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性广法师:出堂叮咛语 禅七开示录(十七)——出堂日 开示


   日期:2020/7/12 1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出堂叮咛语
禅七开示录(十七)——出堂日开示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九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一、德行为修道基础
 
       今天是出堂日,在说明出堂后的日常修持重点之前,再次强调:清净的戒德,是定慧二学的基础。在座有僧俗二众弟子,出家众自当严持己身所受的各类戒法,这里要说明的是有关在家众三归依与五戒之间的关系。
 
       刚才发给大家一本「三皈五戒‧慈悲观文」的小册子,内容以现代的生活语境重新阐释佛教的道德观,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常常诵念忆持。有些人将三皈依和五戒分开,不强调受归依时要持守五戒,但是净信皈依的志愿,本就应伴随有修学改正的行为;我们实在很难想没有善德的归依与信仰!譬如归依者向佛陀说:「我认同您的知见与教导,愿做您的弟子;可是我还想杀人,还想偷点东西,而且也不能断除许多婚外情欲!」这样的心行,能算是归依三宝,信受净法吗?所以,「皈依」是一切身心净化的开始,归依后就要持守净戒。
 
       从受戒以激励、净化身心的角度来看,以禅修为例,在禅堂一天八支坐香,初学者或许觉得功课紧,有压力;可是一天天过去,虽然初时辛苦,慢慢也就跟上了脚步,对自己也产生了无比的信心!同理,信受戒法,念兹在兹,精进的道心也因之而增长;所以三归依与五戒二者分开受持的方便法,或有劝勉分段修学的用意,但是千万不要忘失皈依三宝就要谨守五戒的原义。
 
 
 
二、日常行持提要
 
       现在发给大家一份《人间佛教禅修行》的小手册,作为出堂后的修行提醒。多年前成书时,学院的精神导师 印顺导师,与大力护持学院建校的传悔长老都健在,第一次改版时,传悔长老过逝了,现在导师也圆寂了,一位位大德都离我们远去了,生命无常,何其迅速!希望大家要珍惜光阴,慎勿放逸。
 
       平常日用的修行要旨,计功课有六项,提示有四点。(详细内容参阅附录一《人间佛教禅修行》)
 
1.六项功课
 
       一、「常行布施,分享福报」
 
       二、「戒德清净,威仪庄严」
 
       三、「早晚静坐,保任觉力」
 
       四、「修慈三昧,增长菩提」
 
       五、「早晚寤寐,观察息相,平衡四大」
 
       六、「参加共修,彼此砥砺」
 
2.四点提示
 
       一、「老实正常,不要展示修行相」
 
       二、「平和处众,慈心遍满」
 
       三、「勤奋作务,全心投入」
 
       四、「只要耕耘,必得收获」
 
 
三、三乘圣贤,典范常存
 
       在大乘佛教,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不但学习断染离执的根本智,也学习入深法界的后得智;自净其意,勤求解脱的声闻佛教,与「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道,其闻法的动机与修行的目标是大不相同的。在这次的禅修课程,所教导的禅修方法与开示内容,以共三乘的禅法,也就是声闻与菩萨皆应修习的基础定慧之学。
 
       在原始教典中,有无数的声闻弟子,但只有两尊菩萨,一是过去的释迦菩萨本生,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一是现在的弥勒菩萨,未来的弥勒佛。从比例来看,声闻多而菩萨少。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化区,一向认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学佛的「理所当然」。既然我们自认为已经发菩提心,那么应该认真的想一想:什么是与大悲相应的菩提心?如何行菩萨道?大乘行人的身心要有什么准备?
 
       我们生在汉传佛教的化区,接触的多是大乘佛教的经论,熟悉菩萨的种种阶位与成佛的修道次第;相对于声闻圣位的内容,就陌生许多,然而同样是阿罗汉果位,其间细节仍有差异。根据南传教典的记载,有需要一大劫十万小劫的修行,成为佛陀二大胁侍的大阿罗汉,如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有经历十万大劫的修行,位列十大弟子的大阿罗汉,也有闻法一天就入圣位的一般阿罗汉。他们虽同证阿罗汉圣位,但因为发愿的大小不一,所得的成就也就不同。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故事。在乔达摩佛陀之前的第十八佛——妙见佛应化世间的时代,当时舍利弗尊者的前身,是一位名叫沙拉达的大富婆罗门子,他后来放弃了财产,出家修苦行。他还有一个好朋友,也就是目犍连尊者的过去生,当时名叫尸利瓦达那。当时沙拉达听闻妙见佛的威德妙智,就带领众多徒众一齐来见佛。沙拉达在礼敬供养妙见佛时,见到佛陀一旁的胁侍弟子,其行止的威仪庄严,侍佛的举止从容,深深地吸引、触动着他,就发愿将来也要成为未来佛的第一上首弟子;并以此深切踊跃之善愿,蒙佛授记,得不退转。于是赶快回去跟他的好朋友尸利说:「我已礼敬了妙见佛,你也应该来见佛。」尸利被他这么一怂恿鼓励,也去礼敬妙见佛,并也发愿成为未来佛的第二上首弟子,一起助佛弘化。
 
       我有时也会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发愿成佛呢?可是换一个角度想:大家都发愿成佛,没有人想成为旁边的两尊上首弟子,那么菩萨成佛以后,又何来的胁侍弟子,助佛弘化呢?更以修成阿罗汉的时间长短来看,当时同去见佛的众多沙拉达的弟子,在闻佛法语之后,全部都证了阿罗汉。沙拉达并没有证果,而是返身回去劝请尸利礼佛、发愿。为了达成比一般阿罗汉更庄严的誓愿,他需要更多的准备与锻练,所以从凡夫开始努力修集诸多波罗密行,以圆满一大劫十万小劫的圣位功德。沙拉达与他的弟子们,比较起来,谁比较伟大?比较值得我们的尊敬或效法呢?
 
       释迦佛陀的过去生也一样,当他发愿行菩萨道成佛,得蒙燃灯佛授记后,转身回去累积四阿僧祇十万小劫的福德智慧资粮。释迦佛陀、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与阿难尊者,都为了各自不同的庄严愿心而历劫修行,也因此发愿因缘,虽然历劫轮回,或天上或人间,或成人或为动物,都能一直以慈悲的心护念众生,以清净的三业深结法缘,而终于在释迦佛陀成道的那一世,几位善友再度相会,完成了历劫弥笃,真智净善的盛德佳话。
 
       在《阿含经》与南传的五部尼柯耶中,菩萨少而声闻弟子众多,故有人据此主张佛法常道就是声闻行。但是此中有一疑点,释迦佛陀是修菩萨道的,为何成佛之后不劝人、教人修学自己所修学的大心大行,反而是教导以出离心为主的声闻行呢?哪有人不将自己所信受的,所认为是最好的教示予人,反而是教人发小心行小乘呢?印顺导师说:因应于当时印度苦行、厌离的时代风潮,不能畅佛本怀,故佛陀宣说厌苦出离的解脱道。这要到佛灭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应运而起,大心大行的菩萨道才广被宣扬赞叹、效法学习。印顺导师说:初期大乘佛教之兴起,是「佛弟子对佛陀永恒的怀念!」其中有慕恋佛果功德的念佛易行法,但总以积极勇健的菩萨正常道为主。我想,关键真的不只是佛陀,纵然佛陀的伟大典范历历在前,菩萨本生的行仪何其感人,若受限于当时的时代氛围与集体意志,众生多数人并无大心大行的愿欲,大乘菩萨道也是无从宣扬的;就像阿若乔陈如,没有发愿成上首弟子,而是发愿成为第一证果第子的故事一样。
 
 
四、证道时程与根性利钝
 
       再说证果时间的先后。释迦佛陀成道弘化时,舍利弗原是删舍耶教派宗师的大弟子,有一次在道衢中,见到阿说示尊者于人间托钵游行,被他安详庄严的威仪所震撼,便跟随他,向他请教。在听闻阿说示尊者宣说:「诸法从因生,如来说缘起,复从因缘灭,沙门如是说。」的法偈时,当下证得初果。接着他回去向目犍连转述法语,目楗连亦证得初果;他们二人带领而来的二百五十位弟子,都在初见佛时,就证得阿罗汉果。而目楗连尊者在成为佛陀弟子后的第一周证得阿罗汉,舍利弗则要到第二周才证得阿罗汉果。
 
       两个人带着几百弟子来见释迦佛时,佛陀正在说法,旁边围绕许多弟子,佛陀便告诉比丘们:「这是最优秀的一对朋友,将来会是我的两位上首弟子。」
 
       这时佛陀成立教团已有经年,除了最初的五比丘,还有许多圣者与大比丘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是比较晚进入僧团的。于是有些佛弟子感到不满,提出了疑惑:「怎么会越过早出家的弟子、长老与圣者,而将此无上尊荣授与两个后生晚辈呢?」佛陀回答:「如来并无偏爱,而是依照各人过去所发的愿而授与、证明罢了!」「如阿若憍陈过去曾做过许多布施,但他从来没有想要成为上首弟子,而是发愿成为佛陀第一位证得阿罗汉的弟子,结果就如他所愿!」这不是很公平吗?从这里得到一个启示: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中,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都随自己的愿欲而成就。正法信仰中没有因个人私心偏爱而被特别挑选的人,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禅修者兢兢业业地用功时,要留意自己修道时发什么愿心?没有发愿,心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所有的福慧资粮会涣散无根,不能集中而有力地朝向一个目标汇聚。在此跟大家讲述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故事,主要是说明:一,汉传佛教重视菩萨道而忽略声闻法,甚至认为声闻都是自私、不喜欢助人的,其实并不如此。舍利弗号称佛法大将,久远劫前发大愿,精勤勇猛为佛分劳,助佛弘化,随时准备协助新进比丘,永远都在体恤众生,这些事迹与行谊,不是很伟大吗!北传的学佛环境,都鼓励大家发菩提心,求成佛道;从来没有人鼓励我们发愿成为佛陀旁边的二大胁侍。我常会想:大家都成佛,佛陀旁边没有两尊上首弟子,怎么办?难不成是他方世界的众生发愿而来,二大上首弟子需要靠他方国土的「人才输入」吗?
 
       再来探讨钝根与利根。什么是钝根?什么是利根?北传的说法,修成佛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南传的说法是四阿僧祇十万小劫;成为佛陀的两大上首弟子,需要修行一阿僧祇十万小劫;若是普通的阿罗汉弟子,则有一生就证得的。征诸实际的事例,如舍利弗、目楗连尊者带去见佛的众弟子,比二位尊者早证果;第二上首弟子目楗连比第一上首弟子舍利弗早证果。所以,印顺导师说:「凡急求速成的,是钝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诸法生灭皆依于因缘,因缘具足,方得成办;苦集二谛——流转的世间因果是如此,灭道二谛——还灭的出世间因果亦是如此。若不善解因缘法则,一味贪心妄求,不想累积福德智慧资粮,痴心空想圣境,才会生起想要好处又不愿付出任何代价的贪心,才会生起想要成佛却无有悲心,不愿历劫勤苦,以度众生的愚痴见。我们曾经说过一个譬喻:像哈佛、牛津与剑桥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他们的文凭让人另眼看待,觉得珍贵?这是因为学子要多年苦读,几经严格考验后才能被授与学位。试想,如果今天哈佛、牛津大学贴出一张告示:「有意取得本校文凭者,寄二吋半身,光面脱帽照片一张,附回邮信封,函索即寄。」当广告贴出的同时,它的文凭当下贬值。为什么?因为得来容易而不需付出努力嘛!同样的道理,若说佛果不需努力就能得到,则这个佛陀果位,当下就要贬值!佛陀之所以让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不急取涅槃,为了众生的究竟安乐,愿意长夜流转生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地帮助众生,乃至遭受众生的背恩与伤害,都不瞋恼,不退心;这正是菩萨道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佛果盛德的令人尊敬之处。畏难而不能发大心的众生,尽可以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也有可能一生就证得声闻果位,实在不需要以贪求却畏难的烦恼心,妄议有「三生取办,一生圆证」的成佛方法,这样的主张,不啻让佛陀果位当下「贬值」!
 
 
五、总结
 
       这次的共修,教导了几个禅修所缘:主要以「安般念」来培养定力,以「四界分别观」让同学体会什么是「简择为性」的观慧特性。而「慈心禅」则是共五乘的善净之法,纵然非佛教徒,也都应该培育慈心,与人为乐。它也是声闻行人用以祝福众生的善法,现在的南传佛教,一般聚会时也多诵念《慈经》祈愿祝福。至于菩萨道,慈悲心不只是遇境逢缘的祝福,而是大乘佛教的心髓,菩提愿行的根源。所以这次的禅修,以共三乘的禅法为基本,再以慈心贯串五乘,既能不弃人天乘,更希望能引导学人,希圣希贤,仰赞佛陀盛德,学习发起慈悲心,立菩提愿,行菩萨道,让三宝的光明永远照亮人间,抚慰苦难众生的心灵。
 
       菩萨行的六波罗密中,有禅波罗密与般若波罗密,故菩萨行人在入世利生的同时,亦不能荒废禅修。如果没有定力,救渡众生的力量很难持久;如果没有观慧力,就不能觉知度生的同时,心念是否清净。淳净的大乘悲心,利生事行,要以少分、多分的法空慧为基础,否则我见炽盛,所有度生的事业都将被贪欲、瞋恼、悲伤、亢奋等三毒烦恼所染污。许多宣称行菩萨道的人,讲得头头是道,但做出来的行为,却让人感觉贪欲炽然,所做的事业又都是「大我」的扩充;甚至看到别人行菩萨道有成就,还会心生忌妒:「众生当然应该由我来度,怎么会被他度走了?伟大的佛教事业,当然应该是我来主持,怎么会是他成办了?」这是菩萨道的染污与失败!如果我们能有定、慧二学的基础,就能透过定力增长度生的堪能性,透过慧力的观察,检省利生心行的纯净度;而且身心若能常在禅悦法喜中,对贪瞋痴烦恼的减除也大有助益。
 
       虽然同学们现在的定慧力不足以观察心法,但是因为有修学四界分别观与受念住,所以可以透过对色法的检察来测试心念的内容,所以三乘共学的定慧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希望借着禅修,增长我们善净的心念,但是要切记:诸多定慧功德,是自受用的境界,修成了,无须得意忘形,更不可以在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地张扬;而是要感恩,要以报四重恩的心情更努力地弘传正法,饶益有情。修行到后来,呈现的是一个人品格与修养的生命境界。希望大家以此共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性广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性广法师)  

 江灿腾教授:一个新禅学思想家的诞生——贺性广法师的“人间 

 性广法师:覆清泉居士谈禅观修学 

 性广法师:无住生心 禅七开示录(十六)――出堂日 晨诵 

 性广法师:自知自作证 禅七开示录(十五)――第七日 大堂 

 性广法师:菩萨心行 禅七开示录(十四)――第七日 晨诵 

 性广法师:苦口说菩提 禅七开示录(十三)――第六日 大堂 

 性广法师: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性广法师: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 大堂 

 性广法师: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 大堂 

 性广法师:如实观受 禅七开示录(十)――第五日 晨诵 

 性广法师: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第四日 大堂开 

 性广法师:坚勇前行 禅七开示录(八)――第四日 晨诵