不忽略实践的功夫,如三论的二谛观、唯识五重识观、天台一心三观、华严法界观;所谓观,即是契应于教理的观行,也即是教观并重、知行合一之意。
 
佛法的核心所在
 
        缘起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佛教、大乘佛教,乃至晚期最上乘佛教,尽管对缘起的解说不同,而确定缘起为释尊所觉证的真理则无异议。中观学以缘起显示中道:诸法从缘起,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即此缘起性空为中道。在早期佛教圣典,以缘起与圣道为诸法的二大理则。缘起法是世间的,杂染的,苦迫的因果法则;圣道支为转杂染为清净,由世间趋向出世间,离迷情成正觉的轨道。大乘佛教兴起,不论空宗或是有宗,都以缘起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起不限于世间的杂染因果,出世的清净因果系也由缘起而建立。如缘起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有情的流转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圣者的还灭门。缘起法的内容,从世间杂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从世间转向于出世的清净: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很显然地,世间与出世诸法皆不离缘起,即此缘起能圆满显示有情的流转与圣者的解脱。至于八圣道支中的正见,不外是离诸常见断见、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的缘起正观。循此契应于缘起的正见,引发一切善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此可见,圣道支性与缘起支性,二者并非截然不同的。
 
        缘起,在一般人的理解,似乎偏重理论的发挥,对于具体的修行帮助不大。重理轻行者,往往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涉及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于是乎佛教界有人把佛学与学佛分成两个领域:佛学者是研究教理与教史,学有专精的学人;学佛者是致力于戒定慧三学的实践,修持有成就的佛弟子。又如佛门中的人才,大约可类别为三:偏向义学进修的经师(论师),老实修行的律师禅师,热心为大众服务的执事师(事务僧)。其实,义解、修持与兴福,不过就其专长而言;做事培养福报,修持加强道心,学教开发智慧,三者应是做为佛弟子,不论在家与出家,都必须兼备的。佛学与学佛,偏重则可,如偏废岂不成有目无足,或有足而无目的残缺人生?
 
        从社会人际关系而言,具有缘起的人生观,对他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与包容,而不致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膨胀自己,打压他人。缘起的世间,差别是自然的现象,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他的前因与现缘。在重重复杂的关系限制中,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废人。对于自己所看不惯的人,所不喜欢的事,以缘起法来观照,一切的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平常、平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便是缘起观下展现的境界。
 
缘起的生灭与不生灭
 
        缘起法,主要在建立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还灭。从缘起的定义及其内容看,不出有为的生灭与无为的不生不灭。缘起法是有为还是无为?缘起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据此,大众部以缘起是无为法之一,中观师也主张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然而,如我人所知,缘起在阿毗达磨论书中,不论十二支「分位」说,或「剎那」、「连缚」、「远续」缘起说,缘起显然属于生灭法。不过,生灭义极其广泛,如有情的生老病死,器界的成住坏空,称为「一期生灭」。一切现象,不论有情世间或器世间,都在生灭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是为「剎那生灭」。有情生命,生死轮回,生生不已的流转,叫做「生」;圣者突破无明壳,截断生死流,叫做「灭」——「大期生灭」。依此义说,缘起的生灭是有为生死;缘起的不生不灭是无为涅槃。有情的一期生灭、剎那生灭,二者虽有时间长短之别,而对圣者的寂「灭」来说,都属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无始又无终的「生」。有为法的生灭,无为法的寂灭,同是依缘起说。也即是依缘起的如幻假名,建立有情的生死相续;依缘灭的自性空,显示圣者的涅槃寂灭。故此,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生灭与不生不灭,名言上的说明不同,实质内容即无二无别。
 
当下的缘起观
 
        佛使尊者在『生活中的缘起』一书,对传统阿毗达磨论书的解说缘起,颇不以为然。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招感现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之果;再因现世的爱、取、有,牵引未来的生老死。其主要错误:(一)、有常见、我见之嫌,(二)、不切合解脱道的实践。如众所周知,缘起无我是佛法特质,理论上说缘起,而知见上却落有我论,这是一大矛盾。缘起论必归于无我;有我者即非缘起。妄执有一常恒不变的真我,流转于五趣中:过去的我起惑造业,招感今生的我受苦;现世的我,染爱执取,构成生命的潜流,再引发未来的我受生死苦。这不是外道的常见、我见吗?缘起法门是解脱道,以缘起对治常恒、独一、实有的我见;离我我所故,趋向解脱大道,证入无余涅槃。
 
        缘起是当下的正观,可于日常生活中体验证知。顾恋过去,耽着现在,欣求未来,是为有情生命存在的三态。前生的五蕴与现世的五蕴是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有无、常断等,皆是背离缘起的邪见。造成生死无始无终的罪冠祸首为无明,无明即是对缘起的无知,于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不净计净。切实地说,于眼无常,苦空无我,不如实知;于耳鼻舌身意,无常苦空无我,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取着诸尘境,起惑造业受苦。这一切妄见邪行,都起因于不知缘起之无明所致。一念无明起,苦海无边;通达缘起,当下无明灭,无量生死息。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即此意。
 
        学佛以证得涅槃为目标,涅槃是贪瞋痴永尽之意。或言「爱尽涅槃」,爱尽故三毒净尽无余。因此有人主张:在生死洪流中,应以断爱为首务。然佛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二者同为生死本,应从那一种先下手?爱河里的有情,断爱如何可能?经说有一位比丘患YIN不已,为性欲冲动所苦,而欲自断阴。佛告比丘:「YIN心不止,断阴何益!」爱欲,不论物欲、情欲、YIN欲,乃至上界欲,断爱的工夫,必须从更根本的无明下手。无明灭故,无明相应行灭,无明相应触灭,以触灭故,受、爱、取尽灭。离贪故得心解脱,离无明故得慧解脱;生死源于无明,解脱要在般若,般若生故一切法不生,处处皆是无生者的风光。
 
        从修证立场,探讨缘起的实践,一如四圣谛法门,务必具足道基,人格健全,德行高洁,深观无常、无我,而后理性地知苦、见苦、厌苦、离苦,体证寂灭的境地。对于生死根本的无明,务必修缘起正观,历程闻思修的次第,从三慧的进修而成就正信、净戒与禅观功德,终得无漏现观,斩草除根,解决根本问题。舍此而外求,一味地贪便宜,想以一佛一咒的方便,或单凭修定一门,以求速成、顿悟,当生成就,见性成佛,恐不免落入外道窠臼。一失足则成千古恨,可不慎哉!
 
        再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缘起:人间佛教,不仅是人乘正法;而是由人的地位学习菩萨,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的大乘佛法。修行不务空谈,从人人能做的十善法开始。以己度他情,长养悲心,利他为先。知见方面,于缘起正法,作闻思的工夫,以建立空的胜解。依智导行,念念正知,时时反省,调整身心、物我、自他的合理关系。做人处世,以缘起中道为最高原则,自我警惕,避免重蹈故辙,落入私我为中心的偏见。世间的是非、善恶、美丑、利害、祸福,不过是缘起下幻现的假象,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的标准。例如:有一位信徒来此坐谈,对某寺住持人深表不满。他说:二十年前捐了一笔钱盖大殿塑金身。如今,佛殿要重建,旧有的要拆除,过去捐献功德不是落空了吗?我说:净资捐出去的当时,功德已完成。道场随信众的增加而需扩建,正表示该寺住持领导有方,法务蒸蒸日上。这也是你护持道场的愿望,为何要抱怨呢?世间无常,空花佛事,水月道场,由草创阶段,到发展与完成,不是很有意义吗?为什么要执着过去,坚持不实际的我见呢?这不过举一个明显的小例子,其他,小而微尘,大而太虚,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切皆是因缘所成,因缘本身起变化,因缘构成的人、事、物也随之而变化。我人习以为性的常恒、独一、实存的自性见,显然是违背真理的。学佛的意义在于信解真理,实践真理,契证真理。总之,缘起是佛教最高真理,缘起的实相——无常、无我、无生,贯通了现实与理想、世间与出世间、有为与无为。依之奉行,可以降伏烦恼,破除无明,直达宝所。这是正觉生活,圆满人生,究竟涅槃的不二法门。
 
西元二千年一月十一日于山仔脚古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