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昭慧法师:沙门与婆罗门


   日期:2020/7/10 13: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沙门与婆罗门

日期:2006年4月11日

地点: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演讲厅

演讲:昭慧法师

讲题:缘起、护生、中道——佛教伦理学的系统理论

整理:传法(依演讲之部分内容摘记)

      身为一位佛学研究工作者,在宗教系所中与各宗教学者互动,也在宗教场域与各宗教教牧人员进行宗教对话,个人感觉是获益甚多。因为长久浸淫在佛学研究领域,已习惯用佛学语言、专有名词,建构一个自我满足的概念世界,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许多原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讯息。这就如同空气,平常我们不会去想空气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但当我们进入一个密闭空间,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才恍然觉悟空气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宗教对话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虽然我专注在佛学研究中,也有某些问题意识,可是一旦跨越佛学领域与其他宗教及学门对话,很多我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佛教讯息,因为有了“对照组”,忽然发现这些资讯的丰富与可贵。我因此也偶尔抽离习惯性的佛学语言,用一般性的语言来表达佛法。

      昨天与李正有居士、马洵侃居士在精舍谈到仪轨问题时,带到了一个观念,在此与大家分享。马居士问到,南传与藏传佛教正在中国蓬勃发展,汉传佛教何去何从呢?我从世界佛教的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汉传佛教的仪轨,文化特性太高,包括我们的服饰、建筑、礼仪,因为中国文化的气息太浓厚,让异文化的西方人不容易接受。

      而南传佛教,其他的不说,它的禅观是跨越文化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体、呼吸,他就可以学习禅观,这具有跨越文化的特质;而且他们的国家过去大都是殖民地,因此他们的英语能力很好;这两个原因,使得他们在欧美弘法比较没有障碍。

      而藏传佛教,自从西藏被中国统治,达赖带领一批喇嘛出走,必须在西方世界立足,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勇猛地学习英语以求生存,因此语言沟通不是问题。再加上喇嘛们分享着达赖喇嘛的光环,而藏密的禅观次第也非常清楚、方法明确,所以虽然藏传佛教的文化特性也很高,却能在西方社会广为发展。

      反观汉传佛教,西方人大都只熟悉铃木大拙的日本禅宗,中国僧侣英文程度普遍不高,加上文化特性太高,其仪轨让西方人有所隔阂。而且,汉传佛教的僧侣到西方,因为有许多华人可以供养他们,他们在华人圈子里的弘法与经忏就已忙不完了,比较没有生存竞争的压力,因此不必积极拓展宣教的空间,也就更没有训练出良好的英语能力。

      因此,汉传佛教要在世界佛教中立足,它的利基是什么呢?就是“人间佛教”——社会关怀或社会参与。像慈济,不论到国内外哪个地区,做的就是济贫、救苦、赈灾,那是跨越文化界线的,因为那是契应人性普遍的需要。所以,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才是汉传佛教的特色,我们不要搞错方向,老是谈隐遁独善,老是在经忏仪式中打转。

      谈到仪轨,台湾也有团体,完全跳脱传统梵呗,发展现代的佛教仪轨与音乐,因此马洵侃居士也问到:佛教仪轨是否需要改革?由谁来改革?如何改革?我当时回答:重点不在仪轨一定要改革,因为,在尊重多元的佛教场域里,为了摄受老中青世代不同的人,仪轨或音乐朝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而且,仪轨有其存在的需要性,它可以让人在生命每个关键的情境中,依于仪轨而得到祝福与安慰,不知不觉间让宗教根植在庶民生活当中。我常说:为何在印度,伊斯兰教摧毁了佛教,却无法消灭印度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摧毁佛教的寺宇、佛像、经书、僧侣,佛教就完了,相对的,每个印度人从生到死的所有仪轨,都有婆罗门教贯穿其间,印度人在无以计数的仪轨中,反覆操练着婆罗门教的思想,婆罗门教与印度人民血肉相连,这是它不易被消灭的原因。

      所以,佛法要常住世间,不能只靠禅观修持或精英分子的学术研究,广大的庶民未必都到达了这个层次。可是若要让庶民在佛教中种得善根,那么,简单、庄严、清净的仪轨是需要的。至于仪轨由谁来做、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各取所需就好。

      接着谈谈我在宗教学研究中的一项体会。综观所有文化及宗教,必是依于人生命中深层的心灵需要,以及社会性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两种人——沙门与婆罗门。沙门,是修行人;婆罗门,是仪轨的主持者,在西方叫做祭司,天主教中按立为神父。天主教的方式非常好,它在所有沙门——教士中,精选一部分的人,经过重重训练与层层考验,才让他们晋铎成为神父——天主教中的婆罗门。由神父主持弥撒(仪轨)。进入到顶尖层次的神父,所主持的弥撒,非常神圣庄严,如此避免了仪式浮滥、浅俗的弊端,保持着高水准的宗教格调。但是即使如此,在中世纪仍然出现因为教权高涨而教士腐化的现象,因为主持仪式,最容易与庶民互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或种种地位权柄,这就让沙门在婆罗门这个位置上,慢慢地沉沦下去。因此,才会有马丁路德起来呼吁宗教改革,主张“万民皆祭司”,让仪轨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事,不劳祭司专职为之。

      而佛教在这方面的适应,也是左支右绌的。由于中国传统素有“厚葬久丧”的文化,受到这种丧葬文化的影响,仪式变得非常繁冗,许多沙门(修行僧)成了专职的经忏僧(婆罗门)。这些沙门花太多时间去做婆罗门的事情,在主持仪轨中获得了许多利益,可是他们并不是经过层层重重的考核,所以反而在佛教中被认为非菁英的僧侣,是次要而地位不高的。这些形同祭司的佛教沙门,成为佛教发展中被垢病的一群僧侣,许多经忏僧论件计酬的议价行为、散漫糜烂的生活方式、放逸失格的言行举止,成为让别人攻击佛教的把柄。总之,佛教的婆罗门而不像天主教的神父那般,拥有高尚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庄严优雅而让人神往的弥撒。

      如果大部分的僧侣都投入婆罗门的工作,那将如何提升佛教中不可或缺的禅观与义学层次呢?禅观牵涉到人性深层的需求,义理与教史的研究与讲述,则是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些部分若被忽略了,仪式就形同失去了魂魄的躯壳。
难道仪式可以不存在吗?我想还是应该存在的。所以“万民皆祭司”的观念是很有道理的,在家居士不妨分担仪式的工作,而不要光是由出家众承担,让出家人回归到“沙门”的角色中,将重点放在义理的宣讲与禅观的修学。但不排除某些资质与才情适合在仪轨方面发展的僧侣,重要的不是他们讲学、修持还是主持仪轨,而是把握住“佛法无价”的精神。不论是义学的研究,或是禅观的教导,还是仪轨上与信徒互动,都要保持“佛法无价”的精神,不要沦为与人议价的婆罗门,尽量过着清净的生活,才能维持自己的素养与佛教的水准。

      之所以会作这样的观察,正是因为我跨越了佛教的领域,实地参访其他宗教(如天主教、道教)的僧院与仪轨,参照印度宗教史,而发现到任何宗教,都有类似沙门的修道人与类似婆罗门的祭司,综合对照,而有了如上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昭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昭慧法师)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昭慧法师: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 

 昭慧法师:如何看待女性在台湾佛教的崛起 

 昭慧法师:有关受具前阶规制之种种──沙弥(尼)、式叉摩那 

 昭慧法师:「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台湾动物现有的处境与 

 昭慧法师:从佛教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昭慧法师: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禅观教学的“传统” 

 昭慧法师: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以基督宗教与 

 昭慧法师:“生死根本”解惑──记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 

 昭慧法师:介绍印顺导师 

 昭慧法师: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