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海法师:医佛一体之道——在《医学与佛教》研究会上的发言


   日期:2020/6/28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医佛一体之道

——在《医学与佛教》研究会上的发言

                   释惟海

(本文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医学与佛教研讨会”上的发言。这是准备的讲稿,实际发言与此稿有所出入,待修订。)


老师们、同学们:吉祥如何!

§⒈ 母校与中医——我们的摇篮情结 
【同窗缘】自走出本校门,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征程,或留在母校,或回到故乡,仅我知道的,医七九级同学中,有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有省市级名医,有以医济世一方的菩萨,有从政者,有软件工程专家,有实业成功者,年龄都在五十左右了,从最初结下同窗缘,已整整三十年,能再次回到当年的教室,回到我们人生的最后摇篮的母校,令人百感交集。

【感恩母校】回忆在校的时光,当年老师给我们的鼓励和批评,今天感到同样是那么亲切;当年我们的刻苦和调皮,今天回来起来,都是同样是那么珍贵。三十年后的今天,母校的领导和老师,犹如管摇篮的阿姨,再次来到我们的班级,使我们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慈爱,感受到母校的恩德。我代表医七九全体同学说一声: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摇篮情结】从上大学算起,三十年来的人生,也许经历了太多无常苦空和心灵的感悟,加上我在同学中独特的出家学佛道路,同学们安排了一个任务,让我作为同学代表谈谈“佛学与中医学”。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同学或者还在从事中医事业,或者早已转行,但中医事业始终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情结。同学相聚时,不仅还在中医界内的同学,会大谈中医的现代坎坷、命运和出路;一些已经转行的同学,也在天涯社区等撰写论文,从哲学、文化、社会学、科学等不同角度讨论中医,连我这样已经成为“比丘释惟海”这样的人也尝试着结合佛教建立“五蕴辩证论治”(试图结合中医和佛家心理学建立新的基于明晰的病理学原理的心理病症分类理论和诊断标准)。

母校和中医,是我们的摇蓝情结,我们总想为中医找条出路,以报事业,以慰心结。所以,我奉命谈谈佛学与中医学的课题,基本的意向是——希望中医能借佛学而开启新程。


§⒉ 历史上的医佛分工合作
许多经典都记载说“佛为大医王”,这句话里有信仰崇拜因素,也说明了佛教自身对宗教作用的理解——宗教是对人生疾病的治疗,佛菩萨是人生疾病的医师。释迦牟尼佛对医生耆婆说:“身病归汝治,心病吾承当”,这句话说明释迦牟尼佛认为人生病主要是“心病”,其治疗也在心。这说明了在佛教初期就意识至了佛法与医道是相通的。

佛教对中国医学是有历史贡献的:在具体的医药技术方面,曾经引进了药物、保健、身心修养的观念和技术,如有名的金针拔内障手术,就是通过佛教从印度引进的。佛教的济世慈怀,对中国医德医道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资源和指引,如孙思邈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医德,把医药职业道德提高到“道”的高度。佛法学问的体系性及其逻辑学(因明学),对中医古代的学科分化和学科建设,曾有重要启示,如著述了《六科证治准绳》的王肯堂,是佛教居士,不仅有一个学佛修行的群体,而且聘请明煜法师专门学习过因明学和唯识学,著有《成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他的治学方法,应当是受过佛教学问的启示的。

现代科学处于从物理科学主导向计算科学主导的转型阶段,现代生产力正从制造业成熟向信息产业开拓的时期,现代医学也处于转型期,我们中医正处于困境,我们能从续医佛携手的历史吗?我们能再借佛法思想推进中医的进展吗?


§⒊ 佛 -医互补性
佛学与医学结合,在初级阶段应当是局部的,这就要看看,人的健康的点上和面上,医学与佛学之间有没有互补性。无疑,目前的佛教属于精神文化传统,而医学主要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互补性吗?只要人是整体的,那么其疾苦就不会都是纯心理疾病、或都是纯生理疾病。

“人的(或人性)”医学与“生物医学”之分。生物医学基础自然科学,对人的不共特质会有所忽略,如人所拥有的情感性与人性;精神文化与主体性,都是过去的医学解决不了的,而佛法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至少可以促进我们对人性的不共特质的关照。例如,医学必须遵守的职业化的中立,对依附缺失或依附需求较高的病人的情绪性失调无能为力,而佛教通过皈依和建立教内关系得,就可实现部分补偿。又如,有的疾病的发生和进程,显然受到病人生命意志的影响,以科学中立性为原则的医学,在如何激发和调动病人的生命向度上的无可奈何,佛教就可以通过它的宗极信仰、佛教的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指引、佛性与成佛的人格理想的提倡,来激发和强化生命意志,能动地增进心身健康。

医学对一些非生物学性质的病症,明显偏弱,甚至缺如:但是佛教对所有病象都统筹兼顾,例如,出于的人的全面把握,佛教的疾病分类学,认为疾病分为四大病(生理病)、业障病、心神病、鬼邪病。这种分类理论中,涉及至许多人生疾病,明显与生物医学有互补性。例如“业障病”,除了与遗传有关以外,还涉及至生命本体界的因缘规律;“鬼邪病”,除了与佛教传统的“心魔”、原始思维、潜意识的投射、幻觉等心智异常之外,还涉及到一些神秘主义现象。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是当代科学难以解释,也是难以进实验研究的,而在临床上确实存在,传统中医与佛教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生疾病,确有不同;只要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人格完善,医学与佛学应当可以联合起来。

佛法和医学的共同目的是,解决人生疾苦,但医学侧重于肉体上的疾病,而佛教作为宗教,更侧重于心理问题。这是自然的。


§⒋ 佛-医一体的医学模式
佛教本身有医-佛一体的“医方明”,这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精神与肉体一体化的医学模式,与纯粹生物医学模式是不同的。

现代提倡身-心-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把人理解为三个层面——生物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但佛教认为人的结构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最高层面才是心理的,对人的结构不同,其“人的”医学模式会不同的,因此佛教从人的生命结构的推理,作为真正“人化”的医学应当是自上而下的精神-社会-生理的三界式结构的医学模式。

至于医学实施的战略,医学一般以既发疾病为主,而佛教的行为战略会考虑三个方面:生命的健康成长、未发疾病的预防、已发疾病的治疗,也就是促成长战略、治未病战略、治已病战略。例如,佛教非常重视健康人的心灵成长,是发展性的。只要健康,许多人生疾病,可以通过人的发展而超越,西方精神分析就注意到禅宗对许多心理问题,不是去“治疗”而是通过精神成长去“超越”。中医有“上工治未病”的古训,是典型的预防保健医学模式。一两的预防胜过一斤的(对抗)治疗”,佛教用在人生上,就是通过信仰教育、佛道修行,使人身自有的“佛性”得到开发和成长,从而实现无病或少病,例如用佛法信仰、心法的开发去教育孩子,成为人生行仪中的一部分,这是人类学上已经证明是有益的。

虽然任何医学都是以疾病的治疗为主要任务,佛教也有治疗的部分,如解脱烦恼,是治疗性的,佛教叫“对治道”。

过去,宗教、医学、事业,都爱说“道”,什么是“道”?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就是道。从佛教的目的来说,如果佛道挟医术,有利于实现其济世慈怀;从医学的目的来看,如果医学借佛法,能提升其医道人性。这还是医佛两分,如果更进一步,向医佛一体的方向发展会如何呢?应当是值得探索的。21世纪开始,科学的趋势是从从大分化走向大整合,我们中医可以医学的现代整合上做点什么吗?

 

§⒌ 医学盲点发掘和前沿性研究。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科学,需要从事医学盲点的发掘和前沿性的研究,这是科学研究的开拓,也是课题选择的策略。我感到现代医学上盲点很多,在传统医学科学的前沿开拓性上,中医也有大量课题可做。例如:身-心-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代提倡的,但是在心理层面上的医学科学(心身医学、心理医学、精神医学、行为医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医学、生态医学、人文医学,也处于相当虚化的阶段。在下面如下几个点上,我们中医可能还有可为,并且可以借鉴佛教这一资源。

⑴脑医学:我个人非常看重脑医学,现代医学毕竟以生物科学为主流,而用自然科学研究人的主要黑箱区在脑,脑科学和脑医学将是医学在未来百年的主要成长区,中医要能跟进。

⑵不明原因的心-身疾病。长期从事临床的医生都知道,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医学研究没问题,而病人却饱受折磨的病症。

⑶现代医学上的违反科学原理的点,中医正好发挥力用。举一个例:病毒性感冒的治疗,常规使用抗菌素,鹿头马嘴,虽说出于不得已,到底药不对症嘛;用免疫因子又价格太高,而我们中医在感冒的治疗上,综合了五个方面:改善症状、增加免疫力、抑制病毒、兼顾病毒生长环境的气候特征和体质特征,甚至还要考虑善后,思考得多周全啊。我曾经教学生分析中医与西医的科学性,就是针对人性的结构、人类疾病的医生因缘、医学的模式这些方面讨论的,现代医学受手段的限制和医疗制度的霸权体制的推动,违反科学的地方太多了。有一个让人尴尬的典型:1976年哥伦比亚的一个市的医生罢工期间52天,病人死亡率下降35%;同年洛杉矶(18%)、加拿大(两周,20%)都出现过类似情况。1973年和83年以色列医生罢工30天和85天,全国死亡人数居然下降50%。统计表明,死亡率下降与医生罢工时间的长短成正比!自詡科学的生物医学,医源性疾病的尴尬不少,中医是可以有所作为吧。

⑷预防保健医学:心灵-身体运动相结合的“禅化体育”;使用香花提取液与禅修相结使的“花馨心灵保健”(这是我临时创立的一个词)

⑸文化-社会-医-食四位一体的养生保健学。

⑹传统配方的现代模式:工业化生产、方便配伍、方便服用。

⑺精神医学的前没,佛教还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例如西方古代哲学重知不重悟,西方精神分析重情不重灵,佛教的“菩提”重在灵悟,如果情、智、与灵、灵得到现代科学的阐明,并应用于医学实践,将会有惊人的领先性和实际价值,值得尝试。

多年来思索,冷静比较中西医的长短和问题,发现现代生物医学的问题,主要属于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未完善性和医学思想及其相应医疗手段的片面性,我们的任务不是讥讽西医,而是吸取其经验教训,做一些正确的事,做一些应当做的事。


§⒍ 道术圆通入佛医
中国历来区分道与术,道是精神的境界原则,术是具体的知识技艺。佛法作为宗教,是属于“道”的,医学以治疗为主,主要属于术。道术圆通,历来是我们中医的理想境界。

佛法修养对中医之道的借鉴上报效国家、下拯济苍生、中葆育性命

性命修行,与医药学、保健学的结合,将促进人生的康健。

精神信仰、文化内涵等“人化的”学问,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我们认为,医学应当是“人的”医学,而不能局限于“生物医学”也不能局限“社会医学”,人有心灵,有精神属于,有人生苦恼,也要有帮助和治疗,佛学对人的认识要全面一些,相信对医学模式是有启示的,在一些具有问题上可能有直接吸收的价值。


人生经历多了,都会宗教情怀,加上大学留下来的中医事业情结、同窗情怀,所以推荐一位和尚同学作为“人生情怀”的作为象征吧。经验告诉我,中医情结折磨着我们,每次同学相聚都免不了会谈至中医的现状与命运。岁月经历、历史反思、纵横揆度,我得出一个判断:中医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战略性运作。科研和事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情,今天既谈到医学与佛学联合,我认为医佛一体的社会战略,可以作为行动方案之一。历史上,不仅佛教本身有医方明,中医学也借佛教的力量,向日本传播,出现过鉴真大师等典型人物,近代中医借佛教的力量在东南亚有相当影响。我希望医佛结合、学研产业化一体、学术研究与社会化行动打通,不仅能开拓中医的未来,也是能贡献给世人、贡献给社会的功德!

我们的理想是把医佛融通和佛医一体化,成为佛佛教界和医学界共同承担的菩萨事业来做!


尊敬母校老师们、同窗们:

天地如逆旅,光阴如过客,人生虽然容易老,岁月不改同窗缘,回想我们从初次相识于母校这个人生最后的摇篮,三十年后能重聚于此,问问现状,有多数同学从医,有些同学从政,有些同学从事实业,有些同学从文,有些同学参军,有些同学远走异域,有同学出家为僧,还有同学已经步入了来生。看看今天在场的同学热切招呼的神色,思念未能在场的同学而致以心祝,真是一场人生的盛会。有道是“五百年修来同船渡”,三十年前一张入学通知书为我们缔结的同窗缘,不知是多少世的同学同修的宿缘。感于同窗的盛情,和尚也回到了同学聚会,不胜唏嘘,也因此而倍加珍惜!

感谢母校领导老师来到我们年级所代表的关怀,感叹同学的热忱操劳!

让我们衷心祝愿:

祝愿母校发达,成为能够孕育中医未来的基地!

祝愿同窗聚会欢乐!

祝愿我们的喜结同窗缘三十周年的聚会,能让老同学们回归童真,焕发青春!

祝愿我们的同学聚会为每一位同学留下一生美好记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