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色心的缘起观


   日期:2020/6/24 1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色心的缘起观 
 
超定        
 
一味的缘起正法
 
缘起系佛法的中心思想所在。佛教一切学派的演变,不论见解如何分歧,大小、空有、显密各宗,异说纷纭,但都不能偏离佛法的根本大义--缘起。如业感缘起、性空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依此而说明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涅槃解脱。一味的佛法,大原则是不会有差异,由于方便的适应,而发展出不同的思想体系;犹如黄金,本质是一,而制成的庄严具、戒指、手环、项链,样型、作用有所不同。如『阿毗达磨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在唯识学上,确信阿赖耶为「所知依」,生死与涅槃都因此而得建立;宇宙人生的一切问题,不离此阿赖耶识而存在,这叫做赖耶缘起(或名分别自性缘起)。其实,若依其他学派,此「无始时来界」,即是真如、法界。在性空论者,何尝不可解说此「界」即是性空缘起;「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即此性空缘起而成立有情诸趣的现实界与证得涅槃的理想界。
 
释尊在世说法度生近五十年,入灭而后由众圣弟子编集而成的根本圣典,对缘起所下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由这一定义与内容看,缘起的要义在于显示有情存在的因果现象,及其前后相续、彼此和合的必然理则。我人本此而认识生命的真相,从而把握生命升进的次第,进修解脱道,以达到不生不灭的圣者境界。在原始佛教时代,基于弟子们的实践立场,在在关注如何知苦、厌苦而离苦,所以对缘起的理论,仅作提纲挈领的启发。迨佛灭百年后,部派佛教兴起,阿毗达磨论师们,对佛说的种种法义,详加论究,从不同角度去辨析、综合。大乘佛教承其余绪,不断推陈出新,阐精探微,集成经论,内容包罗万象。一味的缘起正法,也随着佛教史的演变,学派思想的分裂而有不同的解说。
 
色心和合的有情
 
构成有情生命的要素有二:色与心,也即是精神与物质。即此二法的相依不离,名为色心缘起。缘起遍三界,「无有有情而无心者,亦无有有情而无色者」。色(物质)离心的维系即告腐败,心离色则失去依托。试想:若有情无心,则有情与木石何异?有情,包括所有动物性的生命,上自天人,下至鬼道,飞禽走兽、昆虫蚂蚁等,佛法称之为有情世间。有情所对的世界,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则属于器世间。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环境,约主客关系说,器界是以有情为主体而招感的客观现象。有情不同于器界,即因有情为色心的和合体,有精神有物质,生理与心理兼备的活泼泼生命。佛法所牵涉的问题深广无边,但以有情为本,由个人身心、社会、自然,一切问题都因有情本身而衍生出来的,如佛说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总归于「五蕴炽盛苦。」也即如老子所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若无此身即无诸患。」换言之,身心问题解决了,即社会安宁,天下太平。
 
在佛教中对有情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色二界容易了解,大家都无异议,而无色界,从名义看,似乎指这类有情无有色身,仅为精神存在的状态,然而本着「缘起遍三界」之义,所谓无色者,只是无粗显的色,非无细微的色身;由于非凡夫肉眼所见之色,方便安立无色界之名。假使有情有心无色,也即单有意识而无身体存在,那么此心如何证明它的存在与本身的功用?或举鬼魂为证,它是有灵魂而无身体;如人死后未转世投胎之前的中阴身,即非肉眼可见。依法相解说:色的范围,有粗显易见与微细难见;有见有对的形色、显色,有见无对的虚空、无见有对的净色根(神经系统)。肉眼能见的极有限,见粗不见细,见近不见远。所谓中阴身,或鬼魂之类,仍是微细四大所成,肉眼不见,天眼可见。如常人所不见之物,藉显微镜、望远镜则清楚可见。色心依持而为有情,乃是不容怀疑的缘起正理。
 
佛陀分析有情生命为:蕴、处、界三科。五蕴:色受想行识,依色心不离而言,色一而心四,乃是侧重心理的分析。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五而心一,乃侧重生理的分析。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也是色五而心一,所不同于上者,乃是侧重物理的分析。总之,一切构成有情之法,不出心理、生理与物理三大类。后来阿毗达磨论师对三科内容加以推演,扩充其内容。五蕴如旧,十二处分内六处与外六处,也即是六根与六尘。于十二处加六识,合为十八界。由此证明:不论早期根本圣典,或是后来的大乘论书,对有情生命的分析,或详于色而略于心,或详于心而略于色,对色心的倚重倚轻,容有不同,而色心不可或缺,即是不争的事实。
 
色心缘起观的意趣
 
佛陀观察世间,有情不外于蕴、处、界的组合,也即是色心依持的缘起。缘起即无我,能正观身心现象,于色等五蕴通达无我我所。很明显地,「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处、六界无常无我,如佛之所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地(六)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从前后念念无常的相续,与彼此展转相依中,不离蕴、处、界,不即蕴、处、界,肯定有情为假名的存在,即此假名而成立有情的生死系缚与涅槃解脱。
 
佛陀宣说蕴处界的缘起,主要目的即为对治凡情的我执。如五蕴的安立,乃因有情的情识,执着于色相、情绪(受)、认识(想)、意志(行)。于此起我我所见,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修学佛法者,如实观察五蕴无常、苦、无我我所,当下离欲、见法、证涅槃。六处观:即于六根缘六尘生六识时,通达缘起性空。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离无明相应触(受、想、思),贪瞋痴不起,解脱于欲爱、有爱、无有爱,证入爱尽寂灭的境地。
 
缘起中道,不落唯心与唯物,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一见与异见。印度神我论者与庸俗论者,不知缘起正法,故落于二边的邪见。如主张:命即是身,命异身异;或以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在佛法坚定的立场:有情是色心依持,二者平等和合相应的存在,既不落于断灭的唯物论,也不偏于精神而落于唯心、唯神、唯我的梵王旧说。
 
基于修证立场,离欲断爱,在事欲与情欲,色与心之间,无疑的,仍以修心为要,离情欲为本。如云:「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为人分别贪。」对于色等欲境的远离,不以眼不见耳不闻,杜塞聪明的方法,而直捷以克制内心情欲为要务。佛说:「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其中间,若轭若系軮者,是彼系缚......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中间欲贪,是其系也。」色等外境是无情之物理世界,眼等五根,不过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专在勿视勿言用功,无助于烦恼的解脱。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唯有系心于缘起正见,觉悟其真相,不为妄缘所染,才是问题彻底解决之道。
 
最后谨引佛言作本文结束:「有人患YIN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如有人以断阴为修梵行,简直与佛法背道而驰。君不见,古时太监,性变态更可怕。佛制黄门、二形者,不许出家受戒,理由在此。正观缘起,了知无常,不净、苦、无我,乃是大悲大智的佛陀,对法界有情终极关怀的开示!
 
 
一九九九年母亲节写于山仔脚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