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七


   日期:2020/6/25 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七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有人问道:“旃陀罗是杀生作恶业之人,咋能够成佛呢?”

问题很清楚,因为在古印度,旃陀罗就是指屠夫、刽子手、猎人、渔夫,等等之类的,以杀生恶业为生的低贱种性,他们的业力很重,但是,达摩大师却说,他们只要明心见性,就能够成佛。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

对此,达摩大师如此解答: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

大师解答说“所谓成佛,只需要提倡明心见性,而不需要考虑造业的问题。”

“因为呀,纵然众生所造的业各自不同,不过,任何种类的业,都无法拘束心性法身。”

哎,对于这些,前后文已经反复多次宣讲,那就是说,各位兄弟姐妹,无论您业力多么地严重,也无论您习气烦恼曾经多么地泛滥,嘿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您坚持熏修学习,一旦开悟心性,就会发现,心性从来就不曾被任何东西所扰动,它从来就是无拘无束而自在的。乃至于,饥渴、苦乐、病痛,等等,丝毫也影响不了它。

它,才是佛,才是法身如来;咱不是佛,咱是我执所显现的众生啊。因此,一旦咱明了它,就叫做明心见性,到那时,您不会再把这个业报色身当做是我,也不会再把见闻觉知当做是我,因为,色身无常,见闻觉知有漏。

所谓的心性法身,也就是见闻觉知发源之处,那个本然的妙性,见闻觉知从它而起,却又不会随着见闻觉知去攀缘的那个东西,所以说它不是见闻觉知,也不离见闻觉知。它包容一切,显现一切,明了一切,却又无形无相,没有实质。找到它,就是见性成佛;找到它,需要般若智慧。各位兄弟姐妹,咱就好好通过闻思修和禅观,来培植这个般若智慧吧。

关于业力和见性成佛的问题,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解说: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

“从数不清的无始劫以来,众生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才会执着身心实有,并为此而造业,堕落在黑暗地狱当中;所以,迷失自性而造作善恶业,就会流转于生死轮回。”

“自从悟得了本性不生灭以后,就不会再陷入业力造作了。”

哎,法义很清晰,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恶行属于造作,善行,也属于造作。因此,佛经上有这样的说法:以无所求心,行一切善法,才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告诉咱大家,即使是行善,也要不着相才可以呀。否则的话,执着于善行,就是造作,也就是造业,终究难免生死轮回。

真正开悟本性的人,不会这样的,因为已经明达本性没有生灭,超越于造作的缘故,所以,这样的菩萨常驻于无为,虽有所作为,而时时不离本性明了,不曾陷入于造作当中,因此,达摩大师说他们“终不作业”。哎,不造业的人,才是菩萨呀,不造业的人,又咋会有业报呢。所以,菩萨能够不离尘世间,而当处超越生死轮回,真是不可思议呀。

反过来呢,如果不见性,就无法超越因果业报,对此,达摩大师说道:

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不见性,即使念佛,也无法免除因果业报,所以,不可以随便这样说:杀害生命也没有关系。”

“如果明心见性很透彻,完全消除了对于“万法唯心”之怀疑的话,即使杀害生命,也没有办法奈何它。”

哎,如果不见性,一切修行,包括念佛在内,都还属于有为法,并不能够免除生死业报。对此,必然会有人提出疑问:

——啊,不对吧?佛经说的,“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呀!咋会免除不了业报呢?

——嘿嘿,那我问您:难道您天天念佛,过去的业报,就统统可以不用承受了吗?那好咧,那咱天天念佛,岂不就完全没灾没病了,也不会有不顺利了,这会实现吗?

——啊,好像不太会实现。可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到底是啥意思呢?

——嘿嘿,那是说呀,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因为这个善根,在您未来的无量劫生死重罪当中,就会减少“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换句话说,您将会提早“八十亿劫”成佛呀。

问题是,一切众生,如果不见性的话,未来的生死轮回是多少亿劫呢?嘿嘿,无量无边,完全数不清呀。所以,“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听起来蛮多的,其实呢,在未来的无量劫当中,也只不过是一刹那间而已。

但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就不同了,“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达摩大师告诉咱,透彻地明心见性之人,完全不会再怀疑“万法唯心”,那么,他也就实证了“如幻三昧”,实证了如如法身,因此,而超越了一切造作,到达了“造作皆空”之妙境。此时,他已经是法身大士,已经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了,如果需要的话,纵然他去杀害生命,嘿嘿,也未尝不可;因为,因果业报,已经奈何不了“它”了。

各位兄弟姐妹,请注意,杀害生命的,是“他”,而如如不动,丝毫不受业报的,是“它”。他呢,并不曾把他当做是自我,哎,实证了“他”如幻的缘故。因此,他随时随地都不曾离开它,也不曾迷失它,这就叫做常觉不昧;那么,随便他如何造业,都是“幻起幻灭”,它这个主人公,是不会随着业报而起灭的。

但是,这个造业的他,虽然如幻,还是要在幻化当中,延续因果业报之幻相的。哎,这太好了,菩萨因此而不离生死轮回,长度众生,天台宗当中,把这叫做菩萨“留惑润生”。留啥惑呢,不过是留着这个幻化因缘罢了。

比如南泉禅师斩猫之公案,恰恰彰显了南泉的不可思议之证量,要不是亲证如如法身之人,是不敢做的。哎,这个不敢,那是就修行人来说的,要是对于咱中华大国的美食家们来说,嘿嘿,那有啥不敢地,啥好吃,就杀啥呗。虽然都是杀,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咱大家,不可以学南泉,没修行到那程度,只要还有一点儿嗔恨心,或者是杀害之心,嘿嘿,将来,风水轮流转,您就等着被杀吧。

《血脉论》到了这里,即将圆满了,达摩大师顺便给咱讲一下,大师来咱东土的目的,最后再总结一下“即心是佛”的传心妙法,大师继续说道: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

“自从大迦叶尊者承佛慈嘱,直到般若多罗尊者,前面这二十七代祖师,只是一代代地传承心印而已。”

“如今我来到这个国度,也只是传播大乘顿教,所谓即心是佛,而不标榜持戒、精进与苦行。”

“乃至于,如果不明了即心是佛,就算能够有不怕水淹火烧的本领,能够沿着锋利刀剑做成的梯子往上爬,能够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而行头陀苦行,等等,这些都还是外道的有为造作之法。”

哎,禅宗法脉,从摩诃迦叶尊者,直到菩提达摩大师,就是西天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师,传承到中国以后,以达摩大师为初祖,后面还有五代祖师,即: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惠能大师。

到了六祖惠能大师以后,祖师的位子就不再传递了,而只是传递心印之法,这是因为,人的根基越来越陋劣的缘故,许多人会拼命地争夺祖师的位子,反而不利于法的弘扬了。

那么,从世尊到大迦叶尊者,再一代代传递到般若多罗尊者(尊者乃是达摩大师的师父),到底传了个啥呢?这个问题,只有达摩大师最有发言权,大师说道:“只是递传心印”,二十七代祖师,只是代代传递了“心印”而已。达摩大师也是如此,作为第二十八代祖师,不远万里来到咱东土,就为了把这个“心印”继续传递下去,以便利益更多的有缘众生。

这个“心印”到底是啥呢?达摩大师说了,就是“顿教大乘,即心是佛”。所谓“顿教”,就是顿悟的教法,也就是说,之前学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咱大家目前的阶段了,哎,无论您闻思修也罢,禅修也罢,等等,总之,都是在循序渐进地积累福慧资粮,都是在为“顿悟”做准备。所谓“大乘”呢,就是说,这个顿悟的教法,能够适合广大众生的根机,可以说,只要相信,人人都可以修学,人人都可以顿悟呀。

禅宗见性成佛之法,被许多人误解了,以为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可以修学,其实,是人人可学,人人可以顿悟的。问题就在于,信与不信,学与不学,修与不修了。那些望而生畏的人,自然是没份儿;那些高推圣境的人,嘿嘿,一句话:可惜了;那些自甘堕落的人呢?哎,人是自由的,人家喜欢生死轮回,咱管不着呀。

而且,即便是其它宗派,也不可能离开“顿悟”,因为,修学积累到了某个阶段以后,“顿悟”是自然会发生的。如果不发生,就无法见性,也无法见道;见性的一刹那,见道的一刹那,都是顿悟,而绝不是思维理解。例如:声闻人见空性,是顿悟;菩萨行者见佛性,是顿悟;唯识宗见圆成实性,是顿悟;天台宗见诸法实相,是顿悟;华严宗见一真法界,是顿悟;大圆满见赤裸觉性,是顿悟;大手印见实相大印,是顿悟,等等,一切佛法当中的觉悟,最终,都是顿悟。

于是,问题来了:顿悟和顿悟有差别吗?

回答:毫无疑问,必有千差万别。

再问:那么,啥样的“顿悟”才是究竟的顿悟呢?

回答:嘿嘿,您问着了,如达摩大师所说,只有顿悟了“即心是佛”,才是究竟的顿悟,这就是禅宗一脉传佛心印的根本内容。而且,这个即心是佛,不需要依赖于“持戒、精进、苦行”,不需要依赖于任何外相,而是本来如此。

——各位兄弟姐妹,您千万不要错解了,以为要舍弃“持戒、精进、苦行”,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那些都是福慧资粮,无关根本呀。如果有人慧根足够猛利,一听闻达摩大师所传“即心是佛”之法,一学习这部《血脉论》,便直下承当,嘿嘿,一念顿悟心本是佛,当下脱落攀缘妄想。那么,这样的人,不需要持戒,也自然不犯戒;不需要精进,也自然不懈怠;不需要苦行,也自然不会贪着享乐啊。

——这样的人,就叫做见性成佛,他们心常在道,不离如如法身。

否则的话,如果不曾顿悟即心是佛,反而向外面追求各种功夫和神通能力,这样的人,纵然能够自在地出入于水火当中,纵然能够刀枪不入,乃至于能够行持十二头陀的苦行,等等,达摩大师说了,“尽是外道有为法”呀。因为,心外求佛的缘故。

接着,达摩大师,继续给咱总结传佛心印之妙法: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如果能够当下认出,自己平时各种作为和运动当中的灵觉之性,那么,你才会知道,你自己的灵觉之性,就是一切诸佛之本来心呀。”

“前面的佛也罢,后面的佛也罢,只是标明以心传心,此外,再也没有其它法了。”

“如果能够认出这个以心传心之法,这个人纵然是凡夫,纵然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他也是佛。”

“如果不认识自己的灵觉之性,即使他能够把身体弄破,破碎得如同微尘一样,到里面去寻找佛,终究也是找不到的呀。”

哎,达摩大师都给咱说透了,咱就老老实实地去观察和认识,咱自己的灵觉之性吧。虽然咱大家是凡夫,这没关系;虽然咱大家没有多大学问,这也没关系;虽然咱大家还有许多习气毛病,哎,这还是没关系。

只要呢,只要您一念回光返照,认出自己的灵明觉性,莫管它什么五识、六识、七识、八识,难道,谁还会有七、八个心吗?不会的,究其根源,就是一个灵觉之性,在在处处都是它,只要咱当下不攀缘,不胡思乱想,不陷入自我执着,哎,就在此时此刻,自性又不曾死去,那,不就是灵觉之性么。

——那也就是马鸣菩萨《起信论》所说的“心体离念”,乃至于“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它“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啊。

——哎,说来说去,莲花生大师总结得妙:“不论安它什么美妙的名称,实际就是当下的那一点灵知而已”呀。

下面,达摩大师继续为咱总结传佛心印之法: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

“所谓的佛,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本心,这个心没有形相,没有因缘果报,没有筋骨血肉,就好像虚空一样,终究不可得。”

“它不同于有质碍的事物,也不同于外道所谓的梵我,或者断灭空。”

“这个心,除了如来一人能够明白,其余的一切众生,都是迷惑之人,他们尚未明了。”

哎,实际上,达摩大师是在重复并总结前文,法身也罢,本心也罢,它既是平平常常的,又是不可思议的。它没有形质,所以,不属于“有”;它不会断灭,不会消亡,所以,也不属于“无”。它也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梵我”,并不存在那样一个清净不变的大我,因为,它可以随缘现起一切法,而终究不可得;它也不同于断灭空,因为,它本来不曾产生,终究也不会灭亡,它的作用,更是无处不在。

甚至于,就算是因果业报,也无法束缚它,实际上,假如把它比喻为大海的话,那么,因果业报,乃至于一切生死轮回,都好比大海里的浪花。各位兄弟姐妹,咱的本来心如此广大而包容,咱却不认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也太冤枉了。

这个本心,只有如来完全明了,达摩大师就是这样的见性成佛之如来,哎,为了帮助咱认识本来佛心,大师继续给咱开导:

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

“这个本心,不曾离开四大所组成的色身,色身也不曾离开本心;如果色身离开这个本心的话,就没有种种的运动能力了。”

“这个色身本来没有知觉,就如同草木、瓦块、石头一样;色身是没有灵性的,怎么会运动呢。”

“如果自己的心动了,色身才会动;因此,一切语言及色身的一切作为和运动,包括见闻觉知在内,都是本心在动,以及本心动了以后的作用。”

哎,咱大家色身的物质成分,来自于各种食物和水,也都间接地来自于土壤,其成分呢,土壤里面都有。但是,土壤不会运动,也不会见闻觉知,更不会思考,咱的色身却会动,会跑,会见闻觉知,大脑甚至会思考,这是为啥呢?

——嘿嘿,因为,咱的本来心,和色身在一起,不曾离开啊。色身所有的语言和运动,以及见闻觉知,等等,其实,都是咱的本心在动,它一动,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作用。

那么,咱的本心,和种种运动以及作用之间,是啥关系呢?或者说,咱大家,如何才能够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到本心呢?对此,达摩大师继续给咱开示:

动是心动,动即其用。

“所有的运动,都是本心在动;这些运动,也就是本心的作用。”

——因此,咱大家不可以离开运动与见闻觉知,另外去找本心。

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

“在各种运动和见闻觉知等作用之外,没有另外的本心了;在本心之外呢,也不可能有运动和作用。”

——因此,咱大家需要认清楚,色身的运动,心的见闻觉知,等等,和本心是同在的,相互交融的。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各种运动状况,不是本心;因为,本心是没有动相的。”

——接着前面,虽然同在,虽然相互交融,但是,运动有相,而本心无相,所以,本心不等于运动,它们是不会混淆的。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各种运动本身,里面没有本心;而本心呢,是从来就不动的。”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运动,都是虚妄的,而本心,并非虚妄;本心当中,没有任何虚妄的动相。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但是,所有的运动,都不曾离开本心;本心呢,也不曾离开运动。”

——这是说,运动虽然虚妄,却不在本心之外;本心虽然无相,却不妨借着运动而显现幻相。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

“一切运动,都不会被本心所离弃;本心,也不会被运动所离弃。”

——因此呢,所有的运动,所有的见闻觉知,等等,当体就是本心。它们,互融互摄。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各种运动,都是本心的作用;各种作用,也都是本心动念之相。”

——就好比,波是水波;所有的波澜起伏,无非都是水的涌动而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涌动之相”,并不是水呀。

同理,一切运动和见闻觉知,都是本心之心念功用;这些功用,都源于本心的动念。但是,那些“动念之相”,并不是本心呀。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只要运动,就说明本心在作用;只要作用,就说明本心在动念。”

——哎,现象界的一切,都源于无相本心的“念动”;于是,本心本无相,随念而纷然万象了。不过,嘿嘿,纷然万象,终非本心;然而,也不离开本心,真是奇哉、妙哉。

不动不用,用体本空。

“既不运动,也不作用的时候,那个动用之体,也就是本心,当体本空。”

——这就是返本还源之路,各位兄弟姐妹,您不造作的时候,不攀缘的时候,不贪着见闻觉知的时候,就在此时此刻,本心空无形相,却是自知自明,为啥,就不认识呢。

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本空之中,本来没有运动和作用;所有的运动和作用,与本心都是同体的;然而,本心,却本来就没有动相。”

——啥叫本空?眼不见心外之色,则色本空;耳不闻心外之声,则声本空;鼻不嗅心外之香,则香本空;舌不尝心外之味,则味本空;身不觉心外之触,则触本空;意不知心外之法,则法本空。

若能如此,才知道六尘本空,而不需要灭掉六尘;世界本空,而不需要等到世界毁灭;法界本空,而不需要推理论证呀。

此时,一切运动和身心作用,统统如幻;而这如幻的一切万象,与本心从来就同体不二;虽然同体不二,本心,却从来不曾动过,它如如。

到这里,达摩大师已将传佛心印之法,淋漓尽致地给咱小结完毕,后面,大师引用经文,作为证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