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日期:2020/6/25 15: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上)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今天(12月26日)中午过堂时已跟大家说了,我们一年一度的纪念释迦世尊成佛七法会已经开始了;而「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好好地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那为什么要七天的时间?因为在《阿弥陀经》里头说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但是如何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这实在是非常的难,因为我们众生做不到「心不颠倒」,我们的心多数都在颠倒妄想之中。

  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经学佛了,如果不想心不颠倒,想要专心念佛,而且要念到一心不乱的话,那么,首先从那里开始呢?也就是从「信愿」开始,我们莲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说了,应该怎么样啊?他说我们学佛,要「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行证」;也就是说:信、愿、行三者必须具足,缺一都不可;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只有行而没有信愿,能不能往生啊?不能往生。相反地,如果只有信愿而没有行,亦是不能往生。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信、愿、行都具足呢?主要就是因为我们不够恳切,对于了生脱死没有逼切感,我们的求道之心不够急切;要如何才能急切呢?要好像「如救头燃」一样──如果我们头顶的头发已经着火燃烧起来了,试问我们着不着急啊?当然是非常的着急了,我们若不赶快去救火,把这个燃烧的火扑灭,那么我们就会被烧伤,甚至会被烧死。我们一般的人,就是没有这种如救头燃的感觉,所以我们的信心、愿心,还有行动,都不够殷切,都打了折扣。

  因此,如果我们下了大决心要修行,求生净土,那么,我们就要以十足的信愿,专心一意的老实念佛;而念佛亦必须有适当的方法,那要怎么样呢?就是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可是很多人怎么样啊?他们初学佛之时非常的精进,但长远心难发;有些人修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就因信心和愿心不足,而变得懈怠退堕,所以没有长远心最终也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把持自己的信心,要不急不缓,一字跟着一字,一句跟着一句,怎么样呢?字字在心里头过,字字清晰,句句分明。我们的身、口、意三者必须高度的集中:我们的身要拜阿弥陀佛,口里头也要念阿弥陀佛,而且意念上,还要想着阿弥陀佛,唯有这样,所谓「出口入耳」,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口中每念一句佛号,我们的耳朵都能清楚地听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绵绵密密,如此这才会与佛菩萨有感通、有感应,否则的话,就很因难了。

  所以我们莲宗的九祖澫益大师师说了:「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就是说,将来我们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全看我们有没有信愿,如果信和愿都有了,那么就一定能够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之中可分为九品三辈,高低层次各有不同,所以他说「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浅」,而这个持名啊,有多、有少,也就是有浅、有深;就要看每个人的发心与用心了,如果真心至诚的话,这个工夫自然就深,日子久了就能累积德本,就能一心不乱,就会成就往生彼国。

  我们打佛七就是想「克期取胜」,希望在七天里头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不能够的话,还是怎么样啊?还是少福德因缘;如果少福德因缘,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就是能去得到,品位也不会高;所以,如果我们立定决心要去的话,就必須爭取得到较高的品位。但是,我们今天的念佛人怎么样啊?就是「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很多人都在念佛,但真正能够往生的却很少,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师早就说了,他怎么说呀?他说:现在的人,第一种,「口虽念佛,心中不善」,口里头虽然念佛,但内心不够良善。这样的话,也就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啊?那里全都是善男子,是善人聚会的地方,如果我们心里头不够善,也就不能够去了。

  所以他奉劝世人,要「积德修福」,也就是累积德本;而修福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我们筑桥铺路、帮助他人、救危扶贫,这些都是修德积福的善行;就是哪里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都可以付出、奉献,这种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菩萨道的实践。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孝顺父母、忠于君王」,所谓「上报四重恩」;四恩之中包括了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所以我们要爱国家、爱众生,这是一个佛弟子应有的品德;而且在家庭里面,还要「兄弟相爱」、「夫妻相敬」,这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纲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人伦从属关系;而「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这个三网五常的关系,如果能够贯彻得好的话,就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如果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非常的和谐,这就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由家庭的和谐,延伸至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如此世界的和谐才会真正出现。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我们佛家所追求的和谐人生的种境界。

  因此,在《维摩经》中说了:「心净则国土净。」由于我们感到娑婆世界是苦,因而求生西方净土,而在世间的修行中,我们首先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令娑婆之中所有的人都能离苦得乐,都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这与上面所说的大同的世界思想,實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是希望令到世间上的众生,都能得到益处、好处,都能安乐自在,和谐幸福地生活。

  所以祖师继续教诲我们,要「至诚信实」,做人要诚恳,还要「柔和忍耐、公平正直、慈悲一切、不杀害众生」;我们不但只不杀害众生,而且还要悲悯众生;悲悯心也就是慈悲心,其实我们一切的善行,都是从慈悲心开始;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既然是未来的佛,我们就不应该加以杀害。还有,我们「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这样好好的念佛;试问能不能往生啊?当然一定能够往生了。所以,我们不但只口念佛,而且还要心中有善,也就是有慈悲心,有悲悯心,这是很重要的。(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中)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而第二种人,又是怎么样啊?他们「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就是说,口里念得很诚恳,但意念上却控制不了;因为一般来说,本来不念佛时没发现妄想、雜念是这么的多,一旦当心定下来念佛后,由于身、口、意都清净了,才看见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心猿意马,无法安住,所以不能做到句句清晰,字字分明;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因为我们的心是这样的散乱;口里头虽然念着「阿弥陀佛」,但心思却不知跑到那里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如果我们的心无法定下来、无法专一,也就是身、口、意不能统一,这样念佛的话,即使把喉咙喊破了,也是没有用的,也是徒劳的。所以这身、口、意的统一,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要「息心观照」;把妄想纷飞的心静止下来,好好地自我观照;我们就是不能够止,也不能够观照,所以不能安住;佛教里有谓「止恶行善」,我们要行善,就必须要先止恶;「止」就是规范我们的行为,止住我们身、口、意不要妄动,止住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又有所谓「止观定慧」,「止」是止息我们妄想杂念,而「观」就是观想、观照,能止则能定,能定才会生出智慧。而「观想」也有很多种,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或做《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想,这些种种的观想,都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到一种境界里去,令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更清净的向往;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要好像想见自己的亲人一样,如果我们一心想念着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亲人,心里渴望能够赶快见到他们,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不会散乱,自然就会很专一。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做到一心不乱。

  而第三种人,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口里念佛,心生疑惑」,为什么会疑惑呢?就是因为信、愿不够恳切,所以心中存有疑惑;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己学佛的日子很浅,单靠念几句佛号,做一点点功德,将来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往生有没有份呢?心中不觉生起了种种的疑惑;所以说,我们有了真切的信、愿、行,才能不起疑惑,一有疑惑我们心里头就不能够专一,所以我们经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要善用自己的心,善护自己的心,而且要学会观心;因此,我们要以上述三种人作为警剔;我们念佛,不但要口中念佛,而且要心中有善;不仅口中念佛,而且不要胡思乱想;还有更重要的是,口中念佛,心中没有丝毫疑惑;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专注,我们的身、口、意才能高度统一、集中,如此念佛,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地步,这是绝对肯定的。

  所以祖师才会教示我们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今天修行的真正目的无非为了生脱死,不是在这里头做些表面功夫,消磨时间,浪费光阴。真正发菩提心,就是发愿,不单自己要了生脱死,而且希望其他人都能够了生脱死,所以我们同时又必须具足三心;「三心」即是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发愿把修行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令一切有情最终都能够离苦得乐,同生极乐国;这样的发心,才是我最好的发心、最大的发心。

  祖师大德把我们的发心分为三种,也就是三个层次,而有下、中、上道三种修行,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那一个层次;最下等即最低层面的发心是什么呢?是「脱离恶趣,生人天善趣门」,脱离恶趣就是脱离三恶道,离开地狱、饿鬼、畜生,希求将来能够生到人天的善趣门中;追求生天,能生到天上,就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个是最低最低的发心。而中等层次是怎么样呢?「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能够脱离三有不再在六道中轮回,这已经比脱离三恶道要高得多了,而且还要断除烦恼、证涅槃;在佛教里,涅槃有很多种,有大乘涅槃,有小乘涅槃;由于小乘的发心不大,只为自利、只为自了,所以它的境界不高;而大乘涅槃则可分为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等四种;所谓「无住处」就是说他可以随意示现,可以住涅槃亦可以不住涅槃,因为佛性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是故称为「如来如去」,这是大乘的境界,而小乘的境界是涅槃寂静,住于涅槃的常、乐、我、净之中,就觉得很满足了,因此境界不高。那么最上等的发心又是怎么样呢?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即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上等的发心,也是最高层次的发心;最后得「证大菩提果」。

  我们都知道修菩萨行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而菩萨阶位有五十二个之多,次第修习,最后才能成佛;菩萨最后所证的就是大菩提果,也就是圆满佛道,这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终极追求。

  这上、中、下三种发心,其修行方式,具体地说,亦可分为三种;下者:「思惟人生无常,思维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我们都知道,人生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我们才知道要努力修行;思维、观察「无常」与「苦」,可以说是修行佛道的根本;而且还要怎么样啊?要思维三恶趣苦: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是非常非常之苦的,大家可能都读过《地藏经》,里面对地狱的描述,实在是十分之可怕;因此,如果我们不想堕落地狱的话,就要皈依三宝,深信因果;世间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基础理论;不相信因果就等于不相信佛教,事实上,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呢?如果没有因缘,今天大家又怎会来到西方寺?能够在西方寺一起参加念佛、一起修行,这是我们多生多世的缘份,所以一切都离不开因果,而所谓「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中者的发心又是怎么样呢?「思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思维解脱生死之道」。思惟苦谛,既然已经知道苦了,就要思维集谛,从而找出苦之所以生起的根源,然后通过修行,来灭除这种苦,最后得以证道;这就是「苦、集、灭、道」的修道过程。接着就是思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因为一念的无明,我们就有了投胎的可能;投胎以后,一连串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由此而发生,所以这十二因缘法,是我们修行人必须清楚了知的,由此而思惟生死解脱之道。其实十二因缘就是一个生命三世流转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彻底明白,才不会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修习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将来所得的就是声闻、缘觉的果。(未完待续)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下)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最后,上者是学做菩萨,就是上等的发心;上等的发心首先就是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总说六度、四摄」;「四摄」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其实就是结缘,将我们自己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跟大众分享,这就是结缘,就是自利利他;因为帮人家其实就是帮自己,如果我们不肯跟别人结缘,我们的人缘就不会好;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学会布施。「爱语」,就是说些关心别人、安慰别人的话。「利行」就是做些有益于别人的行为,就好像今天大家来念佛,原因是别人要来而且劝你一起同来,你说:好啊!念佛功德无量。这都是利行。当然还有「同事」,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佛,可以说,大家都是同志;同志也就是同事,我们一同做什么事呢?做佛事,做成佛的事。以上所说的是「四摄法」。

  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可以看见,六度、四摄都是以「布施」为首;布施就是慈悲利他的精神;六度、四摄都是菩萨道的基础。

  因此,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对我们众生殷殷劝诫,他是怎么劝的呀?他说「汝等如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就是教诫我们要广植德本,这个「广植德本」也就是累积德本,即广行六度、四摄。而且还要多行「布恩施惠」,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不肯布恩施惠,舍不得布施;「施惠」就是利益于他人,令他人获得真实的利益,如果我们不愿施舍,如何能够令到他人获得真实的利益或好处呢?接着是「勿犯道禁」,就是不要犯法、不要犯戒、不要犯规条;我们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做;还要「忍辱精进」,这个忍辱精进很难,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不能忍;不能忍的话,精进就不用说了;所以修行要不断精进,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我们发心精进修行,很多障碍都来了,真的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一心智慧」。

  「一心智慧」的「一心」,也可以说是一心念佛,一心念阿弥陀佛;一个名号坚持到底,由此而生定、生慧。跟着就是「转相教化,为德立善」;为德即是立德,而立德即是立善,古人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立德」实在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德行,拥有德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人格就不完美,所以人必须立德;能立德就能立善,所以说「为德立善」。

然后是「正心正意」,佛教有「八正道」,其中行持的准则,就是正心、正意,就是不欺他、不自欺,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所以我们要以不欺、不骗的心来斋戒;这样的话,才能够「斋戒清净」,如是「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苦恼特多,最有助于修行,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天一夜的修行,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里面,不但只没有恶人,就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所有的人都是善男子,都是大丈夫。那你说了,这样的环境,众善自然成就,多么的清净自在,但是相对而言,我们娑婆就苦多乐少,而且我们常被五欲六尘所蒙蔽,所以在这里一日一夜的修行,比在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实在太难了,由于难能所以可贵。

  佛陀在经中继续说下去:「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因为在彼佛国土之中,就连头发丝那么一点点的恶都没有,所以能「皆积众善」,每个人都在都做善的事情,都在那里累积善行功德,而且怎么样啊?「无为自然」,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其实都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作;所以说,阿弥陀佛他的三十二相妙法身正报庄严,而他的依报清净国土同样亦是无比的庄严;因此,「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就是我们在人间之中,为善十天的话,就胜过在他方诸佛国土中修行一千年的时间。这个修行的功德,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考虑到,因为娑婆世界实在是非常难修行的,所以大家能在这里念一天佛、修行一天,真是很有福德、智慧;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福德圆满、智慧圆满。

如果今天大家没有福德就不能来念佛,没有智慧就不会在这里听经、念佛,这个因缘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在《无量寿经》中,佛陀才会说,我们在人间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在他方诸佛国土修善一千年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他说「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当然,我们前面都说了,极乐世界没有恶人,没有恶的名字,没有纤毫如发丝之恶事,但是其他国土又是怎么样呢?就是「为善者多,为恶者少」,所以「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完全没有造恶的地方,是清净无染的国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情况就差太远了,「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世间做恶事的人很多,所以没有自然的福德。

  而且这世间的人「勤苦求欲,转相欺殆」,每一个人都在勤苦求欲,希望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贪看妙色让自己的视觉得到满足;爱闻悦耳的音乐,让自己的听觉得到满足;喜闻好香,让自己臭觉得到满足;贪图美食,让自己的食欲、口腹得到满足;身贪细滑,让自己的触觉得到满足,就是不断地追求五欲的快乐,每天都在苦苦的追求,是故「心劳形困」,每个人都因欲望的追逐,而令到自己的心疲惫不堪,苦恼困顿,形容憔悴;而更严重的是,这些人就好像「饮苦食毒」一样,每天所喝的是苦,所吃的是毒,整个人生毫无快乐,而「如是恶务,未尝宁息」,这样苦苦的挣扎及追求,每一天都没有停息过,还以苦为乐!其实这种追求五欲之乐的心,将来可能就会令我们堕落到三涂六道中去了;而且我们又求出离之心,所以佛陀就慈悲指示我们解脱之道,但修菩萨行以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实在是太远、太漫长了,这实在是「难行道」,而且绝不容易成就,于是佛陀就教给我们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易行道」,而且绝对有保证。那你说了,我们那有不修的道理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当下的因缘,一心念佛,将来大家皆共成佛道。这才是今天我们佛七开示的真正目的。好了,今天时间到了,阿弥陀佛。(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